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1)

简答题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2、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4、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5、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
赵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4、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方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5、袁宏道:《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1)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
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关汉卿剧的写作特点

关汉卿剧作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的通俗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语言通俗晓畅、简单易懂,具有鲜明的通俗性。
他的作品大量使用方言土语,以北方方言为主,这使得他的戏剧更加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大的表达力和传播力,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品的传播交流。
2. 人物的个性化: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个性化特征。
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得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3. 情节的紧凑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他善于运用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使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同时,他的作品也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这使得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4. 主题的深刻性: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反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总之,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以其通俗性、个性化、紧凑性和深刻性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开山祖师。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将他列于"前辈才人"之首,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近人王国维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中也说:"至元时,杂剧一体,实汉卿创之。
"他所写杂剧总数约64种,现存14种,残本3种(1)。
他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他的戏曲语言能适合不同风格的需要,要雄壮时则雄壮,要妩媚时则妩媚,要通俗时则通俗,要文雅时则文雅。
其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
正如王国维所云:"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2)周德清将关汉卿推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一、语言的适俗性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元杂剧打破了自先秦以来以诗文为正宗的局面,体现了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转变,作为俗文学的代表与雅文学分庭抗礼。
杂剧创作的繁荣意味着俗文学对文坛的占领,因为戏剧文学是大众的艺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
这与诗文的典雅隐晦是迥然相异的,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这样说:"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
"正是由于戏曲语言的俚直,才真正体现了戏剧的本色。
对于本色,许多评论家都有所论及,明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3)。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说"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
"何良俊也说"谐俳,自然,似寻常说话。
"(4)由此可见,本色在语言上的标志是通俗浅显。
而兴起于勾栏瓦肆间的元杂剧也正是以民间口语为语言主体的,因此,大部分剧作具有较浓烈的生活气息,语言显得特别朴素、明快。
结合作品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关汉卿(1892- 1960),原名关汉立,字古明,来自湖北省鄂州市。
他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三大杂剧表演家洪汉、梅兰芳、关汉卿之一,凭借其突出的演技和复杂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的赞赏。
关汉卿的杂剧背后所体现的艺术成就是他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他在演出过程中能够深入考察演员表演过程当中所需要掌握的细微之处,同时在表演时更加注重表现力,勾勒出人物特征鲜明的形象。
其中,他在传统杂剧作品《俗气千古》中的女婿角色惊艳了观众,整部戏中,他通过巧妙地将一种慷慨豪迈的感情和一种客观的讨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展现了一种现代式的情愫,表现了一种沧桑的言情气息,让观众印象深刻。
此外,关汉卿在演出时还有一个独到的表演风格,这种趣味性十足、娴熟把握的表达手法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他能够以活泼、犀利的语言将杂剧情节突出,在表达过程中勾勒出一种喜情悲怆的节奏,整个杂剧作品的流畅度和视觉冲击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独特的表演技巧,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赏。
在全国各地的巡演演出中,关汉卿这位杰出的演员得到了观众特别热之广泛好评,他凝练而有力的表演风格令人百看不厌,大胆而自如的演出惊艳人心,而他在唱腔方面的独特技艺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
他贯彻自己担任演员的理想,通过自己的精彩演出,将杂剧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彰显的淋漓尽致。
总之,关汉卿在杂剧表演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反映了他在演出技艺上的艺术造诣,显示出关汉卿是一位演员表演的高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他的一生,诠释了传统文化本身的精湛工艺、历久弥新的魅力,这些都将永久牢记在我们心中。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简述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肖旭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
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
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
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
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像《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三拳两脚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
在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他们的母亲该让哪一个儿子给葛彪抵命?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
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而对另一只同样坠入网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顾;此时包拯顿起恻隐之心,说“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来。
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灵的一角,让观众饶有兴味地静观他在得到梦境的启示后臬处理上述棘手的案件。
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代杂剧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以《汉宫秋》、《单刀会》、《窦娥冤》等为代表,对中国戏剧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融合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首先,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剧本结构上,关汉卿注重情节的合理安排和行文的条理清晰,使故事情节展开有条不紊,紧凑而有悬念。
他擅长运用悲剧的手法,通过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共鸣,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和感人。
另外,关汉卿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不同性格、地位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升级,增加了戏剧的戏剂感和戏剧性。
他还善于使用暗示和象征,通过隐含的手法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和主题,让观众有所思考。
其次,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性格突出。
关汉卿对待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在语言和行为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擅长刻画社会底层人物,他们生活在困苦和压迫之中,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却是丰富多样的。
关汉卿通过他们的言谈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挣扎。
另外,关汉卿还善于塑造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使得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他的剧本语言优美、精炼、生动。
他善于运用歌唱和对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得剧本既富有音乐感,又具有对话的实际感。
他擅长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得剧作更加生动有趣,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语言表达具有年代特色,充满了元代的特殊气息,既贴近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又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
此外,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舞台形式上也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注重舞台的实际操作和观赏效果,善于运用舞美和音乐等元素进行表达。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
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他的杂剧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不但如此,由于关汉卿对人生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他的作品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他的杂剧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风貌,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关剧塑造正面人物的基本手法是把戏剧主人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其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塑造反面形象时,关汉卿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漫画式手法,暴露他们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其作品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首尾照应,开头不拖沓,结尾不松懈;能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需要来安排故事情节,收到了突出主干、深化主题的效果;戏剧冲突一环紧扣一环,悬念迭出,剧情的发展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些都保证了他的优秀作品具有长久的舞台生命力。
关汉卿卓越的艺术修养,使杂剧的战斗性和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意义的一些问题,反映得尤为深刻、集中。
他不以写出当时广大人民所受的苦难为满足;同时还要表现他们身上固有的反抗精神。
他笔下的主人翁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且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并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2005年09月27日qhj转,袁行霈原作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
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
像《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当窦娥在第一折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
这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
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
他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以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剧场上。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像《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三拳两脚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
在元代,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他们的母亲该让哪一个儿子给葛彪抵命?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
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入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梦见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网里的小蝴蝶,而对另一只同样坠入网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顾;此时包拯顿起恻隐之心,说“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来。
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灵的一角,让观众饶有兴味地静观他在得到梦境的启示后臬处理上述棘手的案件。
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他的剧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像《望江亭》写谭记儿为了解救丈夫,只身奔赴险地。
谁也想不到,她竟扮作渔妇,和杨衙内吃酒调笑,乘机赚取了势剑金牌。
按说,杨衙内凶残狡诈,心存戒备,不可能轻易让势剑金牌落入他人之手。
但他生性好色,看到谭记
儿俊俏的模样,逐渐忘乎所以,被灌了几杯迷汤,便糊里糊涂中计,这完全合乎情理。
在望江亭上,谭记儿与杨衙内的较量,没有刀光剑影,而于眼去眉来、应对戏耍之间处处暗伏机彀,外松而内紧;观众在看场上热闹的同时,又为女主人公捏一把汗,犹如身历其境一般。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像《救风尘》第二折,写赵盼儿得知宋引章备受周舍蹂躏时,一面写信给宋引章,一面唱道:
〔后庭花〕我将这知心书亲自修,教他把天机休泄漏。
传示与休莽戆收心的女,拜上你浑事疼的歹事头。
(带云)引章,我怎的劝你来?(唱)你好没来由、遭他毒手,无情的棍棒抽,赤津津鲜血流。
逐朝家如暴囚,怕不将性命丢!况家乡隔郑州,有谁人相睬瞅,空这般出尽丑。
这段唱词,把赵盼儿对宋引章的怜悯、牵挂、不满、焦虑,以及她将要采取行动的心态和盘托出,既写风尘女子赵盼儿对姊妹爱怨交加的声口,又把她见义勇为、泼辣机智的性格渲染得活灵活现。
关汉卿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
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词,会随着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像《谢天香》杂剧,写谢天香在钱大尹面前,碍于悬殊身份,常常小心谨慎,“文诌诌的施才艺”,不敢造次,说话显得典雅;而于钱大尹不在的场合,话语就比较粗俗,骂起人来还用上“臭尸骸”、“臭驴蹄”这类字眼。
关汉卿让谢天香在不同语境中出现言语风格的差异,正好表现出她是个既精通多种文艺,又熟识三教九流,善于察颜观色的官妓。
对于不同的人物,关汉卿根据其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完全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
像《望江亭》的白士中是个出身儒雅的士子,他在称赞谭记儿时说:“我这夫人十分美貌,不消说了;更兼聪明智慧,事事精通,端的是佳人领袖,美女班头,世上无双,人间罕比。
”辞藻语调,抑扬顿挫,不失文采风流。
而像《窦娥冤》中的张驴儿,俗不可耐,面目可憎,连言语也令人作呕,他对蔡婆婆说:“你教窦娥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
”这虽是三言两语,却活现出馋嘴猫式的欲望和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
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这也是关汉卿对元代剧坛的一个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