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

(四)激发思维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类型。
(一)上课中的不同阶段,教学语言的不同。 1、导入阶段 2、讲授阶段 3、小结阶段
(二)教学意图的不同,教学语言的不同。 1、提问的教学语言。 “谁争取”、“谁来试一试”、“谁还 有不同的观点”、“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2、评价的教学语言。 恰当的教学评价语言应给学生传递三方 面的信息,即“我能行”、“我好在哪里”、 “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三、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1)注意学科语言层次。 根据不同学科所在层次,使自己的教学语 言充分体现出本学科的风格和特点。如文科教 师的语言强调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理科教 师的语言则应言简意赅、富有逻辑。
(2)注意学生年龄层次。 小学生,教师要多运用形象、直观的情景语 言进行教学,而中学生和大学生,教师则应用生 动活泼的说理性与逻辑性强的语言进行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 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 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 的职业语言。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一)规范科学
(二)精炼准确
(三)生动幽默
(3)注意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教师的语言要 严肃、庄重;而对于学困生,教师的语言要平和、 体贴,多表扬而少批评。
(4)注意学生性别差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男生宜采用较直率的语 言交谈,而对女生宜采用比较委婉的语言交谈。
四、值得推荐的春风师语。
春风师语: 谢谢你指出了老师的错误,我会 记住的。 推荐理由: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老师也会犯错误。 学生能有勇气指出老师的错 误,是多么难能可贵。不要伤害孩子这颗求真 的心,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语文课堂教学用语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用语是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用语,使课堂教学显现出美感和艺术性。
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展开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上。
语文教学内容广泛且深奥,教师在课堂上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就需要善于用语言将知识进行有效地压缩、提炼和概括。
这就需要教师用艺术性的语言概括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诗句的含义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种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表现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上。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的用语应该也具有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运用,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让语文教学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讲解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味文章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表现在教学氛围的营造上。
语文课堂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运用尤为重要。
教师要善于用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就需要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高雅、优美、简洁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表现在对学生情感的渗透上。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艺术性的语言,去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和教学用语则是决定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艺术性的语文教学用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运用艺术性的教学用语,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的渗透语文课堂是文学情感的沃土,教师在语文教学用语中应该注重情感的渗透,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用情感丰富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在讲解一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抒情的语音语调朗诵诗句,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用语中运用一些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二、形象的塑造语文是一门形象的艺术,语文教学用语需要善于塑造形象,使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氛围和情节发展,使学生产生形象思维,形成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感知和深刻认识。
教师可以用“风华绝代”、“英雄豪杰”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一位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使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塑造,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等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情感的抒发语文教学用语需要善于抒发情感,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诵读和解说时,教师可以运用动人的语言和抒情的语调,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和交流。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对教学来说,语言不仅仅是教学工具,它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他不同于一般讲话,也不同于阅读文章,更不是拉家常式的说天道地,而是知识传播、智能培养的过程。
生机风趣、富于感染力的课堂语言是传播知识的“助跳板”,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感染学生情绪,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记忆,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必须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特点1.1科学性科学知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
讲课时,无论是词、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还是理论的阐述、公式的讲解、定律的推导,所用的语言、词语都要准确无误。
“欲语唯真,非真不语”。
要严格把握一条主线—科学性,并将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言重如山,取信于人”。
1.2逻辑性“教师的嘴就像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知识溪流的交响乐”。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性。
讲课时顺序要合理,层次要分明,安排要得当,归纳要系统,分析要贴切,要做到脉络清晰,径渭分明,尤其是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或推理时要具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分主次,不讲因果,条理不清,顺序颠倒的教学,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1.3简洁性课堂教学语言要简明精练,要“一语破的”。
一句能讲叻了的就不要讲两句,一遍能说明的就不要再重复,不能废话连篇;另外,还要避免各种语病和忌语,那种认为重复讲授效果好,学生掌握牢的想法是不可取和不科学的。
1.4生动性语言有较大的感染力,“它不是蜜,却可以粘着一切”。
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达到步步深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引人人胜的境界。
这样才能使课堂既生动又严谨,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2增强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方法贯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认知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用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美感和思辨力,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的美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应该注重音韵、韵律与诗意。
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古诗词、歌谣等文学形式,通过声、韵、调等音韵元素的运用,营造出一种优美的语言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
在学习课文《静夜思》时,教师可以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进行讲解,将课文的语言美通过散文形式的语言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韵律是语言的节奏和感觉,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活感和感染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语调、节奏和音量等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在讲解古文《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教师可以运用变调、变速的语音效果,使得学生感受到荡气回肠的情感和诗歌的抒情之美。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用语应该注重思辨力的培养。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学习课文《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命运之不幸,进一步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的用语应该注重文化认知的培养。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的重要场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引导学生对文化、历史的认知和体验。
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解读其中的典故,讲解古代圣贤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体现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体现标签: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准确性;审美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把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财富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语言组织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双边互动活动过程。
教师“教”的途径有讲解、演示等,但都离不开口头语言的表达,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甚至教师教学语言表露的情感也激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艺术性成了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易懂教师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艺术性的语言尽情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用形象化的语言去阐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就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正确的概念;当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勾画成鲜明的表象时,学生就能顺利地由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还要条理清晰、浅显易懂,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深奥的知识明朗化,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教师对数学定义、定理必须要理解透彻,表述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规范,不应使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
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表述一定要准确严谨。
二是必须用科学规范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想当然的俗语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考虑到學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对科学性的要求不能十分严格,有些内容可以简化,但是不允许有错误。
除此以外,还应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吐词清晰,读句分明,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丰富性、语言的感染力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当代教育家卢家楣在《情感教育心理学》中有精辟的阐述:“在情感教学中,要强调教学言语的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感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因此,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对教学语言千锤百炼,精雕细刻,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语言准确,明白无误教学语言的准确,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必须准确无误,表述规范化,表达定义准确,阐述理论要清楚,说明问题要透彻,揭示真理要有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信口开河,词不达意,模棱两可,就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对所学知识难以正确了解。
一般来说,陈述性的语言必须条清缕晰,环环相扣,让学生能思能记,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分析性的语言必须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层层展开,步步深入,释疑艰难,扫清障碍,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巩固性的语言必须抓住纲要,新旧联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学会用普通话授课,做到字正腔圆,标准流利,克服方言土话,南腔北调。
二、语言精炼,提高效率教学语言要简洁而精炼,不仅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以深入浅出为上层,拖泥带水,漫无边际,都将失去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感染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简洁概括。
教学中的讲解和提问语言要准确,吐词要清楚,态度要和蔼,问题要严密,把深奥的理论、难记的概念、繁琐的公式化难为易,变繁为简,用自己精心加工的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芟枝拔蔓,一语中的,使学生听得清,记得明。
同时,还要避免语言上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清除语言中的杂质,克服口头禅。
要提高课堂效益,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在“教”学上下功夫。
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并且得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教师的语言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表达要具有艺术性,才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语言表达应该具有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具有吸引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涉及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使用单调的语言表达方式,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尽量让自己的语言充满活力和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设置情景模拟等方法,来增加语言表达的吸引力。
通过这些手段,教师可以把知识传授得更加生动、形象、真实,让学生愉悦地接受,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思考和记忆。
教师语言表达应该具有启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还应该具有启发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状态,针对性地使用语言表达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找到答案。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引导性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动的比喻、清晰的画面、具体的事例等手段,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思考。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使语言表达具有启发性,促进学生在思维和创造力上的发展。
教师语言表达应该具有实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还应该具有实用性。
这就要求教师使用的语言表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而且要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掌握解数学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概念和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主要工具。
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语文的特点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语言艺术修养,提高教学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提高;语言
一、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或讲解时,使用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感人,要有趣味。
每一句都充满着感情和力量,才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的描绘,贴切的比喻,恰当的语句,准确而简明地表达出教学内容,使枯燥的内容形象而具体,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探求新的知识。
二、科学性
科学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用词要准确,语句要合乎逻辑。
特别是数学概念、定义的表述、公式、定律推导时,语言要准确简练,使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索精神。
三、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定律。
即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
要做到这一点,备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特点、教学设备等,精心设计,巧妙安排。
讲课时条理清晰、准确严密、由浅入深,才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理,才能温故而知新,引起联想,正确掌握新课内容;否则,就会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四、透僻性
透僻性是指教师对所讲内容阐述的透彻、尖锐,引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语言简练,深刻精炼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将庞杂的知识信息经过筛选、过滤凝结成的“精品”,教师只有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在解决关键问题时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使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平实性
平实性是指语言的质朴、严谨、实在。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艺术与风格的集中展示。
而简洁精练的教学语言多是教师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所用,以一切促使学生提纲挈领地领会问题的主旨为中心,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更容易为学生接纳和消化,切不可渲染点燃和烘托;否则,将画蛇添足。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
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修养,将成为新世纪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王启红.教学语言的特色[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9(6).
(作者单位吉林省东丰县杨木林镇中心小学)
誗编辑王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