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资料
《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 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 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 游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 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 “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 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 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 “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 建秩序 。
[2]书中“心猿”:
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禹正
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三、《西游记》的版本:
现存最早: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 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本。
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 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 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第三章 明代神魔小说

第三章明代神魔(怪)小说第一节神魔小说的含义“神魔小说”之名起于鲁迅。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又说:“此思潮的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的影响的。
宋宣和时,即非常崇奉道流;元则佛道并奉,方士的势力也不小;至明,本来是衰下去的了,但到成化时,又抬起头来,其时有方士李孜,释家继晓,正德时又有色目人于永,都以方技杂流拜官,因之妖妄之说日盛,而影响及于文章。
况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大抵是互相调和,互相容受,终于名为‘同源’而后已。
凡有新派进来,虽然彼此目为外道,生些纷争,但一到认为同源,即无歧视之意,须俟后来另有别派,他们三家才又自称正道,再来攻击这非同源的异端。
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百莲教,单不过是含胡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做神魔小说。
”鲁迅之后,虽也有称其为“神怪小说”者,但称“神魔小说”始终是主流。
第二节明代神怪小说的发展演变写神怪故事的小说兴起较早,但长篇神怪小说则初起于元末明初,《三遂平妖传》为其开山之作。
该书作者题“东原罗贯中编次”。
小说讲王则起义,朝廷派文彦博领兵镇压,得诸葛遂、马遂和李遂“三遂”之助,破了王则,王则等人被剐,因此书名《三遂平妖传》。
书中故事,由一些宋代“妖术”“公案”“灵怪”类短篇话本杂凑而成,而王则起义仅约占全书四分之一,因此不过借以生发而已。
明末冯梦龙将其改编为《平妖传》,故事立意均有改动,艺术成就也有提高。
到明中后期,神怪小说极为兴盛,作品大约有二十种之多。
要而言之,可分四类:一是由佛道故事演化或写佛道人物故事者。
作品有:《西游记》《南海观音出世传》《济颠禅师语录》《达摩出身传灯传》《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四游记》(包括《南游记》-华光救母的故事;《北游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故事;《东游记》-八仙故事;《西游记》—为吴承恩《西游记》简写本)以及邓志谟《铁树记》(许逊故事)《飞剑记》(吕洞宾故事)《咒枣记》(萨真人故事)等。
《西游记》名著阅读复习资料

名著阅读复习资料—《西游记》一、内容概要《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
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
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二、主要人物介绍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
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
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和筋斗云之本领。
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
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
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
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
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
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
明代文学.西游记

唐僧
原型:玄奘 小传:金蝉子-东土和 尚玄奘法师-旃zhān檀 功德佛
性格:宽厚、仁慈、 有原则
孙悟空
文化原型: 1、鲁迅:淮涡 水神无支祁 《中国小说的历 史的变迁》:唐 传奇《李汤》
2、胡适:猴子国 大将哈奴曼 见印度最古的记事 诗《拉麻传》 印度庙里的斗战胜 佛孙悟空画像
“求放心”的三教合一色彩
明袁于令《西游记题词》则说:
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 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 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蕴于龙藏, 乃始有得于心也哉? 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修 心寓言 ,是实事求是的。
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杂著》:《西游记》一 部定性书;《水浒传》一部定情书,勘破 方有分晓。 清尤侗《西游真诠序》
小说观念的变化:幻高于真
谢肇淛《五杂俎· 事部三》云: 小说野俚诸书,稗官所不载者,虽极幻妄无当, 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浒传》无论已。《西游 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盖亦求放心之 喻,非浪作也。……惟《三国演义》与《钱唐 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 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 而不足为士君子道耳。 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 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至,不必问其有无也。
“心性”寓言
第1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4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7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14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15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30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34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第35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36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考研文学复习65第八章《西游记》

。
第八章:《西游记》
一.解释:1、《西游记》2、神魔小说
二.填空
1、明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是,作者是。
2、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由历史真实向神话传说过渡的完成。
3、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鲁迅认为是国产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即淮涡水怪,胡适认为是印度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
4、取经故事在趋于定型,一师三徒的取经队伍正式固定下来。
四.论述
1、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2、《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3、《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5、《西游记》现存最早刻本是万历二十年的刊本。
6、《西游记》的人物塑造,具有、、三位一体的特点。
7、《西游记》之后影响最大的神魔小说是。
三.简答
1、《西游记》从情节上看,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2、《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西游记》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

原来猪悟能曾是天蓬元帅,只因调戏嫦娥,被发下界,错投 了猪胎,经观音点化,等候取经人。悟空变成高太公之女,迷惑 妖怪。随后现出原身,同妖怪大战。妖怪化为狂风逃入山洞,取 出九齿钉耙来斗悟空。当听到悟空说起唐僧名字时,妖怪丢下钉 耙,央求悟空带他去见师父。唐僧收他为徒,取法名为猪悟能, 别号八戒。三人到浮屠山、逢乌巢禅师,从其处得《心经》一卷 。(计收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第二十三回:过了流沙河,在一座庄院里,好客的女主人欲招唐 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只有八戒意动 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闹了许多笑话。这女主人和三个女儿 本是黎山老母和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变化,特意在此考验 唐僧师徒。八戒受到捉弄,十分羞愧。(四圣试禅心)
内容梗概
西游记
大闹五庄观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
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
者是
。吴承恩(约 1500—约1582),字
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书主要描写
了
,遇见了唐僧、猪八戒
、沙僧和白龙马,
,一路上历经艰险、降
妖伏魔,经历了
,终于到达西天见到
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
内容梗概
西游记
第五回:玉帝二次招悟空上天,准他为齐天大圣,并派他掌管蟠 桃园。王母娘娘要开“蟠桃盛会”,七个仙女到园中采摘仙桃。 大圣听说王母娘娘没有邀他参加盛会,便驾上祥云,直奔瑶池宝 阁。他痛饮仙酒,偷吃仙丹,带走仙桃,回转花果山。玉帝令托 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闯祸蟠桃园)
情节赏析
炫耀袈裟
西游记
主要人物:孙悟空 性格评点:无所畏惧、善恶分明、顽皮机灵 微 感 悟:太过炫耀会吃亏。
名著西游记阅读资料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常识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3、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
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4、精彩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四圣试禅心等。
5、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6、艺术特色: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
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是正义的化身.孙悟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鬼怪,象征着黑暗势力。
这一正一反,既突出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又突出了斩妖降魔的内容,从而使贯穿全书的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在吴承恩笔下,取经一事的宗教意义已大大淡化,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

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欢迎阅览。
吴承恩《西游记》的写作背景作品简介《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在《西游记前传》中详细介绍了西游记主要人物故事的来历。
创作背景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
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开始,猴行者 成为西游故事的主角; 出现了深沙神的形象, 即之后沙僧形象。
《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标志着玄奘取经 故事由历史真实向佛 教神话传说过渡的完 成。
(三)金元戏曲的搬 演阶段
1.《二郎神索齐天大圣》 的戏剧,塑造了一位 与天地同生,日月同 长,极具反抗性的孙 悟空形象,比《大唐 三藏取经诗话》当中 的猴行者形象更为丰 满。
2.《西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现 以前,完整演出西游 故事的是元末明初杨 讷(杨景贤)的《西 游记》杂剧。
从唐僧的父亲陈 光瑞上任写起,是最 早确立西游故事的情 节体系的杂剧。一师 三徒一马的形式也被 确立了下来。
(四)元明小说的描 述阶段:
与杨讷杂剧同时,应 该存在一部《西游记 平话》,对《西游记》 的成书有重大影响 。
朝鲜的《朴通事谚 解》和《永乐大典》 当中都有记载,他们 证实了在小说《西游 记》之前确实有《西 游记》平话的存在。
《西游记》大致衍变脉络
史实(玄奘取经);纪实性地理风俗书(《大唐 西域记》);高僧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富传奇性)
取经故事之流传;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神话故事雏形);宋元南戏、金院本;元末 明初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记》、《西游记》
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 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由玄 奘口述,门徒笔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 二卷 ;玄奘死后,他的两位门徒著《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
(二)宋元话本的讲述 阶段
1. 在取经故事向 《西游记》的演变过 程中,最重要的是猴 行者形象的出现。
2.关于猴行者最早 的文献资料见于南宋 《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共十七章,现 存十六章 。
三、《西游记》的版本
最早的刻本是万历二十年(1592)南京唐 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 十卷,一百回,华阳洞天主人校,有秣陵 陈元之的序,题为长春真人作。约80万字 (现存最早,无唐僧出世故事)
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书林杨闽斋刊本, 再后有明崇祯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 记》100回 。
元末明初平话《西游记》 明嘉靖间章回小说《西游记》
西游故事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唐初 一个舍身求法的真实故事,经过八百多年 的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小 说巨著,融合了八百年间无数僧俗群众的 共同创造,寄托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共同 愿望,直到最后发展成了吴承恩笔下的 《西游记》。
二、关于作者
《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
李江杰 副教授
明代中后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统治阶级对小说戏曲的控制有了 较大松动
二、印刷业的发达 三、小说理论的推动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一)唐代真人真事的 传说阶段:
玄奘 ,世称唐三藏, 俗姓陈,河南陈留人, 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602),圆寂于唐高宗 麟德元年(664)。唐太 宗贞观三年(629),自 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 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鲁迅引清学者之言,辨定为吴承恩,胡适考证论 定,而俞平伯等有异议。
◆日本学者提出非吴承恩作,大陆章培恒等相继论 证非吴承恩作小说。依习惯说法则仍以吴为作者。
(二)吴承恩生平、著述
1、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 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 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 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
早有才名,曾致力科举 而屡试不就,中年补岁 贡生,后任长兴县丞两 年,因“耻折腰”,辞 官归居乡里,放浪诗酒, 贫老以终。
他一生写作诗词文的数量较大,去世后大多散失, 后经人搜索编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曾作有志怪小说《禹鼎志》和诗《二郎神搜山图 歌》,故人们以为他具备作《西游记》之条件。
《西游记》应是他在中、晚年写成的作品。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人民文学1984年 版,收入“中国小说史料丛书”
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六十七则, 约13万字(有唐僧出世故事)
杨致和《西游记传》四卷四十则,七万余字, 收入余象斗编集《四游记》中(无唐僧出世故 事)
清代又有多个版本,比如《西游证道书》《西 游真诠》《新说西游记》等等。
《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目录题“钟山黄 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笺评”,清 康熙二年(1663)或十四年(1675)刊行。
早期的百回本都没有叙述玄奘出身的专门章节, 清初的《西游证道书》才有玄奘出身的故事。
我们把世德堂刻本称为“吴本”,明朝的刻本很 多,比如朱鼎臣刻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称为 “朱本”,杨志和《西游记传》称为“杨本”。
现在通行的本子
百回本《西游记》,人民文学1955年版,收入“中 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以世德堂本为底本,更动回目, 插入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第9回内容;1980年重排本 恢复世本原貌,将第9回附录于后)
(3)突出了大闹天宫的情节。并将此情节放在开 头,突出了孙悟空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
(4)儒释道三教合一,《西游记》中既有佛教故 事也有儒道传说,不仅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也把普通群众的创造力提到了新的高度,淡化 了原来取经故事的宗教色彩。
(5)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取经故事,赋予作 品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游记》小说中无论是 作者的叙述,还是人物语言都具有幽默讽刺的 特点。
(一)作者之谜
◆明刊本、世德堂本只署“华阳洞天主人 校”,另有两种删节本,一为朱鼎臣编辑 《西游记释厄传》,一为杨致和编定的 《西游记传》(《四游记》本),均不署 著者。
◆清初汪象旭评刻之《西游证道书》托虞集序言 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作,后之刊本亦依此说。
◆清吴玉搢据方志所载吴承恩著有《西》一书,而 提出此为吴著之小说。
2、吴承恩再创作
(1)深化了主题:吴承恩利用传统题材表现了 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觉,表达了普通群众的 斗争精神和对生活的美好理想,使《西游记》 成为一部具有现实生活内容和鲜明的民族倾 向和时代特征的神话小说。
(2)突出了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变成了理 想中的英雄形象,成了故事的主角,唐僧反 而退居其次,在某些方面还成了被批判的对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