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本-《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

合集下载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她采取了区别于其他妖怪的方法不是用囚禁拴住唐僧的身体再和其大徒弟孙悟空大战几百个回合伺机洞房花烛而是与唐玄奘舞文弄墨作诗唱和吟风弄月把盏品茗一曲桃李芳菲梨花笑惹得曾经坐怀不乱的唐和尚也心猿意马留连忘返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
○苏高岩
摘 要:《西游记》构建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妖魔世界。作者在塑造这些妖魔形象时,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 机地揉和在一起,处处体现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是追求长生不老;其次是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再次是具有人的普遍的弱点;第四是具有凶残、狠毒 的特性。 关键词:《西游记》 妖魔 人性
得:“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 所吸引,她无意吃唐僧肉求长生不老,只是想和他厮守一
天宫,十一大神个个相钦。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 生,作个神仙伴侣,永不分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她采
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车 取了区别于其他妖怪的方法,不是用囚禁拴住唐僧的身体,
迟国的三怪本是结拜的兄弟,在与悟空斗法的过程中,不是 再和其大徒弟孙悟空大战几百个回合,伺机洞房花烛,而是
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齐心协力与师徒对抗,直至最后丧失 与唐玄奘舞文弄墨,作诗唱和,吟风弄月,把盏品茗,一曲
性命。虽然他们作恶多端,但在这个情节上显示了他们身上 《桃李芳菲梨花笑》惹得曾经坐怀不乱的唐和尚也心猿意
类的力量。
味外之旨,说什么妖魔吃唐僧是为了反对取经。实际上,小
但是《西游记》在塑造这些妖魔形象时,并不是简单地 说中的任何一个妖魔都没有反对唐僧取经,说到底,吃唐僧
把他们塑造成凶神恶煞,而是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机地揉 是因为唐僧是“人”,而且是个“好人”,吃了唐僧肉可以

西游记妖魔与人性的多面性

西游记妖魔与人性的多面性

西游记妖魔与人性的多面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妖魔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与人性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妖魔与人性的多面性。

第一部分:妖魔的多面性西游记中的妖魔形态各异,种类繁多。

有的妖魔凶猛嗜血,如黄袍怪、铁扇公主;有的妖魔聪明狡诈,如红孩儿、蜘蛛精;还有的妖魔善良热心,如白骨精、黑熊怪。

他们以各种方式与取经者们相遇、相互作用,展现了不同的妖魔形象。

第二部分:人性的多面性与妖魔相比,西游记中的人性同样表现出多样性。

取经者们虽然身怀正义之心,却时常受到种种诱惑和考验。

例如,孙悟空虽然心地善良,但他在修炼过程中也展现出傲慢自满、桀骜不驯的一面;唐僧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但他也常常疑神疑鬼、意志不坚定。

这些人性的多面性使得西游记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真实。

第三部分:妖魔与人性的相互作用在西游记中,妖魔与人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而多变的。

有的妖魔通过与取经者们的交流和帮助,最终成为了善良的伙伴,如孙悟空和猪八戒;有的妖魔则通过与取经者们的对抗和斗争,表现出邪恶的本质,如红孩儿和铁扇公主。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妖魔与人性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妖魔与人性的启示西游记中妖魔与人性的多面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首先,妖魔和人性都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划分。

其次,人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一个妖魔可能通过人性的觉醒而转变为善良的存在;一个人可能在面临困境时被贪婪和欲望所驱使,失去人性的理智。

最后,西游记中妖魔与人性的交流和互动,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内心的妖魔,不断追求自我净化。

结论西游记妖魔与人性的多面性是一种复杂而纷繁的关系。

妖魔以各种形态展现人性的多样性,而人性的多面性又通过与妖魔的相互作用得以展现。

这一主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善恶边界的思考,也给予读者许多关于人性和妖魔的启示。

通过对西游记妖魔与人性的多维度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作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西游记神魔与人性的对抗

西游记神魔与人性的对抗

西游记神魔与人性的对抗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融合了神话、神仙、妖魔与人性的经典小说。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描绘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和唐僧等人与各种神魔的对抗。

这些神魔具有超凡的力量和独特的个性,而人性也在他们的对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神魔与人性的对抗,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

在西游记故事中,神魔以各种形式出现,有正神如如来佛祖,也有妖魔怪物如黄眉老妖。

他们所具有的超凡能力和形形色色的外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性,主要体现在人类形象的角色上,例如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等。

神魔与人性的对抗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在这些对抗中,神魔与人性的差异和冲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神魔常常以欺骗、试探或者威胁来挑战人性的坚守,试图引诱他们偏离正道。

然而,人性所展示出的智慧、勇气和善良却在这场对抗中顽强抵抗着。

例如,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化解一次次的危机,而猪八戒的贪婪也始终不能战胜他对真理的追求。

西游记中的对抗还可被视作一场人性的考验。

每一个角色都在面临各种困境时经历着对自己内在品质的认识与挑战。

他们必须在诱惑和压力下坚守自己的信念,同时要选择正确的行动。

这种考验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论是主角孙悟空的鲁莽、唐僧的智慧,还是猪八戒的贪婪、沙悟净的勇敢,都在与神魔的对抗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除了个体人性的对抗,西游记也通过神魔与人性的对抗来反思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类的生存状态。

这个故事中描绘的神魔世界不仅仅是虚构的幻境,也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折射。

这些神魔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情感,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懒惰、傲慢和贪婪等负面情绪正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通过对神魔的描绘和对抗,作者试图告诉读者,人们必须正视自己内心的黑暗面,努力战胜自己的贪欲,修正自己的世界观。

西游记中的神魔与人性的对抗,不仅仅是一场场故事情节的展开,更是对人性本质的揭示。

通过这些对抗,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善良和坚韧。

西游记 的妖魔与人性

  西游记 的妖魔与人性

西游记的妖魔与人性西游记的妖魔与人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广大读者喜爱和推崇。

这部小说中,妖魔一直是重要的角色之一,他们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西游记中妖魔与人性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含义和启示。

在西游记中,妖魔一方面是佛教修炼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被取缔和讨伐的对象。

他们从外表上看可能是具有恶意和邪恶的形象,但是在一些情节中,他们展示出人性中的善良和真情实感。

首先,妖魔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西游记中,妖魔被描绘为外形狰狞、凶猛残暴的生物,但是他们内心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渴望。

例如,白骨精这个角色,外表看起来恶心可怖,但是她在遇到唐僧后却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描绘表明了妖魔与人性之间的复杂联系,让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多样性。

其次,西游记中的妖魔也给作者以及读者一个思考人性善恶的机会。

作者通过对妖魔的刻画,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并存的现象。

有些妖魔被写成欺骗、残忍的形象,而有些妖魔则被描绘成善良、仁慈的形象。

这种对妖魔形象的刻画可以让人们思考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探讨人性的真相和价值。

另外,西游记中的妖魔也可以被看作对人性黑暗面的象征。

妖魔在小说中常常扮演邪恶的角色,与主角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斗智斗勇。

妖魔的存在似乎是为了考验和试探人性的道德底线。

通过对妖魔与人性之间的斗争,小说让人们思考正义与邪恶、勇敢与懦弱之间的边界。

妖魔的存在提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抗邪恶,坚守道德原则,对抗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黑暗面。

此外,妖魔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人性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

在西游记中,有些妖魔在与唐僧和他的徒弟相处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饮水思源,悔过自新。

这种形象描绘了人性的善良和积极向上的特质,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和正面的价值观。

妖魔的转变给了人们希望,让人相信即使是邪恶的一面也有可能得到救赎,展现出人性向善的潜力。

总结起来,西游记中的妖魔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汉本-《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

汉本-《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

汉本-《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内容摘要《西游记》是一部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赋予神魔超人的法术和本领。

作为神性的代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有佛心、佛性,保护唐僧西行取经。

同时也具有人性的特点。

魔性代表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牛魔王、黄袍怪等违非做歹,作恶多端,但他们也具有人性的诸多特征。

《西游记》小说从多方面对神魔的神性,魔性和人性有机地相结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神魔人性欲望目录一、神的人性特征 (1)(一)神猴孙悟空身上人性的诸多特点 (1)(二)《西游记》中神的人性化特征最突出的当属猪八戒 (2)(三)沙僧的奴性特征 (3)二、魔的人性特征 (3)(一)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孝道与兄弟情义的人性 (3)(二)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玉面公主的婚姻爱情人性 (4)(三)黄袍怪与三公主前世今生的情缘人性 (4)参考文献 (5)《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西游记》是我国老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深的时代烙印。

小说以奇异的想象,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享誉神州大地和世界文坛,人物形象更是出神入化,这是《西游记》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

作品通过写孙悟空的出世及大闹天宫,魏徽斩龙,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和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着重写唐僧遭难,三徒弟舍身相救的动人情节。

《西游记》他融合着道德与佛教理念。

道教追求“无为”而佛教崇尚“寡欲”。

故《西游记》是一篇“无为”、“寡欲”,远离人间情感纠缠的神话小说。

但是我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研读,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不仅具有神魔本性,还具有十分浓烈的人性。

一、神的人性特征(一)神猴孙悟空身上人性的诸多特点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本领十分地大,但他却自恃本领高超,喜好捉弄别人,要说他爱捉弄的第一对象猪八戒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在小说第三十八回,你看他把金箍棒拿出来,把头一拉,叫“长”,足有七八丈长。

教“八戒”,你把着一头儿放你的下进去。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

谈神魔小说《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道德内涵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论文在“神魔小说”中,虽然“神仙”与“妖魔”的本领是很相似的,但是在道德上他们却是完全对立的。

“神仙”具有世俗社会道德标准中的各种美德,是“正义”的象征、世俗道德的完美体现者;而“妖魔”代表了世俗道德中种种“邪恶”的因素,并最终因此受到惩罚。

小说的“神胜魔败”结局也因此有了一种道德寓意。

神魔的道德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神仙是封建正义的维护者,妖魔则是封建正统秩序的破坏者,是“邪恶”的象征“神魔小说”中,神仙常被描写成忠君抚国、维护封建秩序的“英雄”。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尤其他的无拘无束、藐视权威的反叛性格,让我们记忆犹新。

从文学形象看,小说前七回作为“反叛者”的孙悟空显然个性更鲜明,形象更为生动。

但小说作者心目中的孙悟空,并非是“反叛者”形象,而是一个弃“恶”从“善”,皈依正道,并在实际行动中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的一个形象。

因此,《西游记》第七回以后,孙悟空的性格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对天上的等级森严的神佛世界开始接受和服从。

虽然西去的路上充满挫折,他自己也屡受师父不公正待遇,他却义无反顾地去完成神佛们交给他的任务。

其实,“取经”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虽为天上神佛,但其目的却是要为尘世封建王朝整肃道德,建立统治秩序。

其现实意义,就如如来讲述“取经”理由时所言,乃是要助孔氏之“仁义礼智之教”,改变“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局面。

也正因如此,“取经”既符合神佛“救济众生”意愿,又能“普谕世人为善”,从而具有保人间帝王“江永固”之意。

于是,“人道”与“神道”取得了一致,而孙悟空等人也自然成为忠君扶国的英雄了。

也正因为有了这层涵义,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天”路上的孙悟空一反其藐视权威的性格,大行佐国扶命之举,竭力维护现存统治秩序。

他击杀的妖魔中,许多就是乱政欺君的“反叛者”。

他在乌鸡国,为国王铲除妖魔,为国王恢复权力,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并以此为功。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

细看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所遇到的妖怪,有男,有女,有
取经路上,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难,而这八十一难, 妇孺,有鳏叟,他们不是从天而降的飞禽猛兽,就是从地洞
大多是妖魔造成的。《西游记》中具有各种名号的妖王魔头 中钻出来的精灵古怪,无论是噬肉吃草的,还是靠光合作用
有五十多个,这些妖魔,从其来源上看,可分为两大系列: 开花结果的,甚至没有一点生命迹象的白骨,一露面都是变
色。物性,是指妖魔形象本体物的现实自然属性;神性,是 死亡阴影的一种表现。
57
指妖魔形象所具有的超人的法术和本领;人性,是指妖魔形
其次,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妖魔身上还表现为对人间真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9 .0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情的崇尚。表现为对友情、亲情甚至爱情的追求。很多妖魔 王为了图治外产,居然把自己的原配夫人抛在了脑后,为了
怪。如黑风山黑风大王是熊罴怪,盘丝洞的七个女妖是蜘蛛 意地变成人的形状,既是人就有人的本能,人的思想,人的
精,车迟国的虎力大仙是黄毛虎怪,鹿力大仙是白毛角鹿 追求。
怪,羊力大仙是羚羊怪等等。
具体而言,《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另一个系列是“天上的精”。其中玉龙怪、独角青牛 以下几个方面:
都是仨俩成伙,兄弟相称,共图霸业。妖精内部不仅以兄弟 起居方便,干脆入赘积雷山摩云洞玉面公主家中。小说对这
相称,对外他们还建立起了严密的关系网。乌鸡国的妖道 一夫一妻一妾着墨不多,却曲尽人间情态。第六十四回中的
“神通广大,官吏情熟”;狮驼洞的大鹏精关系网更是了 杏仙处于少女含春的芬芳年龄,一见面就被唐僧英俊的外貌
一个系列是“凡间的怪”。这些生于崇山峻岭、江河湖 作人的形状。在这里我们不对他们的性别作以分析和研究,

《西游记》中妖怪的人性

《西游记》中妖怪的人性

《西游记》中妖怪的人性《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幻世界。

但是在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神魔身上,其实蕴含着某种人性,这些人性或偏恶或趋善。

本文将从善恶两个部分展开,论述《西游记》中出现的妖怪身上与人性的相通之处。

和人一样,这些妖怪身上同样具有一些善的因素。

1.大胆追求幸福。

这一点主要指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些女妖。

在明代,女性地位低下,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她们大多含羞带怯,很少有自己的思想。

而《西游记》中的女妖则不一样。

尽管那些妖怪阴险毒辣,但是却大胆、泼辣,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幸福。

如书中的琵琶精,她是第一个想要和唐僧成就夫妻美事的妖怪。

再如白鼠精,她大胆地追求唐僧,对唐僧百般迁就,一口一个“妙人儿哥哥”。

而这一点体现了女性对于幸福的追求。

2.有情有义。

尽管《西游记》中的妖怪凶残、毒辣,但是它们同样也具有人的美好情感。

比如黄袍怪与侍香玉女之间的爱情。

他与玉女私通,又“恐玷污了天宫胜境”,于是随玉女一起下凡。

玉女忘记了往事,成了宝象国公主百花羞。

黄袍怪“变作妖魔……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由此可见用情至深。

除了爱情,还有亲情。

小说中的九灵元圣是极少数对唐僧肉不感兴趣的妖怪。

他与唐僧等人结下梁子完全是因为干孙子黄狮精。

将八戒唐僧等人抓来后没蒸也没打算煮,就是拿柳棍鞭子抽,帮孙子们报仇。

还有铁扇公主与红孩儿之间的亲情。

红孩儿抓到唐僧以后,并没有想独吞唐僧肉,而是第一时间想到了要献给铁扇公主和牛魔王;而铁扇公主也正是因为过于宠爱红孩儿,才会屡次和唐僧四人作对。

再如友情。

有很多妖怪都是三两结伴,共图大业的。

3.热爱自由。

在《西游记》中有很大一部分妖怪都是从神仙那里逃到人间然后化身为妖的。

比如太上老君的金银童子、坐骑青牛;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观音菩萨莲花池中养的金鱼;弥勒佛的黄眉儿童子;嫦娥月宫中的玉兔等等。

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些妖怪本身就有着邪念,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由,不愿意受到天条的束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西游记》是一部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赋予神魔超人的法术和本领。

作为神性的代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有佛心、佛性,保护唐僧西行取经。

同时也具有人性的特点。

魔性代表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牛魔王、黄袍怪等违非做歹,作恶多端,但他们也具有人性的诸多特征。

《西游记》小说从多方面对神魔的神性,魔性和人性有机地相结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神魔人性欲望目录一、神的人性特征 (1)(一)神猴孙悟空身上人性的诸多特点 (1)(二)《西游记》中神的人性化特征最突出的当属猪八戒 (2)(三)沙僧的奴性特征 (3)二、魔的人性特征 (3)(一)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孝道与兄弟情义的人性 (3)(二)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玉面公主的婚姻爱情人性 (4)(三)黄袍怪与三公主前世今生的情缘人性 (4)参考文献 (5)《西游记》小说中神魔的人性《西游记》是我国老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深的时代烙印。

小说以奇异的想象,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享誉神州大地和世界文坛,人物形象更是出神入化,这是《西游记》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

作品通过写孙悟空的出世及大闹天宫,魏徽斩龙,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和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着重写唐僧遭难,三徒弟舍身相救的动人情节。

《西游记》他融合着道德与佛教理念。

道教追求“无为”而佛教崇尚“寡欲”。

故《西游记》是一篇“无为”、“寡欲”,远离人间情感纠缠的神话小说。

但是我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研读,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不仅具有神魔本性,还具有十分浓烈的人性。

一、神的人性特征(一)神猴孙悟空身上人性的诸多特点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本领十分地大,但他却自恃本领高超,喜好捉弄别人,要说他爱捉弄的第一对象猪八戒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在小说第三十八回,你看他把金箍棒拿出来,把头一拉,叫“长”,足有七八丈长。

教“八戒”,你把着一头儿放你的下进去。

八戒道:“哥哥!放便放放下去,若到水边,就住了罢”。

可孙悟空却等八戒到了水边之时用力往下按,硬是将八戒在一个深秋时节的半夜把人家八戒兄弟从柯中哄骗到水中捞宝贝。

还有,在“四圣试禅心”这一句中,悟空明知那家人均是菩萨所变,不提醒八戒也就是了,更还在八戒被骗后尽情地取笑于他。

作为人性的第二个特征,孙悟空还受不得“激”,唐僧将孙悟空赶走之后落难,八戒来求他回去,好说不行,八戒便用起了“激将法”,“那妖说了,要抓了你的猴皮,抽了你的猴筋,吃了你的猴心、猴肉”,聪慧的悟空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跟八戒来到妖洞打杀了那妖怪。

道学主张“中庸”、主张“无为”,不争名利,而行者却受不得刺激,是一个易激动、易情感化的“人”,现实中的人们也是如此。

作为人性的第三个特征,还在于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凡是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决不轻易放弃,不管对手是多么强大的敌人。

竟敢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

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经常变成小虫、小苍蝇、花脚蚊子钻到洞里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找到相应的对策(如黄袍怪);或是变成妖怪的母亲、父亲、丈夫、妻子去骗妖怪(如三调芭蕉扇);还善于用钻到妖精的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制服妖怪(如黄眉怪)。

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令妖魔防不胜防。

最后,孙悟空还有大争名利的特点,是一个英雄的“人”的形象,他占山为王之后,有了一身的本领后,不甘居于天帝之下,大闹天宫时,他不承认天之独尊,把个堂堂天国闹得不亦乐乎。

从八卦炉中逃出之后,一条金箍棒“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并公然声称“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天帝给了他一个“弼马温”的官职,他因嫌官位太小就下了天宫去,在捞到了“齐天大圣”一职之后,他却暂时的安静下来,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精神和个性独立,自由意识的率性而为的“真人”,他毫无虚伪造作,敢想敢说敢干,确实是中国封建黑暗王国里一道个性闪电,预示着人性的光明,代表着下层人民渴望自由独立的希望。

所以,孙悟空形象的集中意义也在于其智勇皆是人民身上智勇的缩影,其反叛、其渴望摆脱种种压迫,也不过是作为人性对自己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他自身并非高贵出身,也决定了他思想的平民化。

后是如此,我认为他是平民英雄,是一个人性的神,具有英雄主义人性化的特征。

从文学角度而言,我们说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鲜活的形象,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有人性诸多光辉的特点与弱点,这是一个鲜活的灵与肉的结合体。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孙悟空的人性的多种形态。

符合小说创作的规律,更加符合小说人物性格的描写规律。

(二)《西游记》中神的人性化特征最突出的当属猪八戒首先,小说从侧面提到了猪八戒身为天篷元帅时,因酒后戏常娥被贬下凡间来,通过六道轮回去投作猪身。

后写他在高老庄为妖,受菩萨指点后走上西行取经之路,这样一个曲折的人生经历。

我们说猪八戒的形象是丰富的,因为他的性格是丰富多变的。

作为一个天神,洒后失德调戏了嫦娥,仔细想想为什么他平日里不去,只有在洒后才去呢?因为即便他作为天篷元帅,平日对所爱的人也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这严重地违反了天规和道义。

但从另一方面为看,不正说明了道家的本心和神的本心中同样充满着只有凡夫俗子才有的某种“欲”的追求吗?我们知道,猪八戒最终成了佛,他被西天如来封为净坛使者,而他的成佛却是来之不易的,他一直挣扎在错与对、神与妖的边缘,历经了其他人不曾有的经历才修成了正果,成功的背后总有着诸多的泪水和汗水,人生也是如此,前面我曾提到猪八戒的多重性,下面我们来分析其多重性格的表现。

我认为猪八戒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爱偷懒的“劳模”形象。

从本身来说,八戒最初并非一个勤劳的人,也不聪慧,但是因为“心性拙”这一常人最普通的特征,他身上也就先天性地具有可塑造成劳模形象的基础了。

在取经途中,八戒是诚实的,有一颗决不亚于师兄孙悟空的志心朝礼、虔诚礼佛之心。

在《西游记》八十六回,那小怪从门窟里抛出个头来,孙悟空见了就哭泣,八戒含泪道:“哥哥,且莫哭,天气不是好天气,恐一时弄臭了,等我乘气埋下再哭。

”行者道:“说得是”,而后便是八戒“不嫌秽污,把个人抢在怀里,跄山崖把头埋了”,一片敬师爱师的挚情,跃然纸上,真令人感动。

然而,他却也是一个“爱偷懒”的劳模,他自身的毛病也是非常之多。

猪八戒很会偷懒,在功夫上,他不如行者,常常受到行者捉弄,在这点上八戒是无力与这爱恶作剧的师兄相抗衡的。

所以唐僧收孙悟空为徒时,行李只得由这大徒弟挑,然而在收了猪八戒之后,那些行李便不由分说成了猪八戒的任务。

流沙河之事后,唐僧又添得一个徒弟,这副担转而落到了沙师弟的肩上。

每逢化缘,他却推说师兄的本领大,能者多劳,就心安理得地与师傅同享大哥的供食了。

在三打白骨精之后,悟空被逐出师门,他成了大弟子,寻山开路,化斋就责无旁贷地成了他老猪的任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猪八戒并不是不会开路,不会寻山,不会化斋,而是其懒惰的本性决定了他的行为。

猪八戒好色,这是人所共知的。

广寒宫调戏嫦娥,为妖后招赘卵二姐,卵二姐死后又招赘高老庄,再有后来的四圣试禅心(第二十三回)中的垂涎珍珍、爱爱、怜怜、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单相思女儿国妇女等等,均说明猪八戒始终不能彻底地逃掉一个“欲”字的困惑。

佛教宣扬“六根清净”,这与猪八戒的所为是完全相悖的。

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七情六欲是人之本性。

人类诸多的情欲和对美色的追求都能从猪八戒这一神佛的化身身上寻找到线索与答案。

出家人不打诳语,出家人不贪财,而猪八戒却为了捉弄和报复师兄几次三番地在唐僧耳根边上吹风,为了藏私房钱,央银匠剪块四钱六分重的银子,塞在耳朵里。

到底被行者化作勾命鬼诈了出来,他还喜欢弄虚,耍耍鬼、扯扯谎。

另外,这个“偷懒的劳模”更爱打小报告,哄弄师父,坑害师兄。

这一切都是佛理所不能容的。

总之,猪八戒具备了人类肉体的全部欲望和人性的所有弱点。

是一个本质的人的形象,而沙僧又是一个“醇儒”之神。

(三)沙僧的奴性特征沙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奴性则源于自己的“卷帘将军”的称号。

虽参加过蟠桃大会,却没有一般神仙吃蟠桃的份儿,只能为玉皇大帝执玻璃盏。

却因失手打碎玻璃盏而被放逐流沙河做了水怪,每隔七日还要受“飞剑穿胸肋”之痛苦,从而造就了他驯从的“赎罪意识”。

沙僧一心一意西天取经,希望以此赎清自己打碎玻璃盏的罪过。

最明显的是第四十回,红孩儿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伙的话,沙僧一听,便“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说道:“师兄,你都说的那里话。

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门,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

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可见赎罪意识已经深入到了沙僧的骨髓。

沙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奴性特征,当然是奴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同时也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

鲁迅将中国的全部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林语堂曾把中国人的特性概括为圆熟、忍耐、冷淡、和平、知足等。

都可谓一针见血。

二、魔的人性特征从人性的观点看,妖魔是代表人的恶的欲望,是与善对立的因素。

因此,妖魔是性恶的隐喻,也是人心向善的参照物,是人必须不断要清除的对象。

取经人战胜妖魔,也就是战胜人性的恶,是人性的必然,是通向善的必然。

对世俗的渴望,是小说中妖魔的共同的倾向,这些妖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神佛界的成员,有的虽不是神佛的徒,但也是修成真身的得道高士,然而他们却经不住世俗的诱惑,耐不得上界和修行的清贫与寂寞,无法控制到世俗中享人间生活的欲望,纷纷离开天庭神界或修行之处。

下到凡间,或满足自己的权力和欲望,如乌鸡国的假国王、比丘国的国丈、车迟国的三位国师;或追求异性,享受男欢女爱的愉悦,如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李天王的义女老鼠精以及月宫中的玉兔等等。

试问,他们为什么敢冒受惩罚的风险,私自下凡人间来享受人间的生活乐趣呢?一言之,出于人性的本能。

我还想谈谈这部小说中魔妖所具有的人性化特征。

我们常说世间无十恶不赦不徒,即使是妖魔也有其可取之面,这也反映了如前所叙的矛盾的两重性。

《西游记》中的妖魔形象也是如此,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三个妖魔的形象以资证明:一是小说的第三十二至三十五回中描写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孝道和兄弟情义。

二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婚姻爱情。

三是黄袍怪与乌鸡国三公主的情缘。

(一)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孝道与兄弟情义的人性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两妖魔原本是太上老君的一个看金炉的童子和一个看银炉的童子,被“南海观音菩萨”借了三次,送他化作妖魔,试探唐僧师徒可有真心往西走。

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借了太上老君的五件宝物占山为王,专候西行的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却等唐僧四人经过之时,那银角大王用手段将唐僧与猪八戒抓了去,由于他们知晓孙行者手段高明,不敢即吃唐僧肉,待将孙悟空擒了去才能安心享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