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盆腔CT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胸、上腹和盆腔CT详解

医学影像-胸、上腹和盆腔CT详解

胸部CT扫描使用注意事项
在进行胸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准备指南,如空腹、停止服用特定药物或含碘药物。
胸部CT扫描过程和流程
胸部CT扫描通常由患者躺在一张移动的床上,通过电脑控制的射线源拍摄图像,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
常见胸部CT扫描结果分析
胸部CT扫描的结果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检测肺部结构异上腹部CT扫描通常由患者躺在一张移动的床上,通过电脑控制的射线源拍摄图像,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
常见上腹部CT扫描结果分析
上腹部CT扫描的结果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检测肝脏、胃、肠道、胰腺等器官的功能和病变 情况。
上腹部结构和器官CT成像
上腹部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位于腹部上半部分的器官和结构,如肝脏、胃、胰腺和肾脏等的高分辨率图像。
盆腔CT扫描介绍
盆腔CT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用于检查和评估盆腔内的器官和结构,如子宫、卵巢、膀胱和直肠等。
盆腔CT扫描用途
盆腔CT扫描可用于评估盆腔器官的功能和病变情况,如肿瘤、囊肿、感染以及评估手术前后的情况。
盆腔CT扫描使用注意事项
在进行盆腔CT扫描前,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准备指南,如空腹、停止进食或 服用特定药物。
上腹部CT扫描介绍
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用于检查和评估位于腹部上半部分的器官和结构,如胃、肝脏、胰腺和 肾脏等。
上腹部CT扫描用途
上腹部CT扫描可用于评估腹部疾病、检测肿瘤、查看器官结构异常以及评估 手术前后的情况。
上腹部CT扫描使用注意事项
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准备指南,如停止进食、喝水 或服用特定药物。
上腹部CT影像分析技巧
上腹部CT影像分析需要医生对多个器官和结构的不同层面和密度进行细致观 察和解读,以判断病变类型和位置。

CT室腹部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CT室腹部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放射科腹部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肝脏二、CT肝动脉造影(CTA)三、CT肝门静脉造影(CTAP)一、肝脏【适应证】1.肝脏良、恶性肿瘤:肝癌、转移瘤、海绩状血管瘤。

2 .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囊肿、多囊肝、包虫病。

3 .肝脏炎性占位病变:肝脓肿、肝结核。

4 .肝外伤。

5 .肝硬化。

6 .肝脂肪变性。

7.色素沉着症。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训练病人呼吸及屏气。

(3)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检查前4h禁食。

(4)检查前Ih口服1%~2%的含碘对比剂水溶液或水500~800m1.,临上机前再服300m1.o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下缘。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扫描机架0°。

⑥扫描野(FOV):体部范围。

⑦扫描层厚:5~IOmm°⑧扫描间隔:5~10mm0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80SIOOm1.离子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注射速率一般为2~4m1.∕So③扫描开始时间:注射60-8Om1.后开始连续扫描(8SIOS扫描周期)。

④延迟扫描:必要时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后5-10min作延迟扫描。

⑤其他扫描程序和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平扫以及增强图像。

(2)图像显示采用软组织窗,窗位1.30~60HU,窗宽W200~400HU0(3)测量病灶层面CT值及大小,必要时测量病灶层面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

【注意事项】1.检查前1周内不服重金属药物,如1周内曾进行过胃肠道钢餐造影者,则于检查前先行腹部透视,确认腹腔内无钢剂残留。

腹盆部CT检查辐射剂量有多大?

腹盆部CT检查辐射剂量有多大?

腹盆部CT检查辐射剂量有多大?来源:友谊放射商务合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患者因为腹痛到医院就医,医生会开出“腹部平扫”或者“腹盆部平扫”的申请单让其到放射科进行CT检查。

有些患者会因为CT的辐射剂量而担心,那么进行一次腹部或者腹盆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到底有多大呢?CT利用X射线成像,CT检查时患者不可避免的受到X射线辐射。

X射线穿过人体时,产生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很复杂,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对人体细胞DNA的损害,包括致癌性和诱发基因突变。

人体不同组织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总的规律是分裂和代谢旺盛的细胞较不旺盛的细胞敏感;胚胎和幼稚的细胞较成熟的细胞敏感。

CT检查的诊断信息量远大于常规X线摄影平片,而其辐射剂量也超过常规X线摄影平片。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剂量长度乘积DLP (Dose Length Product)来评价受检者一次完整CT扫描总的辐射剂量,单位为mGy-cm。

有效剂量ED(Effective Dose)是反映全身照射危险度的剂量参数。

螺旋CT的有效剂量计算公式为ED=k*DLP,k为转换系数(mSv*mGy-1*cm-1),与检查部位有关。

腹部的k值为0.015,盆腔为0.019。

上图为某患者分别进行腹部CT平扫生成的剂量报告。

腹部的DLP 为487.25mGy-cm,换算成有效剂量为487.25*0.015=7.3mSv。

如果病人接受腹盆部CT扫描,扫描长度不仅比腹部扫描增加一倍,而且盆腔的k值比腹部更高,所以进行腹盆部扫描的有效剂量约为腹部平扫的2倍。

如何理解上述剂量是大还是小呢?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规定,放射性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50mSv,公众中个人受照射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5mSv(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

可见,接受一次腹盆部的CT扫描辐射剂量处于安全范围内,但还是比较大的。

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在就医时尽量对医生清楚的描述自己的症状,以便于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危害。

盆腔CT诊断

盆腔CT诊断

膀胱癌侵犯右侧精囊
老年男性,血尿,B超提示 膀胱占位
取俯卧位扫描,膀胱内 病灶位于膀胱前壁,考 虑膀胱内血凝块
膀胱憩室
• 多为后天性,病因:下尿路梗阻,如BPH、
尿道狭窄等
• 先天性膀胱憩室多单发,好发于输尿管入口
附近,有“二次排尿”现象
• 后天性膀胱憩室常多发,表现为排尿困难,
常伴感染、结石
[CT征象]
膀胱右侧壁及后壁局限性增厚,内壁 表面光滑;膀胱外壁光滑,子宫直肠陷凹 以及子宫膀胱陷凹清晰,盆腔内末见肿大 的淋巴洁(图6—2—1A、B、C、D)。
[CT诊断] ①膀胱癌? ②膀胱炎?
膀胱炎CT表现
•膀胱壁增厚,厚度均匀 •增强扫描膀胱内侧壁呈环状强化,环状强化为膀
胱黏膜的充血所致。
延受侵,所见于子宫颈癌相仿。
• 6、腹腔内播散表现为腹水、腹膜、肠系膜
或网膜不均质肿块,大者可将临近肠管包 绕其中。
子宫内膜癌CT表现:
①平扫子宫体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子宫中央为不规 则低密度区。
②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轻微或不强化;子宫肌层受侵犯 时,表现为强化子宫肌内的局限性低密度区。
③肿瘤向下侵犯宫颈可引起子宫腔积水、积血、积脓, 子宫腔扩大。
宫颈癌
宫颈癌
宫颈癌
宫颈癌
宫颈癌坏死
宫颈癌坏死
宫颈癌浸润
宫颈癌浸润
宫颈癌浸润
宫颈癌浸润
宫颈癌膀胱瘘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复发
宫颈癌复发
宫颈癌复发侵袭左侧盆腔壁
子宫内膜癌
病因
• 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
前列腺疾病

胸、腹、盆腔CT

胸、腹、盆腔CT

斜裂-胸膜分布-胸部CT断层影像-肺窗 (五) - 解剖图片
水平裂-胸膜分布-胸部CT断层影像-肺 窗(六) - 解剖图片
水平裂-胸膜分布-胸部CT断层影像-肺 窗(七) - 解剖图片
水平裂-胸膜分布-胸部CT断层影像-肺 窗(八) - 解剖图片
气管分叉层面-胸部CT断层影像-肺窗解剖图片
椎前淋巴结
右下段气管旁淋巴结
血管前淋巴结
前纵隔淋巴结
左下段气管旁淋巴结
主肺动脉窗淋巴结
椎前淋巴结
食道旁淋巴结
肺韧带淋巴结
气管旁淋巴结
下段气管旁淋巴
隆突下淋巴结
血管前淋巴结
椎体前淋巴结
血管前淋巴结 主肺动脉窗淋巴结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隆突下淋巴 结
血管前淋巴结
前纵隔淋巴结
左下段气管旁淋巴
右下段气管旁淋巴
前纵隔淋巴结
主肺动脉窗淋巴结
图十一:5区,主动脉弓下淋巴结,位于纵隔胸膜内,主动脉弓下 或主肺动脉窗淋巴结位于动脉韧带或主动脉、左肺动脉外侧,并 且接近左肺动脉第一分支。6区.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 前方或侧面,主动脉弓上下缘之间。
右支气管淋巴结
左支气管淋巴结
隆突下淋巴结
图十二:7区.隆突下淋巴结,位于气管隆突下,与肺内下叶 支气管、动脉无关。在右侧向下延伸至中间段支气管,左侧 延伸至下叶上界。图示第七区淋巴结位于食管右侧。
腹部CT横断面影像(八) - 解剖图片
腹部CT横断面影像(九) - 解剖图片
腹部CT横断面影像(十) - 解剖图片
女性盆腔CT断层图像(一) - 解剖图 片
女性盆腔CT断层影像(二) - 解剖图 片
女性盆腔CT断层影像(三) - 解剖图 片

CT检查科普知识

CT检查科普知识

CT检查科普知识发布时间:2023-05-31T11:46:44.820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2期作者:林颖[导读]CT检查科普知识林颖(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100)CT不仅是医院常用的检查、诊断方式,更是人们认知范围内比较熟悉的一种检查方式,当人们去医院检查疾病时,通常需要利用CT进行相关检查,从而准确的了解到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医生也能够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不过有很多人因为认知方面存在误区,对CT检查缺乏正确认识,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基于此,本人特针对CT检查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从而达到普及CT检查相关知识的目的,增强人们对CT检查的认知。

一、何为CTCT也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最早于1967年被英国工程师Huonsfield所研发,并于1972年正式应用于临床中。

CT是以X线束环绕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透过该层面的X线部分被吸收,X线强度因而衰减,穿透人体后未被吸收的X线被探测器接收,转变为可见光,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数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重建成图像。

当患者患某些疾病后,可以利用CT对不同密度的病理组织进行检测。

总的来说,虽然CT检测的原理比较复杂,但作为临床诊断、检查的重要工具之一,因其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而易于检出病变,特别是能够较早地发现小病变和较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从而帮助医生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发展程度,为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二、CT检查的工作原理CT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因为其价格低廉、检查时间短而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青睐与认可,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CT的检查和工作原理到底是什么,所以,很容易在接受检查时出现害怕、担忧和紧张等情绪,甚至还会因为错误的认知而选择直接拒绝配合CT检查,从而延误病情,医生也没办法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普及CT检查的工作原理,让人们更正确的了解与认识CT检查,其实简单来说,CT检查就是利用旋转X射线,穿透人体之后对探测器接收的信号进行断层成像,因为人体组织结构的厚度与密度差异,所以经X线获取的信息也存在明显的密度差异,这也就是我们常见的CT图像。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1.头部CT扫描:头部CT扫描是检查头部颅骨、脑组织和血管等的常规检查方法。

扫描时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头部保持稳定位置。

常见的头部CT扫描包括脑部平扫、脑血管CTA(CT血管造影)、颅内脑内压测定等。

2.颈部CT扫描:颈部CT扫描主要用于检查颈椎、颈动脉和甲状腺等组织的情况。

扫描时患者需要保持头颈部位稳定,可以通过口鼻固定装置辅助。

常见的颈部CT扫描包括颈椎平扫、颈动脉造影等。

3.胸部CT扫描:胸部CT扫描是检查肺部、气道、心脏和纵隔等组织结构的常规检查方法。

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保持呼吸平稳。

常见的胸部CT扫描包括肺部HRCT(高分辨率CT)、肺动脉CTA、胸腔积液检查等。

4.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是检查腹腔、腹膜后和器官等结构的常规检查方法。

患者需要空腹或低渣饮食,并且需要口服造影剂。

常见的腹部CT扫描包括腹部平扫、腹部动脉造影、腹腔内脏器检查等。

5.盆腔CT扫描:盆腔CT扫描是检查盆腔、肾脏、膀胱等结构的常规检查方法。

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并且需要充盈膀胱。

常见的盆腔CT扫描包括盆腔平扫、膀胱造影、肾脏CT等。

除了以上部位的常规CT扫描,还有一些其他部位的CT扫描方法,如肢体CT、脊柱CT等。

每种部位的CT扫描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医护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操作。

总的来说,CT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和损伤,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在接受CT扫描时,患者需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保持安静和稳定,以确保获得清晰的影像。

同时,医护人员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隐私。

备孕前需要做哪些CT检查?

备孕前需要做哪些CT检查?

备孕前需要做哪些CT检查?备孕前需要进行的CT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盆腔CT检查:盆腔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等。

通过盆腔CT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疾病,以及是否存在输卵管堵塞等问题。

2. 甲状腺CT检查:甲状腺功能特别可能对备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备孕前进行甲状腺CT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甲状腺CT检查可以评估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检测是否存在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等问题。

3. 乳腺CT检查:乳腺CT检查是评估女性乳腺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乳腺CT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乳腺结节、乳腺增生等问题,关心女性了解自身乳腺状况,准时发觉并处理特别状况。

4. 腹部CT检查:腹部CT检查可以评估腹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肝脏、肾脏、胰腺等。

通过腹部CT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肝脏脂肪肝、肾脏结石、胰腺炎等问题,确保备孕时腹部器官的健康状态。

5. 血管CT检查:血管CT检查可以评估血管的通畅程度和血液供应状况,包括颈动脉、冠状动脉等。

通过血管CT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保证备孕时身体的血液循环正常。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CT检查,下面给出相应的解答:1. 盆腔CT检查:备孕前需要进行盆腔CT检查,以评估女性生殖器官的健康状况。

通过该检查可以及早发觉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问题,提高怀孕的胜利率。

2. 甲状腺CT检查:备孕前进行甲状腺CT检查可以了解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准时发觉并处理甲状腺结节、肿大等问题,确保甲状腺功能正常,为备孕供应良好的基础。

3. 乳腺CT检查:备孕前进行乳腺CT检查可以关心女性了解自身乳腺的健康状况,准时发觉和处理乳腺结节、增生等问题,保证乳腺的正常功能,削减备孕期间的不适。

4. 腹部CT检查:备孕前进行腹部CT检查可以评估腹部器官的健康状况,包括肝脏、肾脏、胰腺等。

通过该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脂肪肝、结石、炎症等问题,确保备孕时腹部器官的正常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螺旋CT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门静脉 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扫描后 加作肝实质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 应用:发现病变和定性,应视为肝脏特别是肝 癌检查的常规方法
肝脏多期CT增强检查
A 门静脉
肝实质
肝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肝脏CT正常表现
➢ 平扫
• 正常肝脏实质密度一致 • 肝内静脉和门静脉CT值均低于肝实质 • 肝门附近的门静脉、胆管和肝动脉主
➢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对比剂选择和使用
➢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 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 ➢ 对比剂团注
• 60150ml或1.22 ml/kg体重 • 速度:34ml/sec
肝脏多期CT增强检查
➢ 肝脏双重血供;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 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 顺序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 值,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实质期
➢ 增强:肿瘤及其局部胆囊壁明显强化 ➢ 胆管受压、不规则狭窄和近端扩张 ➢ 转移:肝门、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淋巴结转移 ➢ 可伴有胆囊结石
增强早期可见胆囊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并有多发乳头 状肿块突入胆囊腔内(图a,箭头所示);肿块持续强化, 晚期边界更加清晰,注意下腔静脉前淋巴结转移(图b)
胆管癌
干以及第二肝门附近的肝静脉较粗大, 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
肝脏CT正常表现
➢ 肝动脉期(图a~图c) 扫描:肝动脉明显强 化而肝实质无强化, 脾不均匀斑片状强化
➢ 门静脉期(图d~图f) 扫描:可见肝右、中、 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图d),门静脉表现 为高密度分支影(图 e),肝实质明显强化, 脾呈均一强化
肝细胞癌-肝动脉供血
➢ 增强
• 结节型:动脉期明显均一、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门静脉期转为低密度
• 块状型:动脉期明显斑片状不均一强化,门静 脉期强化迅速下降
• 门V 腔V瘤栓:受累血管无强化,血管壁强化 • 平衡期肝实质密度持续上升而肝癌密度持续下
降,肿瘤密度又回到原来的低密度状态
肝顶部小肝癌
肝转移瘤
• 病理 炎症→坏死、液化→脓腔 • 脓肿壁分层:对比增强时:
内 坏死区——低密度 肉芽组织—强化环 水肿带——低密度
外 周围反应带:动脉期一过强化
化脓性肝脓肿
平扫: ➢
早期—局部低密度,边界不清,胆管积气形成期—低密度区内多发更低
密度,“花瓣状” 成熟期—融合成大的脓腔,密度略高于水.
➢ 脓肿壁(肉芽组织层)呈环形强化。
➢ 平扫:不用对比增强和造影进行CT检查
• 胃肠道准备
➢ 对比增强检查:扫描前由静脉注入碘对比 剂后所进行的CT扫描
➢ 造影CT:指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 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对比增强扫描的意义
➢ 增加病灶与正常组织对比,可发现小病 灶或可疑等密度病灶
➢ 了解病灶血供和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及 组织间关系,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
➢ 上段胆管癌:包括左、右肝管、汇合部、 肝总管的肿瘤,也称肝门部癌
➢ 中段胆管癌:指肝总管胆囊管汇合部以 下至胆总管中段的肿瘤
➢ 下段胆管癌:为胆总管下段、胰腺段和 十二指肠壁内段的肿瘤
➢ 上段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50%
胆管癌
➢ 平扫:
• 上段癌:可见肝门肿块,伴肝内胆管扩张 • 中、下段癌:肝内和近段胆管扩张,扩张胆总
• 肿瘤很小发生囊变,表现壁厚薄不一囊状瘤灶 • 多血供转移瘤,类似肝癌“快进快出”表现
肝多发多血供转移瘤
胆道常见疾病的CT诊断
➢ 胆石症 ➢ 胆囊炎 ➢ 胆系肿瘤 ➢ 胆道梗阻
胆囊石症
➢ 胆囊石: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
• 高密度石:单发或多发、圆形、多边 形或泥沙状高密度影
• 等、低密度结石:平扫不易分辨,胆 囊造影CT表现为胆囊内的充盈缺损, 其位置可随体位变换而改变
• 尾叶/右叶比例 • 胆囊窝增宽,胆囊
外移 • 肝裂增宽 • 前缘下缘变平
肝硬化
➢ 继发性改变
• 脾大,脾梗塞 • 门静脉扩张,血栓形成 • 侧支循环形成:脾门脾周、胰周、贲门胃底、
食管下段及腰旁静脉血管增粗扭曲 • 腹水
贲门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大量腹腔积液
脂肪肝
➢ 平扫:肝实质密度减低
胆道梗阻
➢ 梗阻病因的诊断
• 常见病因:胆管肿瘤、结石和炎症 • 胆管扩张的形态和程度 • 梗阻部位 • 梗阻末断的胆管形态 • 肿瘤转移征象
胆道感染
肝门区胆管癌
胆囊石、胆管石
胰腺病变的CT诊断
➢ 胰腺肿瘤 ➢ 胰腺炎
• 胰腺癌
•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
• 胰腺囊性肿瘤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 1/10~1/5内有气体(液平),脓肿壁形成
➢合并包膜下脓肿、肝外脓肿、胸腔积液
化脓性肝脓肿
➢ 增强:
• 动脉期脓肿周围正常肝实质由于反应性充血 呈轻度一过性强化
• 早期—病变区楔形或斑片状强化 • 形成期和成熟期,脓肿壁强化,
呈“簇状征”、“靶征”和“双靶征”
细菌性肝脓肿
肝囊肿
➢ 孤立性肝囊肿(单纯性肝囊肿)
图a胆囊内单发高密度结石;图b胆囊内多发含气低密度结石
胆管石症
➢ 胆管石:高密度结石多见
• 肝内胆管石:点状、结节状、不规则状 与肝管走向一致,常伴有周围胆道扩张 • 胆总管石:上端胆管扩张,至结石层面扩张的胆管突然 消失,于充满低密度胆汁的扩张胆管中央或后部可见高 密度的结石,形成“环靶”征或“半月”征
➢ 肝脏:肝脏疾病的基本检查和确诊手段
• 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出定性、定位诊断 • 鉴别右上腹肿块来源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 • 了解肝脏结构,如门脉高压原因及程度 • 肝脏CT检查常规行对比增强检查
➢ 胆道: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超声难以确诊时,可作CT检查
➢ 胰腺:检查胰腺病变首选方法
腹部CT检查方法
• 肝边缘显示凹凸不平(结节再生和纤维化收缩) • 部分肝段正常形态消失:右叶下段前后缘膨隆
肝硬化
➢ 肝密度改变
• 脂肪变性、纤维化使肝弥漫性或不均匀密度降低 • 较大而多发的再生结节可为散在高密度结节 • 增强:再生结节表现为低密度区
➢ 肝裂增宽,胆囊外移
肝硬化的形态改变
➢ 肝硬化结节 ➢ 叶、段比例失调
肝细胞癌
➢ 平扫: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肿块,有完整包膜者肿块边缘清晰光滑。肿块 多数为低密度,少数表现等密度或高密度
➢ 弥漫型结节分布广泛,境界不清
➢ 巨块型可发生中央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区,合 并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肿块内表现高密度灶。有 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
➢ 静脉受累:门V 、肝V及下腔V,增宽密度减低 ➢ 转移:淋巴结转移、肾上腺、腹膜转移,腹水
恶性肿瘤 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 淋巴瘤、肝母细胞瘤 血管肉瘤
继发性 转移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 临床与病理
• 常见,尸检报告发生率4% • 女性多见,占70%,多发者占1/3 • 病理上,常为3~5cm,大者占据肝段、肝叶,由众
多大小不等、衬有内皮血管间隙构成,间隙间有不 等量纤维组织,中心部位为主 • 临床上,无特异症状。慎用活检
管突然变小或中断处即为肿瘤部位,可见局部 胆管壁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
➢ 增强:肿块早期增强不明显,而延迟扫描肿 块密度增高为胆管细胞癌特征
➢ 转移: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
胆道梗阻
➢ 胆道梗阻的确定
• 肝内胆管扩张:实质内呈树枝状分布的条状 无强化低密度区
• 肝总管和胆总管直径大于10mm诊断扩张 肝门至胰头间层面圆形或类圆形水样低密度 自上而下连续不断,其消失层面为梗阻部位
常见于消化道肿瘤转移 • 脂肪肝基础上,可呈等、高密度灶 • 可有钙化灶,粘液结肠癌 • 囊性病变、薄壁,见于卵巢、胰腺囊腺癌
肝转移瘤
➢ 增强
• 大多数为乏血供性,对比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 不规则边缘增强,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均 匀或不均匀增强,平衡期对比增强消退
• 肿瘤中央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 外周为稍低密度水肿带,构成“牛眼征”,常 见于消化道来源转移
• 弥漫性脂肪浸润:全肝密度降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 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
• 局灶性脂肪浸润:肝叶或肝段局部密度降低 • CT值测量低于正常:正常肝脏密度高于脾,如肝与
脾CT值之比小于0.85,可诊断脂肪肝
➢ 增强:肝脏强化程度低于脾,肝内血管在 肝实质内显示特别清晰、无受压表现
肝脓肿
➢ 化脓性肝脓肿
则低密度区,代表纤维化或血栓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巨大血管瘤
肝细胞癌
➢ 病理分型
• 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 • 弥漫型:结节较小,密布全肝,类似肝硬化
肿块型:肿块直径>5cm,形态不规则 结节型:肿瘤直径<5cm,类圆形 有手术意义 小肝癌:单一结节,直径≤3cm或二个结节 瘤径之和≤3cm
肝海绵状血管瘤
➢ 平扫:肝实质内境界清楚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 ➢ 增强:方法动态扫描,延迟扫描,两快一慢
• 典型表现:早期肿块周边出现斑状、结节状增强灶,随 时间延续互相融合,向中心扩展且密度逐渐下降;延迟 扫描,整个肿瘤密度均匀,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密度, 概括为“早出晚归”
• 较小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均匀强化,小于2cm • 较大海绵状血管瘤:延时扫描时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
• 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薄壁,内衬上皮, 外覆纤维包膜,内为浆液
• 单发或多发,数毫米至20厘米 • 平扫:圆形或卵圆均一水样密度(低)灶
(0~15Hu)边缘光滑、锐利,无囊壁显示 • 增强:病灶无强化
肝囊肿
肝囊肿破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