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基本题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础)
](https://img.taocdn.com/s3/m/42020f104693daef5ff73d89.png)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学习目标】1.经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深刻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结合具体实例感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3.能正确运用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以及绘制特殊三角形.【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HL.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并且有关它的计算也很常见,因此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要熟记于心,比如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它的高是32a,面积是234a;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有角或边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要点二、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与逆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的;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有SSS,SAS,ASA,AAS,HL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可解决两条线段的和距离最短问题.要点四、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几何语言的表述,这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遇到角平分线时,要构造全等三角形. 【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证明1. 已知:点D 是△ABC 的边BC 的中点,DE ⊥AC ,DF ⊥AB ,垂足分别为E ,F ,且BF=CE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欲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已知DE ⊥AC ,DF ⊥AB ,BF=CE ,可利用三角形中两内角相等来证明.【答案与解析】证明:∵D是BC 的中点,∴BD=CD ,∵DE ⊥AC ,DF ⊥AB ,∴△BDF 与△CDE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BDF 和Rt △CDE 中,,BF CE BDCD∴Rt △BFD ≌Rt △CED (HL ),∴∠B=∠C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充分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已知:如图,△AMN 的周长为18,∠B ,∠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点的直线MN ∥BC 交AB 、AC 于点M 、N .求AB+AC 的值.【答案】解:∵MN ∥BC ,∴∠BOM=∠OBC ,∠CON=∠OCB ,∵∠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MBO=∠OBC,∠NCO=∠OCB,∴∠MBO=∠BOM,∠NCO=∠CON,∴BM=OM,CN=ON,∵△AMN的周长为18,AN=AB+AC=18.∴AM+MN+AN=AM+OM+ON+AN=AM+BM+CN+【变式2】如图,在△ABC中,AB=AC,D、E在BC上,且AD=AE,求证:BD=CE.【答案】证明:∵AB=AC,AD=AE,∴∠B=∠C,∠ADE=∠AED,∵∠ADE=∠B+∠BAD,∠AED=∠C+∠EAC,∴∠BAD=∠CAE,∵AB=AC,AD=AE,∴△ABD≌△ACE,∴ BD=CE.类型二、直角三角形2. 如图,已知,在Rt△ABC中,∠C=90°,沿过B点的一条直线BE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1)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恰为AB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D为AB的中点;(2)在(1)的条件下,若DE=1,求△ABC的面积.【思路点拨】(1)根据折叠的性质:△BCE≌△BDE,BC=BD,当点D恰为AB的重点时,AB=2BD=2BC,又∠C=90°,故∠A=30°;当添加条件∠A=30°时,由折叠性质知:∠EBD=∠EBC=30°,又∠A=30°且ED⊥AB,可证D为AB的中点;(2)在Rt△ADE中,根据∠A及ED的值,可将AE、AD的值求出,又D为AB的中点,可得AB的长度,在Rt△ABC中,根据AB、∠A的值,可将AC和BC的值求出,代入S△ABC=AC×BC 进行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添加条件是∠A=30°.证明:∵∠A=30°,∠C=90°,所以∠CBA=60°,∵C点折叠后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BE平分∠CBD,∠BDE=90°,∴∠EBD=30°,∴∠EBD=∠EAB,所以EB=EA;∵ED为△EAB的高线,所以ED也是等腰△EBA的中线,∴D为AB中点.(2)∵DE=1,ED⊥AB,∠A=30°,∴AE=2.在Rt△A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D=22213,∴AB=23,∵∠A=30°,∠C=90°,∴BC=12AB=3.在Rt△ABC中,AC=22AB BC=3,∴S△ABC=12×AC×BC=332.【总结升华】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3. 小林在上探索出只用三角尺作角平分线的一种方法:如图,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N,使OM=ON,再过点M作OB的垂线,过点N作O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两垂线交于点P,那么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老师当场肯定他的作法,并且表扬他的创新.但是小林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①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也就是说,你能证明OP就是∠AOB的平分线吗?②请你只用三角板设法作出图∠AOB的平分线,并说明你的作图方法或设计思路.【思路点拨】①在Rt△OCM与Rt△ODN中,依据ASA得出OC=OD;在Rt△OCP与Rt△ODP中,因为OP=OP,OC=OD得出Rt△OC P≌Rt△ODP(HL),所以∠C OP=∠DOP,即OP平分∠AOB.②可作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HL定理证明两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答案与解析】①证明:在Rt△OCM和Rt△ODN中,COM DONOCM ODNOM ON∴△OCM≌△ODN(AAS),∴OC=OD,在△OCP与△ODP中,∵,OC OD OPOP∴Rt △OCP ≌Rt △ODP (HL ),∴∠COP=∠DOP ,即OP 平分∠AOB ;②解: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OD ;②过C ,D 分别作OA ,OB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E ;③作射线OE ,OE 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CE ⊥OA ,ED ⊥OB ,∴∠OCE=∠ODE=90°,在Rt △OCE 与Rt △OD E 中,∵OC OD OEOE,∴Rt △OCE ≌Rt △ODE (HL ),∴∠EOC=∠EOD ,∴OE 为∠AOB 的角平分线.【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OC=∠EOD 是解题关键.类型三、线段垂直平分线4.(2015秋?麻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BC ,AB=AC ,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 ,交AC 于E .(1)若∠ABE=50°,求∠EBC 的度数;(2)若△ABC 的周长为41cm ,边长为15cm ,△BCE 的周长.【思路点拨】(1)由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E ,继而求得∠A的度数,又由AB=AC ,即可求得∠ABC 的度数,则可求得答案;(2)由△BCE 的周长=AC+BC ,然后分别从腰等于15cm 与底边等于15cm 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E=∠A=50°,∵AB=AC,∴∠ABC=∠C=65°,∴∠EBC=∠ABC﹣∠ABE=15°;(2)∵AE=BE,;∴△BCE的周长=BE+CE+BC=AE+CE+BC=AC+BC∵△ABC的周长为41cm,∴AB+AC+BC=41cm,若AB=AC=15cm,则BC=11cm,则△BCE的周长为:15+11=26cm;若BC=15cm,则AC=AB=13cm,∵AB>BC,∴不符合题意,舍去.∴△BCE的周长为26c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F,试说明∠BAF=∠ACF的理由.【答案】解:∵EF垂直平分AD,∴AF=DF,∴∠FAD=∠FDA.又∵AD平分∠BAC,∴∠BAD=∠CAD,∵∠BAF=∠BAD+∠FAD,∠ACF=∠DAC+∠FDA,∴∠BAF=∠ACF.类型四、角平分线5.(2016秋?兴化市期中)已知: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E、CF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思路点拨】过点P作PD⊥AB、PM⊥BC、PN⊥AC垂足分别为D、M、N,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PD=PM,同理可得PM=PN,从而得到PD=PN,再根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证明即可.【答案与解析】证明:如图,过点P作PD⊥AB、PM⊥BC、PN⊥AC垂足分别为D、M、N,∵BE平分∠ABC,点P在BE上,∴PD=PM,同理,PM=PN,∴PD=PN,∴点P在∠A的平分线上.【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熟记性质并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B.2处 C.3处 D.4处【答案】D.解: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
全等三角形必考题型

全等三角形必考题型
在数学中,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全等三角形必考题型:
1. SS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则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 SA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且它们所夹的两边分别相等,则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 ASA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相等,且它们的夹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则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 RH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直角相等,且它们的斜边相等,则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些判定法是基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定义来推导的。
学生在解答全等三角形的题目时,通常需要根据提供的条件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判定法来做出判断。
此外,还存在一些需要应用多种判断法的复合题型,考察学生对不同判定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顺利解答全等三角形的必考题型,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各种判定法的条件,以及具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平时的课堂学习和练习中,应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提高解题能力。
初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详细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一讲全等三角形性质图形全等: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和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DEF ABC∆DEF∆。
ABC∆≅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1.已知:如图,AB=AD,AC=AE,BC=DE,∠EAC=300,则∠DAB的大小为例2.如图,在平面上将△ABC绕B点旋转到△A’BC’的位置时,AA’∥BC,∠ABC=70°,则∠CBC’为________度.例3.如图,在△ABC中,∠A:∠B:∠C=3:5:10,又△MNC≌△ABC,则∠BCM:∠BCN等于()A.1:2 B.1:3 C.2:3 D.1:4课堂练习:∆的是( )1.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A. AB=3,BC=4,CA=8B.AB=4,BC=3,∠A=300C. ∠C=600,∠B=450,AB=4D.∠C=900,AB=62.如图∠1=∠2=200,AD=AB,∠D=∠B,E在线段BC上,则∠AEC=()A.200B.700C.500D.8003.已知:如图,△ABC≌△DEF,AC∥DF,BC∥EF.则不正确的等式是()A.AC=DFB.AD=BEC.DF=EFD.BC=EF4.如图,△BCD≌△CBE,BC=6,CE=5,BE=4,则CD的长是()A.4 B.5 C.6 D.无法确定5.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 度数是()A.72°B.60°C.58°D.50°6.如图,将Rt△ABC(其中∠B=340,∠C=900)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B1 C1的位置,使得点C、A、B1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旋转角最小等于()A.560B.680C.1240D.18007.如图,△ABE≌△ACD,∠B=50°,∠AEB=60°,则∠DAC的度数等于()A.120° B.70° C.60° D.50°8.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 则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全等.9.如图,△ABD≌△ACE,且∠BAD和∠CAE,∠ABD和∠ACE,∠ADB和∠AEC是对应角,则对应边_______.10.如图,△ABC≌△DBC,且∠A和∠D,∠ABC和∠DBC是对应角,其对应边:______,对应角:_________.11.如图,△ABO≌△CDO,OA=2,AB=4,BO=3,则DC= ,OC= ,OD= .12.如图,△ABC≌△DEF,A与D,B与E分别是对应顶点,∠B=320,∠A=680,AB=13cm,则∠F=______度,DE=______cm.13.已知△ABC≌△DEF,∠A=52°,∠B=67°BC=15cm则∠F=_____,FE=_____cm.14.如图,P是正△ABC内的一点,若将△PAB绕点A逆时针旋转到△P/AC,则∠PAP/的度数为________.15.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大小为_________16.如图所示,,BC 的延长线交DA 于F ,交DE 于G ,,,,则的度数为17.观察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n 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 个 .18.如图,把△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350,得到△A /B /C, A /B /交AC 乎点D ,已知∠A /DC=90°,求∠A 的度数.19.如图,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内部时,(1)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写出它们的所有对应角;(2)设AED ∠的度数为x ,∠ADE 的度数为y ,那么∠1,∠2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用含有x 或y 的代数式表示)(3)∠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找出这个规律.20.如图所示,已知△ABC ≌△FED ,且BC =ED ,那么AB 与EF 平行吗?为什么?ABC ADE △≌△105ACB AED ∠=∠=15CAD ∠=30B D ∠=∠=1∠课后练习:1.下列说法: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为(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2.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①只有两个三角形才能完全重合;②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都相同;③两个正方形一定是全等图形;④边数相同的图形一定能互相重合.A.4个B.3个C.2个D.1个3.已知△ABC 与△DEF 全等,∠A=∠D=90°,∠B=37°,则∠E 的度数是( )A.37°B.53°C.37°或63°D.37°或53°4.如果D 是中BC 边上一点,并且,则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5.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6.如图,△OA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800到△OCD 的位置,已知∠AOB=450,则∠AOD ( )A.550B.450C.400D.3507.如图,△ABE ≌△ACD,AB=AC,BE=CD, ∠B=50°,∠AEC=120°,则∠DAC 的度数等于( )A.120°B.70°C.60°D.50°8.如图所示,在△ABC 中,D 、E 分别是边AC 、BC 上的点,若△ADB ≌△EDB ≌△EDC ,则∠C 的度数为( )A. 15°B. 20°C. 25°D. 30°9.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中线,∠ADC =45°,把△ADC 沿AD 对折,使点C 落在点C ´的位置,则图中的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是( ) A. △ADC B. △BDC ´ C. △ADC ´ D. 不存在6.如图,已知AB=AC ,AD=AE ,∠BAD=25°,则∠CAE=ABC △ADB ADC △≌△ABC△7.如图,△ABD≌△ACE,则AB的对应边是_______,∠BAD的对应角是______.8.已知:如图,△ABE≌△ACD,∠B=∠C,则∠AEB=_______,AE=______.9.如图:△ABC≌△DCB,AB和DC是对应边,∠A和∠D是对应角,则其它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_,对应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已知:如图,△ABC≌△DEF,BC∥EF,∠A=∠D,BC=EF,则另外两组对应边是____,另外两组对应角是____.11.已知:如图,△OAD≌△OBC,且∠O=70°,∠C=25°,则∠AEB=________度.12.如图所示,△ABD≌△ACE,点B和点C是对应顶点,AB=8,BD=7,AD=6,则BE的长是___13.如图,已知△ABE≌△ACF,∠E=∠F=90°,∠CMD=70°,则∠2=______度.14.如图所示,已知△ABC≌△ADE,BC的延长线交DE于F,∠B=∠D=25°,∠ACB=∠AED=105°,∠DAC=10°,则∠DFB为15.如图,D,E分别为△ABC的AC,BC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P处.若∠CDE=480,则∠APD等于16.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2、5、x,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2、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____17.如图,把大小为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例如图1.请在下图中,沿着虚线画出四种不同的分法,把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能力提高:1.长为L 的一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 的取值范围为( ) A.64l l x ≤< B.84l l x ≤< C.64l l x << D.84l l x << 2.已知△ABC ≌△A ′B ′C ′,△ABC 的三边为3、m 、n ,△A ′B ′C ′的三边为5、p 、q ,若△ABC 的各边都是整数,则m+n+p+q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3.如图,△ABC ≌△ADE ,∠DAC=60°,∠BAE=100°,BC 、DE 相交于点F ,则∠DFB 的度数是4.下图是由全等的图形组成的,其中AB =3cm ,CD =2AB ,则AF =__________.AB C D E F5.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 、AC 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a 的度数为6.如图,矩形ABCD 沿AM 折叠,使D 点落在BC 上的N 点处,如果AD=7cm,DM=5cm, ∠DAM=39°,则AN= cm, NM= cm, ∠NAB= .7.如图所示,△ABC 绕顶点A 顺时针旋转,若∠B =40°,∠C =30°.(1)顺时针旋转多少度时,旋转后的△AB'C'的顶点C'与原三角形的顶点B 和A 在同一直线上?(原△ABC 是指开始位置)(2)再继续旋转多少度时,点C 、A 、C'在同一直线上?8.如图, 在ABCD中, 将△ABE沿BE翻折, 点A落在CD边上, 成为点F, 如果△DEF和△BCF的周长分别是8cm和22cm, 求FC的长度。
全等三角形复习资料(搜集整理版)

特别鸣谢资源原创者,本人仅仅便于自己的备课整理排版了一下。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一、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第十二章轴对称一、轴对称图形1.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4。
轴对称的性质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一,证明边或角相等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两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看图时两条线段既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那么就利用辅助线进行等量代换,同样如果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也是用等量代换(方法是:(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此类型问题一般不单独作一大题,往往是通过得出角相等后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而且一般是在双垂直的图形中)1.已知,如图,AB ⊥AC ,AB =AC ,AD ⊥AE ,AD =AE 。
求证:BE =CD 。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是AC 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3.已知:如图△ABC 中,AB=AC ,BD ⊥AC ,CE ⊥AB ,BD 、CE 交于H 。
求证:HB=HC 。
2、如图, 已知:AB ⊥BC 于B , EF ⊥AC 于G , DF ⊥BC 于D , BC=DF .求证:AC=EF .A ED C B654321E DCBAFGE D CBAFMNE 1234EDC BA 二.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形如:AB+BC=CD,AB=AD - CD)证明两条线段和等于另一条线段,常常使用截长补短法。
①截长法即为在这三条最长的线段截取一段使它等于较短线段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的一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②补短法即为在较短的一条线段上延长一段,使它们等于最长的线段,然后证明延长的这一线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证明两条线段差等于另一条线段,只需把差化成和来解决即可。
1.如图,已知AD ∥BC ,∠P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证:AD +BC =AB .2、如图,已知:△ABC 中,∠BAC =90, AB =AC ,AE 是过A 一直线,且点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D ,CE ⊥AE 于E . 求证:BD =DE +CE ;3、如图,AB ∥CD ,DE 平分∠ADC ,AE 平分∠BAD ,求证:AB=AD - CDP E D CB A三.证明线段的2倍或21关系 ( AB CE =2, MN BN =12) 1. 利用含30 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例1. 已知,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在AC 、BC 上分别取点D 、E ,且AD =CE ,连结AE 、BD 交于点N ,过B 作BM AE ⊥,垂足为M ,求证:MN BN =12(提示:先证∠=BNE 60)2. 利用等线段代换(充分利用中点)例1.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3.转化为线段和问题,利用截长补短法例5. 已知:如图5,四边形ABCD 中,∠=D 90,对角线AC 平分∠BAD ,AC BC =,FE DCB A求证:AD AB12四.证明二倍角关系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和等量代换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AB =AC +CD ,求证:∠C =2∠BD C BA。
安徽亳州市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已知ABC ∆中,12AB AC cm ==,B C ∠=∠,8BC cm =,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2/cm 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为v ,则当BPD ∆与CQP ∆全等时,v 的值为( )A .1B .3C .1或3D .2或3D解析:D【分析】 设运动时间为t 秒,由题目条件求出BD=12AB=6,由题意得BP=2t ,则CP=8-2t ,CQ=vt ,然后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分两种情况列方程求解.【详解】解:设运动时间为t 秒,∵12AB AC cm ==,点D 为AB 的中点.∴BD=12AB=6, 由题意得BP=2t ,则CP=8-2t ,CQ=vt ,又∵∠B=∠C∴①当BP=CQ ,BD=CP 时,BPD ∆≌CQP ∆∴2t=vt ,解得:v=2②当BP=CP ,BD=CQ 时,BPD ∆≌CPQ ∆∴8-2t=2t ,解得:t=2将t=2代入vt=6,解得:v=3综上,当v=2或3时,BPD ∆与CQP ∆全等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如图,在ABC 和AEF 中,EAC BAF ∠=∠,EA BA =,添加下面的条件:①EAF BAC ∠=∠;②E B ∠=∠;③AF AC =;④EF BC =,其中可以得到ABC AEF ≌△△的有( )个.A .1B .2C .3D .4B解析:B【分析】 根据EAC BAF ∠=∠,EAF EAC CAF ∠=∠+∠,BAC BAF CAF ∠=∠+∠,经推到得EAF BAC ∠=∠;再结合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性质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EAC BAF ∠=∠,EAF EAC CAF ∠=∠+∠,BAC BAF CAF ∠=∠+∠ ∴EAF BAC ∠=∠E B ∠=∠,即E B EAF BAC EA BA ∠=∠⎧⎪∠=∠⎨⎪=⎩∴ABC AEF ≌△△()ASA ,故②符合题意;AF AC =,即AF AC EAF BAC EA BA =⎧⎪∠=∠⎨⎪=⎩∴ABC AEF ≌△△()SAS ,故③符合题意;①和④不构成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3.如图,在△ABC 中,∠B =∠C =50°,BD =CF ,BE =CD ,则∠EDF 的度数是( )A .40°B .50°C .60°D .30°B解析:B【分析】 由SAS 证明△BDE ≌△CFD ,得出∠BDE=∠CFD ,∠EDF 可由180°与∠BDE 、∠CDF 的差表示,进而求解即可.【详解】解:在△BDE 与△CFD 中,BD CF B C BE CD ⎧⎪∠∠⎨⎪⎩===,∴△BDE ≌△CFD (SAS );∴∠BDE=∠CFD ,∴∠EDF=180°-(∠BDE+∠CDF )=180°-(∠CFD+∠CDF )=180°-(180°-∠C )=50°;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 4.如图,已知ABC DCB ∠=∠,添加一个条件使ABC DCB △△≌,下列添加的条件不能使ABC DCB △△≌的是( )A .A D ∠=∠B .AB DC = C .AC DB =D .ACB DBC ∠=∠ C解析:C【分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综合分析即可;【详解】在ABC 和DCB 中,A D ABC DCB BC CB ∠=∠⎧⎪∠=∠⎨⎪=⎩,故ABC DCB △△≌,A 不符合题意;在ABC 和DCB 中,AB DC ABC DCB BC CB =⎧⎪∠=∠⎨⎪=⎩,故ABC DCB △△≌,B 不符合题意;只有AC=BD ,BC=CB ,ABC DCB ∠=∠,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故C 符合题意;在ABC 和DCB 中,ACB DBC CB BC ABC DCB ∠=∠⎧⎪=⎨⎪∠=∠⎩,故ABC DCB △△≌,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分析判断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在ABC 中,B C ∠=∠,BD CE =,BF CD =,则EDF ∠等于( )A .90A ︒-∠B .1802A ︒-∠C .1902A ︒-∠D .11802A ︒-∠ C 解析:C【分析】 根据∠B=∠C ,BD=CE ,BF=CD ,可证出△BFD ≌△CDE ,继而得出∠BFD=∠EDC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平角等于180︒,即可得出∠B=∠EDF ,进而得到答案.【详解】解:∵∠B=∠C ,BD=CE ,BF=CD ,∴△BFD ≌△CDE ,∴∠BFD=∠EDC ,∴∠B+∠BFD+∠BDF=∠BDF+∠EDF+∠EDC ,∴∠B=∠EDF ,又∵∠B=∠C=18019022A A ︒-∠=︒-∠, ∴∠EDF=1902A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BFD=∠EDC 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ACB=90°,AC=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是点D 、E ,AD=3,BE=1,则DE 的长是( )A .1.5B .2C .22D 10B解析:B【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E=∠ADC=90︒,进而得出∆CEB ≅∆ADC ,就可以得出BE=DC ,进而求出DE 的值.【详解】∵BE ⊥CE ,AD ⊥CE ,∴∠E=∠ADC=90︒,∴∠EBC+∠BCE=90︒,∵∠BCE+∠ACD=90︒,∴∠EBC=∠DCA ,在∆CEB 和∆ADC 中,∠E=∠ADC ,∠EBC=∠DCA ,BC=AC ,∴∆CEB ≅∆ADC(AAS),∴BE=DC=1,CE=AD=3,∴DE=EC-CD=3-1=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7.点Р在AOB ∠的角平分线上,点Р到OA 边的距离等于5,点Q 是OB 边上的任意一点,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5PQ >B .5PO ≥C . 5PQ <D .5PO ≤ B解析:B【分析】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点P 到OB 的距离为5,再根据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点P 到OA 边的距离等于5,∴点P 到OB 的距离为5,∵点Q 是OB 边上的任意一点,∴PQ≥5.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4:3AB AC ,则ABD △与ACD △的面积比为( ).A .4:3B .16:9C .3:4D .9:16A解析:A【分析】 过点D 作DE 垂直于AB ,DF 垂直于AC ,由AD 为角BAC 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得到DE=DF ,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表示出△ABD 与△ACD 的面积之比,把DE=DF 以及AB :AC 的比值代入即可求出面积之比.【详解】解:过点D 作DE ⊥AB 于E ,DF ⊥AC 于F .∵AD 为∠BAC 的平分线,∴DE=DF ,又AB :AC=4:3,∴S △ABD :S △ACD =(12AB•DE ):(12AC•DF )=AB :AC=4:3.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此类题经常过角平分线上作角两边的垂线,这样可以得到线段的相等,再结合其他的条件探寻结论解决问题.9.如图,OB 平分∠MON ,A 为OB 的中点,AE ⊥ON ,EA=3,D 为OM 上的一个动点,C 是DA 延长线与BC 的交点,BC //OM ,则CD 的最小值是( )A .6B .8C .10D .12A解析:A【分析】 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可知当CD ⊥OM 时,CD 取最小值,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D =AE =3,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 =AE =3,进而解答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得,当CD ⊥OM 时,CD 取最小值,∵OB 平分∠MON ,AE ⊥ON 于点E ,CD ⊥OM ,∴AD =AE =3,∵BC ∥OM ,∴∠DOA =∠B ,∵A 为OB 中点,∴AB =AO ,在△ADO 与△ABC 中B DOA AB AO BAC DAO ∠=∠⎧⎪=⎨⎪∠=∠⎩,∴△ADO ≌△ABC (SAS ),∴AC =AD =3,∴336CD AC AD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 =AE =3.10.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 的是( )A .3AB =,4BC =,7CA =B .4AC =,6BC =,60A ∠=︒ C .45A ∠=︒,60B ∠=︒,75C ∠=︒D .5AB =,4BC =,90C ∠=︒D解析:D【分析】利用构成三角形的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解.【详解】解:A,AB BC CA+=,不满足三边关系,不能画出三角形,故选项错误;B,不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能画出唯一的三角形,故选项错误;C,不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能画出唯一的三角形,故选项错误;D,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证明三角形全等,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二、填空题11.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BCD=90°,BD平分∠ABC,AB=12,BC=18,CD=8,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____.【分析】过点D作DE⊥BA的延长线于点E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DE=DC=8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四边形ABCD =S△ABD+S△BCD可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详解】解:过点D作DE⊥B 解析:120【分析】过点D作DE⊥BA的延长线于点E,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DE=DC=8,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四边形ABCD=S△ABD+S△BCD,可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详解】解:过点D作DE⊥BA的延长线于点E,如图所示.又∵BD平分∠ABC,∠BCD=90°,∴DE=DC=8,∴S四边形ABCD=S△ABD+S△BCD,=12AB•DE+12BC•CD,=12×12×8+12×18×8,=120.故答案为:12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出DE =8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1),已知AB AC =,D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一点,连接BD ,CD ;如图(2),已知AB AC =,D ,E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两点,连接BD ,CD ,BE ,CE ;如图(3),已知AB AC =,D ,E ,F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三点,连接BD ,CD ,BE ,CE ,BF ,CF ;……,依此规律,第7个图形中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________.28【分析】设第n 个图形中有a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可找出变化规律an=(n 为正整数)再代入n=7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解:设第n 个图形中有an (n 为正整数)对全解析:28【分析】设第n 个图形中有a 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可找出变化规律“a n =(1)2n n +(n 为正整数)”,再代入n=7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解:设第n 个图形中有a 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点E 在∠BAC 的平分线上∴∠BAD=∠CAD 在△ABD 和△ACD 中,AB AC BAD CAD AD AD =⎧⎪∠=∠⎨⎪=⎩,∴△ABD ≌△ACD (SAS ),∴a 1=1;同理,可得:a 2=3=1+2,a 3=6=1+2+3,a 4=10=1+2+3+4,…,∴a n =1+2+3+…+n=(1)2n n +(n 为正整数), ∴a 7=7(71)282⨯+=. 故答案为:28.【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a n =(1)2n n +(n 为正整数)”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在Rt △ABC 中,∠C =90°,D 为BC 上一点,连接AD ,过D 点作DE ⊥AB ,且DE =DC .若AB =5,AC =3,则EB =____.2【分析】先证明△AED ≌△ACD 得到AE=AC=3最后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解答【详解】解:∵∠C=90°DE ⊥AB ∴△AED 和△ACD 都是直角三角形在Rt △AED 和Rt △ACD 中DE=DCAD=AD解析:2【分析】先证明△AED ≌△ACD 得到AE=AC=3,最后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解答.【详解】解:∵∠C =90°,DE ⊥AB ,∴△AED 和△ACD 都是直角三角形,在Rt △AED 和Rt △ACD 中,DE=DC,AD=AD ,∴△AED ≌△ACD (HL ),∴AE=AC=3,∴BE=AB-AC=5-3=2.故填: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运用HL 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如图,AC//BD ,OA ,OB 分别平分BAC ∠和ABD ∠,OE AB ⊥,垂足为E ,如果OE 5=,那么AC 与BD 的距离是________【分析】过点作于作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OM ⊥BD进而可证得MN 为AC 和BD 的距离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OE=OM=OE 即可求得MN 的长度【详解】解:如图过点作于作于∵分别平分和∴又∥∴又∴三点共【分析】过点O 作OM AC ⊥于M ,作ON BD ⊥于N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OM ⊥BD ,进而可证得MN 为AC 和BD 的距离,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OE=OM=OE ,即可求得MN 的长度.【详解】解:如图,过点O 作OM AC ⊥于M ,作ON BD ⊥于N .∵OA 、OB 分别平分BAC ∠和ABD ∠,OE AB ⊥,∴OM OE ON 5===,又 AC ∥BD ,OM AC ⊥,∴OM BD ⊥,又ON BD ⊥,∴M ,O ,N 三点共线,∴ AC 与BD 之间的距离为MN=OM ON 10+=.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求平行线间的距离、角平分线的性质、八个基本事实,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作出AC 和BD 之间的距离是解答的关键.15.在Rt △ABC 中,∠C =90°,AC =15cm ,BC =8cm ,AX ⊥AC 于A ,P 、Q 两点分别在边AC 和射线AX 上移动.当PQ =AB ,AP =_____时,△ABC 和△APQ 全等.8cm 或15cm 【分析】分情况讨论:①AP =BC =8cm 时Rt △ABC ≌Rt △QPA (HL );②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Rt △ABC ≌Rt △PQA (HL )此时AP =AC =15cm 【详解】解:①当P 运动解析:8cm 或15cm【分析】分情况讨论:①AP =BC =8cm 时,Rt △ABC ≌Rt △QPA (HL );②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Rt △ABC ≌Rt △PQA (HL ),此时AP =AC =15cm .解:①当P 运动到AP =BC 时,如图1所示:在Rt △ABC 和Rt △QPA 中,AB QP BC PA =⎧⎨=⎩, ∴Rt △ABC ≌Rt △QPA (HL ),即AP =B =8cm ;②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如图2所示:在Rt △ABC 和Rt △PQA 中,AB PQ AC PA =⎧⎨=⎩, ∴Rt △ABC ≌Rt △PQA (HL ),即AP =AC =15cm .综上所述,AP 的长度是8cm 或15cm .故答案为:8cm 或15cm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分类讨论,以免漏解.16.在ABC 中,48ABC ︒∠=,点D 在BC 边上,且满足18,BAD DC AB ︒∠==,则CAD ∠=________度.66【分析】在线段CD 上取点E 使CE=BD 再证明△ADB ≅△AEC 即可求出【详解】在线段DC 取点ECE=BD 连接AE ∵CE=BD ∴BE=CD ∵AB=CD ∴AB=BE ∠BAE=∠BEA=(180°-4解析:66【分析】在线段CD 上取点E 使CE =BD ,再证明△ADB ≅△AEC 即可求出. 【详解】在线段DC 取点E ,CE =BD ,连接AE ,∵CE =BD ,∴BE =CD ,∵AB =CD ,∴AB =BE ,∠BAE =∠BEA =(180°-48°)÷2=66°,∴∠DAE =48° ,∠AED =66°,∴△ADB ≅△AEC ,∴∠BAD =∠CAE =18°,∴∠CAD =∠DAE +∠CAE =66°.故答案为:66.【点睛】本题考察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做出辅助线找到全等三角形.17.如图,在ABC 中,90C ∠=︒,AD 平分BAC ∠,交BC 边于点D ,若12AB =,4CD =,则ABD △ 的面积为__________.24【分析】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得DE=CD=4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AD 平分交BC 边于点D ∴DE=CD=4∴的面积为AB解析:24【分析】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得DE=CD=4,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90C ∠=︒,AD 平分BAC ∠,交BC 边于点D ,∴DE=CD=4,∴ABD △ 的面积为12AB·DE=12×12×4=24. 故答案为:2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角平分线定理所需条件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18.如图,△ABC 中,∠C=90°,AC=40cm ,BD 平分∠ABC ,DE ⊥AB 于E ,AD :DC=5:3,则D 到AB 的距离为__________cm . 1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DC 然后求出DC 即得答案【详解】解:∵AC=40cmAD :DC=5:3∴DC=15cm ∵BD 平分∠ABCDE ⊥AB ∠C=90°∴DE=DC=15cm 即D 到AB解析:1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DC ,然后求出DC 即得答案.【详解】解:∵AC=40cm ,AD :DC=5:3,∴DC=15cm ,∵BD 平分∠ABC ,DE ⊥AB ,∠C=90°,∴DE=DC=15cm ,即D 到AB 的距离为15cm .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属于基础题目,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解题关键. 19.如图,△ACB 和△DCE 中,AC =BC ,∠ACB =∠DCE =90°,∠ADC =∠BEC ,若AB =17,BD =5,则S △BDE =_______.30【分析】根据∠ACB=∠DCE=90°可得∠ACD=∠BCE利用三角形全等判定可得△ACD≌△BCE则BE=AD∠DAC=∠EBC再证明∠DBE=90°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便可求得结果【详解】解析:30【分析】根据∠ACB=∠DCE=90°,可得∠ACD=∠BCE,利用三角形全等判定可得△ACD≌△BCE,则BE=AD,∠DAC=∠EBC,再证明∠DBE=90°,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便可求得结果.【详解】解:∵∠ACB=∠DCE=90°,∴∠ACB-∠DCB=∠DCE-∠DCB.即∠ACD=∠BCE.∵AC=BC,∠ADC=∠BEC,∴△ACD≌△BCE.∴BE=AD,∠DAC=∠EBC.∵∠DAC+∠ABC=90°,∴∠EBC+∠ABC=90°.∴△BDE为直角三角形.∵AB=17,BD=5,∴AD=AB-BD=12.∴S△BDE=1BD BE=30.2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分析题意找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结合全等性质解决相应的计算问题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已知△ABC的面积为18,BP平分∠ABC,且AP⊥BP于点P,则△BPC的面积是_____.9【分析】根据已知条件证得△ABP≌△DB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P=PD得出S△ABP=S△DBPS△ACP=S△DCP推出S△PBC =S△ABC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如图延长AP交BC于点解析:9【分析】根据已知条件证得△ABP ≌△DBP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P =PD ,得出S △ABP =S △DBP ,S △ACP =S △DCP ,推出S △PBC =12S △ABC ,代入求出即可. 【详解】解:如图,延长AP 交BC 于点D ,∵BP 平分∠ABC∴∠ABP =∠DBP ,且BP =BP ,∠APB =∠DPB∴△ABP ≌△DBP (ASA )∴AP =PD ,∴S △ABP =S △BPD ,S △APC =S △CDP ,∴S △PBC =12S △ABC =9, 故答案为:9.【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三、解答题21.如图,已知A ABC ∠=∠,D CBD ∠=∠,ABD CBD ∠=∠,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求证:CD 平分ACE ∠.解析:见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先证明//AB CD ,然后由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得到ACD DCE ∠=∠,即可得到结论成立.【详解】证明:D CBD ∠=∠,ABD CBD ∠=∠,D ABD ∴∠=∠,ABC DCE ∴∠=∠,A ACD ∠=∠又A ABC ∠=∠,ACD DCE ∴∠=∠,CD ∴平分ACE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所学的知识,正确得到//AB CD .22.如图,在Rt ABC △和Rt DEF △中,90C F ∠=∠=︒,点A 、E 、B 、D 在同一直线上,BC 、EF 交于点M ,AC DF =,AB DE =.求证:(1)CBA FED ∠=∠;(2)AM DM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HL 定理可得Rt △ABC ≌ Rt △DEF ,从而得到∠CBA=∠FED ;(2)由(1)所得结论和已知条件可以证得△AEM ≌△DBM ,从而可得AM=DM .【详解】证明:(1)在Rt ABC △和Rt DEF △中,90C F ∠=∠=︒AC DF AB DE =⎧⎨=⎩∴()Rt Rt HL ABC DEF ≌△△∴CBA FED ∠=∠.(2)∵CBA FED ∠=∠∴ME MB =,且AEMDBM ∠=∠ 又∵AB DE =∴AB EB DE EB -=-即AE DB =在AEM △和DBM △中AEM DBM ME MB ⎪∠=∠⎨⎪=⎩∴()AEM DBM SAS △≌△∴AM DM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 、SAS 及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3.如图,已知∠AOC 是直角,∠BOC =46°,OE 平分∠BOC ,OD 平分∠AOB . (1)试求∠DOE 的度数;(2)当∠BOC =α(0°≤α≤90°),请问∠DOE 的大小是否变化?并说明理由.解析:(1)45︒;(2)不会变化,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DOE BOD BOE ∠=∠-∠,12BOD AOB ∠=∠,12BOE BOC ∠=∠.即可推出12DOE AOC ∠=∠,即可求出DOE ∠. (2))根据(1)可知DOE ∠的大小与∠BOC 的大小无关,所以DOE ∠的大小不会变化.【详解】(1)由图可知DOE BOD BOE ∠=∠-∠,∵OE 平分∠BOC ,OD 平分∠AOB . ∴12BOD AOB ∠=∠,12BOE BOC ∠=∠. ∴1111()2222DOE AOB BOC AOB BOC AOC ∠=∠-∠=∠-∠=∠, ∵∠AOC 是直角,∴90AOC ∠=︒, ∴1452DOE AOC ∠=∠=︒. (2)根据(1)可知DOE ∠的大小与∠BOC 的大小无关, ∴DOE ∠的大小不会变化且大小为12AOC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性质.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出图形中角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阅读下面材料: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SAS ”“ASA ”“AAS ”“SSS ”)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HL ”)后,小聪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小聪将命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小聪的探究方法是对B 分为“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第一种情况:当B 是直角时,如图1,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90B E ∠=∠=︒,根据“HL ”定理,可以知道Rt Rt ABC DEF ≌△△. 第二种情况:当B 是锐角时,如图2,90B E ∠=∠<︒,BC EF =.(1)在射线EM 上是否存在点D ,使DF AC =?若存在,请在图中作出这个点,并连接DF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这种情形下,ABC 和DEF 的关系是 (选填“全等”“不全等”或“不一定全等”);第三种情况:当B 是钝角时,如图3,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90B E ∠=∠>︒.(3)请判断这种情形下,ABC 和DEF 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解析:(1)存在,见解析;(2)不一定全等;(3)全等,见解析【分析】(1)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画出图形即可.(2)根据题(1)所得两种情况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即可求解;(3)第三种情况:如图所示,过点C 作AB 边的垂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M ,过点F 作DE 边的垂线交DE 的延长线于N,先证明△CMA ≌△FND ,推出AM =DN ,推出AB =DE ,再证明△ABC ≌△DEF 即可.【详解】解:(1)存在,如图所示.射线EM 上有两个点满足要求.(2)不一定全等.如题(1)所示:由于满足条件的D 有两个,故△ABC 和△DEF 不一定全等, 故答案为:不一定全等;(3)△ABC 和△DEF 全等.理由如下:如图所示,过点C 作AB 边的垂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M ,过点F 作DE 边的垂线交DE 的延长线于N .∵ABC DEF ∠=∠,∴CBM FEN ∠=∠.∵CM AB ⊥,FN DE ⊥,∴90CMB FNE ∠=∠=︒.在△CBM 和△FEN 中,∵,,,CMB FNE CBM FEN BC EF ∠=∠⎧⎪∠=∠⎨⎪=⎩∴△CBM ≌△FEN (AAS ).∴BM EN =,∴CM FN =.在Rt △ACM 和Rt △DFN 中,∵,,AC DF CM FN =⎧⎨=⎩∴Rt △ACM ≌Rt △DFN (HL ).∴AM DN =,∴AM BM DN EN -=-,即AB DE =.又∵BC EF =,∴△ABC 和△DEF (SSS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会作辅助线,难度适中.25.如图,AB ⊥CB ,DC ⊥CB , E 、F 在 BC 上,AF=DE ,BE=CF ,求证:AB =DC .解析:见解析【分析】由BE =CF 得BF =CE ,由AB ⊥CB ,DC ⊥CB 得到∠ABF =∠DCE =90°,然后根据“HL ”可判断Rt ABF ≌Rt DCE ,则AB =DC 即可.【详解】证明:∵BE =CF ,∴BE +EF =CF +EF ,即BF =CE ,∵AB ⊥CB ,DC ⊥CB ,∴∠ABF =∠DCE =90°,∵在Rt ABF 和Rt DCE 中,AF DE BF CE =⎧⎨=⎩, ∴Rt ABF ≌Rt DCE (HL ),∴AB =DC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有一组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26.如图,在△ABD 中,∠ABC=45°,AC ,BF 为△ABD 的两条高,CM//AB ,交AD 于点M ;求证:BE=AM+EM .解析:见解析【分析】求出∠CAD =∠EBC ,∠ACD =∠BCE ,AC =BC ,证出△BCE ≌△ACD ,求出CE =CD ,∠ECM =∠DCM ,证△ECM ≌△DCM ,推出DM =ME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AC 、BF 是高,∴∠BCE =∠ACD =∠AFE =90°,∵∠AEF =∠BEC ,∠CAD +∠AFE +∠AEF =180°,∠EBC +∠BCE +∠BEC =180°, ∴∠DAC =∠EBC ,∵∠ACB =90°,∠ABC =45°,∴∠BAC =45°=∠ABC ,∴BC =AC ,在△BCE 和△ACD 中BCE ACD BC ACEBC DAC ∠=∠⎧⎪=⎨⎪∠=∠⎩∴△BCE ≌△ACD (ASA ),∴BE =AD .∵CM ∥AB ,∴∠MCE =∠BAC =45°,∵∠ACD =90°,∴∠MCD =45°=∠MCE ,∵△BCE ≌△ACD ,∴CE =CD ,在△CEM 和△CDM 中CE CD ECM DCM CM CM =⎧⎪∠=∠⎨⎪=⎩∴△CEM ≌△CDM (SAS ),∴ME =MD ,∴BE =AD =AM +DM =AM +ME ,即BE =AM +EM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垂直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27.如图,在△ABC 中,90ACB ∠=︒,AC =BC ,BE ⊥CE 于E ,AD ⊥CE 于D . (1)求证:AD =CE(2)AD =6cm ,DE =4cm ,求BE 的长度解析:(1)证明见解析;(2)2cm .【分析】(1)先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90ADC E ∠=∠=︒,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等量代换可得CAD BCE ∠=∠,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即可得证;(2)先结合(1)的结论可得6CE cm =,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2CD cm =,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详解】(1),AD CE BE CE ⊥⊥,90ADC E ∠=∠=∴︒,90CAD ACD ∴∠+∠=︒,90ACB ∠=︒,90BCE ACD ∴∠+∠=︒,CAD BCE ∴∠=∠,在ACD △和CBE △中,ADC E CAD BCE AC CB ∠=∠⎧⎪∠=∠⎨⎪=⎩,()ACD CBE AAS ∴≅,AD CE ∴=;(2)由(1)已证:AD CE =,6AD cm =,6CE cm ∴=,4DE cm =,2CD CE DE cm ∴=-=,又由(1)已证:ACD CBE ≅,2BE CD cm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等知识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是解题关键.28.如图,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B ED AC FD =.求证:(1) AC DF =(2)FB CE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E ,∠ACB=∠DFE ,根据AAS 证出△BAC ≌△EDF ,可得AC=DF ;.(2)由△BAC ≌△EDF ,可证BC=EF ,进而可得FB=CE .【详解】证明:(1)∵AB//ED ,AC//FD ,∴∠B=∠E ,∠ACB=∠DFE ,在△BAC 和△EDF 中ACB DFE B EAB DE ∠=∠⎧⎪∠=∠⎨⎪=⎩, ∴△BAC ≌△EDF (AAS ),∴AC=DF ;(2)∵△BAC ≌△EDF ,∴BC=EF ,∴BC-FC=EF-FC ,∴FB=C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注意: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 ,ASA ,AAS ,SSS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最全题型完整答案

全等三角形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解答题1.已知: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C=BC,∠ACB=90°,直线l经过点C(点A、B都在直线l的同侧),AD⊥l,BE⊥l,垂足分别为D、E.求证:△ADC≌△CEB.2.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AD=BD=6厘米.(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1秒钟时,△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点P运动到BC的中点时,如果△BPD≌△CPQ,此时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3.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BD=DC,求证:∠B=∠C4.如图,已知△ABC中,∠BAC=90°,AB=AC,AE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B点和C点在AE的两侧,BD⊥AE 于点D,CE⊥AE于点E.(1)求证:△ABD≌△ACE(2)试说明线段BD,线段DE和线段CE的数量关系5.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4cm,BC=6cm,点E为AB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点C向点D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E与△CQP全等,求此时t的值及点Q的运动速度.6.已知:如图,点A、D、C、B在同一条直线上,AD=BC,AE=BF,CE=DF,求证:AE∥BF.7.已知OP平分∠AOB,∠DCE的顶点C在射线OP上,射线CD交射线OA于点F,射线CE交射线OB于点G.(1)如图1,若CD⊥OA,CE⊥OB,请直接写出线段CF与CG的数量关系;(2)如图2,若∠AOB=120º,∠DCE=∠AOC,试判断线段CF与C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1)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 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证明:DE=BD+CE.(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与应用: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9.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10.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P是对角线BD上的一点,点E在AD的延长线上,且PA=PE,PE交CD于F(1)证明:PC=PE;(2)求∠CPE的度数;(3)如图2,把正方形ABCD 改为菱形ABCD ,其他条件不变,当∠ABC=120°时,连接CE ,试探究线段AP 与线段C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1.如图①,在ABC 中,90BAC ∠=︒,AB AC =,AE 是过A 点的一条直线,且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D ,CE AE ⊥于E .(1)求证:BD DE CE =+.(2)若将直线AE 绕点A 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BD CE <),其余条件不变,问BD 与DE 、CE 的关系如何?请予以证明.12.如图(1),在ABC 中,90A ∠=︒,AB AC =,点D 是斜边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 且90EDF ∠=︒.(1)求证:D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若ABC 的面积为7,求四边形AEDF 的面积;(3)如图(2),如果点E 运动到AB 的延长线上时,点F 在射线CA 上且保持90EDF ∠=︒,DEF 还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3.如图,CA =CB ,CD =CE ,∠ACB =∠DCE =α,AD 、BE 交于点H ,连接CH .(1)求证:△ACD ≌△BCE ;(2)求证:CH 平分∠AHE ;(3)求∠CHE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14.认真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角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1)如图1,在△ABC中,O是∠ABC与∠A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证明∠BOC=90°+12A ∠(2)如图2中,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 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3)如图3中,O是外角∠DBC与外角∠E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 与∠A有怎样的关系?(只写结论,不需证明)15.探究与发现: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一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1)观察“规形图(1)”,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问题: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X+∠ACX=°.②如图(3),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40°,∠DBE=130°,求∠DCE的度数.16.如图,△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 是等腰三角形,且∠BDC =120°.以点D 为顶点作一个6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 于点M ,交AC 于点N ,连接MN.(1)求证:MN =BM +NC ;(2)求△AMN 的周长.17.如图,在△ABC 中,AB =AC =2,∠B =40°,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D 不与B 、C 重合),连接AD ,作∠ADE =40°,DE 交线段AC 于E 点.(1)当∠BDA =115°时,∠BAD =___°,∠DEC =___°;(2)当DC 等于多少时,△ABD 与△DCE 全等?请说明理由;(3)在点D 的运动过程中,△ADE 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DA 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18.如图,已知ABC 中,AB BC =,60B ∠=︒,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1求E ∠的度数;()2求证:M 是BE 的中点.19.如图,在等边△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C ,AB 上,且AD=BE ,BD ,CE 交于点P ,CF ⊥BD ,垂足为点F .(1)求证:BD=CE ;(2)若PF=3,求CP 的长.20.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10cm ,点D 从点C 出发沿CA 向点A 运动,点E 从点B 出发沿AB 的延长线BF 向右运动,已知点D ,E 都以1cm/s 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DE 与BC 相交于点P ,点D 运动到点A 后两点同时停止运动.(1)当ADE ∆是直角三角形时,求D ,E 两点运动的时间;(2)求证:在运动过程中,点P 始终是线段DE 的中点.21.如图.在等边△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且OD ∥AB ,OE ∥AC . (1)试判定△ODE 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2)线段BD 、DE 、EC 三者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判断过程.22.如图,ABC 是等腰三角形,AB AC =,点D 是AB 上一点,过点D 作DE BC ⊥交BC 于点E ,交CA 延长线于点F .(1)证明:ADF 是等腰三角形;(2)若60B ∠=︒,4BD =,2AD =,求EC 的长.23.如图,D 是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E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CE DA =连DE 接交AC 于F ,过D 点作DG AC ⊥于G 点.证明下列结论:()11;2AG AD = ()2;DF EF =()3DGF ADG ECF S S S ∆∆∆=+24.如图,点 C 为线段 AB 上一点,△ACM 、△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AN 、MC 交于点 E ,BM 、CN 交于点 F(1)说明 AN=MB 的理由(2)△CEF 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25.如图,∠AOB 内部求作一点P ,使PC =PD ,并且点P 到两边的距离相等.(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6.如图,在△ABC 中,边AB 的垂直平分线OM 与边AC 的垂直平分线ON 交于点O ,分别交BC 于点D 、E ,已知△ADE 的周长5cm .(1)求BC 的长;(2)分别连接OA 、OB 、OC ,若△OBC 的周长为13cm ,求OA 的长.27.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 BC CD 上的点,且45EAP ∠=︒,则有结论EF BE FD =+成立;()1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90, AB AD B D E F =∠=∠=︒、分别是, BC CD 上的点,且EAF ∠是BAD ∠的一半, 那么结论EF BE FD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若将()1中的条件改为: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180AB AD B ADC =∠+∠=︒,延长BC 到点E ,延长CD 到点F ,使得EAF ∠仍然是BAD ∠的一半,则结论EF BE FD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不成立,请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参考答案1.见解析【解析】【分析】先证明DAC ECB ∠=∠,根据AAS 证ADC CEB ≌.【详解】∵∠DAC+∠DCA =∠ECB+∠DCA =90°,∴∠DAC =∠ECB ,在△ADC 和△CEB 中,ADC CEB DAC ECB AC BC ∠∠⎧⎪∠∠⎨⎪⎩===,∴△ADC ≌△CEB (AAS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2.(1)①全等,理由见解析;②4cm /s .(2)经过了24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BC 边上相遇.【解析】【分析】(1)①先求得BP=CQ=3,PC=BD=6,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得∠B=∠C ,最后根据SAS 即可证明;②因为V P ≠V Q ,所以BP≠CQ ,又∠B=∠C ,要使△BPD 与△CQP 全等,只能BP=CP=4.5,根据全等得出CQ=BD=6,然后根据运动速度求得运动时间,根据时间和CQ 的长即可求得Q 的运动速度;(2)因为V Q >V P ,只能是点Q 追上点P ,即点Q 比点P 多走AB+AC 的路程,据此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得.【详解】(1)①1秒钟时,△BPD 与△CQP 是否全等;理由如下:∵t =1秒,∴BP =CQ =3(cm )∵AB =12cm ,D 为AB 中点,∴BD=6cm,又∵PC=BC−BP=9−3=6(cm),∴PC=BD∵AB=AC,∴∠B=∠C,在△BPD与△CQP中,{BP CQ B C BD PC=∠=∠=,∴△BPD≌△CQP(SAS),②∵V P≠V Q,∴BP≠CQ,又∵∠B=∠C,要使△BPD≌△CPQ,只能BP=CP=4.5,∵△BPD≌△CPQ,∴CQ=BD=6.∴点P的运动时间t=4.533BP==1.5(秒),此时V Q=61.5CQt==4(cm/s).(2)因为V Q>V P,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AB+AC的路程,设经过x秒后P与Q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4x=3x+2×12,解得:x=24(秒)此时P运动了24×3=72(cm)又∵△ABC的周长为33cm,72=33×2+6,∴点P、Q在BC边上相遇,即经过了24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BC边上相遇.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属性结合思想的运用,解题的根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全都能的判定和性质.3.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试题分析: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DF ,又有BD=CD ,可证Rt △BDE ≌Rt △CDF (HL ),即可得证∠B=∠C .试题解析:证明:∵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DF ⊥AC 于F ,∴DE=DF ,在△BDE 和△CDF 中,{DE DFBD DC ==∴△BDE ≌△CDE (HL )∴∠B=∠C考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4.(1)证明见解析;(2)BD=DE+CE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以及余角的性质即可证得∠ABD=∠CAE ,则利用AAS 即可证得△ABD ≌△CAE ;(2)利用全等的性质得BD=AE ,AD=CE ,由AE=AD+DE ,即可得到BD=DE+CE .【详解】解:(1)证明:∵∠BAE+∠CAE=90°,又∵直角△ABD 中,∠BAE+∠ABD=90°,∴∠ABD=∠CAE .则在△ABD 和△ACE 中,===BAE CAE ADB AEC AB AC ∠∠⎧⎪∠∠⎨⎪⎩,∴△ABD ≌△CAE ;(2)∵△ABD ≌△CAE ;∴BD=AE ,AD=CE ,∵AE=AD+DE ,∴BD=DE+CE .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并且其中一组角所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5.见解析【解析】【分析】由∠B=∠C=90°,可知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使△BPE ≌△CQP ,(1)当BP=CP ,BE=CQ 时;(2)当BP=CQ ,BE=CP 时;设点Q 的运动的时间为vcm/s ,则由已知易得BP=2t ,CP=6-2t ,BE=2,CQ=vt ,由此根据上述两种情况分别列出关于t 和v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对应的t 和v 的值.【详解】设点 Q 的运动速度为v cm/s ,则 2BP t =,62CP t =-,2BE =,CQ vt =. ∵∠B=∠C=90°,∴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使△BPE ≌△CPQ.(1)当BP=CP ,BE=CQ 时,△BPE ≌△CPQ ,此时有:262t t =-,2vt =,解得:32t =,43v =; (2)当BP=CQ ,BE=CP 时,△BPE ≌△CPQ ,此时有:2t vt =,262t =-.解得:2t =,2v =.综上所述,t 的值为 32 秒,Q 点的速度为4/3cm s ;或t 的值为2秒,Q 点的速度为2 cm/s . 【点睛】 “由∠B=∠C=90°,知道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使△BPE ≌△CQP :(1)当BP=CP ,BE=CQ 时;(2)当BP=CQ ,BE=CP 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可证明△ACE ≌△BDF ,得出∠A=∠B ,即可得出AE ∥BF ;详证明:∵AD=BC ,∴AC=BD ,在△ACE 和△BDF 中,AC BD AE BF CE DF ⎧⎪⎨⎪⎩===,∴△ACE ≌△BDF (SSS )∴∠A=∠B ,∴AE ∥BF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以及平行线的判定问题,关键是用SSS 证明△ACE ≌△BDF .7.(1)CF=CG ;(2)CF=CG ,见解析【解析】【分析】(1)结论CF=CG ,由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即可判断.(2)结论:CF=CG ,作CM ⊥OA 于M ,CN ⊥OB 于N ,证明△CMF ≌△CNG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结论:CF=CG ;证明:∵OP 平分∠AOB ,CF ⊥OA ,CG ⊥OB ,∴CF=CG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CF=CG.理由如下:如图,过点C 作CM ⊥OA ,CN ⊥OB ,∵OP 平分∠AOB ,CM ⊥OA ,CN ⊥OB ,∠AOB=120º,∴CM=CN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AOC=∠BOC=60º(角平分线的性质),∵∠DCE=∠AOC ,∴∠AOC=∠BOC=∠DCE=60º,∴∠MCO=90º-60º =30º,∠NCO=90º-60º =30º,∴∠MCN=30º+30º=60º,∴∠MCN=∠DCE ,∵∠MCF=∠MCN-∠DCN ,∠NCG=∠DCE-∠DCN ,∴∠MCF=∠NCG ,在△MCF 和△NCG 中,CMF CNG CM CNMCF NCG ∠=∠⎧⎪=⎨⎪∠=∠⎩∴△MCF ≌△NCG (ASA ),∴CF=CG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熟练证明三角形全等 .8.(1)见解析(2)成立(3)△DEF 为等边三角形【解析】解:(1)证明:∵BD ⊥直线m ,CE ⊥直线m ,∴∠BDA =∠CEA=900.∵∠BAC =900,∴∠BAD+∠CAE=900.∵∠BAD+∠ABD=900,∴∠CAE=∠ABD .又AB="AC" ,∴△ADB ≌△CEA (AAS ).∴AE=BD ,AD=CE .∴DE="AE+AD=" BD+CE .(2)成立.证明如下:∵∠BDA =∠BAC=α,∴∠DBA+∠BAD=∠BAD +∠CAE=1800—α.∴∠DBA=∠CAE . ∵∠BDA=∠AEC=α,AB=AC ,∴△ADB ≌△CEA (AAS ).∴AE=BD ,AD=CE . ∴DE=AE+AD=BD+CE .(3)△DEF 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由(2)知,△ADB ≌△CEA ,BD=AE ,∠DBA =∠CAE ,∵△ABF 和△ACF 均为等边三角形,∴∠ABF=∠CAF=600.∴∠DBA+∠ABF=∠CAE+∠CAF .∴∠DBF=∠FAE .∵BF=AF ,∴△DBF ≌△EAF (AAS ).∴DF=EF ,∠BFD=∠AFE .∴∠DFE=∠DFA+∠AFE=∠DFA+∠BFD=600.∴△DEF 为等边三角形.(1)因为DE=DA+AE ,故由AAS 证△ADB ≌△CEA ,得出DA=EC ,AE=BD ,从而证得DE=BD+CE .(2)成立,仍然通过证明△ADB ≌△CEA ,得出BD=AE ,AD=CE ,所以DE=DA+AE=EC+BD .(3)由△ADB ≌△CEA 得BD=AE ,∠DBA =∠CAE ,由△ABF 和△ACF 均等边三角形,得∠ABF=∠CAF=600,FB=FA ,所以∠DBA+∠ABF=∠CAE+∠CAF ,即∠DBF=∠FAE ,所以△DBF ≌△EAF ,所以FD=FE ,∠BFD=∠AFE ,再根据∠DFE=∠DFA+∠AFE=∠DFA+∠BFD=600得到△DEF 是等边三角形.9.(1)证明见解析;(2)∠FAE=135°;(3)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易证∠BAC=∠DAE ,再由AB=AD ,AE=AC ,根据SAS 即可证得△ABC ≌△ADE ;(2)已知∠CAE=90°,AC=AE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E=45°,由(1)知△BAC ≌△DA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A=∠E=45°,再求得∠CAF=45°,由∠FAE=∠FAC+∠CAE 即可得∠FAE 的度数; (3)延长BF 到G ,使得FG=FB ,易证△AFB ≌△AFG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G ,∠ABF=∠G ,再由△BAC ≌△DAE ,可得AB=AD ,∠CBA=∠EDA ,CB=ED ,所以AG=AD ,∠ABF=∠CDA ,即可得∠G=∠CDA ,利用AAS 证得△CGA ≌△CDA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G=CD ,所以CG=CB+BF+FG=CB+2BF=DE+2BF .【详解】(1)∵∠BAD=∠CAE=90°,∴∠BAC+∠CAD=90°,∠CAD+∠DAE=90°,∴∠BAC=∠DAE ,在△BAC 和△DAE 中,AB AD BAC DAE AC AE =⎧⎪∠=∠⎨⎪=⎩,∴△BAC ≌△DAE (SAS );(2)∵∠CAE=90°,AC=AE ,∴∠E=45°,由(1)知△BAC ≌△DAE ,∴∠BCA=∠E=45°,∵AF ⊥BC ,∴∠CFA=90°,∴∠CAF=45°,∴∠FAE=∠FAC+∠CAE=45°+90°=135°;(3)延长BF 到G ,使得FG=FB ,∵AF ⊥BG ,∴∠AFG=∠AFB=90°,在△AFB 和△AFG 中,BF F AFB AFG AF AF G =⎧⎪∠=∠⎨⎪=⎩,∴△AFB ≌△AFG (SAS ),∴AB=AG ,∠ABF=∠G ,∵△BAC ≌△DAE ,∴AB=AD ,∠CBA=∠EDA ,CB=ED ,∴AG=AD ,∠ABF=∠CDA ,∴∠G=∠CDA ,在△CGA 和△CDA 中,GCA DCA CGA CDA AG AD ∠=∠⎧⎪∠=∠⎨⎪=⎩,∴△CGA ≌△CDA ,∴CG=CD ,∵CG=CB+BF+FG=CB+2BF=DE+2BF ,∴CD=2BF+DE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第3问需作辅助线,延长BF到G,使得FG=FB,证得△CGA≌△CDA是解题的关键.10.(1)证明见解析(2)90°(3)AP=CE【解析】【分析】(1)、根据正方形得出AB=BC,∠ABP=∠CBP=45°,结合PB=PB得出△ABP ≌△CBP,从而得出结论;(2)、根据全等得出∠BAP=∠BCP,∠DAP=∠DCP,根据PA=PE得出∠DAP=∠E,即∠DCP=∠E,易得答案;(3)、首先证明△ABP和△CBP全等,然后得出PA=PC,∠BAP=∠BCP,然后得出∠DCP=∠E,从而得出∠CPF=∠EDF=60°,然后得出△EPC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出AP=CE.【详解】(1)、在正方形ABCD中,AB=BC,∠ABP=∠CBP=45°,在△ABP和△CBP中,又∵ PB=PB ∴△ABP ≌△CBP(SAS),∴PA=PC,∵PA=PE,∴PC=PE;(2)、由(1)知,△ABP≌△CBP,∴∠BAP=∠BCP,∴∠DAP=∠DCP,∵PA=PE,∴∠DAP=∠E,∴∠DCP=∠E,∵∠CFP=∠EFD(对顶角相等),∴180°﹣∠PFC﹣∠PCF=180°﹣∠DFE﹣∠E,即∠CPF=∠EDF=90°;(3)、AP=CE理由是:在菱形ABCD中,AB=BC,∠ABP=∠CBP,在△ABP和△CBP中,又∵ PB=PB ∴△ABP≌△CBP(SAS),∴PA=PC,∠BAP=∠DCP,∵PA=PE,∴PC=PE,∴∠DAP=∠DCP,∵PA=PC ∴∠DAP=∠E,∴∠DCP=∠E∵∠CFP=∠EFD(对顶角相等),∴180°﹣∠PFC﹣∠PCF=180°﹣∠DFE﹣∠E,即∠CPF=∠EDF=180°﹣∠ADC=180°﹣120°=60°,∴△EPC是等边三角形,∴PC=CE,∴AP=CE考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11.(1)见解析;(2)BD=DE-CE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利用AAS 判定△ABD ≌△CAE 从而得到BD=AE ,AD=CE ,因为AE=AD+DE ,所以BD=DE+CE ;(2)根据已知利用AAS 判定△ABD ≌△CAE 从而得到BD=AE ,AD=CE ,因为AD+AE=BD+CE ,所以BD=DE-CE .【详解】解:(1)∵∠BAC=90°,BD ⊥AE ,CE ⊥AE ,∴∠BDA=∠AEC=90°,∵∠ABD+∠BAE=90°,∠CAE+∠BAE=90°∴∠ABD=∠CAE ,∵AB=AC ,在△ABD 和△CAE 中,BDA AEC ABD CAE AB AC ∠=∠⎧⎪∠=∠⎨⎪=⎩∴△ABD ≌△CAE (AAS ),∴BD=AE ,AD=CE ,∵AE=AD+DE ,∴BD=DE+CE ;(2)BD 与DE 、CE 的数量关系是BD=DE-CE ,理由如下:∵∠BAC=90°,BD ⊥AE ,CE ⊥AE ,∴∠BDA=∠AEC=90°,∴∠ABD+∠DAB=∠DAB+∠CAE ,∴∠ABD=∠CAE ,∵AB=AC ,在△ABD 和△CAE 中,BDA AEC ABD CAE AB AC ∠=∠⎧⎪∠=∠⎨⎪=⎩∴△ABD ≌△CAE (AAS ),∴BD=AE ,AD=CE ,∴AD+AE=BD+CE ,∵DE=BD+CE ,∴BD=DE-CE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常用的判定方法有SSS ,SAS ,AAS ,HL 等.这种类型的题目经常考到,要注意掌握.12.(1)证明见解析;(2)3.5;(3)是,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题意连接AD ,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BDE ≌△ADF(ASA),进而分析证得D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由题意分析可得S 四边形AEDF =S ∆ADF +S ∆ADE =S ∆BDE +S ∆CDF ,以此进行分析计算求出四边形AEDF 的面积即可;(3)根据题意连接AD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BDE ≌△ADF(ASA),进而分析证得D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详解】解:(1)证明:如图①,连接AD.∵∠BAC=90˚,AB=AC,点D 是斜边BC 的中点,∴AD ⊥BC ,AD=BD ,∴∠1=∠B=45°,∵∠EDF=90°,∠2+∠3=90°,又∵∠3+∠4=90°,∴∠2=∠4,在△BDE 和△ADF中,∠1=∠B,AD=BD,∠2=∠4,∴△BDE≌△ADF(ASA),∴DE=DF,又∵∠EDF=90°,∴Δ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由(1)可知DE=DF,∠C=∠6=45°,又∵∠2+∠3=90°,∠2+∠5=90°,∴∠3=∠5,∴△ADE≌△CDF,∴S=S∆ADF+S∆ADE=S∆BDE+S∆CDF,四边形AEDF∴S∆ABC=2 S四边形AEDF,∴S=3.5 .四边形AEDF(3)是.如图②,连接AD.∵∠BAC=90°,AB=AC,D是斜边BC的中点,∴AD⊥BC,AD=BD ,∴∠1=45°,∵∠DAF=180°-∠1=180°—45°=135°,∠DBE=180°-∠ABC=180°-45°=135°,∴∠DAF=∠DBE,∵∠EDF=90°,∴∠3+∠4=90°,又∵∠2+∠3=90°,∴∠2=∠4,在△BDE和△ADF中,∠DAF=∠DBE,AD=BD,∠2=∠4,∴△BDE ≌△ADF(ASA),∴DE=DF,又∵∠EDF=90°,∴△D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题意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3.(1)证明见解析;(2) 证明见解析;(3) 90°-12α 【解析】试题分析:(1)由CA=CB ,CD=CE ,∠ACB=∠DCE=α,利用SAS ,即可判定:△ACD ≌△BCE ;(2)首先作CM ⊥AD 于M ,CN ⊥BE 于N ,由△ACD ≌△BCE ,可证∠CAD=∠CBE ,再证△ACM ≌△BCN ,(或证△ECN ≌△DCM ),可得CM=CN ,即可证得CH 平分∠AHE ; (3)由△ACD ≌△BCE ,可得∠CAD=∠CBE ,继而求得∠AHB=∠ACB=α,则可求得∠CHE 的度数.试题解析:(1)证明:∵∠ACB =∠DCE =α,∴∠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 CA CB ACD BCE CD CE =⎧⎪∠=∠⎨⎪=⎩∴△ACD ≌△BCE (SAS).(2)证明:过点C 作CM ⊥AD 于M ,CN ⊥BE 于N .∵△ACD ≌△BCE ,∴∠CAM =∠CBN .在△ACM 和△BCN 中,90CAM CBN AMC BNC AC BC ∠=∠⎧⎪∠=∠=︒⎨⎪=⎩∴△ACM ≌△BCN .∴CM =CN .∴CH 平分∠AHE .(3)令BC 、AH 交于点Q .∵∠AQC =∠BQH ,∠CAD =∠CBE ,∴∠AHB =∠ACB =α.∴∠AHE =180°-α. ∴∠CHE =12∠AHE =90°-12α. 14.(1)见解析;(2)∠BOC=12A ∠,理由见解析;(3)∠BOC=90°-12A ∠ 【解析】【分析】(1)利用△ABC 和△BOC 的内角和为180°进行角度转化可得结论;(2)设∠ABO=x ,∠ACO=y ,利用△ABC 和△OBC 的内角和,可得出2个关于x 、y 、∠A 、∠BOC 的方程,消去x 、y 可得;(3)设∠DBO=x ,∠ECO=y ,利用△ABC 和△OBC 的内角和,可得出2个关于x 、y 、∠A 、∠BOC 的方程,消去x 、y 可得.【详解】(1)∵OB 、OC 分别时∠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ABO=2∠1,∠ACB=2∠2在△ABC 中,∠A+2∠1+2∠2=180°,化简得:∠A+2(∠1+∠2)=180°在△BOC 中,∠1+∠2+∠BOC=180°,化简得:∠1+∠2=180°-∠BOC ,代入上式得:∠A+2(180°-∠BOC)=180°化简得:∠BOC=90°+12A ∠ (2)设∠ABO=x ,∠ACO=y∵O 是∠ABC 与外角∠ACD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OBC=∠OBA=x ,∠OCD=∠OCA=y ,∠ACB=180°-2y∴在△ABC中,∠A+2x+(180°-2y)=180°,化简得:∠A=2(y-x)在△BOC中,x+∠BOC+(180°-2y+y)=180°,化简得:∠BOC=(y-x)∴∠BOC=12A ∠(3)设∠DBO=x,∠ECO=y同理,∠OBC=x,∠OCB=y,∠ABC=180°-2x,∠ACB=180°-2y∴在△ABC中,∠A+(180°-2x)+ (180°-2y)=180°,化简得:2(x+y)-∠A=180°在△OBC中,x+y+∠BOC=180°,化简得:x+y=180°-∠BOC,代入上式得:∠A+2∠BOC=180°,即:∠BOC=90°-12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利用方程思想,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关系转化为方程的形式求解.15.(1)∠BDC=∠BAC+∠B+∠C,理由见解析;(2)①50;②∠DCE=85°.【解析】【分析】(1)首先连接AD并延长至点F,然后根据外角的性质,即可判断出∠BDC=∠BAC+∠B+∠C;(2)①由(1)可得∠A+∠ABX+∠ACX=∠X,然后根据∠A=40°,∠X=90°,即可求解;(3)②由∠A=40°,∠DBE=130°,求出∠ADE+∠AEB的值,然后根据∠DCE=∠A+∠ADC+∠AEC,求出∠DCE的度数即可.【详解】(1)如图,∠BDC=∠BAC+∠B+∠C,理由是:过点A、D作射线AF,∵∠FDC=∠DAC+∠C,∠BDF=∠B+∠BAD,∴∠FDC+∠BDF=∠DAC+∠BAD+∠C+∠B,即∠BDC=∠BAC+∠B+∠C;(2)①如图(2),∵∠X=90°,由(1)知:∠A+∠ABX+∠ACX=∠X=90°,∵∠A=40°,∴∠ABX+∠ACX=50°,故答案为:50;②如图(3),∵∠A=40°,∠DBE=130°,∴∠ADE+∠AEB=130°﹣40°=90°,∵DC平分∠ADB,EC平分∠AEB,∴∠ADC=12∠ADB,∠AEC=12∠AEB,∴∠ADC+∠AEC=1(ADB AEB)2∠+∠=45°,∴∠DCE=∠A+∠ADC+∠AEC=40°+45°=8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熟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16.(1)证明见解析;(2)6.【解析】【分析】(1)先证明△BDF≌△CDN,得出∠BDF=∠CDN,DF=DN,同时再证明△DMN≌△DMF,得出MN=MF=MB+BF=MB+CN.(2)根据MN=MB+CN,得出△AMN的周长为AM+AN+MN=AM+MB+AN+CN=AB+AC=6.【详解】解:(1)∵△BDC是等腰三角形,且∠BDC=120°,∴∠BCD=∠DBC=30°.∵△ABC是等边三角形,∴∠ABC=∠BCA=60°,∴∠DBA=∠DCA=90°,延长AB 至F ,使BF =CN ,连接DF ,由SAS 可证△BDF ≌△CDN ,∴∠BDF =∠CDN ,DF =DN ,∵∠MDN =60°,∴∠FDM =∠BDM +∠CDN =60°,由SAS 可证△DMN ≌△DMF ,∴MN =MF =MB +BF =MB +CN(2)由(1)知MN =MB +CN ,∴△AMN 的周长为AM +AN +MN =AM +MB +AN +CN =AB +AC =6【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应用题,适当的构建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题中构建辅助线的方法是“延长AB 至F ,使BF =CN ,连接DF ”,这是本题的重点.17.(1) 25,115;(2)当DC =2时,△ABD ≌△DCE ,理由见解析;(3)可以;当∠BDA 的度数为110°或80°时,△ADE 的形状是等腰三角形.【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将已知数值代入即可求出BAD ∠,根据平角的定义,可求出EDC ∠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和定理,即可求出DEC ∠.(2)当AB DC =时,利用AAS 可证明ABD DCE ∆≅∆,即可得出2AB DC ==. (3)假设ADE ∆是等腰三角形,分为三种情况讨论:①当AD AE =时,40ADE AED ∠=∠=︒,根据AED C ∠>∠,得出此时不符合;②当DA DE =时,求出70DAE DEA ∠=∠=︒,求出BAC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AD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DA ∠即可;③当EA ED =时,求出DAC ∠,求出BAD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DB ∠.【详解】(1)在BAD 中,40B ∠= ,115BDA ∠=,1801804011525BAD ABD BDA ∴∠=︒-∠-∠=︒-︒-︒=︒,1801801154025EDC ADB ADE ∠=︒-∠-∠=︒-︒-︒=︒.AB AC =,40B ∠=,40B C ∴∠=∠=,1801804025115C E DC D E C ︒-∠-∠=︒-︒-︒=∠=︒.故答案为:25,115;(2)当2DC =时,ABD DCE ∆≅∆.理由如下:40C ∠=,140EDC DEC ∴∠+∠=︒,又40ADE ∠=,140ADB EDC ∴∠+∠=︒,ADB DEC ∴∠=∠.在ABD △和DCE ∆中,B C ∠=∠,ADB DEC ∠=∠,当AB DC =时,()ABD DCE AAS ∆≅∆,2AB DC ∴==;(3)AB AC =,40B C ∴∠=∠=︒,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AD AE =时,40ADE AED ∠=∠=︒,AED C ∠>∠,∴此时不符合;②当DA DE =时,即1(18040)702DAE DEA ∠=∠=︒-︒=︒,1804040100BAC ∠=︒-︒-︒=︒,1007030BAD ∴∠=︒-︒=︒;1803040110BDA ∴∠=︒-︒-︒=︒;③当EA ED =时,40ADE DAE ∠=∠=︒,1004060BAD ∴∠=︒-︒=︒,180604080BDA ∴∠=︒-︒-︒=︒;∴当110ADB ∠=︒或80︒时,ADE ∆是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18.()130°;(2)见解析.【解析】【分析】(1)先推出△ABC 是等边△ABC ,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ABC=60°,然后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E=∠CDE ,最后根据外角的性质可求∠E 的度数;(2)连接BD ,由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11603022∠=∠=︒︒⨯=DBC ABC ,结合(1)的结论可得:∠DBC=∠E ,然后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DB=DE ,最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M 是BE 的中点.【详解】(1)解:∵ABC 中,AB BC =,60B ∠=︒∴三角形ABC 是等边△ABC ,∴∠ACB=∠ABC=60°,又∵CE=CD ,∴∠E=∠CDE ,又∵∠ACB=∠E+∠CDE , ∴1302E ACB ∠=∠=︒; (2)证明:连接BD ,∵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 ∴11603022∠=∠=︒︒⨯=DBC ABC 由(1)知∠E=30°∴∠DBC=∠E=30°∴DB=DE又∵DM ⊥BC∴M 是BE 的中点.【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的解题的关键.19.(1)见解析;(2)6【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BC ,∠BAC=∠ABC ,且AD=BE 则可得出△ABD ≌△BCE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2)根据(1)可知∠ABC=60º,△ABD ≌△BCE 得到∠FPC 的度数,再根据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 AB=BC ,∠BAC=∠ABC=60º,又∵AD=BE ,在△ABD 和△BCE 中,AB BC BAC ABC AD BE =⎧⎪∠=∠⎨⎪=⎩∴△ABD ≌△BCE (SAS ),∴BD=CE(2)由(1)可知∠ABC=60º,△ABD ≌△BCE ,∴∠ABD=∠BCE ,∴∠ABD+∠CBD =∠ABC=60º,∴∠BCE+∠CBD =60º,∴∠BPC =180º-60º=120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FPC =180º-120º=60º,∵CF ⊥BD ,∴△CPF 为直角三角形,∴∠FCP =30º,∴CP=2PF ,∵PF=3,∴CP=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20.(1)103秒;(2)证明见解析 【解析】【分析】(1)经过分析当△ADE 是直角三角形时,只有∠ADE=90°的情况,此时∠AED=30°.用运动时间t 表示出AD 和AE ,根据30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构造关于t 的方程即可求解; (2)过D 点作DK ∥AB 交BC 于点K ,证明△DKP ≌△EBP 即可说明点P 始终是线段DE 的中点.【详解】解:(1)ADE ∆中,60A ∠=︒,60AED ABC ∠≤∠=︒所以若ADE ∆是直角三角形,只能90ADE ∠=︒Rt ADE ∆中,60A ∠=︒得,∠AED=30°∴2AE AD =设D 点运动时间为t ,则E 点运动时间也为t .∴10AD t =-,10AE t =+∴102(10)t t +=-,解得103t = 所以当ADE ∆是直角三角形时,D ,E 两点运动时间为103秒. (2)过点D 作//DK AB 交BC 于点K∵等边三角形ABC ∆中.60A ∠=︒,60C ∠=°且//DK AB∴60C CDK CKD ∠=∠=∠=︒∴CDK ∆为等边三角形∴CD DK CK ==,120DKB ADK CBE ∠=︒=∠=∠设D ,E 运动时间为t 秒,则CD BE t ==在DKP ∆与EBP ∆中DPK EPB DKP EBP DK BE ∠=∠⎧⎪∠=∠⎨⎪=⎩∴()DKP EBP AAS ∆∆≌∴PD PE =∴P 始终为DE 的中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用运动时间t 正确表示出对应线段长度是解题的关键.21.(1)△ODE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2)BD=DE=EC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ODE 是等边三角形;(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DBO=∠DOB ,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到DB=DO ,同理可证明EC=EO ,因为DE=OD=OE ,所以BD=DE=EC .【详解】解:(1)△ODE 是等边三角形,其理由是:∵△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OD ∥AB ,OE ∥AC ,∴∠ODE=∠ABC=60°,∠OED=∠ACB=60°∴△ODE 是等边三角形;(2)答:BD=DE=EC ,其理由是:∵OB 平分∠ABC ,且∠ABC=60°,∴∠ABO=∠OBD=30°,∵OD ∥AB ,∴∠BOD=∠ABO=30°,∴∠DBO=∠DOB,∴DB=DO,同理,EC=EO,∵DE=OD=OE,∴BD=DE=EC.【点睛】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2.(1)见详解(2)4【解析】【分析】(1)由AB=AC,可知∠B=∠C,再由DE⊥BC,可知∠F+∠C=90°,∠BDE+∠B=90,然后余角的性质可推出∠F=∠BDE,再根据对顶角相等进行等量代换即可推出∠F=∠FDA,于是得到结论;(2)根据解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1)∵AB=AC∴∠B=∠C,∵FE⊥BC,∴∠F+∠C=90°,∠BDE+∠B=90°,∴∠F=∠BDE,又∵∠BDE=∠FDA,∴∠F=∠FDA,∴AF=AD,∴△ADF是等腰三角形;(2)∵DE⊥BC,∴∠DEB=90°,∵∠B=60°,BD=4,∴BE=12BD=2∵AB=AC∴△ABC是等边三角形,∴BC=AB=AD+BD=6,∴EC=BC-BE=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余角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等,根据余角性质求得相等的角是解题关键.23.(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等边△ABC,DG⊥AC,可求得∠AGD=90°,∠ADG=30°,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证得AG=12 AD;(2)首先过点D作DH∥BC交AC于点H,证得△ADH是等边三角形,又由CE=DA,可利用AAS证得△DHF≌△ECF,继而可得DF=EF;(3)由△ABC是等边三角形,DG⊥AC,可得AG=GH,即可得S△ADG=S△HDG,又由△DHF≌△ECF,即可证得S△DGF=S△ADG+S△ECF.【详解】证明:(1)∵△ABC是等边三角形,∴∠A=60°,∵DG⊥AC,∴∠AGD=90°,∠ADG=30°,∴AG=12 AD;(2)过点D作DH∥BC交AC于点H,∴∠ADH=∠B,∠AHD=∠ACB,∠FDH=∠E,∵△ABC是等边三角形,∴∠B=∠ACB=∠A=60°,∴∠A=∠ADH=∠AHD=60°,∴△ADH 是等边三角形,∴DH=AD ,∵AD=CE ,∴DH=CE ,在△DHF 和△ECF 中,FDH E DFH EFC DH CE ∠=∠⎧⎪∠=∠⎨⎪=⎩∴△DHF ≌△ECF (AAS ),∴DF=EF(3)∵△ABC 是等边三角形,DG ⊥AC ,∴AG=GH ,∴S △ADG =S △HDG ,∵△DHF ≌△ECF ,∴S △DHF =S △ECF ,∴S △DGF =S △DGH +S △DHF =S △ADG +S △ECF .【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24.(1)见详解;(2)△CEF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详解.【解析】【分析】(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ACN ,△MCB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线段AN 与线段BM 相等.(2)平角的定义得出∠MCN =60°,通过证明△ACE ≌△MCF 得出CE =CF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得出△CEF 的形状.【详解】(1)证明:∵△ACM 与△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MC ,CN =CB ,∠ACM =∠BCN =60°.∴∠MCN =180°-∠ACM -∠BCN =60°,∠ACM +∠MCN =∠BCN +∠MCN , 即:∠ACN =∠MCB ,在△ACN 和△MCB 中AC MC ACN MCB NC BM =⎧⎪∠=∠⎨⎪=⎩,∴△ACN ≌△MCB (SAS ).∴AN =BM .(2)解:△CEF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CM ═60°,∠MCN =60°,∴∠ACM =∠MCN ,∵△ACN ≌△MCB ,∴∠CAE =∠CMB .在△ACE 和△MCF 中CAE CMF AC MC ACE FCM ∠=∠⎧⎪=⎨⎪∠=∠⎩∴△ACE ≌△MCF (ASA ).∴CE =CF .又∵∠MCN =60°,∴△CEF 的形状是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了SAS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同时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5.见解析【解析】【分析】如图,作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EF ,作∠AOB 的平分线OM ,OM 交EF 于点P ,点P 即为所求.【详解】如图,作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EF,作∠AOB的平分线OM,OM交EF于点P,点P即为所求.【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6.(1)5;(2)4【解析】【分析】(1)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A=DB、EA=EC,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得到答案;(2)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求出OB+OC,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OB=OC,计算即可.【详解】解:(1)∵DM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DA=DB,同理,EA=EC,∵△ADE的周长5,∴AD+DE+EA=5,∴BC=DB+DE+EC=AD+DE+EA=5(cm);(2)∵△OBC的周长为13,∴OB+OC+BC=13,∵BC=5,∴OB+OC=8,∵OM垂直平分AB,。
全等三角形复习资料(搜集整理版)

特别鸣谢资源原创者,本人仅仅便于自己的备课整理排版了一下。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一、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第十二章轴对称一、轴对称图形1.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4.轴对称的性质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点(x, 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点(x, 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B O D C 图1
A
三角形全等条件分类复习专题 一、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SAS 边角边的判定方法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1. 如下图,AB=AD,∠BAC=∠DAC, 求证:△ABC≌△ADC
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课堂练习: 1.如图,已知AD平分∠BAC,要使△ABD≌△ACD,根据“SAS”需要添加条件 .
2. 如图:在△ABE和△ACF中,AB=AC, BF=CE.求证:⑴△ABE≌△ACF ⑵AF=AE
课外延伸: 1.如图1,已知;AC =DB,要使ABC≌DCB,只需增加一个条件是_____ ____. 2. 如图2,已知:在ABC和DEF中,如果AB=DE,BC =EF,只要找出 = 或______=_____或 // ,就可证得ABC≌DEF. 3. 如图3,已知AB、CD交于点O,AO=CO,BO=DO,则在以下结论中:①AD=BC;②AD∥BC;③∠A=∠C;④∠B=∠D;⑤∠A=∠B,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DBCA
图3 D
FCEBA
图2 2
4. 如图,AB=AC,AD=AE,试说明:∠B=∠C. 5.如图,AB=DB,BC=BE,∠1=∠2,试说明:△ABE≌△DBC 6.如图,已知点E、F在BC上,且BE=CF,AB=CD,∠B=∠C,试说明AF=DE 7.如图,已知AB=AD,AC=AE,∠1=∠2,试说明:BC= DE 8如图,E,F在BC上,BE=CF,AB=CD,AB∥CD 说明:(1)△ABF≌ △DCE (2)AF∥DE
9.如图(16)AD∥BC,AD=BC,AE=CF.求证:(1)DE=DF,(2)AB∥CD.
ED
CB
A
E C D
A B
1 2
F(图16)E
DC
BA 3
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ASA 与AAS 角边角边的判定方法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边角或 . 角角边的判定方法: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 。 1. 如右图,O是AB的中点,∠A=∠B 求证:△AOC≌△BOD
1.1.若将第一题中的∠A=∠B改为∠C=∠D,其他条件不变,你还能得到△AOC≌△BOD吗?
2. (1)如图 ,AB=AC,∠B=∠C,试说明△ABE≌△ACD全等. (2)如果将上题中的AB=AC改为AD=AE,其他条件不变,你能说明AB=AC吗? 3.已知:OP是∠MON的平分线,C是OP上一点,CA⊥OM,CB⊥ON,垂足分别是A、B △AOC与△BOC全等吗?为什么? 4
4.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写出表示他们全等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课外延伸: 1.欲证△ABC≌△DFE,已知DFABDA,,根据ASA还需要的条件是 ,理由是
2.如图,已知AO=DO,∠AOB与∠DOC是对顶角,还需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ASA”说明△AOB≌△DOC;或者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根据“AAS”,说明△AOB≌△DOC 3.3.下面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A. 有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 B. 三个角对应相等 C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D.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4.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中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D落在点E处, 与BC 交于点F,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对? (包含△ADC)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5.如图,已知MB=ND,∠MBA=∠NDC,下列添加的条件中,下列哪一个选项不能用于判定△ABM≌△CDN的 选项是 ( ) A.∠M=∠N B.AB=CD C.AM=CN D.AM∥CN 6.如图,D是AB边上的中点,将ABC沿过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上F处,若50B, 则
B C D E F
AB
CDo
FEDCB
A FE
DCBA
A B C D
M N
A 5
BDF __________度.
7.如图,△ABC中,∠C=900,AD平分∠CAB,BC=8cm,BD=5cm,那么D点到直线AB的距离是 cm. 8.如图,B,E,C,F在同一直线上,且BC=EF,∠B=∠DEF,使△ABC≌△DEF,需补充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 9.如图,点B在AE上,∠CAB=∠DAB,要使ΔABC≌ΔABD,可补充的一个条_____________. 10.如图,AE=AD,要使ΔABD≌ΔACE,请你增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 11.如图AD=AB,∠C=∠E,∠CDE=55°,则∠ABE=_____ .
第八题 第九题 第十题 第十一题 12.△ABC和△FED中,AD=FC,∠A=∠F. 当添加条件 时,就可得到△ABC≌△FED,依据是 (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 写出证明过程。
13.如图,∠B=∠E,∠ACB=∠DFE,BF=CE.△ABC≌△DEF吗?为什么?
FEDC
B
AED
CBAE
DC
B
AAB
C
DE
A D E B C F 6
14.已知:∠ABC=∠DCB,∠ACB=∠DBC,试说明△ABC≌△DCB;△AOB≌△DOC 15.已知,如图,∠1=∠2,∠C=∠D,AD=EC,△ABD≌△EBC吗?为什么?
16.已知,如图4、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AF=CE,BE∥DF,AB∥CD 试说明:△ABE≌△CDF
17.已知:如图,在△ABC中, BE⊥AD,CF⊥AD,垂足分别为点E、F. ⑴若AD是ΔABC的中线,则 BE与CF相等吗? ⑵若BE=CF,则AD是ΔABC的中线吗?为什么?
A B
C D E 1 2
A B C D
E
F
E F D B C
A
DCBAO 7 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SSS
边边边的判定方法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边边或SSS. 1. 如图,C点是线段BF的中点,BA=DF,AC=DC.△ABC和△DFC全等吗? 写出证明过程。
1.1.若将这两个三角形,向内侧移动形成下图,若AB=DF,AC=DE,BE=CF.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1.2.若将第一题中的两个三角形拉开,再翻折形成下图,如图,点B、C、E、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F,BC=EF,AC=DE.那么∠B与∠E相等吗?为什么?
课堂反馈: 1. 连一连:找出下列全等的一对三角形并连线.
B F C A D B F A C D E 8
2. 如图①,△ABC是一个钢架, 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试说明:△ABD≌△ ACD
选一选: ⑴如图①,在上题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ABD≌△ACD B. ∠B=∠C C. AD是的△ABC的角平分线 D .AD不是△ABC的高 ⑵图①变如图②,若使△ABD≌△ACD,只需满足( ) A.AB=AC ∠B=∠C B. AB=AC ∠ADB=∠ADC C.BD=CD ∠BAD=∠CAD D.AB=AC BD=CD
填一填: 如图③,AB=AC,EB=EC,AE的延长线交BC于D,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 对. 做一做:如图④,AB=AD,BC=DC.证明 :∠B=∠D
课外延伸: 1.如图,AB=DC,AC=DB,△ABC≌△DCB吗?写出证明过程。
D
CB
A 9
2、如图:AB=AC,DB=DC,F是A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求证:BF=CF。 3. 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DC (1)试说明△ABC≌△CDA;(2)AD与BC平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4.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BF ,说明:∠E=∠C
5.已知如图,AB=CD,CE=DF,AE=BF,则AE∥DF吗?为什么? EC
FDB
A
FEDC
B
A
DC
BA
FDC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