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合集下载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

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

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

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

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

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

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

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

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

新时代好课标准李政涛读后感

新时代好课标准李政涛读后感

新时代好课标准李政涛读后感我看这新时代好课标准李政涛的文章啊,就跟我平常琢磨事儿似的,特有意思。

我就想啊,这好课标准,就像我们写小说找那好故事一样。

你看啊,那李政涛说的一些点,我就感觉像是在找小说里的魂儿。

我这人写小说啊,就注重那股子精气神儿,上课估计也是,得有个核心的东西,像人的脊梁骨一样,直直地撑着。

我琢磨着他说的那些个理念啥的,就好像我看到一个特别有性格的人物。

就像我写的那些个角色,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那一套行事方法。

这好课标准里说的内容,也是有自己的坚持的,就不能是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东西。

我就记得有一回,我跟一朋友聊我写的小说,那朋友啊,眼睛瞪得老大,像铜铃似的,他说:“你这写的啥呀,乱得像一团麻。

”我就不服气啊,我这故事乱是乱,可乱得有味道,就像那胡同里七拐八拐的小路,每一处都有故事。

这好课标准也是,看着可能规矩不少,可每一条规矩背后,都藏着让课变得精彩的秘密。

我又想到我去学校的那些个事儿。

我瞅着那些老师上课,有的老师那真叫一个精彩,像唱戏的名角儿,一上台就把人的魂儿给勾住了。

那眼神啊,炯炯有神,声音抑扬顿挫的,就跟说书先生似的。

我就寻思,这样的课肯定是符合那好课标准的。

再看这李政涛说的一些细则,我就觉得像是给老师上课这个事儿画了一幅细致的地图。

我写小说的时候也希望有这么个地图,可有时候啊,就想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这老师上课估计也有这样的想法,既想按着标准来,又想有点自己的创新。

我就特能理解这种纠结。

我跟你说啊,这好课标准里提到的关于学生的部分,就像我写小说得考虑读者一样。

我得琢磨读者看我小说的时候是啥感觉,是高兴啊,还是生气啊,还是觉得无聊啊。

老师上课也得时刻想着学生的感受,得知道学生啥时候眼睛放光,啥时候开始迷糊了。

就像我看我那朋友读书的时候,读到有意思的地方,嘴巴咧得像个瓢,读到难懂的地方,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这老师就得瞅着学生这些个表情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课。

我感觉这李政涛写的东西啊,就像是一面镜子,老师照一照,就能看到自己上课的好与不好。

有感于让生命自觉

有感于让生命自觉

有感于生命自觉----------上海学习研修之八今天又是李政涛教授的讲座,在上一次关于如何上课、备课的基础上,今天讲的是如何说课和评课。

后来李教授谈到关于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提到了让生命自觉。

这个点让我很受感触。

教师工作确实是苦累的交织,假如我们仅仅麻木的应对,那我们只能变成机器。

就像李教授说的假如你没有目标,你就在为别人实现目标,我加一句,就是假如你不成长改变,你就永远是别人成长改变的棋子。

对于个人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自己只知道跟上学校的节奏,跟上别的老师的步伐,从未对自己有过规划。

有一次无意看到同住的一位教师也是刚刚毕业,但她却在笔记上写道,一年站稳脚跟,三年成为骨干,看完后我心中凄然,觉得自己好没出息,竟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后来事实证明,这位老师就是做的很好。

看来自觉的要求成长有多重要。

每个人在成长中总有瓶劲,我想假如自己到了三十多岁,还只满足与现状,当没有体力时,自己会什么都没有的。

工作诚然很累,但假如不去该变,会永远累下去。

那么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改变自己,就想李教授说的,爱自己,就去栽培自己,栽培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知识去丰盈自己。

今天的报告有几句话,真是让我们所有做做教师的人感到震撼,那就是对教师形象的描绘:他们逐步衰老,但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却得不到爱,他们永远把生命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随着岁月流逝,他们面露倦容,对事物更加敏锐,感情日渐淡漠,他们是课堂上的独裁者,却是社会的隐士……我们不愿承认我们是那样的,但在社会上一些人的眼中就是如此。

在现在假如我们不能让那个自己的生命有价值,那怎样教出有生命价值的学生?如李教授所言,我们应该修炼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有很多,而教育的智慧首先来自教师对自身的修炼。

所以有效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在持续地学习中才能让生命生长,才能有智慧产生。

我们一直在提倡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用学识为幸福奠基才是最重要的。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篇一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李政涛的《教育常识》,这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也许你们会问,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能有啥特别的?可我得说,它真的不一般!李政涛在书里讲的那些东西,就像是一道道闪电,猛地劈开了我对教育的固有认知。

我觉得吧,教育这事儿,以前在我心里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拿高分,就这么简单粗暴。

但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教育哪有这么简单?它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冒险,也可能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程。

书里说,教育要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那个总是调皮捣蛋的小王。

以前我总觉得他就是个让人头疼的主儿,可现在想想,也许他的调皮背后是独特的创造力在“作祟”呢?我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太急于把孩子装进一个标准的模子里,而忽略了他们原本的光芒?还有啊,李政涛提到教育要有耐心和爱心。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老师,她那温柔的眼神和耐心的教导,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也许,真正好的教育就是像她那样,用爱去包容,用耐心去等待。

不过,我也在想,现实中的教育能完全按照这些理想的理念来吗?毕竟,有那么多的压力和限制。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温度和可能的事业。

总之,读了《教育常识》,我这心里就像被扔进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我对教育的想法天翻地覆。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哇塞,朋友们,我读完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啦,这感觉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里还想着:“能有啥新鲜的?”可没想到,我很快就被打脸了!李政涛在书里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把钥匙,不停地打开我对教育的各种疑惑之门。

我就一直在想,教育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比如说,他讲到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这让我想起我表妹,那小丫头可活泼了,天天上蹿下跳的。

家里人都觉得她太调皮,得管管。

新时代好课标准李政涛读后感

新时代好课标准李政涛读后感

新时代好课标准李政涛读后感一。

1.1 读了新时代好课标准李政涛相关内容后,真是感触颇多。

李政涛提出的这些标准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试图开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课程的大门。

从他的理念中能感受到一种对教育的炽热情感和对提升课程质量的执着追求。

1.2 这标准让我想到,好课就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

老师是导演兼主演,学生则是观众兼配角。

在这个舞台上,每个环节都得丝丝入扣。

例如,教学内容不能是一盘散沙,得像珍珠项链一样,颗颗饱满且串连有序。

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等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精心的整合,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

2.1 新时代好课标准里提到的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学生不是木头桩子,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好课得像一阵春风,能吹进每个学生的心坎里。

老师得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反应,从他们的眼神里就能读懂他们是懂了还是懵了,这就是所谓的“察言观色”。

如果老师只管自己在台上滔滔不绝,那这课肯定算不上好课,就像“对牛弹琴”一样,没有和学生产生共鸣。

2.2 还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能总是“老一套”。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单一的教学方法就像每天吃同样的菜,很快就会腻味。

老师得像个魔术师,一会儿变出个小组讨论,一会儿又来个情境模拟。

这就如同做菜,得讲究色香味俱全,教学方法多了,课堂就有了活力,学生就像蜜蜂见到花朵一样,积极地参与进来。

2.3 课程的创新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总是守着旧传统,那教育就会像一潭死水。

要敢于打破常规,就像“不破不立”说的那样。

也许一个新的教学思路就能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三。

3.1 评价体系在新时代好课标准里也占重要位置。

不能单纯以成绩来论英雄,这就好比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钱袋子一样。

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提高,实践能力有没有增强,情感态度有没有积极的转变等。

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地反映一堂课的优劣。

3.2 总的来说,李政涛的新时代好课标准给我们这些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

李政涛教学方式变革心得体会共6篇

李政涛教学方式变革心得体会共6篇
《指南》中强调坚持三项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的 个体差异。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 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想更高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 一把尺衡量所有的幼儿。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是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复一**的教学生 涯中领悟和体会在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 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 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第6篇:生产科李志涛近期培训心得体会
"执行不力十大病因〃学习导
通过学习〃执行不力十大病因"这节课程后,一点点的//导体会,现在跟大家分享下。
首先,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上升为企业文化。海尔集团张瑞敏认为:"文化就是制度 和行为的沉淀。一开始,由先知先觉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多数人勉强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等大 家都改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士兵 突击》,其中有几个镜头我记忆犹新,就是"许三多〃刚进钢七连时,由班长和副班长给他举行的T仪式,我觉得这就是 他们的连队文化。但是,许三多当时不知道,他是少数人。但是到了后来,当许三多给其他的新兵举行这个仪式的 时候,他成了多数人。企业文化形成的路线就是把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不断重复,最后形成习惯的过程。我觉得我 们企业也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其次,我觉得干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目标。——人最怕 站在十字路口。目标越大,成就就会越大。根据目标再制定计划,计划是达成目标的步骤,计划的制定要围绕着目 标,要严谨,要有标准,要有责任人,要有完成时间。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已经试着养成每天给自己工作制定计划 的习惯。现在是每天把次日的工作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分好一二三,分清重要紧急的,重要不急的,得体会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4月22日下午,在江苏大学会议中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为我们做《课堂教学变革之道》讲座。

李政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是叶澜老师的高足,他所作的讲座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的。

李教授一开始出示了5个关键字:真、实、深、化、长。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真”。

参与者要有一颗真心,抓真问题,说真话,做真研究,真做研究,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要有对实践的尊重和敬畏,温情和敬意,在实践中实现创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实”。

首先实在日常,实现教学改革的日常化,不是来个人听课就改革,没有人提倡就常态,课改要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质量,要让底色有所变化,底色不变等于没改。

其次是过程要“实”。

不能站在外面看教育,要站在里面做教育,不做“坐而言”的现实批评者,要做“起而行之”的改革实践者。

其三是实在细节。

课改的细节,要展现理论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深”。

一是价值取向要深。

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学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和冒险的旅程,它必须实现学生生命的拔节,不能让学生只在原地打转转,而是要让学生有生成,有推进,有提升。

二是深在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不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而是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在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和综合渗透思维。

三是深在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

课改要有新理念、新习惯、新技能和新基本功。

表现在要研究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及再造的基本功。

四、课堂教学改革要“化”。

即转化,将教学改革的理念,找到路径或载体,化到教学设计中去。

对于教学设计,李教授提出“三度解读法”。

一度解读,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需要补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基于学生的难点障碍进行备课上课。

二度解读。

指的是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把握、捕捉、提炼、再造与利用。

三度解读,即教学反思。

反思哪些是意料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

读《倾听着的教育》有感今年寒假读了李政涛教授的《倾听着的教育》感悟颇多。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能或难以倾听学生的声音,造成失聪现象,它的表现及其根源多种多样。

倾听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本体论、道德、交往和疗治等方面。

为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倾听的价值,教师应懂得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

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从倾听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曾读过这样一篇短文: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失落。

她本想同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儿子,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

我们都为这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

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爱孩子,没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

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宽容、耐心和激励,从而以“爱”护航,给孩子创设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

试想,如果这位母亲,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我想,那颗稚嫩的心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吧。

从陕西回到广东,天气从阴阴冷冷的湿滑变得非常温暖。

此时此刻,在我动手记录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外面的阳光斜斜地照射进来,斑斑点点洒在身上,整个人都变得柔和,亦如我的心情。

一本薄薄的书,里面却承载着太多的教育智慧,一句句隽永的话语,流淌着无限的智慧荣光。

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一本《倾听着的教育》静静地流泻着丝丝暖意,鼻翼间似乎还能闻到淡淡的芳香,给浮躁的心灵无限的慰藉,给茫然中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黄亚利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

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

“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着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

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

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

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

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

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

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

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

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

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四是扎实在于停顿。

五是扎实在于持续。

六是扎实在于运用。

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

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

着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

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