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蚕的生长变化》(5)
蚕的生长变化-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蚕的生长变化-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生长变化,并能简单描述蚕的从卵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
2.掌握学习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蚕的生长变化2.蚕的生态意义3.与蚕有关的生活常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展示一组蚕的照片,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学生对蚕的认知和兴趣。
2.生长变化1.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展示蚕的完整生命周期,并让学生边讲边展示画出。
2.教师让学生一起看蚕蜕皮的过程,并与之前的成长变化进行比较。
3.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蚕从卵到蛹的成长变化,让学生对生长变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4.教师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或观察,观察蚕蜕皮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与解释。
3.生态意义1.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让学生了解蚕的生态环境,讲解蚕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探究蚕的生态意义和地位。
4.生活常识1.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制作。
2.教师通过投影或板书,让学生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绝缘材料等。
5.课堂练习1.教师让学生针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将结果用图表等形式呈现。
2.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简单的创作,如画画、做手工等。
6.课堂反思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四、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通过观察、作品展示、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1)了解蚕的生长变化,并能简单描述蚕的从卵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
(2)较好地掌握学习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和技巧,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基本上了解蚕的生态意义,并能谈到蚕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绝缘材料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的生长变化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蚕蛹经过10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拟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4.1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想,同时能想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创造及对世界作出的奉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重 点
观察蚕蛹的形成过程
难 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四〕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
1、承当产卵重任的雌蛾还是雄蛾?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
2、观察正在交尾的两只蚕蛾,比拟看看有什么区别?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科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蚕的基本发育过程。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孵化、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蚕生长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蚕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来了解蚕的生长需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和蚕吐丝结茧的原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和视频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蚕生长相关的问题,如蚕的食物选择、生活习性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观察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蚕的生长变化和观察方法。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蚕长大了》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蚕长大了》选自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1.蚕的发育过程,从卵孵化、幼虫、蛹到成虫的各个阶段;2.蚕的食物来源,了解蚕对桑叶的依赖以及如何储存食物;3.蚕的生活习性,如吐丝、结茧等行为特点;4.观察和记录蚕的生长变化,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认识自然界生物的奇妙,提高科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蚕长大了》这一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蚕的生长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对生命观念的理解,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尊重生命,培养责任感;加强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养成积极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习惯。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2.蚕的生长变化》word教案(2)

蚕的生长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
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2蚕的生长变化日期体长(毫米)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教学后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2.2.蚕的生长变化》教案(5)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一)背景和目标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2周多了,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
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
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
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
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科学概念.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书中第24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
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
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蚕的生长变化

蠶的生長變化教學背景分析學生手裡的小蠶開始慢慢長大,孩子們每天認真觀察小蠶如何吃葉子,堅持給小蠶清理糞便,堅持觀察記錄小蠶的運動,外形變化(小蠶身體逐漸由黑變灰,變白,腳丫數量越來越數得清了,蠶糞便越來越有形狀了,腳丫的力量越來越強了),還發現了小蠶有眠、蛻皮現象,但是還不是很清楚這叫什麼現象,為什麼會這樣。
教師經常和孩子一起交流,鼓勵孩子深入細緻觀察,堅持記錄,鼓勵孩子思考探究小蠶的生活習性,身體各部分的功能,讓孩子對幼蠶的認識有了一定的積累。
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蠶在生長的過程中,身長、體重、食量等方面都會不斷發生變化。
蛻皮是蠶生長過程中的顯著特點,蠶每次蛻皮後身體都會發生變化。
蠶的生長情況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
2.過程與方法學習給桑、除沙等養蠶的技能。
用測量等科學的方法觀測蠶身體的變化。
用文字和圖畫記錄及描述蠶的生長變化。
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後,再進一步去觀察。
對蠶的生長變化進行預測。
3.情感態度價值觀發現生命的生長變化,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認識到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帶領學生交流養蠶記錄及發現,學生認識到蠶在生長過程中,身長、體重、食量各方面都在不斷發生變化。
觀察蠶的外形和行為。
教學難點關注小蠶的下一步發展變化,引導學生為蠶吐絲結繭做好準備。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直尺,天平,透明塑膠片;學生自己飼養的蠶。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蠶的外形特徵、行為,以及蛻皮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教師為學生也準備一些蠶學生準備:養蠶記錄(要求每週記兩次就可以,或者有了新發現就記錄,所有教師可平時加強與學生共同發現交流,督促記錄)板書設計2.蠶的生長變化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思路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思路說明一.交流蠶的生長變化要求學生把蠶先放一邊1.組織各組學生準備出自己的記錄單、照片、圖畫、標本……2.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小蠶出生有自己有準備記錄單,可把照片或圖片與記錄相結合培養學生交流能力,達學習評價:課堂觀察記錄單。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具体内容为第四章《动物的一生》中的第2节“蚕变了新模样”。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蚕的不同生长阶段及其特点,探讨蚕为何会发生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的各个生长阶段及其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生物生长变化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蚕为何会发生变化,如何通过观察蚕的变化了解其生长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解、显微镜、蚕宝宝、观察盒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蚕的生长变化。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通过观察蚕宝宝,讲解各阶段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
3. 随堂练习(1)分组观察蚕宝宝,记录其生长变化,填写观察记录表。
(2)讨论蚕为何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生长的奥秘。
(1)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各阶段特点:幼虫期吐丝、蛹期变形、成虫期繁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并尝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 答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生物的生长变化,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蚕的发育过程,学生对生物生长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其他生物的生长变化,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的各个生长阶段及其特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宝宝的生长历程

本教案主要介绍蚕宝宝的生长历程。
蚕宝宝的生长历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观察和探究事物,也可以让孩子们学会照顾和爱护小动物。
通过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周期,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与生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生物探究兴趣。
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让孩子们了蚕宝宝的生命周期。
2.让孩子们了解蚕宝宝的繁殖方式。
3.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照顾和爱护小动物。
4.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过程1.引入当蚕宝宝孵化出来时,它就像一只小小的毛茸茸的虫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会经历五个不同的生命阶段。
我们今天来学习蚕宝宝的生长周期,看看它们是如何长成一只大蚕的。
2.探究2.1.孵化过程让孩子们观察蚕宝宝的孵化过程,讲解蚕宝宝的天敌和如何放置蚕卵的方法。
孩子们可以画出孵化过程的图表,以便更好地理解蚕宝宝的孵化过程。
2.2.生长过程分别介绍蚕宝宝的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孵化期,持续时间为4-10天。
第二阶段:蚕宝宝开始吃桑叶,身体逐渐长大,皮膜不断脱壳,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三阶段:蚕宝宝继续成长,身体变得更加强壮,皮膜更加容易脱落,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四阶段:蚕宝宝进入的阶段,身体逐渐变长,头部逐渐变大,尾部逐渐变小,且开始吐丝。
第五阶段:蚕宝宝的造茧期,产生稀疏而长的丝线,开始制作茧。
让孩子们对生长过程进行记录和探究,了解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中的变化。
2.3.唾液和丝线讲解蚕宝宝吐丝的过程,并给孩子们展示丝茧山,了解蚕宝宝的丝线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来证明蚕宝宝吐出来的不仅仅是长长的丝线,还有其他化学物质。
2.4.繁殖方式介绍蚕宝宝的繁殖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蚕宝宝如何进行交配、产卵等过程,并让孩子们生动地演示一下这个过程。
3.总结让孩子们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让他们分享他们最喜欢的记忆和学到的知识,并询问他们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可以从中学到的技能。
三、总结通过这个教案,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蚕宝宝的生长历程和繁殖方式,并学会如何照顾和爱护小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2周多了,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
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
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
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
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科学概念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书中第24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
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
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一生要蜕好几次皮。
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人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
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人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人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人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
大眠后就进人第五龄。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
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
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
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 4,5, 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
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它物,并固着身体。
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
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因为任何生物的身体结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所以教科书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比如,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如果它是像蚊子一样的刺吸式口器行不行,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等。
最后把观察和讨论记录在教科书第25页“我们的观察和记录”上。
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蚕到了五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天一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在蚕吐丝前需要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以便它在那里结茧。
教科书第26页左上图所示的是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短缩,发黄而透明。
第26页下
左的两幅图,从上到下是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在教师用书的参考资料中有详细的介绍),下右的两幅图分别是纸做的格子房和草扎支架的示范。
如何观察记录呢?第26页最下面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在课后观察时填写的记录表,对观察记录的内容作了提示。
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有:吐丝前的蚕,吐丝后的蚕、蚕怎样吐丝、其他发现。
(四)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的教学在蚕孵出2周后进行。
这样做的好处:一,这时的蚕食量逐渐增大,长得也很快,身体的变化较大,体色也逐渐变淡;二,它已经从那个黑黑的蚁蚕变成又白又壮的四龄蚕了,学生们可交流的话题较多;三,对蚕2周时间的观察记录进行小结,为继续观察好蚕的生长做准备。
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养蚕情况,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蚕盒及桑叶一起带来。
如果学生蚕的数量不够,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要保证每个组都有几条蚕供学生观察。
1.交流蚕的新变化。
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把带来的蚕先放在一边,以免影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交流的内容有蚕的身体变化,如体长、颜色、重量等,另外还有吃食、粪便、活动等情况。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交流的重点。
由于蚕一次蜕皮的时间较长,学生们观察起来有困难,对蚕蜕皮过程的描述,可以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补充。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利用影像资料向学生们再现蚕蜕皮的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告诉学生: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
另外教师还要强调,蚕每蜕一次皮,其生长就进人一个新的龄期。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比如:量量蚕的身体长度或称称重量,数数身体有多少环节,多少对足,多少只眼睛等。
对蚕行为的观察,重点观察吃食和爬行行为。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玻璃片或透明塑料片,让学生把蚕放在上面,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上面观察,还能从下面清楚地观察到蚕足的形态和爬行的特点。
蚕足的功能较多,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不同部位的足其功能是否相同。
胸部的三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四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一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昆虫的嘴叫做口器,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不同的类型。
蚕的口
器是咀嚼式,非常适于咀嚼桑叶。
关于蚕的呼吸器官一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并且觉得不可思议。
教师可告诉学生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有研究者做过实验,如果仅把蚕的头部放人水中,身体留在外面,蚕不会死。
相反,如果把蚕的身体放人水中,头部留在外面,蚕就会死掉。
这样做比较残忍,不提倡学生去做。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蚕还会长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教师补充。
教师可出示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介绍蚕下一阶段会怎样,重点指出蚕会吐丝结茧,并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什么时候结茧呢?这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除了教师介绍,更需要学生们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
一般情况下,蚕蜕皮四次后进人五龄蚕,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蚕就不再吃桑叶,身体也发黄发亮了,自己悄悄地爬到盒子的角落寻找吐丝的地方。
要告诉学生,为了方便蚕结茧,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做圆筒或格子房,也可以为蚕用小棍搭架子。
教师可出示事先做好的小架子、圆筒或格子房,还可以演示一下怎么做。
提醒学生一旦发现具有上述特征的蚕,就可以把它放到格子房或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