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学楼B建筑结构设计结构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学校教学楼的结构组成

学校教学楼的结构组成

学校教学楼的结构组成篇一:学校综合楼建筑结构选择与设计学校综合楼建筑结构选择与设计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综合楼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和选择,让教学楼既符合学校建筑的要求,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主要对综合楼的建筑结构进行介绍,为学校建筑结构的选择和设计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综合楼,建筑,结构,选择,设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不断发展,学校综合楼建筑结构类型越来越多,同时兼具多种功能。

鉴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日益紧张,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广阔的学习空间。

综合楼作为中学的一个核心功能建筑,其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奠定了基础,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学校教学的特性要求综合楼必须保证一定的质量,合理选择建筑结构,设计最优建筑施工方案,实现综合楼与学校环境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筑结构作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合理选择和设计,实现造价与质量的协调统一。

在学校综合楼建筑结构选择以及设计过程中,要确保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还要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做好前期规划,避免楼房出现坍塌现象,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做到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达到建筑和自然共同发展的效果,才是成功的设计。

为了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的综合楼不仅需要展现出学校自身特色,还必须符合学校建筑的通用要求。

本文通过对某中学教学楼实际工程进行介绍,对学校综合楼建筑选择及设计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工程实例的概述某中学的教学楼,占地总面积为5000m2,教学楼分4层,每一层高3.5米,综合楼内主要包括:教室、办公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每一层设男女卫生间,教学楼采用钢筋框架结构,抗震级别乙级,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为65年左右。

实例教学楼工程的地质条件分析教学楼工程的地质条件,地基标准承载力为120kN/m2左右,填土以下的两米左右为粘土,地基的承载力为250kN/m2左右,地下水处于天然地面以下4m之处,对教学楼造成的影响不大。

【工程文档】建筑结构设计说明书范本(doc 118页)

【工程文档】建筑结构设计说明书范本(doc 118页)

建筑结构设计说明书范本(doc 118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作者: 王超学号:0904530241学院(系):土木工程学院专业: 土木工程题目: 泰州某人民法院建筑与结构设计指导者:邹玉广讲师评阅者:2013 年 5 月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中文摘要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外文摘要目录1 绪论 01.1 工程常用的结构体系 01.2 工程研究背景 (1)1.3 工程研究现状 (2)1.4 本设计主要运用的软件介绍 (3)1.5 本设计主要的研究工作 (3)2 建筑设计说明 (6)2.1 建筑物功能与特点 (6)2.2 建筑做法 (7)3 PKPM设计 (9)3.1 确定结构布置及构件的截面尺寸 (10)3.2 输入荷载的计算 (12)3.3 PMCAD参数选取 (15)3.4 SATWE参数选取 (16)3.5 PKPM电算流程 (18)3.6 PKPM电算成果 (18)4 零星构件设计 (19)4.1 次梁的设计 (19)4.2 板的计算 (22)4.3 楼梯的计算 (24)5 一榀框架设计 (30)5.1 计算简图的确定 (30)5.2 竖向荷载标准值计算 (31)5.3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36)5.4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49)5.5 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57)5.6 内力组合 (64)5.7 梁柱截面配筋计算 (81)6 基础设计 (102)6.1 独立基础设计 (103)6.2 条形基础设计 (106)6.3 联合基础设计 (107)结束语 (109)致谢 (110)参考文献 (111)附图1 (113)附图2 (114)附图3 (115)附图4 (117)1 绪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学子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它将这几年来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深化。

教学楼设计说明书

教学楼设计说明书

目录1、建筑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设计基本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原始设计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建筑设计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设计概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建筑立面剖面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装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4抗震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5楼梯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6关于防火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

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
05 结构选型
本工程结构简单,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布置
Structural layout
结构柱网布置图
通过对建筑的整体布 置及荷载的传递分析, 确定建筑柱网布置图。
荷载计算-梁自重计算
Load calculation
1层 框架边梁 梁自重 粉刷自重 框架中梁 梁自重 粉刷自重 纵梁 梁自重 粉刷自重 次梁 梁自重 粉刷自重 2~4层 框架边梁 梁自重 粉刷自重 框架中梁 梁自重 粉刷自重 纵梁 梁自重 粉刷自重 次梁 梁自重 粉刷自重
1.6构造做法
· 屋面做法 · 楼面做法
设计资料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01 地质资料
(1)素填土:土层厚度约为0.8m; (2)含粘性土角砾:土层厚度约为7.5m,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fak= 200kN/m2;不考虑土的液化。
02 气象资料
年降水量1730mm。夏季最高气温39摄氏度,冬 季室外气温最低-2摄氏度。 50年一遇的的风压为0.30kN/m2,雪压为 0.30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1.3平面设计
本教学楼设计采用内廊式设计,使得平面紧凑,组合灵 活,平面布置满足长宽比小于5,采用纵向7.20m,横 向6.00m+2.10m+6.00m的柱距,纵、横向定位轴线均 与柱轴线发生偏移,为了使用方便,同时也达到美观的
效果。
1.4立面设计
立面是由窗户和墙体排列组成的图案,所以怎么样布置和排列窗户的洞口和窗户所选的 材料颜色就成为了关键。 利用上人屋面的楼梯间,使建筑立面形式丰富,看起来并不单一。 墙面外装饰采用涂料粉刷,整个建筑物的线条简单有力,充分体现了教学楼的朴实大方 的风格特点,适合学生在里面住宿和生活,与他的使用功能相互呼应。

某学校综合教学楼结构设计

某学校综合教学楼结构设计

某学校综合教学楼结构设计作者:张明辉尤海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8期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55-021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某学校综合教学楼,由主楼及附属裙房组成。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和结构特点分为A、B、C、D、E五个分区(图一)。

主楼(A区)地下一层,层高4.2m,地上十二层,二层~五层为教室,一层、六~九层为实训室,十、十一层为办公室。

层高11x4.2m,3.2m(机房层)。

主楼建筑高度46.5m。

平面尺寸126.40×19.70m。

B区(裙房)地下一层,层高为4.20m,地下室地面标高为-2.100m;地上五层,各层均为教室,层高均为3.90m。

B区室内外高差0.40m~1.20m。

建筑高度19.90m,平面尺寸53.10×10.40m。

C区(裙房)地上四层,一层为教室、门厅及报告厅,其中教室及门厅地面标高为6.0m,报告厅地面标高为4.20m~6.00m;二层为报告厅上空及教室、门厅,教室及门厅楼面标高为9.90m;三层为报告厅屋面及教室,教室楼面标高为13.80m,报告厅屋面为屋顶花园,屋面结构标高12.00m;四层为教室,楼面标高为17.70m;屋顶标高为21.60m。

C区室内外高差0.30m。

平面尺寸59.00×33.63m。

D区(裙房)地上三层,一层地面标高为4.20m,一~三层层高分别为4.50m、5.10m、5.10m,各层均为阶梯教室。

D区室内外高差0.30m。

建筑高度15.00m,平面尺寸53.16×27.50m。

E区(裙房)地下一层,层高为4.20m,地下室地面标高为-4.20m,地上四层,层高分别为4.20m、4.50m、5.10m、5.10m,各层均为教室。

E区东侧、西侧、北侧室内外高差0.30m,南侧室内外高差3.30m。

建筑高度19.20m,平面尺寸67.20×33.90m。

某高校教学楼建筑与结构设计毕业设计任务书

某高校教学楼建筑与结构设计毕业设计任务书

毕业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郑州市某高校教学楼建筑与结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某五层框架结构教学楼建筑(含结构)设计说明

某五层框架结构教学楼建筑(含结构)设计说明

一建筑设计1.1 基本设计资料工程名称:**市某高中教学楼设计建筑物所在地:**省**市某区工程概况:本项目为**市某高中教学楼,拟建于**某区内,建筑的主要功能用做教学。

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砼框架结构。

建筑物为五层,建筑高度为18.6米。

设计依据:A、**市规划局规划设计要点B、工程地质勘察报告C、气象资料与荷载规范D、各类国家建筑、结构设计规范E、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市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20℃主导风向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风速 3M/S最大风速 19.3M/S基本风压值 0.35KN/M基本雪压 0.4KN/M地震烈度 7度近震地质条件该工程场区地势平坦,拟建地土类为软弱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三类。

1.2 建筑设计说明本毕业设计题目为**市某高中教学楼,拟建于**市区内,建筑的主要功能教学使用等。

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砼框架结构。

建筑物为五层,建筑高度为18.6米。

作为教学楼,在设计过程中从建筑的功能分区和造型要求着手,结合具体施工的可能性,从合理和经济的角度出发,选择简洁而实用的建筑方案。

平面设计建筑平面设计是组合布置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房屋各部分的组合关系,它包括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教学楼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充分考虑了各种房间的使用功能要求,重点满足教学的主要功能。

各房间通风顺畅,不同分区互不影响又相互联系,空间利用合理且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交通联系部分把各个房间以及各楼层有机地组合起来,考虑到使用部分的功能分区,减少交通干扰。

立面和剖面设计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上,主要是适当地把握好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想结合的问题。

充分利用建筑场地的宽度,把建筑的立面尽量的做大。

在建筑立面细部处理上,尽量采用能与建筑气质相关联的形式,使建筑看上去美观,大方,庄重,新颖。

建筑物为五层,建筑物的各层层高除底层均为3.6米,女儿墙为0.6米高,本设计的室内外高差为450mm,在室外设三个踏步起过度作用,剖切面位置见剖面图。

某中学教学楼建筑项目设计方案

某中学教学楼建筑项目设计方案

某中学教学楼建筑项目设计方案1.1在整个教学楼的设计理念中,我觉得他是科学和社会磨合的载体,是人们生活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本着这一理念及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的中心思想对该中学的教学楼进行了设计。

所以我首先想到是教学楼设计应该以布置简单方便使用为主,建筑物部的功能分区和房间的布置应满足合理使用的特点,最后根据建筑物的外形、部的布置、当地的地质条件再进行结构设计。

1.2 工程概况m。

建筑类型:五m,总建筑面积约 55002本工程为中学教学楼,占地面积约27002层教学楼,框架填充墙结构,无地下室。

设计标高:室地坪标高0.000m。

本工程设计围为建筑主体。

设计专业为建筑和结构两部分。

门窗设计与制作应由相关专业设计厂家单位设计并由专业施工队伍施工。

1.3 设计方案评价教学楼的两个入口突出,这样更加强调了出入口的位置。

对于框架结构其本身自重较轻,构件简单且施工方便,计算理论也较为成熟,且在一定的高度围造价较低。

在立面上考虑到建筑物形体较为单一,所以在建筑立面造型上采用大开窗设计,其窗地比的比例较大,建筑物的虚实对比明显,给人以轻巧通透的感觉,建筑中心和西侧分别布置一跑楼梯,方便疏散人流。

该建筑物部设计简单。

并且在其周围均为其他的附属教学楼,而且离学生生活区较近,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教学楼的左侧方为操场场,背面为一小池塘和学生公寓,右侧为综合实验楼,而教学楼布置于整个学校的中央,为学生课间学习和活动提供了方便。

1.4 建筑设计总说明1、主要设计依据:(1)、由学院提供的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2)、由学院提供的建筑、结构设计资料;(3)、经指导老师批准的设计方案。

(4)、结构设计依据:根据建筑重要性分类,本工程为丙类建筑。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附录A规定市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使用年限为 5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教学楼B建筑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一、毕业设计任务书(一)目的要求1.了解并妥善解决本设计中建筑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实用性。

了解并掌握教学建筑的设计原则,柱网、层高的确定依据,消防及环保的要求。

2.合理安排平面功能布局,交通空间明确、流畅。

灵活运用构图法则,从体型到立面,从整体到局部完成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

3.绘制建筑施工图。

熟悉收集和查找有关部门标准构件和规范资料。

4.应用结构基本理论,计算框架结构、梁板结构、楼板结构的内力、配筋。

5.根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资料,合理选择基础类型进行基础设计。

(二)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某教学楼地上五层,地下一层。

室内外高差0.3m,层高3.5m。

设计底层室内标高±0.000。

本工程±0.000为相对标高,相对于绝对标高值为448.8。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其建筑平面布置(见图1所示)。

其中第四层只有两间小教室。

图1 平面布置图2、气象条件:地面风压0.6KN/m²,地面粗糙度B类,风荷载体形系数1.3。

3、抗震设防烈度:拟建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表1.2m内为填土,填土下层为2.0m厚砂质粘土,再下为砾石层。

砂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为250kN/m2,砾石层允许承载力特征为312~400kN/m2。

详见表1-1。

无冻胀影响。

5、抗震设防烈度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场地类别为二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表1-1 工程地质条件6、材料供应及施工能力均能得到保证。

7、不计上人屋面活荷载。

(三)设计要求1. 根据建筑设计和结构承重及抗震方面的要求、场地地质条件、材料供应及施工技术条件等,合理进行结构及其构件(楼面板、屋面板、过梁等)的选型和结构布置,应尽可能使计算简便,统一构件的编号,确定构件的定位尺寸,正确标注构件的结构标高。

2. 进行框架及其柱下基础计算时,应有正确的计算简图,选择合理的构件尺寸。

内力计算步骤要完整。

内力计算可用手算或计算机计算,手算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得计算方法。

进行内力组合,确定截面的配筋,并且满足构造要求。

施工图中,结构及构件尺寸的标注要齐全,受力钢筋、箍筋及构造钢筋的编号要清楚、正确。

受力钢筋的锚固、连接及截断位置要清楚正确;箍筋加密区及非加密区的范围要详细准确,配置的数量要正确,横断面的选取位置及数量要合理。

3. 现浇楼梯的设计可采用板式或梁楼梯,要有正确的计算简图,构件的截面尺寸要合理。

内力计算及配筋要正确。

施工图中,各构件的代号、尺寸的标注要齐全,配筋图要正确,结构标高要标注在相应位置。

4. 现浇板的设计计算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采用弹性理论或塑性理论。

分清楚什么是单向板什么是双向板。

板的厚度要合理,受力筋(板底与板面)及非受力筋的配置和标注要正确,并标注板的底部及顶部的结构标高。

定位轴线、构件尺寸的标注要齐全。

(四)拟做的工作在任务书和已给建筑方案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 绘制建筑施工图2. 应用PKPM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分析3. 选取一榀框架进行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4. 楼盖、楼梯、基础设计计算5. 绘结构施工图二、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关键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又创造出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筑设计的内容包括四层教学楼的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设计、楼梯设计。

根据建筑类型、层数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合理地进行各使用房间的平面组合。

设计过程中参考《现行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根据教学楼的使用要求、采光要求、结构要求等因素,所有的房间开间要适中,进深根据房间的具体要求及内部格局的布置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安排,以尽量满足使用功能为首要任务。

我在此次设计过程中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设计阶段划分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已基本完成,现主要进行施工图设计,即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综合建筑、结构、设备各工种,核实核对,把满足工程施工的各项具体要求反映在图纸中,做到整套图纸齐全统一,明确无误。

2.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建筑物的合理性不仅体现在单个房间上,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层各个房间按功能要求使用的组合上。

因此,必须在熟悉各组成部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具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各种制约因素确定合理的功能分区。

绘出建筑施工图(底层平面、南立面、1-1剖面图)如下:图2-1 建筑底层平面图图2-2 建筑南立面图图2-3 建筑1-1剖面图三、一榀框架结构设计(取3-3轴框架为例)(一)结构平面布置及构件尺寸1. 结构平面布置某教学楼B 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

建筑平面为倒L 形,层高均为3.5m ,室内外高差为0.3m 。

确定柱网尺寸,绘制框架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3-1所示。

图3-1 结构平面布置图2. 建筑构造做法楼盖及屋盖均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1)使用荷载标准值屋面活荷载应取均布活载与雪荷载之间的较大值,即非上人屋面取20.5/kN m ;抗震计算时,计算屋面重力荷载代表值时不考虑屋面活荷载,雪荷载为0。

楼面活荷载为22.0/kN m ,楼梯为消防楼梯,活荷载为23.5/kN m 。

(2)屋面做法:高分子卷材4mm , 1:3水泥砂浆找平20mm ,憎水珍珠岩保温层60mm , 1:3水泥砂浆找平 20mm , 1:6水泥焦渣找坡50mm , 钢筋混凝土楼板80mm , 板底20厚粉刷抹平20mm ; (3)楼面做法:缸砖楼面缸砖面层10mm , 纯水泥浆一道2mm , 1:2水泥砂浆结合层20mm , 钢筋混凝土楼板80mm , 板底20厚粉刷抹平20mm ; (4)材料混凝土: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钢筋:柱、主梁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其他均用HPB235级钢筋。

填充墙:所有墙体均为空心砖,240mm 厚。

3.构件截面尺寸确定由于该结构平面布置非对称结构,在此取受力较大的3-3轴框架进行结构计算。

(1)梁截面尺寸边跨(AB 、CD )梁: 1111()610050976381281211500b=()=25023AB CD AB CD h h l mm mm h h mm h mm===⨯=== ::::取取中跨(BC)梁:取 400h mm = 250b mm =A 轴、B 轴、C 轴、D 轴、E 轴框架梁:11400044499h l mm ==⨯= 取 h=500mm 250b mm = 3-4轴间连系梁:取 h=500mm 250b mm =(2)柱截面尺寸柱截面尺寸可根据下式估算: n N F β= (3.1)[]/c n c A N f μ≥ (3.2)查表可知该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其轴压比限值[μn ]=0.9;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近似取214/kN m 。

边柱的负载面积有以下几类:( β为地震作用后的轴压比增大系数) 1) 4.0×6.0/2=12 β=1.3 2) 4.0×10.0×1/5=83) 4.0×10.0×1/5+4.0×6.0×1/4=14中柱的负载面积和β:β=1.21) 4.0×10.0×1/5+4.0×6.0×1/4+2.0×4.0×1/2=182) 4.0×6.0/2+2.0×4.0×1/2=16由上式得第一层柱截面面积为:≥1.3×12×14×103×4/(0.9×14.3)=67879mm2边柱: AC1≥1.3×8×14×103×3/(0.9×14.3)=33939 mm2AC2A≥1.3×14×14×103×4/(0.9×14.3)=56566 mm2C3≥1.2×16×14×103×4/(0.9×14.3)=83543 mm2中柱: AC1≥1.2×18×14×103×4/(0.9×14.3)=93986 mm2AC2由于在结构第四层处没有大教室,造成结构刚度变化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引起的扭转效应较强,故为增强扭转刚度,减少层间位移,边柱和中柱的截面尺寸均取比实际计算=bh3/12=2.133×109mm4值较大的尺寸即400×400mm。

惯性矩I取顶层柱的形心线作为框架柱的轴线;梁轴线取至板底,2~4层柱高度即为层高,为=3.5+0.3+0.5=4.3m。

并根据以下假定:3.5m;底层柱高度从基础顶面取至一层板顶,即h1①各榀框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很小;②楼板为刚度无限大平板。

得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3-2所示:图3-2 一榀框架杆件编号(3)板厚现浇楼板厚()()1135~1301~14000114~134h l mm mm ==⨯=,取120h mm = (4)梁柱跨度1)梁: 边跨:4.0m 、6.0m ; 中跨: 2.0m 、6.0m 。

2)柱: 底层柱高:1 3.50.30.5 4.3H m =++= 其它层柱高: 3.5i H m =、(二)框架的计算简图1.确定计算单元(如图3-3所示)2.计算梁、柱线刚度结构计算简图如图3-4所示。

根据地质资料,确定基础顶面离室外地面为500mm ,由此求得底层层高为4.3m 。

各梁柱构件的线刚度经计算后列于图3-4。

其中在求梁截面惯性矩时考虑到现浇楼板的作用,取为02I I =(0I 为不考虑楼板翼缘作用的梁截面惯性矩)。

(1) 梁:00.2I I b = ,bb b l EI i =,1230bh I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42.810E MPa =⨯边跨梁AB 线刚度:341025050012.8102 3.6510124000b b b EI i N mm l ⨯==⨯⨯⨯⨯=⨯⋅边跨梁DE 线刚度、中跨梁CD 线刚度: 341025050012.8102 2.4310126000b b b EI i N mm l ⨯==⨯⨯⨯⨯=⨯⋅:中跨梁CD 线刚度:341025050012.81027.2910122000b b b EI i N mm l ⨯==⨯⨯⨯⨯=⨯⋅ (2) 柱:c c cEI i l =, 123bh I 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43.010E MPa =⨯ 非底层柱线刚度:341040040013.010 1.8310123500c c c EI i N mm l ⨯==⨯⨯⨯=⨯⋅ 底层柱线刚度:341040040013.010 1.4910124300c c c EI i N mm l ⨯==⨯⨯⨯=⨯⋅图3-4 梁、柱线刚度(单位:1010N mm ⨯⋅)(三)荷载计算1. 竖向恒载计算(1)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40mm 厚高分子卷材 12×0.004=0.05 KN/m 2 20mm 厚1:3水泥砂浆找平 20×0.02=0.40 KN/m 2 60mm 厚憎水珍珠岩保温层 4×0.060=0.24 KN/m 2 20mm 厚1:3水泥砂浆找平 20×0.02=0.40 KN/m 2 50mm 厚1:6水泥焦渣找坡 15×0.05=0.75 KN/m 2120mm厚钢筋混凝土板25×0.12=3.0 KN/m220mm厚板底粉刷抹平17×0.02=0.34KN/m2屋面恒载标准值:2kN m5.20/边跨AB框架梁自重0.250.525 3.125/⨯⨯=kN m 梁侧粉刷20.02(0.50.12)170.26/⨯⨯-⨯=kN mAB梁上1.2m高女儿墙自重0.24 1.219 5.47/⨯⨯=kN m 女儿墙侧粉刷20.02 1.2170.816/⨯⨯⨯=kN m 边跨梁AB上恒载:9.67/kN m 边跨DE框架梁自重0.250.525 3.125/⨯⨯=kN m 梁侧粉刷20.02(0.50.12)170.26/⨯⨯-⨯=kN m 边跨梁重: 3.4/kN m 边跨BC框架梁自重0.250.525 3.125/⨯⨯=kN m 梁侧粉刷20.02(0.50.12)170.26/⨯⨯-⨯=kN mBC梁上1.2m高女儿墙自重0.24 1.219 5.47/⨯⨯=kN m 女儿墙侧粉刷20.02 1.2170.816/⨯⨯⨯=kN m 中跨梁BC上恒载:9.67/kN m 中跨CD框架梁自重0.250.525 3.125/⨯⨯=kN m 梁侧粉刷20.02(0.50.12)170.26/⨯⨯-⨯=kN m 中跨梁重: 3.4/kN m图3-5 均布荷载向梁传递图示由图3-5板上恒载向梁传递图可以求得框梁上的恒载为:319.67/AB g kN m = 419.67/BC g kN m =4141 3.4/CD DE g g kN m ==324242 5.20 2.010.4/AB BC CD g g g kN m ===⨯=62 5.20 4.020.80/DE g kN m =⨯=(2)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10mm 厚缸砖面层 2220.010.22/kN m ⨯=2mm 厚纯水泥浆一道 2200.0020.04/kN m ⨯=20mm 厚1:2水泥砂浆结合层 2200.020.4/kN m ⨯=120mm 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2250.12 3.0/kN m ⨯=20mm 厚板底粉刷抹平 2170.020.34/kN m ⨯=楼面恒载标准值 24.0/N m边跨(AB 、DE )框架梁自重及梁侧粉刷 3.4/kN m边跨填充墙自重 0.24(3.50.5)1913.68/kN m ⨯-⨯=墙面粉刷 20.02(3.50.5)17 2.04/kN m ⨯⨯-⨯= 边跨梁重 19.12/kN m中跨BC 框架梁自重及梁侧粉刷 3.4/kN m中跨填充墙自重 0.24(3.50.5)1913.68/kN m ⨯-⨯=墙面粉刷 20.02(3.50.5)17 2.04/kN m ⨯⨯-⨯= 中跨BC 梁重 m kN /2.119中跨CD 框架梁自重 0.250.525 3.125/kN m ⨯⨯=梁侧粉刷 20.02(0.50.12)170.26/kN m ⨯⨯-⨯=中跨CD 梁重: 3.4/kN m由图3-5板上恒载向梁传递图可以求得框梁上的恒载为:11119.12/AB BC DE g g g kN m ===1 3.4/CD g kN m =22 4.0 2.08.0/AB CD g g kN m ==⨯=22 4.0 4.016.0/BC DE g g kN m ==⨯=(3)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A-3轴边柱连系梁自重 0.250.5 2.025 6.25kN ⨯⨯⨯=梁侧粉刷 0.02(0.50.12)2 2.0170.515kN ⨯-⨯⨯⨯=1.2m 高女儿墙自重 1.20.242.01910.944kN ⨯⨯⨯=墙侧粉刷 1.20.022 2.017 1.632kN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11144 5.210.4222kN ⨯⨯⨯⨯⨯= 顶层A-3轴边节点集中荷载 329.74A G kN =E-3轴边柱连系梁自重 0.250.5 4.02512.5kN ⨯⨯⨯=梁侧粉刷 0.02(0.50.12)2 4.017 1.03kN ⨯-⨯⨯⨯=1.2m 高女儿墙自重 1.20.24 4.01921.89kN ⨯⨯⨯=墙侧粉刷 1.20.022 4.017 3.264kN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1144 5.220.822kN ⨯⨯⨯⨯= 顶层E-3轴边节点集中荷载 459.50E G kN =B-3轴中柱连系梁自重 0.250.5225 6.25kN ⨯⨯⨯=梁侧粉刷 0.02(0.50.12)2 2.0170.515kN ⨯-⨯⨯⨯=1.2m 高女儿墙自重 1.20.242.01910.944kN ⨯⨯⨯=墙侧粉刷 1.20.022 2.017 1.632kN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1124 5.210.422kN ⨯⨯⨯⨯= 顶层 B-3轴中节点集中荷载 429.74B G kN =C-3轴中柱连系梁自重 0.250.542512.5kN ⨯⨯⨯=梁侧粉刷 0.02(0.50.12)2 4.017 1.03kN ⨯-⨯⨯⨯=1.2m 高女儿墙自重 1.20.242.01910.944kN ⨯⨯⨯=墙侧粉刷 1.20.022 2.017 1.632kN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114+4-22+42 5.241.624kN ⎡⎤⨯⨯⨯⨯⨯=⎢⎥⎣⎦( 顶层 C-3轴中节点集中荷载 467.70C G kN =D-3轴中柱连系梁自重 0.250.542512.5kN ⨯⨯⨯=梁侧粉刷 0.02(0.50.12)2 4.017 1.03kN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114+4-22+42 5.25222kN ⎡⎤⨯⨯⨯⨯⨯=⎢⎥⎣⎦( 顶层 D-3轴中节点集中荷载 465.53D G kN =(4)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荷载计算方法同上)A-3轴边柱连系梁自重 0.250.5 2.025 6.25kN ⨯⨯⨯= 梁侧粉刷 0.02(0.50.12)2 2.0170.515kN ⨯-⨯⨯⨯= 窗自重 0.5 2.1 1.50.450.71kN ⨯⨯⨯= 窗上墙体自重 0.50.24(3.5 1.50.90.5)(4.00.4)19 4.9kN ⨯⨯---⨯-⨯= 窗上墙侧粉刷 0.520.02(3.5 1.50.90.5)(4.00.4)170.73kN ⨯⨯⨯---⨯-⨯= 窗下墙体自重 0.50.240.9(4.00.4)197.39kN ⨯⨯⨯-⨯= 窗下墙体粉刷 0.520.020.9(4.00.4)17 1.1kN ⨯⨯⨯⨯-⨯= 窗边墙体自重 0.50.24 1.5(4.00.4 2.1)19 5.13kN ⨯⨯⨯--⨯= 窗边墙体粉刷 0.520.02 1.5(4.00.4 2.1)170.765kN ⨯⨯⨯⨯--⨯= 梁传来楼面自重 0.50.5 4.00.5 4.0 4.08kN ⨯⨯⨯⨯⨯= 框架边柱自重 0.40.4 3.52514kN ⨯⨯⨯= 柱侧粉刷 ()()0.42+0.1620.02 3.5-0.517 1.142kN ⨯⨯⨯⨯⨯= 中间层A-3轴边节点集中荷载 50.63A G kN =E-3轴边柱连系梁自重 0.250.5 4.02512.5kN ⨯⨯⨯= 梁侧粉刷 0.02(0.50.12)2 4.017 1.03kN ⨯-⨯⨯⨯= 窗自重 2.1 1.50.45 1.42kN ⨯⨯= 窗上墙体自重 0.24(3.5 1.50.90.5)(4.00.4)199.8kN ⨯---⨯-⨯= 窗上墙侧粉刷 20.02(3.5 1.50.90.5)(4.00.4)17 1.46kN ⨯⨯---⨯-⨯= 窗下墙体自重 0.240.9(4.00.4)1914.78kN ⨯⨯-⨯= 窗下墙体粉刷 20.020.9(4.00.4)17 2.2kN ⨯⨯⨯-⨯= 窗边墙体自重 0.24 1.5(4.00.4 2.1)1910.26kN ⨯⨯--⨯= 窗边墙体粉刷 20.02 1.5(4.00.4 2.1)17 1.53kN ⨯⨯⨯--⨯= 梁传来楼面自重 0.5 4.00.5 4.0 4.016kN ⨯⨯⨯⨯= 框架边柱自重 0.40.4 3.52514kN ⨯⨯⨯= 柱侧粉刷 ()()0.4+0.1630.02 3.5-0.5170.898kN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1144 4.01622kN ⨯⨯⨯⨯= 中间层E-3轴边节点集中荷载 101.90E G kN =B-3轴中柱连系梁自重 0.250.5 4.02512.5kN ⨯⨯⨯= 梁侧粉刷 0.02(0.50.12)2 4.017 1.03kN ⨯-⨯⨯⨯= 窗自重 0.52 2.1 1.50.450.162kN ⨯⨯⨯⨯= 窗上墙体自重 0.50.24(3.50.9 1.50.5)(4.00.4)19 2.46kN ⨯⨯---⨯-⨯= 窗上墙侧粉刷 0.520.02(3.50.9 1.50.5)(4.00.4)170.37kN ⨯⨯⨯---⨯-⨯= 窗下墙体自重 0.50.24 2.1(4.00.4)1917.24kN ⨯⨯⨯-⨯= 窗下墙体粉刷 0.520.02 2.1(4.00.4)17 2.57kN ⨯⨯⨯⨯-⨯= 窗边墙体自重 0.50.240.6(4.00.4 2.1)19 3.285kN ⨯⨯⨯--⨯= 窗边墙体粉刷 0.520.020.6(4.00.4 2.1)170.5kN ⨯⨯⨯⨯--⨯= 梁传来楼面自重 0.5 4.00.5 4.0 4.016kN ⨯⨯⨯⨯= 框架中柱自重 0.40.4 3.52514kN ⨯⨯⨯= 柱侧粉刷 ()()0.1640.02 3.5-0.5170.653kN ⨯⨯⨯⨯= 中间层 B-3轴中节点集中荷载 70.77B G kN =C-3轴、D-3轴中柱连系梁自重 0.250.5 4.02512.5kN ⨯⨯⨯= 梁侧粉刷 0.02(0.50.12)2 4.017 1.03kN ⨯-⨯⨯⨯= 门M-1自重 2 2.1 1.00.45 1.8kN ⨯⨯⨯= 门上墙体自重 0.24(3.5 2.10.5)(4.00.4)1914.77kN ⨯--⨯-⨯= 门上墙侧粉刷 20.02(3.5 2.10.5)(4.00.4)17 2.2kN ⨯⨯--⨯-⨯= 门边墙体自重 0.24 2.1(4.00.4 1.0)1915.32kN ⨯⨯--⨯= 门边墙体粉刷 20.02 2.1(4.00.4 1.0)17 2.28kN ⨯⨯⨯--⨯= 梁传来楼面自重 ()[]0.54+4-22+0.542 4.040kN ⨯⨯⨯⨯⨯=( 框架中柱自重 0.40.4 3.52514kN ⨯⨯⨯= 柱侧粉刷 ()()0.1640.02 3.5-0.5170.653kN ⨯⨯⨯⨯= 中间层C-3轴、D-3轴中节点集中荷载 104.3C D G G kN ==恒载作用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3-6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