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共57页

合集下载

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目的要求】了解人们对于有“游戏”有不同的定义;理解游戏的结构和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掌握游戏概念、游戏的本质特征。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是幼儿游戏的价值。

【主要内容】第一节游戏的概念主要涉及范围:什么是游戏?如何理解游戏?一、我国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卷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特点是:①趣味性②具体性③虚幻性④自由自愿性⑤社会性丁海东《学前儿童游戏论》一书中,刘焱指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二、国外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德国的福绿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曹中平《儿童游戏论》称之为“活动动机的内源性”。

即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驱力或需要。

“为游戏而游戏”,这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的最显著区别。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游戏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可以减轻,消除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压力感,因此,对幼儿来讲,游戏是一种享受。

幼儿游戏理论(打印)

幼儿游戏理论(打印)

幼儿游戏理论1、名词解释元交际:是一种抽象水平的交际是对过程中存在的隐蔽信息即意义不明确信息的辨识和理解。

角色游戏:由幼儿自己创造的通过扮演角色或以玩具替代物品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特点:独立性社会性象征性。

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一种使用各种结构材料进行建构和结构的游戏,特点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

筛选:就是指儿童游戏中不是不加任何选择地让他们随所欲地游戏,要对游戏加以选择,引导他们玩有益的游戏使他们能够在游戏中获益。

改选:一般以儿童自然的游戏为基础,从儿童的自然游戏中抽取出若干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游戏因素,结合教育期望幼儿学习掌握的教育教学内容并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游戏教学发是对筛选策略的深化与发展。

再选:反对儿童游戏进行认为高选主张,保持儿童自然游戏的风格与特点,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幼儿园教室中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游戏欲望的模拟接近自然的游戏环境。

兴趣性体验:是一种为外界刺激,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

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被吸收的心理状态,是游戏体验不可缺少的成份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性质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是幼儿游戏性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戏性体验的构成:兴趣性体验,自主性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游戏外部条件特征: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活动的难度分幼儿能力相配备\幼儿不是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游戏实质:是主体性活动主要体现在主动性活动独立性活动创造性活动。

2、名词解释:传统的游戏理论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观点,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2)、松弛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帕特里克,观点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3)、生活预备说:人物德国的心理学家格鲁斯,观点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4)、复演说:人物美心理学家霍尔,观点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重视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视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活动。

幼儿游戏活动指导课件 第1章 游戏的基本理论

幼儿游戏活动指导课件 第1章  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含义
(二) 游戏的不同定义
1. 国外教育家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和完善, 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是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 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游戏=game+play+fun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一)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 精力过剩说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 勒和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他们认为, 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剩余的力量产生的。其主要 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等动 物在为了维持生存而耗费的精力之外,尚有剩余 精力,游戏便成了一种消耗剩余精力的出路。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7.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元交际理论是由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的。元交际是一种抽象的“交际”,是处 于交际过程中的双方真正的交际意图或对所传递信息“意义”的辨识与理解。元交 际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它是一种将“内隐的交际”所传达出来 的信息进行意义沟通的能力。
元交际是人类言语交际的基础。元交际能力是理解讽刺、反话、幽默、笑话的 基础。
游戏不是练习,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求解放的欲 望、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运用习得的欲望。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6. 生长说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阿普利登提出的,他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 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生长性手段。
另一位美国学者奇尔摩也认为,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 而生长。这一理论的观点与“成熟说”相近。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幼儿游戏理论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一种通过模仿和表演 来表现故事情节的游戏,幼儿通 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再现故事情
节。
表演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故事 情节和人物关系,培养幼儿的表
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可以学习如何 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处理情感
和冲突。
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一种以音乐为主要元素的 游戏,幼儿通过听音乐、唱歌、跳舞 等活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按游戏的组织形式分类
个别游戏
儿童独自进行游戏,自由探索和发现。
集体游戏
多名儿童共同参与,有组织地进行游 戏活动。
小组游戏
儿童在一定范围内,与其他儿童合作 进行游戏,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按游戏的教育内容分类
语言游戏
以语言为主要教育内容, 如故事接龙、词语接龙等。
数学游戏
以数学知识和思维为主要 教育内容,如数数、图形 辨认等。
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可以学习如何表达 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以及如何与他人 合作和互动。
音乐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音乐欣赏 能力和节奏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和创造力。
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点的游戏,幼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 活动,锻炼身体和意志。
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幼儿的协调性和 反应能力。
喜欢的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 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典型、
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最独特的学习方式。
特点
自主性
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 的活动,他们不受外界的强制 和干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
和需要展开。
趣味性
学前儿童游戏具有趣味性,能 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 感到快乐和满足。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ppt实用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ppt实用资料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
1.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 理论观点:
▪ 理论背景 人和动物不仅有指向于满足生物需要的行为,也
有探索、寻求刺激、理解等需要,这些认知需 要可引起活动内驱力、探究内驱力,游戏正是 这类驱力作用的产物 ▪ 基本观点(见下页图)
新异刺激
单调、贫乏 的刺激
觉醒水平增高 觉醒水平降低
特殊性探究
(回复) 最佳唤醒
水平 (回复)
多样化 探究
(二)游戏四因素模式图 ——克拉思诺 灵活性 肯定的情绪 虚构性 内部动机
(三)加维的游戏五特征说
❖ 愉快、有趣 ❖ 没有外在的目标 ❖ 自发自愿 ❖ 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 与非游戏活动有联系
(四)游戏六因素说 ——克罗伊斯(法) 自由 松散 易变 非生产性 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支配 虚构
(五)游戏行为的六大特征——鲁宾
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 代表人之一: 前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 理论观点:
▪ 游戏的发生: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
▪ 游戏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 想象的情景”,表现在幼儿把一个东西来代替 另一个东西,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 活情境。
▪ 游戏的发展价值:
(1)游戏能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
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
它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 么?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第一节PPT课件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第一节PPT课件
6 合作游戏
儿童以集体共同目标为中心,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并努力达 到目的。游戏中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及规则意识,有一到 两个游戏的领导者。
41
(三) 依据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 (我国采用的分类)
❖ 苏联的学前教育注重从教育角度研究游戏,根据 教育实践中如何以游戏作为促进发展的途径,依 游戏的教育作用进行分类,将游戏分成两大类: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 ▪ 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
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 演活动。
18
6.成 熟 说
❖代表人:荷兰 敦代克 F·Buytendijk ❖ 理论观点:
▪ 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 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 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
39
2 旁观
❖ 又称游戏的旁观者 ❖ 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看其他儿童玩,听他们谈话,或向他
们提问题,但并没有表示出要参加游戏。只是明确地观察、 注视某几个儿童或群体的游戏,对所发生的一切都心中有 数。
❖3 独自游戏
❖ 又称单独的游戏 ❖ 儿童独自一个人在玩玩具,所使用的玩具与周围其他儿童
的不同。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也 没有作出接近其他儿童的尝试
31
三 游戏的分类
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 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法 依据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
32
(一)、 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
以儿童生长发育中出现明显的重要变化为分 界线,以儿童年龄发展特征为依据,来划分儿童 游戏的类型,这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游戏分类方 法,是以儿童发展阶段为参照系统的分类方法。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使用游戏材料的方式 不同,游戏的类型也不同。
28

幼儿游戏游戏理论讲课文档

幼儿游戏游戏理论讲课文档

第7页,共63页。
• 主要观点:
• 1.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的越高极,这 种能力越强;
• 2.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 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
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以外,也还有剩余精力;低等动物的精力基 本上都用于维持它们的生命了,剩余的精力较少,所以相 对于高级动物来说,低级动物没有游戏或少有游戏。 • 3.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 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气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 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
鲁斯。 • 他是在批评“剩余精力”说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理论的,是关于游戏的一种生物效用观。 • 最早提出游戏期这一概念。 • 他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
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 最好的预备。
第12页,共63页。
• 主要观点:
•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 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 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 能力。
第4页,共63页。
经典游戏理论(早期的游戏理论)
• 是指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称古典游 戏理论。
• 人类的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 童游戏出现的原因与意义。
第5页,共63页。
• (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论)
• 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 、心理学家斯宾塞。
•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 游戏问题的。
– 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 而生长。
第16页,共63页。
• (五)复演说(种族复演说) • 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第一章
j
(三)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基本观点:游戏是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独立性的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j
思考
结合游戏的本质思考电子游戏是不是游戏?
j
回顾: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
1
游戏概 念的非 自觉化 理解
j
(四)游戏六因素说 ——克罗伊斯(法) 自由 松散 易变 非生产性 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支配 虚构
j
(五)游戏行为的六大特征——鲁宾
内部动机 对手段的注意 我能拿它做什么 想象或虚构 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 游戏者积极参与
j
❖游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j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一)表情
j
3.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德国 格鲁斯 K·Gross ❖理论观点:
▪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 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
▪ 这就要求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 自己适应“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j
4.生 长 说
j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
j
1.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j
❖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 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