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
纪录片分析《故宫》

展望历史的背影——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评析大型纪录片《故宫》全面、客观而又细腻、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历史。
那恢弘的建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饕餮视觉盛宴。
本片为了清晰、客观地将这一伟大奇迹展现给观众,在制作上独具特色。
高超的特效、完美的声画处理、精彩的镜头语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以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为例。
它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讲述故宫的修葺过程。
紧闭的宫门缓缓打开,镜头慢慢向后拉,由细小的人物一直到俯拍的故宫的全景,瞬时造就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基调。
精彩的特效是本片的独到之处之一。
片中多次出现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技术进行历史的还原、情景再现。
当历史还原到建文帝朱允蚊与燕王朱棣二人的“靖难之役”时,逼真的特效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空旷的天地下一阵寂寥的箫声奏起,给人十分真实的质感。
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得独到好处,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
特技镜头的运用极具运动感,同时又动静结合。
片中还善于制造悬念。
伴随那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声音,我们会思考,那大量的木材是如何运送到目的地的?那些沉重的石料又是怎样运输的?片子运用特效将历史还原,俯拍的河流中漂浮着巨大的木材;仰拍众多的采石矿工,逆着阳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艰辛的付出。
通过不同角度对各种工匠的特写,突出了故宫建造工程的浩大与难度。
正是因为无数人的自我奉献、牺牲,才有了我国建筑文明史上的奇迹。
本片的声画结合也相得益彰。
无论是恢弘大气的乐曲伴随着宏伟的宫殿,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缥缈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的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那个极具表现力的解说词,也起到了灵魂般的作用。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本集中将我国的文化特色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故宫,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片中将我国的绘画艺术也融入其中,《燕京八景图》中精妙绝伦的景色独具特色,细腻的笔法描绘出当时北京的美景与风情。
《故宫》概述

《故宫》概述
《故宫》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人文
纪录片,共12集。
该片以故宫为主题,从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
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沿革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辉煌、神秘以及历经沧桑的历程。
该片运用高清晰的摄录设备,展现了故宫宏伟壮丽的建筑景
观和珍贵文物,同时结合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现代化的“情景再现”手段,向观众细致讲述了曾在故宫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和宫廷生活。
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故宫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除了建筑和文物,该片还展示了故宫的多个重要场所,如太
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以及故宫的宫廷文化和传统艺术,如宫廷绘画、陶瓷艺术、玉器工艺等。
同时,该片还探讨了故宫的历史变迁和保护现状,引发观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总的来说,《故宫》是一部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人文纪录片,通过展示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观众深入了解这座世界级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及艺术解析,值得珍藏(中)37、萨满祭祀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
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灵贡献。
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
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
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
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
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
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
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奉神位。
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
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38、时间机器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记录片故宫解析解说词

记录片故宫解析解说词《故宫》不但以其恢宏的气度、精美的画面、悠扬深沉的宫廷音乐和鲜为人知的历史铁闻再现了故宫500多年的兴衰成败,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剪辑音效创造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奇迹。
正如故宫大修的原则一样,它一方面“尊重历史,恢复原貌”,另一方面,它又在创造历史,重构故宫。
这与“新纪录电影”的历史真实观是一致的:“电影无法揭示事物的真实,只能表现构建竞争性真实的思想形态和意识”,所以“新纪录电影”的叙事策略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①《故宫》的美学创造可以说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尽管题材的历史性和对象存在的静止性限定了《故宫》的主要叙事方式只可能是画面加解说式的,但该片也对各种纪录方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与运用。
多元、丰富的叙事方式与手段构成了《故宫》特有的魅力,也使得该片在对历史的还原与解说中,完美地实现了对历史事件、场景的重新编织与创造。
在叙事结构上,《故宫》主要采用板块式结构,亦即“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联系,也可以有起承转合”②。
《故宫》由《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从皇宫到博物院》、《国宝大流迁》、《永远的故宫》十二集组成,每集有一个重点,从建筑艺术、两代帝王、倍藏文物、外交方略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明清两代以紫禁城为最高政治权力中心的风雨沧桑,以及从民国初年至今国家对故宫藏品的保护与征集大事。
从紫禁城到故宫,不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其间更蕴含着数百年来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交的风云变幻。
具体而言,《故宫》之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故宫》还善于渲染典型形象或典型事件,达到以一斑窥全豹的目的。
用一座宫殿来表现几千年的文明和几百年的风雨变换,《故宫》的容量之大可以想见,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承载如此众多的历史,它所选取的事件必须有典型性,也就是说必须密度大,不能浓墨重彩地铺排,只能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纪录片《故宫》作品综论

纪录片《故宫》作品综论纪录片《故宫》作品综论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拍摄时间长达三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投资最大、制作最精的纪录片。
原来对故宫的拍摄仅仅停留在旅游线路的介绍,或者只是建筑知识的点滴反映,广大观众对故宫还是陌生的,一知半解的。
而现在的《故宫》则是第一部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立体式展现的纪录片,在主题、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故宫》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央视已经播出的只是精华版,只有12集,每集50分钟,本课就是其中的第七集《故宫书画》。
据了解,百集系列的《故宫》正在制作当中。
《故宫》采用主题式结构,分别从建筑历史、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四个部分对故宫六百多年的历史进行立体式的介绍。
纪录片采用以物说史的方式,向观众全景式地介绍了故宫建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修缮历程和近代历史性的转变,突出介绍了故宫的功能用途和馆藏文物,以厚实凝重的历史沉淀打造了一场中华文明的盛宴。
对共同的历史经历的认识和认同,从而产生一种历史意识,是一个民族团结和联合的纽带。
建构这种历史意识,是历史文献片当仁不让的使命。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历史不可以忘记,文明更需要传播。
悠久的历史是今天最好的镜子,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故宫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见证,故宫的馆藏文物更是体现古老的华夏民族心灵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揭开了故宫神秘的面纱,观众看到了古老、真实、宏伟、博大的建筑群,看到了大量的神秘而又价值连城的文物瑰宝,了解了宫殿里面、文物背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在这里,历史是形象的,是真实的,也是凝重的,通过电视声像结合的传播手段,让观众接受了一次知识的普及、文明的洗礼、灵魂的震撼。
在这里,巧夺天工的建筑、灿烂文明的见证足以激起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故宫》解说词解析

《故宫》纪录片解说词赏析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
2005年10月在央视一套播出了纪录片《故宫》,让总导演周兵欣喜的是,《故宫》的收视率与当年电视剧收视之冠《京华烟云》持平,《故宫》成为央视史上最赚钱的纪录片。
正版DVD直到现在还在销售。
《故宫》之所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销售业绩,最重要的是它和国际的制作理念和水准接轨了。
不但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拍摄技术和手法,也学会了在纪录片中讲故事。
《故宫》的解说词写的也相当漂亮,《故宫》第一集以紫金城为例,以历史时空为线索,为我们讲解了故宫的修建过程。
并且把冗长沉重的历史事件讲得津津有味,不再像中学课堂上老师讲历史那样乏味,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也为中国纪录片的水平添上漂亮的一笔。
对大多数的纪录片而言,通过纪实拍摄只能记录特定的一小段时空,尤其是对于故宫历史来说,虽然有有现代影像技术和拍摄技术来做后盾,但是解说词的作用不可忽视,故宫解说词把每个画面都串联起来,使得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零星的历史事件。
也使得观众理解起来更为快捷和方便。
例如,镜头里出现故宫里面木柱时,配以“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内景,当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来制作这些柱子的。
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的解说,使得这些木头更有故事性的生动性,不再是干瘪瘪的木头,就像是有了生命里一样,从明朝坚持到今天。
由于电视媒介具有转瞬即逝、一晃而过的特点,当电视里画面纷至沓来的时候,观众往往回来不及细细品读和欣赏,紫禁城殿宇众多,装潢华丽,难免使观众沉溺其中,再加上太厚重的历史韵味,让人理解起来难免有些难度,而《故宫》解说词中对宫殿没有一一介绍,反而对建造宫殿的人进行了不少的描写,让观众把注意力转移到人们建造上来,因此发挥对其殿宇的想象和理解,让观众朋友在历史时光穿梭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和人们的力量。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及艺术解析,值得珍藏(中)37、萨满祭祀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
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灵贡献。
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
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
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
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
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
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
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奉神位。
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
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38、时间机器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故宫100纪录片鉴赏

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借用第二集至大无上中的解说词: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薇,来自天上。
禁,是权力来自于人。
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陆上的辉煌建筑。
故宫100首播于2012.1.1,是一部以故宫为主题的纪录片。
《故宫100》通过每集6分钟时长讲述故宫博物院内100座建筑的命运,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将“看不见”的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演绎兼具演绎故宫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揭秘传统的宫廷建筑技艺,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人们从未见过的伟大宫殿,为故宫打造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
《故宫100》在五个方面带给观众以完美的呈现。
(一)镜头表现独具特色整部纪录片中,开头部分主要介绍故宫的整体,多采用全景扫描、高空俯瞰的视点拍摄。
中间部分则侧重于故宫建筑的细节描述,因此多采用近景拍摄,诸如一角屋檐,威武的铜狮,院内最大的石雕等。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这部100集的纪录片中,蒙太奇的手法时常有体现。
旧时紫禁城中的历史人物在某个地点的黑白照片与现在故宫中相同地方的红墙金瓦对比在了一起,依旧是此地此景,只是照片上的故人却已不在。
(二)独特解说声情并茂纪录片中,解说词分别由男女解说员每隔一集穿插着进行解说。
男声声音浑厚、深沉,铿锵有力;女声温婉、轻柔、娓娓道来。
在讲述气势恢弘的三大殿以及清王朝政治变幻时,音质浑厚的男声与庄严的皇家建筑相得益彰。
而在描述皇帝大婚、皇子宫区时,女声温婉极富磁性的声音带观众了解皇室的生活。
(三) 配乐渲染相得益彰纪录片中,多种风格的背景音乐被恰当地运用。
这些音乐时而庄严沉重,时而轻快灵动,时而轻音曼妙,时而深沉悲凉。
纪录片的配乐中,二胡演奏的曲调也被频繁使用,在清王朝即将没落之时,二胡的悲凉之音更增添其凄凉之意。
此外,纪录片开头和结尾音乐均用小提琴演奏,更加彰显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四) 动画运用动静结合与以往纪录片有所不同的是,《故宫100》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画效果,通过写意的动画特效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文化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
一、概述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 集大型纪录片《故宫》, 于2005 年10 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 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成为2005 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
四川国际电视节上,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荣获最佳长篇人文类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故宫》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又一创新成果,不仅为电视荧屏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启示。
二、<故宫>特色
“ 主题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细节化, 细节画面化”。
《故宫》正是如此, 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 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一)、扎实的工作, 为纪录片主题奠定了历史和学术的基础和社会价值。
故宫500 年来发生的种种故事, 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讲得完的。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 选择出最精华的部分并用镜头表现出来? 如何保证拍摄的内容不存在历史性的硬伤? 又如何把这些资料打磨成最终与观众见面的解说词?在《故宫》中我们看到了答案。
《故宫》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那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 那很多不为人知、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 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厚的艺术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 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崭新感受。
在拍摄时, 摄制组专门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寻找了晚清从未公开的资料,通过这诸多的鲜为人知的资料,《故宫》才真正实现了纪录片纪录历史的社会价值。
(二)、强调叙事因素, 将故宫500 年历史贯穿在整个纪录片的叙述中。
《故宫》的故事性很浓郁。
三大殿和三宫是故宫的主体部分, 也是该片拍摄的重点, 但每一位导演更看重的是发生在故宫中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第一部分中就首次披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点, 以往都是不为大众所知的。
比如故宫的设计师是谁? 故宫到底经过多少年建成的? 在故宫重建当中, 所依照的图纸是什么? 在故宫的建造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导演的手法与镜头语言演绎了出来。
(三)、引用了电影创作中的理念、技术、设备和人才, 是《故宫》很具有创新的地方。
《故宫》的创作借鉴了很多电影里的叙述方法, 一改以往很多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低调缓慢地进入情节, 缓慢地叙述; 它一开始便很快地进入主题, 气势非常恢宏, 节奏感很强烈。
《故宫》最大的技术改变是用了高清摄影机, 它接近于电影的品质。
包括在音乐上,这套节目和往常的纪录片是不一样的, 这套节目制作的声音是用电影的方式制作的。
电脑动画无疑是《故宫》显著的一个特征, 《故宫》将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场景、建筑原貌逼真还原。
比如, 登基大典的再现, 故宫如何从一片平地建造起来的再现, 皇帝结婚的场景再现以及从空中鸟瞰故宫的全景, 都是在国内第一次制作出来的。
《故宫》中很多镜头的光影感觉捕捉得很好,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大量的延时镜头。
我们寻常看到的故宫是凝固不动的, 通过延时镜头, 拍摄到了故宫同一景点四季的变化、故宫一日内的光影变化, 以及在同一空间内不同历史时间的再现, 时间和空间有了流动感。
摄影师们用这些元素把一个固定的、缺少变化的、比较呆板沉闷的建筑群赋予了生命, 让它在细节上静中有动。
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了天上流动的云, 宫墙上移动的影子, 故宫也因此有了自己的表情。
其次, 是移动光源, 这个光源当然是可控制的灯光。
一般拍一幅画或一个物件, 往往是摄影机在画里面或物件本身摇一下、变变焦, 而这部片里是移动了照明灯光, 方法简单,但产生了运动感, 效果很好。
《故宫》利用颜色的元素来反映故宫。
比如说在现实部分, 突出它的金黄色和红色, 把
这两种颜色提炼出来让它更强化一些, 在历史部分, 用比较单一的颜色, 这是在公众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大家认为的这种色彩的感觉。
另外, 现实和历史的部分的结合也是通过颜色段落不同的表现, 让它把逐个段落更加清晰的区别开, 这样让观众在看片子的时候, 整个在叙事的过程当中把颜色元素作为叙事的这一种手段。
(四)、多元化的创作手法丰富了《故宫》的视听语言。
除了前面说到的一些特殊的摄影方法和动画手段以外,《故宫》几乎动用了所有已知的影视创作手法。
1 .纯纪实的、原生态的、跟踪记录的方法, 在《故宫》这部片子中有大量的使用;
2.口述历史的方法, 人物访谈式的, 做得很精彩;
3.常规意义上大量专题片式的创作方法, 比如说空镜头加解说, 空镜头的使用,《故宫》也做了很好的借鉴;
4.文献的拍摄方法, 关于历史文献、文物的一些挖掘和方法;
5.情景再现( 也称真实再现) 。
这种再现用影像方法去模拟当年历史, 比如皇帝上朝、礼仪方面、后宫的一些生活, 但是这种再现又不能拍得像电影电视剧那样实在, 所以他们用一些技术手段让这种所谓的历史再现结合着一个主线的讲述, 让它虚实结合, 似有似无。
这种感觉让观众在观赏片子的同时自然地被带进历史, 又从历史回到现实, 达到一种独特的效果。
一般而言, 知识性和说明性的真实再现值得提倡, 如《故宫》中古玉的开采, 古代工匠的雕玉流程, 瓷器的制作, 如何操作科学仪器, 都使用了这种手法。
但意向性和抒情性具有视觉想象力的真实再现的使用一定要慎重。
《故宫》总导演周兵曾经写过一段话,“ 从电视领域而言, 我们希望改变一些什么, 所以从电视很多技法上和电视本身的创作上, 我们肯定有很多想创新的东西。
《故宫》之所以跟以往纪录片不一样, 最根本的差别可能就是用电影的理念拍摄电视纪录片了。
”所谓电影的理念, 很显然, 其核心与“ 主题画面化”异曲同工。
参考文献:
[1]大型记录片《故宫》
[2]钟友循、何宇宏《影视与影视鉴赏》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
[3]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