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故宫分集内容简介
《故宫》概述

《故宫》概述
《故宫》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人文
纪录片,共12集。
该片以故宫为主题,从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
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沿革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辉煌、神秘以及历经沧桑的历程。
该片运用高清晰的摄录设备,展现了故宫宏伟壮丽的建筑景
观和珍贵文物,同时结合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现代化的“情景再现”手段,向观众细致讲述了曾在故宫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和宫廷生活。
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故宫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除了建筑和文物,该片还展示了故宫的多个重要场所,如太
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以及故宫的宫廷文化和传统艺术,如宫廷绘画、陶瓷艺术、玉器工艺等。
同时,该片还探讨了故宫的历史变迁和保护现状,引发观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总的来说,《故宫》是一部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人文纪录片,通过展示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观众深入了解这座世界级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及艺术解析,值得珍藏(中)37、萨满祭祀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
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灵贡献。
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
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
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
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
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
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
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奉神位。
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
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38、时间机器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CCTV《故宫》解说词

CCTV《故宫》解说词.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
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
CCTV《故宫》解说词《故宫》的宫殿建筑破解《故宫》热播之谜《故宫》:一次华丽的尝试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第二集盛世的屋脊第三集礼仪天下第四集指点江山第五集家国之间第六集故宫藏瓷第七集故宫书画第八集故宫藏玉第九集宫廷西洋风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第十二集永远的故宫破解《故宫》热播之谜<!--HTMLBUILERPART0--> 传统文化击败快餐文化纪录片击败电视剧《故宫》剧组的统筹以及第12集的导演邱民在忙碌的工作当中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在回忆起拍摄《故宫》的情景时,邱民意味深长地说,那段日子令自己记忆犹新。
拍摄纪录片,用电影手法邱民导演介绍说,《故宫》将电影拍摄的手法应用到了电视纪录片中,因此,这个剧组既不同于电影剧组,也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剧组。
“《故宫》前后大约有8位导演加入,剧组最高峰时加上群众演员大约会有100多人。
4月29日开机当天,负责统筹的同事发烧在打吊瓶,我还看见有两个同事在掉泪。
现在说起来很轻松,但当时只要是有一个监视器协调不好,也会出问题。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这么累,每一个人在最关键的时刻都没有自我。
”未送通知单,拍午门告吹在进入拍摄高峰期后,一天之中就有6个组在同时进行拍摄。
每次都要做一个繁琐的通知表,把3天内要拍摄的计划报告给故宫的保安部门,还要把使用的器材分配情况、每个岗位人员几点到场等所有情况都做成表格。
因为工作人员只认单子,根据单子来展开一切工作。
“一次,我们凌晨1点要在午门开拍,一切都协调好之后,却发现因为一个小助理的疏忽,一个通知单没有送到保安部门,因此拍不成。
我看见这个小助理当时转过身去就哭了。
”]路不能乱走,墙不能乱摸“我们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邱民说,“顺利地完成拍摄计划。
故宫100简介

故宫100简介
《故宫100》是由徐欢担任总导演的100集历史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历经数年策划筹备,近1年时间拍摄制作,以故宫建筑为主题打造。
每集用6分钟的时长讲述故宫100个空间的故事,首次公开展示了故宫的众多非开放区,如皇家私密空间、宗教场所等。
该片分为《天工之城》《大国大朝》《被忽视的生命》《神界与凡间》四辑。
通过“看得见”的空间,展现“看不见”的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为故宫创建了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
《故宫100》于2012年1月1日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
《故宫》(解说词)第八集 故宫藏玉

《故宫》(解说词)第八集故宫藏玉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八集故宫藏玉2010-11-19 22:50这是一块玉璧,它默默立在这里已不知有多久了,它直面的是养心殿,那是清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皇帝坐在宝座上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不远处的玉璧。
这块玉璧取“面壁”的意思,它时刻提醒着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
孔子在《礼记》中写道:君子比德于玉。
玉曾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标准的象征。
当玉器进入皇宫之后,便在这个宫殿里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皇帝将赠给英王的第一种礼物托我转送,这个礼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种长一英尺半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花,中国人认为这个礼物非常名贵,而我则以为这东西未必值钱。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马戈尔尼。
在公元1793年,也就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1 0日清晨,这位叫马戈尔尼的英国特使受到中国皇帝乾隆的接见。
双方在这次接见中互赠礼品。
乾隆皇帝将一柄白玉如意赠送英王,又分别赠马戈尔尼与副手绿色玉如意。
在接见仪式后对各宫殿的参观中,马戈尔尼对富丽堂皇的宫殿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他发现每一殿的宝座旁也都放置一件玉如意,“形状与赠给英王的相似”。
马戈尔尼虽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与兴旺的祝福,但他未必知道这种被他认为并不值钱的美丽石头,在中国人眼中,却十分珍贵,并有着非凡的价值。
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赋予这些美丽的石头独特的喜爱。
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与东方人的气质极为吻合。
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着天地万物的精华。
在紫禁城中,最能体现玉的尊贵价值的器物就是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玉玺。
这里是交泰殿。
是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清朝皇帝使用的25方宝玺曾收藏于此,其中的23枚宝玺都由玉石雕刻而成。
在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这里总会重复发生这样的故事。
一个神秘的人,携带着一个神秘的包裹,要求进宫献宝,他们都宣称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秦朝传国玉玺。
纪录片《故宫》解说词2

【《故宫》第二集盛世的屋脊】惊心动魄的战争已见分晓。
改朝换代正在进行。
公元1644年农历八月,在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陪同下,一个六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一起,从盛京老家向北京进发。
男孩名叫福临,是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他们在北京的新家:紫禁城。
对于六岁的顺治皇帝来说,这座他前所未见的高大城门,一定给他留下了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这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有37.95米高。
按照中国的阴阳学说,正北叫子,正南叫午,所以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端的这座城门,叫作“午门”.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容出现在顺治皇帝的眼前。
这里就是他们的新家,而对这座宫殿的占有,也将是他们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的象征。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这座宫殿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而这绵延一片的红色和金色也使紫禁城与周边的建筑完全区分开来。
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称为前朝。
后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嫔妃的生活场所,称为内廷。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紫禁城的总体部署就是这样,用若干条纵深的轴线来安排这么多的建筑,那么这些建筑都是用院落的形式来展开的。
每个院落当中都有成组的建筑。
每栋建筑相互之间都是有主有从,有正有配,它就是这样用建筑的手段,来表达封建社会、封建礼制所表达的那种等级和秩序。
”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紫微宫一共是一万间,而人间的紫禁城一直流传着宫殿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
事实上,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紫禁城一直在变化着。
根据1973年故宫专家的调查,紫禁城现有的宫殿是八千七百零四间。
有人认为,当年顺治帝初次见到的紫禁城也许并不完整,因为比他早几个月进京的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皇帝的奏报中写道:李自成烧毁宫殿后逃走。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燮平:“李自成确实放火了,那整个紫禁城受到什么损坏了,这实际上清代人自己有一个定位。
乾隆朝修订的《日下旧闻考》就明确说过‘紫禁城宫殿是因胜朝之旧而斟酌损益之’。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明代这里曾经种植荷花,同时兼备分区排水、供水,防火和装饰的功能。本来只是一条沟渠,经过一番布置就成了一幅动人景象。
金水河隔开的两座空间,被五座石桥相连,相对于天安门太庙社稷坛的另外七座外金水桥,它们叫做内金水桥。
2.至大无外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薇,来自天上;
禁,是权力来自于人。。。。
城,是这一片(泠泠寓于)在大陆上的恢宏建筑。
太和门广场和他身后的太和殿广场组成立紫禁城的重心。广场在中国的传统里叫作庭院,庭院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在共同的空间里,一家人围拢的住的是(安适)中国文化中相互关怀照应和守望的伦理价值和亲情。一般来讲,家庭越大院子就越大,如大树一般分枝抽条。。。。
皇帝以天下为自己的责任与服务的家,他所住的皇宫庭院也层层相约紧紧相连,成为现在我们见到的伟大宫殿。帝王所在便是宫廷,在家为庭,在宫则廷。
传统民居中轴对称,(院)落重门的格局没有改变,放大的空间营造出超越民居的大格局,它不仅可以应付这个庞大家庭现实生活的需要,还处处殚精竭虑把王朝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让帝王的生活成为权力的展示和伦理的示范。
6.玉带天河
御沟春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城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
诗人笔下的玉河,就是皇宫里唯一的河流:金水河。它的河水来自北京西北的玉泉山,山上的河水由北向南,一路变换着名字流入京师。
这里它叫昆明湖。这里它叫昆玉河。而蜿蜒进入皇宫的这一支叫做金水河。河水的源头在西边,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这就是午门,开合之间,威严与宽厚瞬间转换。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

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及艺术解析,值得珍藏(中)37、萨满祭祀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
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灵贡献。
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
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
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
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
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
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
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
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奉神位。
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
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38、时间机器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集内容简介:
**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
一座城市兴起的开端;
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
本集内容是紫禁城建造历史的展示,在历经百年的规划、设计与修建中,也伴随着激烈的**斗争,大的历史震荡,本集将告诉你这座经典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是怎样诞生的。
** 第二集盛世的屋脊
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间留在十八世纪时,中国封建**最后的文明辉煌,在乾隆年间宫廷建筑、皇家园林的改扩建中达到鼎盛,奠定了故宫建筑群的最终布局。
** 第三集指点江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民若水,君若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
作为东亚**地理图上的要塞,北京已经占据了前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自战国时期以来,各朝就在此筑城。
中国历史上三个皇朝的都城就在这里。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统治的中枢神经,紫禁城的政务功能,承载国运兴衰。
政令由此发出,通过遍布全国的官僚体系实现对广袤国土的管理,同时根据反馈制定新决策。
本集以明清政务不同入手,通过明清政务比较来展现中国封建**政务体制的流程,并呈现其中细微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效应。
** 第四集礼治天下
本集表现内容为典章制度。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心,紫禁城是中国封建**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上演的地方,舞台就是以太和殿为主的三大殿。
本集是以乾隆一代为主,嘉庆道光为辅的历史线索,展现最重要的礼仪活动,包括:登基大典;大朝会(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殿试与传胪;祭祀(天、地、农、祖)。
同时,又穿插着英国人斯当东,“他者的眼光”叙事视角。
所有的礼仪再现,所有的意义思考,就都包容在一个具有强烈戏剧张力的历史断片中。
** 第五集皇帝的家
方面的阐述。
从生活文物到历史故事,从历史事件到宫廷生活,用客观的角度揭开了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向人们呈现出紫禁城中最真实的生活点滴。
** 第六集故宫的玉
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
” 玉的风骨与精神已成文化。
故宫里的玉沉淀着紫禁城的历史,凝结着爱玉人的生命。
这些玉器都是宫廷里的艺人们竭尽巧思,不惜工本,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也是数代皇帝广收博采所藏的珍品。
我们将通过对故宫的玉的拍摄,折射出支撑着那段历史,引领着那些生命的文化与信念。
** 第七集故宫的陶瓷
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使得中国文化闻名世界。
故宫的瓷涉及到宫廷日常生活及休闲玩赏等各领域的活动,它们蕴含着皇家的艺术性情,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皇家的雍容华贵与典雅。
通过对故宫的瓷的展示,又折射出陶瓷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中国陶瓷文化的内涵。
** 第八集故宫的书画
故宫是中国绘画收藏、保存与研究最重要的地方,中国宫廷藏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气质最生动、最直观的记录者。
本集将故宫藏画的汇集、流失与回归和民族的命运、中国文化命脉的发展与延续形成最鲜明的对应。
** 第九集宫廷西洋风
故宫的馆藏文物并不全是国货,也有相当数量的舶来品,这些舶来品承载着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点滴脉络,表露着中国封建**最后数百年间泱泱华夏不同寻常的地位,述说着那个时期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足以令后世自豪的天朝大国形象。
本集线索沿着西方宗教势力渗透的脚步展开,展示了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与初步兴起的工业文明的碰撞与冲击,以及透过藩属国贡品的中国风格,考量华夏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 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
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是一座被封建皇权专制紧紧包裹着的宫城,尽管是整个封建国家的运转中枢,执掌着整个**的稳定与发展的运行方向,
凝结了数百年来平民百姓的智慧和血汗,但大内深宫的门禁制度阻隔了平常百姓享受华夏文明的途径。
民国建立之后,清皇室被驱逐出紫禁城,随即建立了故宫博物院,从而使紫禁城走下神坛。
** 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
本集主要讲述故宫文物的聚散流变,关切故宫文物的历史命运,向今天的人们说明,今日故宫博物院琳琅满目的顶级藏品有着怎样曲折动荡的历史命运,交待故宫文物分离三地的历史原委。
国家残破,民族危亡,国宝也遭遇到颠沛流离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党和政府支持下,100万件文物的收藏数量使故宫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世界著名博物馆之列。
** 第十二集新的历程
本集主要叙述1949年以后故宫的发展路程,新入藏文物的征集、故宫古建的维修、地下库房建设、故宫数字化建设、正在进行的大修等内容。
在经历了封建王朝的皇宫和初建的故宫博物院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身份后,故宫开始了在**领导下向更高领域推进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