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浑河调研报告题目

浑河调研报告题目浑河调研报告一、引言浑河作为辽宁省沈阳市的母亲河流,不仅具有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功能,也是文化和旅游的重要景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浑河的现状和状况,本报告对浑河展开了调研和分析。
二、浑河的地理特征浑河发源于辽宁省的法库县,全长约377公里,流经沈阳市、抚顺市、朝阳市等地,最终注入渤海。
浑河水量充沛,河水呈灰色,由于区域内丰富的煤炭矿藏,河水的水质情况较为复杂。
三、浑河的资源利用情况1. 水资源利用:浑河是沈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为市区居民提供饮用水。
同时,浑河水质过滤后也被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
2. 旅游资源利用:浑河沿线建有多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如丰乐河风景区和怪石峡风景区等。
这些风景名胜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游览观赏,开展相关的旅游业务。
3. 文化资源利用:浑河河岸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沈阳故宫、沈阳市古城墙等。
这些文化遗迹不仅体现了历史,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四、浑河的环境问题1. 水质问题:由于河流周边存在大量的工业和农业污染源,浑河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尤其是城市污水排放和农药施用对浑河的水质影响较大。
2. 河岸破坏: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河岸被大量的房屋和建筑侵占,导致河岸的连续性被破坏。
加之抽水取土、开发河滩等行为都对浑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
3. 生态系统受威胁:由于水质污染和河岸破坏,浑河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原本生活在浑河中的鱼类、鸟类等生物种类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五、推动浑河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建议1. 加强水质治理: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管,提高工业和农业的污染治理力度,确保浑河水质得到改善。
2. 加强河岸保护:严格控制河岸区域的建设和开发行为,保护浑河河岸的生态连续性,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发展生态旅游:以浑河沿线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 提升公众意识:通过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于浑河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浑河的合力。
浑河流域小洪水特性分析

浑河流域小洪水特性分析摘要:从浑河流域地形地貌特征、降雨特性、下垫面因素等多层次、多角度对其小洪水的产流、汇流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流域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浑河流域;小洪水;产流特性收稿日期2010-04-26洪水因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特性。
大洪水这些不确定因素或稳定而清晰,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或者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对于小洪水,这些影响因素既不稳定又不清晰,而且相互作用,对洪水预报结果的影响既明显又不可忽略。
现对柴河流域小洪水的产流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柴河水库的小洪水预报提供可利用的信息。
1浑河流域及大伙房水库基本情况浑河系辽河流域的重要河流,流域面积11 481 km2。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780 mm,多年平均径流量25亿m3。
大伙房水库修建在浑河中上游,水库控制面积5 437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7%,总库容22.68亿m3。
2大伙房水库小洪水区间的确定本文定义小洪水的区间时,仅考虑水库防洪和下游防洪,不考虑初步设计中的不同重现期水文特性相应的标准。
将入库洪峰流量≤300 m3/s的洪水定为入库小洪水。
在这一范围内,本文对1951—2005年的30次小洪水进行分析。
3浑河流域小洪水对应的降雨特性3.1天气系统特征对浑河流域有资料记载以来小洪水对应的天气系统分析,发现形成小洪水的天气系统与形成大洪水的天气系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柴河流域大洪水多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型天气系统影响的结果,而浑河流域85%以上的小洪水由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形成,其中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新疆东移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占90%以上。
3.2降雨特征在浑河流域,形成小洪水的流域平均降雨总量一般小于100 mm(前期影响雨量小雨70 mm),1 h降雨强度小于30 mm,降雨历时均小于48 h。
降雨时间遍布整个汛期,且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
降雨的空间分布一般不均匀,其中约80%的降雨中心位于水库中下游。
浑河流域沈阳站水文特征分析

浑河流域沈阳站水文特征分析郭涛(辽宁省沈阳水文局,辽宁沈阳110043)[摘要]沈阳水文站是国家重点站和浑河防洪体系中的重要防洪控制站,本文以沈阳站1956-2010年多年实测降水量的水文资料为依据,分析沈阳站的水文特性,并论述了浑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关键词]浑河流域;水文特性;降水量;变化规律;沈阳水文站[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0624(2020)04—0033—02浑河流域位于辽宁省中部,南临太子河,北接辽河,流经抚顺、沈阳等重要城市,河流全长415.4km,流域面积1148km2。
浑河洪水主要来自沈阳以上的山丘区,沈阳以下为平原区。
沈阳水文站地处浑河中下游,为国家重点、大河控制站,是浑河防洪体系中的重要防洪控制点,沈阳水文站集水面积7919km2,多年平均降水量691mm。
1水文特征分析指标与方法1.1不均匀系数采用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Cv来评价降水(径流)量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
Cv值越大,说明年内各月降水(径流)量相差越悬殊,Cv值越小,说明年内各月降水(径流)量越均衡。
降水(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Cv的计算公式如下:Cv=σ-P =112∑i=1P i或Cv=σ-R =112∑i=1R i(1)式中:σ为年平均流量的均方差;Pi为各月降水量,mm;-P为月平均降水量,mm;Ri为各月径流量,m3/s;-R为月平均径流量,m3/s。
1.2相对变化幅度采用相对变化幅度来表示降水变化的幅度,计算公式为:C max=P max/-P,C min=P min/-P或C max=R max/-R,C min=R min/-R(2)式中:P max为最大月降水量,mm;P min为最小月降水量,mm;R max为最大月径流量,m3/s;R min为最小月径流量,m3/s。
1.3降水年型划分根据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定降水年,具体见表1。
表1降水年型划分标准2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降水是水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受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共同作用。
浑河流域上游(抚顺段)河流泥沙特性分析

土壤 侵 蚀微 弱 . 多年 平 均含 沙量 均 小于 0 5 k/ 。 . g m。 其 中 .浑河大伙பைடு நூலகம் 水库 以上清原段 干流及支流红 河 .
多年平均含沙量在 0 3 ~0 4 g m。 .0 .0 k/ 之间; 大伙房水 库 以上 支流苏 子河 、 社河 .多年平均含沙量在 0 2 ~ .0 0 3 g m 之间: .0 k/ 。 大伙房水库 以下市区段干流 . 由于受
时期 有监测 资料 的站还有心太和 ( 现大伙房水库坝址 附近 . 9 2 9 3 、 1 4 ~14 ) 古楼 ( 苏子河 . 9 2 9 3 、 14 ~14 ) 城 子后 ( 苏子河 .13 ~14 )等站 。但 由于战乱 社 9 9 93 会动荡等原因 . 这一时期 的泥沙监测 资料 多数不是很 完整 ,监测 内容也 比较单 一。建 国后 ,增加调 整了部
分泥沙监测站 .泥沙监测项 目逐渐 增多 .资料完整性
也得到了保 证。
宁海城市 的三岔河 进入大辽河 . 流经营 口市区后汇入
渤海 。在大的流域分 区上 .浑河仍属于辽河流域。浑 河上游处于 抚顺 市境内的河长 27 5k 流域面积为 0 . m.
7 31 k ‘ 1 m
.
2河流泥沙特性分析
从泥沙资料 的基本情况 来看 . 虽基本上能满足初
步分析的需要 .但还存在 一些 不足 :站网布设上 .站
占该 市总面 积的 6 .%。 49
点数量较少 .又 由于人类活动 的增长 .有些区域代表
站的代表性逐渐削 弱:项 目布置 上 .由于测验技术的
1泥沙监测站点 分布及 资料 系列
浑河上游 位于抚顺境 内的泥沙监测 站共 有 5处 . 其 中.北 口前水文站 、抚顺水 文站分别位 于浑河干流 大伙 房水库 的上 、下游 :四道河子水文站 、占贝水文 站 、南章党水文站分别位于红河 ( 与英额河交汇后称
浑河流域水文要素年际间及年内演变过程分析

浑河
太子河
413
139
03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330
细河、兰河、汤河、北沙河、柳壕河、南沙河、运粮河、杨柳河、五道河、海城河等
流域
大辽河
94
020
019
160
劳动河、新开河、外辽河等
合计
273
085
5894
浑河流 域 地 势 东 南 高,西 北 低,河 道 曲 折,呈 不 规则河型,水系发育,水量丰富。大伙房水库以上河 段,流经中低山丘陵,植被植被覆盖率达 792%;中、 下游流经辽 河 下 游 平 原,河 网 交 错,渠 道 纵 横,工 农 业发达,灌 溉 方 便。 浑 河 水 源 主 要 来 自 上 游 山 地 降 雨补给,河源以下自然落差 588m。下游河口段地势 低洼,水面宽阔,非结冰期可通航。
图 3 北口前站各时间段平均径流量变化过程 北口前至 抚 顺 站 有 较 大 支 流 汇 入,此 期 间 径 流
明显增大,由于缺乏 1981年至 1999年的部分流量数 据,故在该时 期 流 量 统 计 数 据 的 统 计 值 略 存 在 一 定 偏差,仅 分 析 了 1956年—1980年 以 及 2000年— 2018年这两个时间段的径流量变化,根据两个时间 段的径流系 列 资 料 分 析 可 知,其 年 平 均 径 流 量 分 别 为 167亿 m3和 176亿 m3,自 2000年以来,流域的 年平均径流量逐年增加,请参见图 4。
图 1 浑河流域示意图 北口前站、抚 顺 站 及 下 游 的 刑 家 窝 棚 站 的 多 年 平均径流 量 分 别 为 49、162及 193亿 m3。详 见 图 2。
图 4 抚顺站各时间段平均径流量变化过程 从抚顺站 到 邢 家 窝 棚 站,由 于 区 域 间 汇 流 的 汇 入而增加,从 1956年以来辽中站的径流过程分析, 可以看出三个时期的年均径流量分别为 190亿 m3, 199亿 m3和 190亿 m3,在此期间径流量变化不大, 但是,与两个上游站相比,年平均径流量在 2000年 之后与 1956年至 1980年的径流量平均值相同,其原 因是 2000年之后该地区用水量有所增加,见图 5。
浑河地质调研报告范文

浑河地质调研报告范文浑河是中国辽宁省的一条重要河流,地质调研对于了解该区域的地质特征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对浑河进行地质调研,以下是相关报告的范文:浑河地质调研报告一、概述浑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河的支流,全长约438公里。
本次地质调研旨在对浑河流域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为环境保护以及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理背景浑河地处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处,流经城市和农田,形成重要的水资源和湿地。
河道呈弯曲状,河宽30-60米,平均水深1-3米,两岸植被丰富。
三、地质特征1. 地质构造:浑河流域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构成,地层结构相对稳定。
有局部断裂和变位,但整体地质构造较为平稳。
2. 地貌特征:浑河流域包括山区和平原,山区地形多为丘陵和山脉,海拔较高;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
3. 水文特征:浑河水系发育,水体清澈。
有多条支流汇入,水量丰富,为周边农田和城市供水提供了条件。
4. 地质灾害:浑河流域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包括滑坡、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主要原因为地下水过度开采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四、环境保护1. 生态保护:浑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加强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污染。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浑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河流水质。
3. 灾害防治:浑河流域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地质调研建议1. 加强监测:建立浑河地质环境监测站,并定期进行河水采样、地质构造监测等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 科研研究:加大对浑河流域地质灾害机理的研究力度,深入了解地质构造特征,探索合理的灾害防治方法。
3. 宣传教育:加强对浑河地区居民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倡绿色出行和环境友好行为,共同保护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六、结论浑河流域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形地貌多样,水资源丰富,但地质灾害问题突出。
浑河流域沈抚段区域丰平枯年型划分-最新年文档

浑河流域沈抚段区域丰平枯年型划分1 流域概况浑河流域沈抚段区域,指沈阳市东部和抚顺市西部的沈抚连接带,即正在规划和建设的沈抚新城,处于沈阳经济区核心位置,也是沈抚同城化发展的先导区。
研究区域起点设为抚顺大伙房水库出库处,终点设为沈阳工农桥。
沿途包括2个水文监测站:大伙房水库站、沈阳(三)站。
2 年径流特征浑河是北方严寒地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丰水期水量大,枯水期水量小,甚至会出现断流现象,河流水量变化大[3]。
分别对3个水文监测站1993-2012年20年径流量系列水文资料[1]进行分析。
大伙房水库站多年平均流量49m3/s,总径流量15.3×108m3/s,径流模数9.01×10-3m3/s?km2。
沈阳(三)站多年平均流量51.39m3/s,总径流量16.22×108m3/s,径流模数为6.49×10-3m3/s?km2。
流域内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受季节及补给条件影响较大。
冬季浑河河面结冰,径流靠地下水补给,最小流量出现在1-4月份,5月份之后气温明显升高,河面解冻及积雪融化,同时大伙房水库放水,为浑河补给水量,流量显著增大,连续最大流量出现在5-8月份,来水量占全年来水量的70%。
最大月径流量出现在8月份,最小月径流量出现在2月份。
区域内径流年际变化明显,大伙房水库站20年平均径流量15.30×108m3,最大年径流量41.18×108m3(1995年),与平均比值2.69,最小年径流量5.60×108m3(2001年),与平均比值0.37,历年径流量最大最小相差7.35倍。
沈阳(三)站20年平均径流量16.22×108m3,最大年径流量49.10×108m3(2010年),与平均比值3.03,最小年径流量4.60×108m3(2001年),与平均比值0.28历年径流量最大最小相差10.68倍。
浑河流域调研报告

浑河流域调研报告浑河流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浑河流域的地理特点、水资源利用状况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以便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地理特点:浑河流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涉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流域总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有数条支流,如义县河、盘锦河等。
2.水资源利用状况:浑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供给河流之一,在浑河流域分布有许多水库,能够提供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水。
据调研,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较为合理且增长稳定,但仍存在部分地区的供水不平衡以及水质受到污染的问题。
3.环境保护措施:为了解决浑河流域的环境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水资源精细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水土。
三、调研结论及建议:1.水资源利用:浑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相对良好,但仍需加强供水平衡,避免部分地区出现供水紧张的情况。
此外,可以通过推行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水需求。
2.水质保护:为保护浑河河水质,应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
此外,加强对于河流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防止水质继续恶化。
3.生态保护: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此外,对流域内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应加强,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保护自然湿地,保持湿地功能。
综上所述,浑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较为合理且水质保护工作逐渐加强,但仍需要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以促进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公众应加强对该地区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共同促进浑河流域的绿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浑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摘要:在第二次水资源评价调查及大量实测水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浑河流域的降水、蒸发、径流、泥沙等年内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规律,以及暴雨洪水特性和大型水利工程对水文特性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洪水、混合流域。
1 流域概况浑河是辽河流域下游较大支流,地理位置在东经122°24'~125°18,北纬41°29'~42°16'之间,流经五市,全长415.0km,流域面积11?481km2,浑河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滚马岭。
其中山地占63%,平原占33%,丘陵占4%。
本流域地势从东北倾向西南逐渐递减,一般高程在200m左右。
整个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形状象葫芦。
本流域处于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属大陆性气候,冬寒降水少,夏热降水多,多年平均气温7~8℃,多年平均降水量600~9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在720mm。
本流域抚顺以上山区丘陵地带的多年平均森林覆盖率在50%左右。
1958年在抚顺市浑河上游20km 处修建了大伙房水库,积水面积5。
437km2,占总面积47.4%,最大需水量为21.87亿m3。
大型水库对径流年内分配产生了一定影响。
2 降水2.1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受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流域内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其分布由上游往下游、由东北山区向西南逐渐减少,年降水量在600~900mm之间,受莫日红山脉影响,上游清原县一带为降水高值区,最大的树基沟站多年平均降水量达880.0mm。
浑河下游入辽河口地区为降水低值区,邢家窝棚站多年平均降水量655.4mm,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1.34。
2.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浑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较为明显。
从流域内代表站的降水量资料看,最大年降水量一般为最小年降水量的1.98~4.06倍,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在0.18~0.28之间。
流域代表站的年际变化情况详见表1。
3 蒸发该流域年水面蒸发量(E601)在600~1?000mm之间,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最大的海城站多年平均蒸发量942.2mm,最小的四道河子站608.8mm,其比值1.55。
全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720.0mm,水面蒸发分布由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趋势。
受气候变化影响,蒸发量年内变化较大。
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
月最大蒸发量一般出现在5~6月份,其5~6月最大月蒸发量占年蒸发量的30.7%~31.5%,月最小蒸发量一般发生在每年的一月份,最小蒸发量仅占年的0.8%~1.7%。
流域代表站多年平均蒸发量年内分配情况统计详见表3。
4 径流浑河流域水量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26.5088亿m3,平均径流深为230.9mm。
4.1 径流量的地区分布根据流域内主要河流的水文站历年观测水文资料统计分析,大伙房水库以上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5.0404亿m3,合径流深276.6mm;大伙房水库以下抚顺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8.5468亿m3,合径流深281.7mm;沈阳站多年平均径流量20.4214亿m3,合径流深257.9mm;邢家窝棚站多年平均径流量25.6060亿m3,合径流深230.9mm。
径流区域分布规律类似与降水,也是上游大,下游小。
4.2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因流域内降水年际变化明显,而形成与之相应的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
从流域内七个主要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刑家窝棚水文站变差最大,大伙房水库站变差最小,但他们的变差位数较为接近,都在7.2~16.3之间。
浑河流域代表站年径流量年际变化情况统计表详见表4。
1.引言近百年来(1906—2005)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56—0.92℃,同时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
研究表明,近百年来我国变暖幅度略低于全球变暖增幅,但近50年来,我国平均增暖速率高于北半球和全球平均增暖速率。
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也呈现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
2009年——2010年,云南省的干旱天气,也是一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干旱过去之后的雨季,造成了多数区域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云南保山瓦房乡“9.1”泥石流就是一个典型极端天气下的例子。
云贵高原是我国仅次于青藏高原的第二大高原,它纬度低于30°,拔海高度在2000M左右,所以,又称为低纬高原;我国低纬高原位于西南地区,以我们云南省为主,包括贵州西部及四川南部边缘地带;世界气象三大前沿课题:大地形、低纬度、热带海洋都在这里体现。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这样丰富的气候资源,孕育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2]。
大量中外宾客冲着这个美誉纷纷而至;昆明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排名第七位,而昆明机场航空气象飞行安全无疑落在民航云南空管分局气象台。
雷雨对飞行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民航2009--2010公布的338起运输航空事故征候中,与雷雨天气有关的事故达到了54起,所以,做好雷雨的预报,对保障飞行安全很重要。
本文通过对2011年04月17日昆明地区出现一次雷雨(伴有冰雹)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提高对昆明机场雷雨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探讨雷雨的成因和规律,为做好昆明机场雷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2.资料选取本文选取当日的MICAPS资料,T213资料及现场的雷达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何准确预报雷雨时段。
3.雷雨(伴有冰雹)过程2011年4月17日,受川滇切变线及地面静止锋加强的影响,昆明区域出现了一次雷雨(伴有冰雹)过程,这次大的降水主要出现了昆明区域的西北面,北面及东北面,虽然昆明机场降水记录只有0.7mm,但是,春雨贵如油,并且,这是本月的首次降水,湿润了干渴的大地,对春耕的生产是很重要的;然而,雷雨的天气,对航空安全来说,是危险的,所以,要准确预报雷雨很重要。
这次的雷雨的预报很成功,在上午发布0312(UTC)预报时,已经把雷雨起始的时间预报为0900(UTC),实际雷雨时间为0942(UTC);掌握好天气的演变,航空气象服务就大大提高。
4.气候背景分析2009年开始,云南省出现了干旱天气,导致2010年雨季来临之前,人畜饮水都出现了困难,社会各界对云南的干旱伸出了援助之手,让云南人民度过了难关;其实,干旱只是气候异常的一个表现,这说明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2011年4月份,昆明的气温都很高,在17日出现雷雨之前,出现了最高气温为28.8℃的高温,高温给这次雷雨留下了伏笔。
5.云南省冰雹概述据云南省多雹地区统计,发现出现冰雹最多的月份是4月,其次是5月,冰雹出现最多的季节不是在水汽最多的盛夏,而是在春末夏初;同时还发现冰雹出现在午后至深夜,说明冰雹多出现在易发展对流性天气的时段[2]。
6.过程天气形势分析6.1地面图分析(采用4月17日08,20时地面图)从图1可以看出08时地面图冷空气已到达昆明地区,20时地面图可以看出冷空气过昆明,到达楚雄地区。
说明从08时开始,昆明就受冷空气影响,当切变线与冷空气结合时,切变线两侧的辐合流场在冷空气作用下,使得低层辐合加强,斜压性显著增大,从而产生强烈的降水。
它所造成的降水区域较大,持续时间长,受到得区域多在低纬高原中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及曲靖东部、红河和文山北部等地区[2]。
而从地面图可以证实,这是一次冷锋结合型的切变线,以上所提到的区域,均受到了影响。
17日昆明机场天气实况记录看出,08时开始本场出现90°,3m/s的风,且东风一直维持至次日。
6.2高空分析6.2.1高空预告场分析切变线是低纬高原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这次切变线否过境,过境的大体时间和降水强度,对航空气象保障起到关键的作用。
仔细分析700hPa风场和流场预告图,可知:这次切变线过昆明区域的时间是在14时至20时之间,并且对昆明以西以南的滇中地区也有影响;切变线过昆明后,切变线后部吹偏东风,前部昆明一带吹偏西风,一般不会有大雨、暴雨,而仅有小到中雨,再说,这次过程是春末夏初,大到暴雨等级的降水不会出现[2]。
6.2.2高空实况图700hpa实况图也反映了切变线过境的过程。
与预告场相吻合,说明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是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报。
7.物理量场分析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预报昆明对流性天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做为预报的一个参考,也不能忽视,要分析,互相结合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和经验预报。
分析当天不同时次的垂直速度,散度,相对湿度,一次明显的切变线南压的过程展现在我们预报思路中,与欧洲中心的数值预报基本吻合。
所以,可以大胆的预报当天有雷雨天气。
8.云图和雷达图做出了雷雨预报之后,下一步就是监视天气的演变,每张云图和雷达图都没有放过,并且,在保障过程中,本场714雷达测到冰雹云的演变过程,见图2:冰雹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增长阶段,第二阶段是冰雹增长成熟阶段,第三阶段是冰雹下降阶段[3];从以上三图可以看出冰雹云的演变过程:图一冰雹云的形成阶段,冰雹云回波穹窿已很明显;图二冰雹云的发展成熟阶段;图三冰雹云的消散。
扑捉到特征明显的冰雹云回波穹窿,说明预报员认真严密监视天气的态度,是本次过程的一个亮点。
9.保障过程4月16日发布的未来三天天气预报中,已经预报到这次的雷雨过程;前面也提到过,17日发布的雷雨出现的时间很准确。
全天当班预报员一直都在监视着天气的演变,05:00(UTC),昆明的北面和东北面开始出现了对流云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流云系逐渐增多,进近开始需要714雷达图。
本场附近出现对流云系时,当班预报员对外服务发布了雷雨的警报:对雷雨的移动移速做出详细的描述。
总体来说,这次预报不仅准确,并且及时的通报了雷雨过程对机场及五边的影响。
10.预报及保障经验总结现在主要说一下预报雷雨的时间是怎么预报的;昆明地区的雷雨出现的时间通常都在午后,接下来要分析天气系统,当天早上接班时,虽然冷空气已经到达昆明地区,但是,分析得出,主体并没有到达昆明,所以,可以断定雷雨时间不会在中午,上游的区域,滇西,滇西南和冷锋影响的滇东北,没有出现阵雨或雷阵雨,说明水汽不充沛,这样推算,雷雨到达昆明的时间要再次推迟。
这时再分析物理量场,发现,通过昆明垂直速度、散度、湿度的时间是14:00到20:00,并且,20:00主体已过昆明,说明,雷雨出现的时间也不可能是20:00,根据多年的预报经验,决定把雷雨出现时间预报为17:00。
参考文献:[1]周倩,程一帆,周甘霖,等,2008年10月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区域暴雪过程及气候背景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1);1.[2]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2,67,69,120.[3]张杰中小尺度天气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