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气候大会

合集下载

历届气候变化大会

历届气候变化大会

•COP9:2003年意大利米兰世界气候大会 为避免大国退出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COP10:200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COP11:200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蒙特利尔路线图”
•COP12:2006年肯尼亚内罗华世界气候大会 “内罗毕工作计划”&适应基金
•COP13:2007年印尼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 《巴厘岛路线图 》
•COP14: 2008年波兰波兹南气候变化大会 寻求讨论到2050年为止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COP15: 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COP6:2000年荷兰海牙世界气候大会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只得延期至2001波恩讨 论
•COP7:2001年摩洛哥马拉喀什世界气候大会 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
•COP8:2002印度新德里世界气候大会 《德里宣言》加强《京都议定书》要求
•COP21:2015年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COP1:1995年德国柏林世界气候大会
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 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
COP2:1996年瑞士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 “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COP3继续讨论
COP3:1997年日本京都世界气候大会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COP4:199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世界气候大会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 谈判难以进行 •COP5:1999年德国波恩世界气候大会 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通 过一些列指南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回顾与展望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回顾与展望

2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量的四倍。评估结果表明,这些国家自主贡献将使全球 平均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25年下降8%,到2030年下 降9% ;使2010-2030年之间的全球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 与1990-2010年相比下降1/3。在所评估的国家自主贡献 中,所有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贡献都是 无条件的,有条件的自主贡献约占总体减排量的25%。
哥 本 哈 根 协 议 2009年 在 丹 麦 哥 本 哈 根 举 行 的 COP15大会上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是一份没有法律 约束力的参考文件,力图在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将全球气温的增长控制在2℃以下。为了达到2℃目标, 需要大幅削减全球排放,并尽快使全球排放达到峰值。 文件规定公约附件I缔约方应单独或集体地承担2020年 覆盖所有经济部门的减排目标,非附件I缔约方也应提 交减缓行动方案。发达国家将通过投资等方式在20102012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增资金300亿美元用于适应 和减缓行动。
2015年10月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 对全世界146个国家截止到2015年10月1日所做的国家自 主贡献所能够产生的总体影响进行了评估。146项国家 自主贡献包括了《公约》涵盖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四分之 三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 放量的86%,相当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国家排放
巴厘路线图 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COP13大 会上达成了《巴厘路线图》,进一步确认了公约和议定书 下的“双轨”谈判进程,并要求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 行的《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 会议上最终达成谈判协议。在届时要达成的协议中,公 约附件I名单中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将继续在议定书下 承担量化的、有雄心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尤为 重要的是,会议制定了《巴厘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四方 面的内容,即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被形象地称为未 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

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

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

历届巴黎气候大会主要内容有哪些

历届巴黎气候大会主要内容有哪些

历届巴黎气候大会主要内容有哪些按照气候谈判的计划,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后又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完成2020年后国际气候机制的谈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确保强有力的全球减排行动。

因此,巴黎大会也是近几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

与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候谈判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上而下“摊牌式”的强制减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所取代。

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

此举让各国在减排承诺方面握有自主权和灵活性,谈判压力骤然减小。

其次,大国合作意愿更为强烈。

中国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已就气候变化签署了多项双边声明,提前化解了此前纠缠谈判进展的诸多分歧。

中美之间还总结了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公开争论影响谈判气氛的教训,通过双边对话增加理解,避免在谈判场合相互指责。

再者,气候科学认知更深入。

联合国在2013—2014年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可能性由上次报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调高至“极高”(概率在95%以上)。

最后,主办国和国际社会都在思考哥本哈根的教训,对谈判的期望值更趋理性务实。

来自195个国家以及欧盟的代表将出席此次大会,各方的代表团人数总计将达到1万人。

全球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也将参加巴黎气候大会,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人数将达1.4万人。

大会注册记者数量已超过3000人。

预计巴黎气候大会举办期间,巴黎的公交和地铁客流量每天将增加7万人次。

1992年的里约会议,全名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项便是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该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历次气候变化大会主题读书笔记

历次气候变化大会主题读书笔记

历次气候变化大会主题读书笔记65Ma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太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早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摘要: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关键字: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气候制度全球合作正文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越来越强。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也给国际政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它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利益观形成挑战。

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变暖的趋势。

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中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

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此作出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1全球气候变化1.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趋势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

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

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

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

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

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次气候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

历次气候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

历次气候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作者:来源:《中国名牌》2016年第01期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举行,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

以下是历次气候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

1995年3月底至4月初,柏林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履行公约的决定》。

1996年7月,日内瓦气候大会,会议发表声明,争取在1997年12月前缔结一项“有约束力的”的法律文件。

1997年12月,京都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这是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的第一份国际协议。

1998年11月,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大会,会议制定了落实《议定书》的工作计划。

1999年10月底至11月初,波恩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商定《议定书》有关细节的时间表,但在《议定书》所确立的三个重大机制上未取得重大进展。

2000年11月,海牙气候大会,因无法达成协议,会议被迫中断。

2001年10月底至11月初,马拉喀什气候大会,会议结束了“波恩政治协议”的技术性谈判。

2002年10月底至11月初,新德里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德里宣言》,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年12月,米兰气候大会,会议没有发表宣言或声明之类的最后文件。

2004年12月,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大会,会议在几个关键议程上的谈判进展不大,其中资金机制的谈判最为艰难。

2005年11月底至12月初,蒙特利尔气候大会,会议最终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议定书》新一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

2006年11月,内罗毕气候大会,会议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

2007年12月,巴厘岛气候大会,会议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确立了“巴厘路线图”,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2008年12月,波兹南气候大会,会议总结了“巴厘路线图”一年来的进程,正式启动2009年气候谈判进程,同时决定启动“适应基金”。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 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 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 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 都哥本哈根召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 简介: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 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 称《框架公约》。《公约》的最终目标 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 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4.成立有治理能力的有效体制架构,以处理 发展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财政需要。
发达国家
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020年减排17% 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 的基础上减少17%。据专家推算,这一目标 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
欧盟重提减排30% 根据欧盟在2008年达成的气候变化 一揽子协议,到2020年,欧盟将考 虑减排30%。 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 鸠山由纪夫提出“减排25%”的目标。 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 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
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案遭阻 澳大利亚参议院2日以41票对33票否 决了澳政府提出的碳排放交易议案, 这是该议案第二次被投票否决。
加拿大推出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加拿大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将与 此前制订的目标基本一致,即到2020 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约2%。
发展中国家
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 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 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的里约会议,全名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叫地球首脑会议,于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项便是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该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达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简单来说,以后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谈论的气候问题,都是以这个公约为基础的,而且该公约具有法律效力。

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之后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日本京都。

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

2001年10月,第七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摩洛哥马拉喀什。

会议通过《马拉喀什协定》。

2005年,第11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通过《蒙特利尔路线图》。

2007年,第13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议通过《巴厘岛路线图》。

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8年12月1日─12月12日)在波兰波兹南
举行,地点在波兹南国际会展中心,与会者有来自逾180个国家的代表与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国的第14次会议,也是《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的第4次会议。

各与会国媒体多有发表对于此次会议的不同意见。

此次会议主要关注下次会议(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会后各国代表同意在2009年2月中旬递出至2020年国内的减量计划与措施,会中关于如何推广环境友善科技至开发中国家也有进展,得到了减少森林开伐的必要性已到了紧急程度之共识。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寥寥,最后只达成了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2011年,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南非德班,会议就第二承诺期存续问题达成一致。

与会方同意延长5年《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原议定书于2012年失效),就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达成一致。

大会同时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即"德班平台",在2015年前负责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

2012年,第18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卡塔尔多哈,会议通过了对《京都议定书》的《多哈修正》,最终就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及第二承诺期以8年为期限达成一致。

大会还通过了有关长期气候资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成果、
德班平台以及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多项决议。

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及俄罗斯已明确不参加第二承诺期。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
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

已有184个国家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涵盖全球碳排放量的97.9%。

超过15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本次气候大会的开幕式。

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按照气候谈判的计划,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后又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完成2020年后国际气候机制的谈判,制定出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确保强有力的全球减排行动。

因此,巴黎大会也是近几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

与6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候谈判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上而下"摊牌式"的强制减排已被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所取代。

目前,全球已经有160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排放量的90%。

此举让各国在减排承诺方面握有自主权和灵活性,谈判压力骤然减小。

其次,大国合作意愿更为强烈。

中国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已就气候变化签署了多项双边声明,提前化解了此前纠缠谈判进展的诸多分歧。

中美之间还总结了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公开争论影响谈判气氛的教训,通过双边对话增加理解,避免在谈判场合相互指责。

再者,气候科学认知更深入。

联合国在2013-2014年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可能性由上次报告的"非常高"(概率在90%以上)调高至"极高"(概率在95%以上)。

最后,主办国和国际社会都在思考哥本哈根的教训,对谈判的期望值更趋理性务实。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将在法国巴黎举行。

此次大会的首要目标是,在《公约》框架下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

新协议将在一定程度上确定,2020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后国际社会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据了解,本次会议的核心是抑制或控制碳排放,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目标--达成一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协定,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

2015年12月5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终于交出了第一份答卷:在经过一周的反复讨论和协商之后,法国外交部长、大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收到了来自195个代表团签署的一份长达48页的协议草案。

不过,各方都在这份草案中规避了敏感问题。

2015年12月12日晚19点26分,在延期超过24小时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举起带有大会标志的绿色小锤,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诞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欧盟观点
欧盟是巴黎气候大会协定的制定者,将建议协定加入每5年进行审查的机制;将承诺排放峰值不晚于2020年前达到;欧盟目标与联合国一致,即将气候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欧盟努力准备要达成一个有雄心、范围广泛、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定。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

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全球碳排放增长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不容乐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出现增长趋势,若截至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差距未能成功弥合,全球升温很可能突破2℃临界点。

在日前结束的G20峰会通过的宣言中,《巴黎协定》签署国重申对气候目标的承诺,表示《巴黎协定》不可逆转,会根据不同国家情况充分执行协定。

这些国家的政治意愿将面临现实考验。

今年大会的最大任务是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

协定确立了自下而上、自主决定的特质,看起来虽然灵活,但随着实施细则的谈判进入实质阶段,各方分歧仍然不小,其中最艰难的议题是资金和透明度。

尤其是资金问题,毫无疑问将是卡托维兹气候大会谈判的一大难点。

与以往相比,全球贸易摩擦增多、一些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金融风险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各方在气候资金问题上达成妥协的意愿。

美国继续拖后腿
气候谈判的压力仍然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

作为碳排放大国,美国已经成为国际气候治理中的拖后腿者。

美国政府日前公布一份由国会授权的权威研究报告,警告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却遭到总统特朗普否定。

特朗普政府去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使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推翻了奥巴马时期的环境和气候保护措施,促进美国国内化石燃料生产更是形成了不良示范效应。

尽管美国一些州仍然在推进气候治理,但国际社会担心美国承诺的减排任务缺口如何填补。

中国有三点期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日前对媒体表示,卡托维兹气候大会或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节点,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并同各缔约方一起努力,争取如期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妥善解决资金问题,向国际社会发出落实《巴黎协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

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于2019年12月2日至13日在智利举行
[1] 。

10月30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宣布,放弃主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0月31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宣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移师至西班牙马德里举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