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叙事主题与音响音乐表现
音乐与音响的剧情辅助作用

音乐与音响的剧情辅助作用作者:王理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1期摘要:音乐与音响作为影视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模糊语言,是现代电影和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塑造;它们抽象而概括地表现人物的感情深度与广度,大大扩展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内容。
本文将结合电影《花样年华》中音乐的写意性和音响的写实性,简要分析电影中音乐及音响的剧情辅助作用。
关键词:主题音乐插曲自然音响剧情辅助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过程。
有学者认为,电影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掩盖放映影片时机器运转所产生的杂音,或是用来填补器材故障与换片的空当时间。
20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在掩盖放映机的噪音的同时,无声电影也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
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
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核心音乐。
通常占整部影片音乐段数的40%。
它是全篇音乐形象与精神的概括。
起着深化主题、刻画形象的作用。
通常,主题音乐以一条音乐主线的方式,在电影中适时变奏使得整部影片的音乐基调不致刻板。
而穿插于主题曲中的插段音乐。
则多采用“回旋曲式”构成。
起着点缀影片、渲染气氛的作用。
在影视中。
自然音响的使用通常会给观众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利用画外音响扩大画面空间,表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空间感觉,表现速度、动感与冲击力。
可以增强影片的现实感。
同时。
有的音响效果还具有夸张、闪回、对比、悬念等写意功能。
曾经有人这样解释音乐与电影的关系:在多年以后。
我们对一些经典电影的记忆开始感到模糊的时候。
电影的音乐往往能使我们的脑海重现电影的经典镜头。
电影《花样年华》就是这样,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旗袍外,最迷人的是那个时代味道的音乐。
王家卫用音乐将他的风格感觉发挥到了极致,他曾比喻说:“音色像颜色。
犹如摄影机用的滤镜一般。
把所有的事物染成另一种色调。
尤其是用了跟影像不同时代的音乐。
会产生一种暖昧感。
让事物变得更复杂。
”主题音乐的象征性符号作用主题音乐是运用旋律,即没有歌词的音乐对电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表现功能与主题歌相似。
《百花深处》的欢笑与悲伤

一
陈凯 歌导 演通 过 “ 大题 小做 ” 的方
葱郁 的大槐树和周遭一 片破败荒凉的 式揭示 了影片 《 百 花深处 》的宏大立意 。
姆雷特复仇而死 ,而是他们与生俱 来的命 环境也形 成了鲜 明的对 比,在冯先生一板 以一个 搬迁 的小 故事 为切 入点 ,深入 挖
眼地介 绍着他家 的结构摆设时 ,导演以 掘 出传 统文 化与 现代 文 明的深 刻矛 盾 。 悲剧 可以没有 眼泪 、恐惧 、离别 ,甚至可 大槐树作 为背景 ,仿佛大槐树是唯一的见 抒发 了导演浓浓 的历史文化情结 。 以以一种诙谐 幽默 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正 证者 ,是冯先生构建房屋 的坐标 。整个影
冯先生说到家中的紫檀衣橱时响起冯先生找到铃铛时响起冯先生看到花瓶被打碎时响起??不同时间响起同样的音乐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有哀婉悲痛有同情怜悯有美好追思??每次音乐都响起得贴切到位可以及时地调动观众的情感
《 百花深处 》的欢笑与悲伤
孙佳欢
( 作 者单位 :山西大学 )
摘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百花深 处 》 是 陈凯歌导 演又一部 蕴含历 史文化 情结的短 片 , 短短 的十分钟让观 众产生对时代 和民族 的思考 , 既 悲又喜 ,
除此 之外 ,音 响效 果对 整个 影 片喜
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音响与音乐表现音响与音乐这两个元素是电影视听体验中声音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影片的主题及叙事都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
陈凯歌导演在《百花深处》中对于音响和音乐的运用非常到位,声音与影像合二为一。
在影像流动中,通过对白、音响和音乐来强调和重现那片逝去的文化风景,给淡漠了记忆的人们一个重新寻找记忆的机会与深深思索的空间。
下面笔者将对影片中的音响与音乐所出现的位置以及使用情况做一个梳理,分析这些音响与音乐和影片主题之间的联系。
根据影片声音的使用特性,我们大致可将影片中出现的声音分为有源声音和无源声音。
有源声音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它是推动剧情发展、营造真实画面空间的重要元素。
无源声音除了烘托与渲染情绪之外,也参与叙事,表达主题。
从声音运用的角度来说,有源声音的构思相对客观,各种声音主要来自画面提供的视觉信息,而无源声音的构思则相对主观,是画面外的声音,所以导演设计的主观意图更强。
《百花深处》的场景共有四处,分别是新建的高层住宅小区,城市街道,充满废墟的胡同和空旷的百花深处胡同。
这四场戏中,导演独具匠心地逐渐引入无源音响和音乐,使影片的听觉世界不动声色地由客观渐渐步入主观,随着影片具体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感情绪的深入,呈现出由写实走向戏剧化、写意化的发展轨迹,将影片的主题随着这条轨迹细腻地传达给观众。
( 一) 由写实向写意过渡的音响音乐空间影片第一场景中的声音主要以有源音响构成,呈现的动效和环境音响旨在为影片的情境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氛围。
搬家时的动效音响有脚步声、家具搬动的磕碰摩擦声及开关车门声等,环境音响有乔迁新禧的鞭炮声及车上的收音机广播等,这些伴随着动作烘托情境的各种音响,把一个乔迁新居的生活片段客观地呈现了出来。
随着卡车开动的引擎声,影片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场戏。
在这场戏中,导演在有源音响中添加上一笔无源音响,于是这场戏的听觉世界就有了一丝导演主观意念的闪现。
当搬家公司的伙计们载着冯先生途径北京平安大道时,此时的有源环境音响为机械沉闷的车轮摩擦声、此起彼伏的汽车鸣叫声及卡车收音机交通台的路况信息声,背景音乐为饭店里传出来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流行歌曲。
2009年艺术类考试四川大学编导考试影片分析试题 《百花深处》赏析 内容 ...

2009年艺术类考试四川大学编导考试影片分析试题《百花深处》赏析内容概要:现代都市,一派施工建设的忙碌景象。
某搬场公司接到一着装、言谈怪异男子的搬家业务,将信将疑之余,以G( 耿乐饰演 )带头的一行人跟着“疯人”几经周折来到了一块市郊荒芜的空地。
土坡成堆,人迹稀疏。
G等一行人理应因上当受骗而怒火中烧之感渐被消磨,甚至感同身受。
原来,从“疯人”的夸张举止和表情神态中他们知道了被夷平的土地上曾有他的美丽家园。
赏析一: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撞击该片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短片之一,表达了一位东方导演有别于其他导演的关于逝去年华的内涵理解和体悟。
从结构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本片中最基本的双元对立是“传统和现代”这两种文明的碰撞。
呈现给观众的一方面是一座到处是工地、到处搞建设的北京现代化大都市;而它的对立面则是“疯人”记忆中的温馨四合院。
两种文明的交汇和碰撞具体展现在了不同人物的交往过程中。
由耿乐等人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们显然是都市发展、文明演进下的产物,身上更多体现着现代的气息;而冯远征饰演的失去家园的“疯人”就不言而喻了。
仔细分析反映在这两方不同人物身上的各自传统和现代的因素,不难发现支撑这对最基本对立关系的是若干组对立因素形成。
一、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主题都说“电影是黄金,语言是白银”。
从语言结构分析,较能说明问题。
从双方打交道的对话中看,搬运工人明确表示需要预付款再搬运,并且强烈质疑“疯人”的经济偿付能力。
可见金钱因素已经深入了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质利益和拜金现象成为了普遍。
整个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刷下人被渐渐地染上了一股铜钱味儿。
“疯人”的语音语调怪里怪气,反复唠叨,简单重复。
乍看给观众“痴人说梦”的印象。
作为传统文明的象征符号,他在现代文明面前包括语言在内的各个方面都是怪异的、“失态”的。
这类似于《欲望号街车》里费雯丽扮演的角色,她代表了南方没落的种植园式的奴隶制文明,但身居北方工业文明的环境中却又处处显得各个不入。
百花深处分析

百花深处分析《百花深处》分析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肇其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一些重大的人文主题。
这位执着于文化思考的大导演总是尖锐的目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短片《百花深处》(2002)陈凯歌也是赋予其丰厚的主文思想,使其真实地表现出时光逝去这一主题。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他搬家。
可是当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后,却发现那儿只有一个小土坡和一棵大树。
但是为了要得报酬,于是就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工人们装模作样的按照冯先生的指示搬起了家,但是因为当做玩笑一个工友“摔坏”了一个前清的灯座,搬家就在冯先生的无线哀痛中结束了。
返回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冯先生以前挂在房檐上的风铃,转悲为喜的冯先生像个孩子似地边摇着手中的铃铛边跑回了“家”。
时光流逝——永恒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人冯先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化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
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搬家一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当搬家公司的小伙问到他怎么称呼时,他不断地点着头,略略笑道:“我姓冯,大家都叫我冯先生”。
“先生”一词本源于西方(古时中国的“先生”作“老师”一意,与今意不同),是在国民时期随着西服、西餐一起流传到中国。
倘若按照中国式的方式,大可叫一声“老冯”或“冯师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志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是典型的势利小人。
由于生活压迫和金钱利诱,他们便也干从配合冯先生在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戏,“卖力”地表现出使劲的表情。
“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大概是这样解题的:用搬家的十分钟来见证世事变迁。
人物分析1、冯先生——似疯非疯宽大的西装衫配上一条红色运动裤,瘦削的体形,红色T恤,黄色帽子,灰色外套。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百花深处》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是一部以寓言展现的片。
以下是PINCAI小编收集的《百花深处》影评,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这是一部片长不过10分18秒的电影,由著名的陈凯歌导演所拍摄,片子的名字就叫做《百花深处》。
该影片交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那里已经移为平地,搬家公司在接到上头的电话时才明白,原来这位冯先生竟是一位疯先生。
而这部只有10分18秒的片子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其中演员的表现,影片中的冯先生将一位失去家园的疯先生演绎的十分到位,从影片一开头他那副木纳的表情就让观众一下子了解了这位冯先生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北京,当他坐在搬家公司的车子,看着一路上高楼大厦那副迷茫更加把一个老北京演绎的活灵活现。
在来到百花深处时,他又把一个半疯半正常的疯先生演的让人赞不绝口,比如:他在搬家公司替他“搬东西”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那种认真的神情,让搬家公司都为之动容。
另外一位演员的表现也很不错,他就是这部影片的搬家公司的头头,他把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演的淋漓尽致,比如:在冯先生问他可以替自己搬家的时候,他说:“搬,只要有钱就搬”说这句话的表情真的就像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搬上了荧幕。
还有在他将车开到‘百花深处’时生气加郁闷而后又因为必须和冯先生讨钱时那两种不同的表情更是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会有这么死要钱的人?当然除了影片的人物,他的音响效果也很不错。
比如:在冯先生见到自己心爱的铃铛时将铃铛摇的铃铛作响时的那种声音。
让人有一种很空灵的感觉,连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在听到冯先生‘摇’的铃铛时,也放松了心情,洗涤了心灵,他们不再是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只是普普通通的市民,甚至还让他们看到了“百花深处”。
还有就是影片的最后,那背景音乐把冯先生的悲伤和‘喜悦’渲染的很好。
还有。
该影片大量的运用了特写镜头和蒙太奇。
论细节物件在电影中的运用——以《百花深处》为例

52纸 贵电影中的细节物件是整个剧情和主题的有机部分,不仅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具有象征或者借物抒情等作用,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
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是一部意味深长、具有人文关怀的哲理性短片。
在这部影片中,冯老先生请搬家公司的人给自己搬家,可是到了百花胡同,搬家公司一行人发现这是一块空地,除了一颗大槐树以外“一无所有”,然后搬家公司的一行人配合冯老先生的需求,在一片空地上“搬家”。
本片看似显得十分荒诞幽默,但是导演正是借助“虚无”的细节物件,把传统文化的没落与新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让观众通过思想情感的领会,获得寓意,感悟其艺术性与思想性。
在众多的电影中,细节物件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
整个剧作的需要和导演的精心安排,使得物品具有意象化的性质,同时成为剧中人物表达情感的艺术元素。
本文以细节物件解读电影《百花深处》的主题寓意,探析导演如何运用细节物件,讲述影片的故事,传达影片的主题思想,引导观众感悟其艺术意蕴。
一、对细节物件的理解在影视作品中,要使得普通物品变得富有艺术性,或者超过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人们就必须进行艺术设计。
与“无生命”的物件相比,电影中的物件具有突显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串联情节和拟人等作用。
也就是说,导演就是通过细节物件来引发矛盾、激发冲突、表现主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剧中人物的思想和生活状态,甚至决定其命运的发展。
一旦一件平凡的物件脱离本身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经过艺术加工和再创作,它就变成了影视作品中具有风格化的创作手段。
因此,细节物件不仅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更能够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其艺术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例如,2006年比较著名的电影《香水》,在这部影片中,“香水”作为影片的细节物品,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在这里,“香水”这一细节物件作为引线,将整个故事的片段进行串联,成为主人公命运和性格改变的矛盾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结尾,细节物件因此脱离了普通商品的价值,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性。
浅析音响音乐在影片主题阐述中的运用——以电影短片《百花深处》为例

挤, 交通不便利 , 种生 活设 施落 后 , 用服 务配 套设 施 不 各 公
足,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 的规划 和需要 , 而拓宽街道 , 拆
改危 房 , 莫不涉及 到胡 同和四合 院。 对 于胡同和四合院的没落消失 , 陈凯歌导演 的感情 态度 显然非 常复杂 , 怀念之 情在影 片里显而 易见 , 但是他 的这 种 复杂情感并不 是出于对社会改革和城市建设的排斥 , 而是对
影片 的跌宕起伏仿 若身临其境 , 落幕仍为剧 中人物 的命 即便 运和影片传扬 的精 神而津津乐道 。从这一点上来说 , 歌 陈凯
更像一个 电影 哲人 , 而他 的这种 思辨 意识显然也延续到 了短 片《 花深处》 百 中。
《 花深处》 然 只有短 短 十分钟 , 陈 凯歌 导演 却在 百 虽 但 有限 的影像叙事历 程 中, 讲述 了一个貌 似荒 诞 、 实则 意味深
中, 曾是北京城 市重 要象 征 的胡 同和 四合 院变得 狭 窄与 拥
、
影片叙事主题
在影片 中 , 故事情节是 这样展 开的 : 先生雇 佣 了一家 冯 搬家公司去往 百花 深处 胡 同为 他搬 家 , 而 当到 达 目的地 然 时 , 家公司 的伙计们却 只看 到大片空旷的平地上仅有 的一 搬
关键词 : 影片主题 ; 音响 ; 乐 音 中图分类号 :6 24 J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7 5 2 1 )5— 0 3— 3 10 3 1 (0 1 0 0 7 0
从 陈凯歌导演 的很多作 品中 , 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传 统
文化 的深厚感 情。他用深沉 的底色 、 细腻的笔触及巧妙 的 电
中 , 生提醒他们前方 有暗 沟 , 计们却 以为 这纯 属是 冯先 而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花深处》的叙事主题与音响音乐表现【摘要】: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总是闪烁着人文维度的思维之美,以及视听表达的天工之妙。
本文以他的短片《百花深处》的主题与音响音乐这几个层面作为切入点,对作品的叙事主题与隐喻象征系统进行一次解码活动,分析该片中导演对音响和音乐元素的表现和使用,试图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影片创作中主题意念和音响音乐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英文摘要】:Film-making to the director Chen Kaige is the vehicle of human thoughts. Through his works ,he always expressed his opinion clearly and freely on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modern cultural which both determine the human spiritual state. The paper try to describe the theme and film sound of the short film "100 flowers hide deep ” . It can demonstrate how the film sound and muisc contribute developing theme of film by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present theme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used in the film. Additionally, the writer attempts through to the concrete case analysis to bring out the perception to film music and sound is the way to convey the idea and the mood which director Chen kaige wants from a scene.【关键词】:四合院拆迁音响音乐【英文关键词】Quadrangle dwellings ;Removal;s effects ; Theme music of movies【作者中文名】:樊黎明【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从陈凯歌导演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不难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饱含的深厚感情。
他用深沉的底色,细腻的笔触,巧妙的电影语言为观众描绘出一个丰富动人的视听世界,同时他又不忘对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和审视。
因而,他的电影总是充满了思辨色彩。
在其流畅的故事叙事层面里包含着象征或隐喻的编码,使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
在电影叙事手法上,他追求尽善尽美,让观众随着影片的跌宕起伏仿佛身临其境,即便落幕仍为剧中人物的命运,影片传扬的精神津津乐道,人离开银幕,心却留在那里,真正“抓”住了观众,从这一点上看,陈凯歌更像一个电影哲人,而他的这种思辨意识显然也延续到了短片《百花深处》中。
《百花深处》是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1]——小鼓篇中的一个短片。
虽则只有短短十分钟,陈凯歌导演却在一次有限的影像叙事历程中,讲述了一个貌似荒诞,实则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
一、叙事情感与主题在影片中,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冯先生雇佣了一家搬家公司去往百花深处胡同为他搬家。
然而到达的目的地,却只看到一片空旷的平地上仅有的一棵老槐树。
意识到被耍了,搬家公司的伙计们愤然离去。
回程中他们接到公司电话得知冯先生精神有问题,公司还叮嘱他们收钱。
跟一个疯子要钱,理性沟通显然行不通,只能“智取”。
于是他们便随了冯先生的意,假装搬离实物,实际上进行了一场虚假的无实物的搬家工作。
“搬家”结束的返程中,冯先生提醒他们前方有暗沟,但搬家伙计们以为这纯属是疯子的幻想。
剧情在此陡转,车真的陷到坑里去了。
在陷坑里,他们挖出了一个破旧的铃铛,冯先生认出铃铛正是自家的旧物,便捧着它高兴地奔向老槐树。
搬家公司的伙计们蓦然回首,落日余晖中,一个水墨四合院渐渐显示出它那沧桑古朴的面容,一切仿佛就在昨日,一切又仿佛如此遥远,尽管只是昙花一现,却触及了所有人对过去京城居民家园的那根敏感的记忆神经。
影片的故事表层叙述是一出荒诞不经的搬家闹剧,但故事深层的冷峻主题却让人回味深思,让人读出一份沉重,读出一份痛楚。
弃旧换新,拆除残破的百年老屋重建新宅,让人们享受现代化的高层住宅,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明进步的标志,本是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件喜事,一项令人振奋期许的伟大工程。
但是陈凯歌导演却以哲人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这一伟大举措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隐忧。
他以一种理性的历史思考对这时代进步中的拆迁问题进行了一次反思和阐释。
八百年的古都北京,历史的车轮在它身上刻下深深的文化烙印,记录了曾经的繁盛与辉煌。
百年的文明史浓缩在一座座代表皇权文化的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天坛,雍和宫等地以及浓缩在代表市井文化中的胡同四合院中。
人们常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同样,文化的传承与兴盛,也必源自民间,源自最平凡的百姓,那么,让我们走近北京文化真正的精髓—平民文化的胡同和四合院。
北京有句老话说“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这曲里八拐灰蒙蒙的胡同是京城居民出入家门的通道,也是贯通北京南北的脉搏。
胡同里两侧的建筑几乎都是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鳞次排列着,是北京居民生活的家园,是北京城市民居的代表建筑,更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一座座民俗博物馆。
“北京四合院包涵着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指传统居住的本体,它的存在不仅可以提供体验故都风情的场所,还为人们研究明清北京居住建筑的布局、造型、结构、施工等提供可信的实证;广义的北京四合院文化涉及了与四合院有关的政治、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它不仅有益于地方史研究,还可为电影、电视、文学、美术等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2]可以说,四合院里的一砖一瓦都被烙下了百年来社会生活的历史痕迹,溶入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凝聚了丰厚的民族情感和智慧。
但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和四合院的狭窄与拥挤,交通不便利,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配套设施不足,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和需要;而拓宽街道,拆改危房,莫不涉及到胡同和四合院。
在《京城胡同留真》这本老照片图文画册中,书里有一段作者文字记载:“八十年代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似一场飓风席卷而来,京城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昨天存在的胡同四合院,今天忽然消失了;今天熟悉的大街小巷,不久就是面目一新。
记得又一次我们到阜成门附近居民采访,走进一片正在拆迁的四合院老房子之间,在已经拆毁的短墙残壁前站着一位老人,他的全家已经搬进了新建的公寓楼房,可他还是留恋不舍地来看这些行将消失的老房子,摘走了老院子里最后一束红熟了的枸杞子。
”[3]北京城市经济发展迅猛,旧城改造拆迁的风暴从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很多胡同、四合院的消失,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挽留,抢救呼吁和保护行动也一直没有停息过。
1996年6月,在看到《光明日报》刊登的西城区八道湾胡同将被拆毁的消息后,曾以《城记》一书记录北京城变迁和古建筑命运的新华社记者王军,追到了北京市文物部门、规划部门,不少文化界知名人士也纷纷撰文,恳请开发商“手下留房”。
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但是这些温情仍阻挡不了新城的建设,挽救不了胡同的没落与四合院的消迹。
对于四合院和胡同的消失没落,陈凯歌导演的感情态度显然非常复杂,怀念之情在影片里是显而易见。
但是导演的这种怀旧之情并不是出于对社会改革城市建设的排斥,而是出于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传统秩序和文化价值被全盘否定和摧毁而产生的质问,这是对于现代化建设中崇尚标新立异,追求改头换面的文明后退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对传统文化,我们是否该多些尊重和宽容?又或者我们能否寻求现代文明与之和谐共生?所以在影片中,导演叙事情感态度不是悲观消沉的,或是痛心疾首的,他以冷峻的姿态,小品式的调侃基调演绎了一场荒诞的搬家虚拟游戏,将一个个埋藏着伏笔的情节抖露出来。
借助这次搬家游戏,举轻若重地真实展现了老北京胡同拆迁后那颓败的现场,那昔日文化标示性的建筑如今却一片狼藉,这片美好的精神家园再也无法重建。
残破墙垣上那一个个“拆”字,正毫不留情地抹去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这是一座正在失忆的城市,人们也淡漠了文化记忆,所以搬家公司的伙计们一开始无法想象冯先生那所谓逝去的家园,直到那清脆的铃铛声真实的响起,影片片尾回眸间浮现的片四合院和胡同,在悠扬委婉的音乐中,遂然盛开的凄美容颜震撼了所有观众。
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情感的抒发和宣泄,而是难以纾解的郁结和愁思。
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四合院这个物质性的传统家园被摧毁,人们的精神家园将何处可栖?是与这个城市一起患失忆症变得无情冷漠,或是在这个没有历史印记的城市里迷失自己。
冷漠的搬家公司的伙计,以及冯先生这个疯子的造型不正象征性地隐喻这两个后果么。
银幕上那片苍白的土地正在发出悲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丢掉了什么?笔者认为这是陈凯歌导演隐藏在表层的怀旧情感之下的理性思考与精神主题。
二、音响与音乐表现音响与音乐这两个元素是电影视听体验中声音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影片的主题,叙事都起着重要的诠释作用。
陈凯歌导演在《百花深处》中对于音响和音乐的运用极具到位,声音与影像合二为一。
在影像流动中,通过对白,音响,音乐,强调和重现那片逝去的文化风景,给淡漠了记忆的人们一个重新寻找记忆的机会与深深思索的空间。
下面笔者将从声音总体构思的角度对影片中的音响,音乐所出现的位置以及使用情况做一个的梳理,分析这些音响与音乐与影片精神主题之间的联系。
根据影片声音的使用特性,我们大致可将影片中出现的声音分为有源声音和无源声音。
有源音是影片必不可少的,它是推动剧情发展,营造真实画面空间的重要元素;而无源音除了烘托与渲染情绪的基本功能之外,也参与叙事,表达主题的重要元素。
从声音运用的角度来说,有源声音的构思相对客观,各种声音主要来自画面提供的视觉信息,而无源声音的构思则相对主观,是画面外的声音,所以导演设计的主观意图更强。
《百花深处》的场景共有四处,分别是新建的高层住宅小区,城市街道,充满废墟的胡同和空旷的百花深处胡同。
这四场戏中,导演独具匠心地逐渐引入无源音响和音乐,使影片的听觉世界不动声色地由客观渐渐步入主观,随着影片具体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感情绪的深入呈现出从一条由写实走向戏剧化,写意化的发展渐变轨迹线,将影片的精神主题随着这条轨迹线细腻地传达给观众,进入观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