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坛最缺乏的就是仇和式的官员

合集下载

民主政治和“仇和式”官员

民主政治和“仇和式”官员

民主政治和“仇和式”官员
近日,《南方都市报》对“仇和施政”及由此带来的效应,进行了报道和讨论。

仇和的所作所为,不能说不是出于公心。

譬如招商是为了发展其治内经济,拿下打盹副局长是为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从宿迁到昆明,仇和一系列的“铁腕”施政,从理论上讲,似乎不存“私心”,否则这条“血路”,仇和是断断杀不出来的。

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得讲点起码的规则:老师的规矩就是教书,叫他去招商就离了谱。

打盹副局长、招商不成的部门头头属于公务员,对公务员如何任用、奖惩,有国家《公务员法》说了算,对未犯法的公务员擅自拿下,叫以权废法。

仇和现象说明,中国现行的政治土壤,给仇和式的官员赋予了几乎是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对内可以将权力无限延伸,舆论、民意根本无可敌之力。

从全球来看,经济发达繁荣的国家,恰恰是吏治极其人性化的国家。

说句难听的话,在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铁腕式官员根本不存在。

中央早就提出,要坚决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确保国家政策的正确性、稳定性、延续性,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只有靠推行民主政治建设,也只有把民主政治体制真正在中国建立起来,才能告别铁腕式的人治官员。

市委书记仇和的争议之路

市委书记仇和的争议之路
” 不这样搞,沭阳什么时候能上去!
4
见证宿迁
• 经济——建设软环境、大力推行招商引资(十二道 金牌”抓招商惹来“焦点访谈”) • 制度——任前公示、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勤廉公 示制度+“审计问责”风暴 • 教育——引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倒 数第一成为苏北第一 • 医疗卫生——“能卖不股、能股不公” “管办、医 卫、医防、医药四分开” • 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
6
非议过后的仇和新政
2000年4月,江苏省、宿迁市研究室联合 对沭阳1997年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认为“沭阳3年前似乎没有指望,3年中谱 写了五大篇章,3年后发展大有希望” 2002年以来,宿迁市超常规发展,2001 年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 分别比1999年增长了72.7%、41.6%和 40.4%
2
仇和的简历
• • • • • • 1978.02—1982.01,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植物保护专业学习; 1982.01—1984.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院团委书记(1984.5副处级, 其间:1982.7—1983.8下派常熟市碧溪、浒浦公社锻炼); 1984.11—1986.0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会副主席、党办副主任、院办副主任 (1985.01—1985.08江苏省委整党办派驻淮阴市委整党联络员); 1985.09—1986.01,江苏省委党校首期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 1986.04—1990.0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副书记兼院团委书记、 院工会副主席(1987.7助理研究员,其间:1988.06—1990.08下派江苏省丰县科技副县长); 1990.09—1992.12,江苏省科委计划处副处长、农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1992.12—1996.07,江苏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省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办公室主任、省星 火计划办公室主任 ; 1995.04—1995.12,参加江苏省首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 1996.07—2000.12,江苏省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宿迁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沭阳县委书记; 2000.12—2006.01,历任宿迁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宿迁市委副书 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宿迁 市委书记; 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6.01— 2007.12 ,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主任,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2007.12—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仇和自称被举报中升迁 两会发言中国体制最廉政

仇和自称被举报中升迁 两会发言中国体制最廉政

仇和自称被举报中升迁两会发言中国体制最廉政时政新闻财经网[微博] 2015-03-15 21:03今日中午,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中纪委便再度抛出猛料: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云南日报头版刊发的报道中仍有仇和的身影。

昨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仇和参加了审议。

据法制晚报,今天下午,一位曾经采访过仇和的媒体人回忆,春节前还曾与仇和通过电话。

电话里,仇和说,“我是被一路举报,但是我的仕途却是一路惊喜……。

”而在闭幕的时刻,被中纪委宣布接受调查。

这可能是仇和没有预料到的“惊喜”吧。

两会发言称中国体制最廉政今年两会期间,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在两会小组讨论会上,虽发言不多,但仍很自如。

“我们这种体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应该是世界上最廉政。

”当天新京报记者曾向仇和递采访提纲约访,仇和第一次表示,“会看看采访提纲”;第二次说,“会认真考虑,要思考一下”。

一直没有接受采访。

“铁腕”施政饱受争议仇和的仕途生涯起步于江苏。

在江苏的25年间,他历任宿迁市副市长、宿迁市委副书记、宿迁市委书记、宿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江苏省副省长等职。

2007年,仇和转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4年后,他升任云南省委副书记。

履新昆明市委书记后,仇和曾表示,“我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所以,工作一定能无恃无畏。

”这个被媒体多次报道的明星官员曾在接受采访时为自己辩解,“媒体镜像中的我,是一个做事喜欢走极端,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人,我被贴上了独断专横的标签。

即使是那些对我多有褒奖的报道,也不忘善意地提醒我注意民主,注意划清权力的边界。

”另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仇和曾经获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奖,获奖辞中提到,“仇和是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中唯一在任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也是唯一的省会城市书记”。

评仇和

评仇和

对“仇和”的小评论颇有名声的官员仇和调任云南,任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新官上任三把火,仇和就充分燃烧则燃烧了两把火把火:一是领导电话上报纸,干部问责出新规;二是开会瞌睡丢乌纱。

这两把火使仇和再次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对象,使他成为网络上争议评论的热点人物之一。

仇和也经常占据网络新闻头条的位置,百度中关于“仇和”的搜索量迅速飙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名人。

对仇和评论有褒有贬,又对他的肯定也有对他表示担忧的。

对此,我个人认为仇和他这一人物的造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国情所决定的,他的新政做法有值得我们肯定的,但也存在潜在的危险,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经济发展状况上。

仇和在昆明推行的新政,其实带有个人从政史的强烈印记,最早可溯源至他主政江苏沭阳县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从这一时期延续至2006年调任江苏省副省长,仇和在宿迁历任市长、市委书记等党政职务长达10余年。

职位在变,仇和式的施政风格始终不曾褪色,且不绝如缕。

大致包括:给教师下达招商任务,命令小偷在电视台宣读“忏悔书”,卖掉公办学校和医院,实行公推公选干部改革,要求农民义务疏通京杭运河,完不成招商任务的部门负责人一律免职……从仇和的铁腕政策和其“新政”各学者也有对其评价: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在昆明完全是蛮干。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恒研究员认为,不管仇和的动机和效果如何,他的言行本质上属于专制主义范畴。

他对于仇和模式的批评,更为根本的担心则在于,它对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走向的影响。

高恒认为,人治、专制、“民可使由之”的英雄史观,不应该成为执政党的思维,任何改革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依靠建立制度和长效机制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是最优选择,也是我们体制变革的终极目标。

新华社江苏分社副总编辑包永辉,在其作品《仇和:政道十年》一书的序言中就写到,希望读者从“转型中国的宿迁实验”角度解读仇和他认为,反对者往往忽略了仇和在党内民主层面的实验,从而忽略了他对转型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的价值。

公共管理学-仇和政改分析专题

公共管理学-仇和政改分析专题
2、是否属于“人治”;如果是人治,难道就应当否定吗? 3、当个体权利与社会总体福利相冲突时,何者优先?
6
4
2.仇和政改
仇和式治理
(1)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 (2)为民谋利是执政的宗旨 (3)改革和创新发展机制 (4)从严治官 (5)为了贯彻前述四点,需要有权威、有能力、有胆识的政府 (领导) (6)目标证明手段,后果判断过程
5
3、仇和(政改)争议——功利主义治理?
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1、结果重要还是程序重要?
1
1、仇和——最具争议的市委书记来自仇和——最具争议的市委书记
2
仇和,1957年出生,江苏滨海人,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 年参加工作。1996.12——2000.12,任沭阳县委书记;2001.08— —2006.04,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2007.12——2011.12,任昆明 市委书记;后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个性 官员之一,他从政以来,多次施行和发布让人惊讶和意外的政治 举措和命令。有人认为他为了政绩不顾人权,也有人认为他做事 铁血果断,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被舆论称做“最具争议 的市委书记”。
3
2.仇和政改
宿迁政改 昆明政改
(1)整治环境和交通 (2)制度创新: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公 推竞选” (3)招商引资——官员和教师 (4)强制拆迁 (5)一卖到底,国企改制 (6)不尊重人权,曝光小偷 (7)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 (8)铁腕反腐 (9)教育、医疗市场化
(1)公布官员通讯录 (2)“瞌睡门”和“吃饭门”事件 (3)简化办事流程,推行多项便民措施 (4)抽调公务员派驻全国各发达城市驻 点招商 (5)领导干部问责制 (6)一线工作法 (7)昆明城中村改造 (8)推广“外语新政” (9)“休克疗法”治交通拥堵

仇和落马-和谁有仇

仇和落马-和谁有仇

仇和落马,和谁有仇他是改革强人,是政坛能吏,是官场明星,也是落马的省委副书记。

他就是仇和。

一个标签繁多的争议官员。

我所在报馆,先后三次报道他,有人甚至说其中一篇文章,把他推向了更高的政治舞台;我还去过沭阳县,这是仇和仕途的一个重要起点。

高官频频落马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是距离你极近的,近得让人一时半会接受不了。

仇和的落马,就是如此。

因为近,不免有更多的感触。

回头看仇和仕途的起落,正是中国特色政治的一个样本。

正职就折腾,副职就消停观察仇和的仕途,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任沭阳县委书记,折腾;任宿迁市委书记,折腾;任江苏副省长,安静;昆明市委书记,折腾,云南副书记,又安静了。

仇和名满天下的几次改革,都是在当一把手,担任副职时则相对消停。

媒体曾这么报道仇和担任县委书记时的反腐:仇和从外县调入一名纪委书记,一位检察长;媒体还这么报道他的改革:任宿迁市委书记期间,他卖学校、卖医院,“一卖到底”。

这就是中国现实中的一把手,虽然级别不高,但人权财权全部集中在一人手中,可以随意调配干部,还可以随意给经济发展定方向,几乎是全才。

当县委书记时,改革遇到争议,他说,“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

当副省长时,太湖爆发蓝藻危机,水利厅一名副厅长的意见与他不一样,总结发言时仇和的态度却变了,采用了副厅长的说法,“你们才是这方面的专家,言必称‘请教’。

”当了昆明市委书记后,仇和又变强了,“只要50%同意,我就干了;如果有80%觉得可以干,我觉得势头已过,没有干的必要了。

”当一把手,不管是对老百姓还是对手下官员,仇和都很“仇”,变成副职后,他就变“和”了。

可见,仇和的“仇与和”不是随着阅历改变而变的,而是与权力大小直接相关。

当一把手,权力大,想干就干,想怎么干怎么干,既不管支持的人是多是少,也不管是违法还是不违法。

打着“为公改革”旗号的铁腕强人仇和作为一个地方官,被广为人知与改革有关。

无论是任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委书记还是昆明市委书记,他都不断在“改革”。

改革明星仇和如何沦为铁腕贪官

改革明星仇和如何沦为铁腕贪官

改革明星仇和如何沦为铁腕贪官3月15日,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刚刚结束,中纪委便迅速发布消息: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一向以铁腕改革著称的仇和,在特殊的时间节点被查,不免令人唏嘘。

消息发布后,有人叹息,一个改革官员终究倒在了违纪违法的道路上。

也有人猜测,强硬推动改革必然在政界商圈中树敌不少,于是他的落马应该在意料之中。

这样的猜测,显然看上去是一种阴谋论的分析。

但仇和的落马,在很多人的政治观察逻辑中,既有意料之外的因素,也的确有意料之中的成因。

所谓意料之外,是仇和从宿迁一路改革到云南昆明。

以强硬的铁腕手段,搅动着“沉寂”的官场。

每到一处,均以大刀阔斧式的改革,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对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宽和,彰显了这样一位改革官员的个性一面,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时代里,这样的“个性官员”并不多见。

人们希望,通过官员的个性,能够让铁板一块的既得利益和官场陋习,有所改观。

尤其是今年被严批严治的庸官懒政,在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个性去刺激和鞭策。

人们对仇和的个性推崇,正是基于此种想象。

但事实上,仇和的落马,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惊愕之间,那些让一些人所怀念的“个性”,制造了强人政治下可能出现的恶。

据财新网报道,仇和被查一事,牵扯昆明土地城建系统的腐败问题。

而与土地城建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便是仇和到任昆明之后大刀阔斧的一项重要改革。

当改革与个人的利益相勾连,那些被人们所推崇的官员个性,其局限性便展露无意。

强硬风格的个性,一边可以推动改革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一边却是无视民主的专断与铁腕,一言堂下不仅难对改革负责,而且极可能暗地里构建起个人利益输送的渠道。

仇和作为改革官员的一个代表人物,如今这般结局,证明了在彰显官员个性,以及主政者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他自身没有经受住考验。

至少有一点能够明确,不能贪腐与廉政,放置在官员的一念之间,整个组织结构,却难以发挥高效率的防范和监督机能。

铁腕之下的个性,是极有可能创造权力任性的条件。

任性的、一意孤行的、另类的官员仇和

任性的、一意孤行的、另类的官员仇和

1 任性的、一意孤行的、另类的官员仇和发布时间:2015-03-1606:40:28|来源:新京报|作者:胡涵卢美慧|责任编辑:李云鹏仇和全程参加了今年的全国两会。

3月15日,总理记者会结束后不到20分钟,一条爆炸性消息吸引了公众视线。

1.1 仇和落马了中纪委网站消息,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这与他在公众场合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形成鲜明对比。

3天前,两会云南团的小组讨论会上,仇和说:“我们这种体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应该是世界上最廉政。

”曾高调亮相在公众视野中的仇和,以同样“高调”的方式落幕。

从江苏宿迁市起步,到云南高原执政,仇和被称为“最富争议市委书记”,也成为“另类官员”的代表。

他的改革措施、做事风格和言谈,始终伴随争议。

舆论两极分化,有百姓感激他“铁腕治城”所带来的收效,有学者赞同其“以人治推动法治”的理念。

但质疑者认为,仇和“任性”的背后,隐藏着不受监督的权力和腐败。

一名宿迁官员昨日表示,“我们早预感到他要出事,但没想到会在这一天”。

1.2 最后的沉默就在仇和被宣布接受调查的当天,他的名字还出现在云南日报的头版。

另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发言,是在2014年底云南省委常委的年度民主生活会上。

仇和对个人工作公开反思:“总觉得自己是副手、是配角,在攻坚克难上主动性不够高,存在要我干与我要干的矛盾。

”这种反思与仇和惯有的形象不符。

他在公众面前的标签最常见的就是“要拼了命的干”,铁腕和实干。

之前,仇和已经在公众视野中消失很久。

这四年间,云南官场屡次传出仇和被举报甚至是被调查,或者是被外迁的消息,最终都不了了之。

这似乎也是仇和的一种风格。

他在江苏省副省长的任上,回答媒体对他低调的质疑时,他说过,当一方主官是一种风格,当执行者是另外一种风格。

尽管没有以前高调,但仇和在云南所留下的深刻影响却并未消退。

2007年12月,仇和从江苏省副省长调任昆明市市委书记。

“改革官员”在昆明的履新措施,占据了各大报纸版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坛最缺乏的就是仇和式的官员
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多篇关于对中国政坛明星——仇和的新闻报道和评价,总算对这位曾被称为中国“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铁腕式的官员有了初步了解。

说实在话,仇和为官做事的风格的确令人折服,而目前中国政坛上最缺乏的就是仇和式的官员。

在上周三,昆明市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蒋××在昆明市召开的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睡觉,被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严厉批评后,近日又被勒令辞职,成为《昆明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以来受到处理的首起案例,又在众多媒体引起了热议。

虽然有许多人认为那样做有些苛刻、甚至残酷,但我们从中又可以看出仇和一贯雷厉风行、说到做到、毫不留情、一心为党和人民谋利为政风格。

话说仇和在江苏宿迁任市委书记期间,就以“铁腕”、“酷吏”、“恶人”执政风格遭致许多非议,尤其是某些“公仆”们谈“仇”色变,甚至是咬牙切齿,恨之如骨。

然而宿迁在仇和的带领下,很快发生了巨大变化,宿迁人民也非常喜欢这样风格的官员。

后来仇和升任江苏省副省长、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无不彰显了中央也是认可这样一位一心为党和人民谋利的领导的!
仇和到了昆明,又拿出硬招,“亮剑”整治官场软环境。

近期在昆明各大报纸同时登出了昆明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分工情况和联系电话,打头的便是“市委书记仇和”,表明了市委市政府亲民、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坚决态度。

而开会打瞌睡的蒋某,一时不小心撞在“铁腕”书记的枪口上,只能说明他太小瞧这位“酷吏”了,或许他认为原来在开会时经常睡觉都平安无事,而这次却付出丢了官的代价,教训不可谓不深。

中国政坛最缺乏的就是仇和式的富有个性的官员,这并非是阿谀奉称和空穴来潮。

如当前许多官员大话套话连篇,只说不做,或者实行好人主义,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对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生怕人家打击报复,弄不好还会丢官;在会上只谈成绩,害怕得罪人;或许有的官员自身就不干净,腰杆硬不起来,因此只能说些不痛不痒,有气无力的软话,更谈不上什么改革创新。

这样的工
作作风当然就没有一点威性,没有一点号召力,没有一点威慑力。

比如在前阶段,陕西榆林市市长就在会上斥责“一问三不知”的财政局副局长,虽然当时也炒的热火朝天,事情已经过去了,但那位副局长很可能还在继续做官吧!
中国许多地方许多官员没有像仇和这样有鲜明个性,缺乏改革的勇气和锐意创新精神、说一不二的态度、雷厉风行的行动,这才是我们各项事业停滞不前的最大阻力和障碍。

某些不干事实的官员,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升迁寄托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上,而最终事情败露后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也许有人说仇和采取的是典型的“人治”手段,不值一提。

实际上这话是错误的。

仇和只是在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清清白白当官,认认真真做事,而从不摆花架子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他用“铁腕”治理的是政府官员,而不是人民群众。

这与个别“一把手”把枪口对准普通老百姓恰恰是相反。

各级大小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仇和勇于并敢于下定决心,严肃整治那些背离党的宗旨的“公仆”,完全符合党纪国法,符合人民利益,因此也很值得称赞和推崇。

中国政坛各级官员应该大力学习仇和执政风格,而不是横家指责,甚至否定怀疑。

但愿中国政坛能够涌现出更多仇和式的官员,也但愿仇和在中国政坛上飞得更高更远!
铁腕仇和究竟让哪些人坐立不安?
2008年02月28日16:1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仇和自有他无限的魅力和个性,从宿迁到昆明,他的言行,常会引发公众的关注,或追捧,或责难;或赞同,或质疑。

仇和的执政历程,可以说,无论是过去在宿迁,还是今天在昆明,两种极端评价集于此人一身: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认他如青天;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有人认为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人怒斥他“简直是胡闹”,有人鼓励他“大胆地试”;有人说他大胆整顿官风,有人说他“耍大牌”、“杀鸡骇猴”……
最近,昆明的两起事件一下子把政坛明星仇和又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下子把“昆明风暴”推上了顶峰。

网上网下好不热闹,支持声、质疑声、责难声不绝于耳。

“电话门”、“瞌睡门”是当前“昆明风暴”的焦点。

围绕这两起事件,我们从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三种心态。

一是支持铁腕治吏,给官员戴上紧箍咒;二是担心仇和新政能走多远,毕竟这是在挑战官场惯例;三是反对和仇视仇和新政,持这种见解的人,或公开作对,或暗中抵制,或不以为然,或以“法治”、“制度”的名义反对。

于是乎,我们发现一些人视仇和在胡搞、乱搞,说他在搞“人治”,不讲规则,不讲制度。

因而,一些人就替“瞌睡局长”叫委屈,说因为一个瞌睡就被勒令辞职,太夸张了,太大惊小怪了,这难道不是一种霸道作风吗?一些人质疑“公开领导电话”是职责混淆,是作秀。

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一些人的复杂心态,特别是那些身处官场的官员们,无论是在仇和手下的,还是不在其手下的,那种感觉很微妙。

在今天,可以说,与其它行业相比,官员们的工作环境舒适,除了升迁的压力外,其它压力较小,更有少数人上班懒散,迟到、早退、旷工,玩游戏、炒股、网上聊天;还有少数人,当太平官,做好好先生。

笔者认为,仇和的“致命”之处,在于要打破这种官场不良习气,试图清除一批懒散、漂浮甚至腐败的官员,在于致力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官场,在于塑造一批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官员。

尽管其推进方式有可能过于激进,但我非常理解,在今天,我们的官场最缺乏的就是强劲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我们也制定了很多好的制度,也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也产生了很多好的法律,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力打折”等现象屡禁不止。

每个人似乎在谈起“法治”、“制度”时都有板有眼,可实际上不过是纸上谈兵,真正执行起来,又有多少人有这本事、这胆量、这决心。

制度也好,法律也好,毕竟是死的,这执行还必须要有
人去做。

当我们看到胡总书记、温总理反复提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胡总书记、温总理情系百姓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仇和们“铁腕治吏”的时候,我们绝对能感到一些人的“坐立不安”,因为他们的信念已经动摇,因为他们的固有工作、生活规则将要打破,所以我很理解他们的“不安”。

改革的进程必然触及某些人的利益,必然有很多的阻挠,我们祈望仇和式的官员一路前行,一路走好。

不要“鄙视”“铁腕”,只要他是为了推进“法治”和“制度”的实施,只要他是为了百姓和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就应该大胆的拥护与爱护。

我们宁愿看到一大批“铁腕治吏”的仇和式官员,却不愿意看到“铁腕治民”的官员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