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采集方法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汇总表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1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果蝇的形态、生活史观察及杂交实验维生素、维生素D、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及微量元素2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果蝇喜甜食且葡萄糖能增加酵母活性。
实验操作:A溶液不断搅拌煮沸;B溶液玉米粉和水加热搅拌均匀后再加酵母粉煮沸。
A、B溶液再合到一起煮沸,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0.5 mL丙酸,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再分装到各培养管中(每管约3mL)。
灭菌:将分装好的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03.4 kPa ,121℃,灭菌20 min,冷却后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事项:1.A溶液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琼脂在底部结块。
2.酵母菌加入后,加热的时间必须尽量缩短,避免酵母菌失活;丙酸必须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入,避免丙酸的挥发。
3.分装培养基时要一次性垂直分装到管底,不能污染到管壁、管口。
4.培养管内应晾至表面无水层、管壁无水滴再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三)野生型果蝇的采集取一个清洁玻璃容器放入腐烂的香蕉,用纱布罩住容器口,在纱布上开几个2〜3 mm 见方的孔,将容器置于室外。
2〜3 d 后即可采集到野生型果蝇,放入冰箱冷冻室(-20℃)冷冻约2 min,待果蝇全部被麻醉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管内。
(四)接种将新培养管与装有果蝇的培养管口对口垂直放置。
其中,装有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管倒扣在上方,打开培养管塞后应迅速对好2个管口,将对好的2个培养管翻转,使新培养管位于下方,轻顿几下,待全部果蝇落入新培养管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
7~8天后清空亲本,待F1成蝇羽化后逐日观察、计数对应表型个体数(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可能有F2了)若须继续试验、观察F2,可从F1内挑出雌雄蝇5-10对另瓶培养。
单因子杂交杂交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每两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红眼为母本,反交选突变型白眼为母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果蝇实验日程安排

5
对应父亲与+/sb杂交
6
产卵
7
孵化
8
化蛹
9
化蛹பைடு நூலகம்
10
化蛹
11
得到稳定遗传后代
12
4
早上挑选处女蝇
并使A,B交尾
5
应该开始产卵,产生F1
6
孵化出F1幼虫
7
F1化蛹
8
F1化蛹
9
F1化蛹
10
F1化蛹
11
处理F1瓶中的成蝇,处死缺刻翅,留A/B
12
处死缺刻翅,留A/B
挑选F1中处女蝇和+/sb的雄蝇使交配
13
产卵
14
F2化蛹
15
F2化蛹
16
F2化蛹
17
F2化蛹
18
处理F2瓶中的成蝇,处理+/sb中的成蝇
19
F2羽化,
处死白眼,挑选剩余的单只雄蝇,挑选+/sb的处女蝇,使交尾
20
产卵
21
F3孵化
22
F3化蛹
23
F3化蛹
24
F3化蛹
25
F3化蛹,
处死GMR的成蝇
26
观察F3的性状,挑选有荧光的,挑选GMR处女蝇
27
有荧光的F3对应的父亲与GMR处女蝇交配
28
产卵
29
孵化
30
F4化蛹
1
化蛹
2
化蛹
3
化蛹
4
果蝇生活史:果蝇交尾后2~3天产卵在培养基表面,受精卵1天可孵化成幼虫,幼虫经过4到5天化蛹。羽化后的果蝇8到12小时后开始交配。
果蝇的采集方法

果蝇的采集方法一、诱集瓶的制作取一个容量为 500 mL的广口瓶和带有液管的橡胶塞。
在瓶内放入一些腐烂的水果,或者是甜酒糟,其量为瓶的1/3。
滴管吸入少量乙醚后,管口用凡士林或石蜡封好。
二、采集方法将诱集瓶放在垃圾堆旁或水果市场一角,也可以放在厨房,甚至米酒坛子旁边都可以。
注意瓶子不要将盖子塞住瓶口,以便瓶内的气味溢出和果蝇的进入。
过一段时间发现有果蝇在瓶内,迅速将盖子塞住瓶口,然后挤压滴管胶头将适量乙醚注入瓶内。
待其麻醉后取出,进而培养出果蝇的幼虫以供实验用(观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注意注入瓶内的乙醚不要过量,避免麻醉过深至死。
《生物学通报》2002.04果蝇的生活史及其人工饲养果蝇是双翅目昆虫,成蝇体长约 0. 5 cm。
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果蝇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属于果蝇科、果蝇属,它体形小、繁殖快。
一、生活史果蝇的1个完整的生活周期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
卵长约 0.5 mm、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能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于食物中,卵经 22~24 h孵化为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为三龄幼虫约 4~5 mm,肉眼可见其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幼虫生活约4d左右化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羽化,成虫果蝇自羽化后8h可交配,2d后即可产卵,成虫果在25℃下一般存活37 d。
二、饲养1.所需的仪器、器具及试剂恒温培养精、干燥箱或灭菌锅、麻醉瓶(用 50 mL广口瓶)、培养瓶(口与所用麻醉瓶同大小的短平底试管,可定做)、解剖镜、放大镜、白瓷板、平皿和毛笔等。
乙醚、玉米粉、糖、琼脂、酵母粉和丙酸等。
2.培养基的制备果蝇的培养基有多种配制方法,一般多采用玉米粉培养基:玉米粉 15 g、糖 7. 5 g、琼脂2.2 g、丙酸 0.5 g和水 150 mL。
先用水将琼脂加热溶解,再溶入糖,然后慢慢加入玉米粉,边加达搅拌,成为稀糊状后停火,然后加入丙酸搅匀,趁热分瓶(以免冷却凝固无法分装),待冷却后加入酵母粉或酵母汁。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

实验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生物。
它拥有短的世代间隔、易于繁殖和培养,且具有丰富的遗传工具和资源,因此被用来研究多种生命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进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对果蝇的基因互作进行研究,揭示其遗传规律。
通过交叉杂交基因型不同的果蝇并观察后代群体的表型分布,我们可以推断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材料与方法:1.果蝇培养器;2.采集的野生型果蝇;3.各种突变型果蝇(例如白眼果蝇、翅脉丧失果蝇等);4.容器和培养基(用于培养果蝇);5.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
实验步骤:1.建立草果蝇的基因库:分别捕捉野生型和各种突变型果蝇,建立其基因库以保证实验的供给;2.选定两个突变型果蝇:从基因库中选出两个具有突变表型的果蝇,例如白眼果蝇和翅脉丧失果蝇;3.进行双因子交叉杂交:将白眼果蝇和翅脉丧失果蝇进行交叉杂交,产生F1代杂交种;4.分析F1代杂交种的表型分布:观察F1代杂交种群体的表型分布,统计白眼和翅脉丧失的个体数量;5.分离F1代个体:将F1代个体分离并进行单独培养;6.分析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观察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统计白眼和翅脉丧失的个体数量;7.统计与推断:根据F2代个体的表型分布,进行数据统计和推断双因子的遗传关系。
结果与讨论:在进行双因子实验后,观察到F2代果蝇群体中白眼果蝇占比为25%,翅脉丧失果蝇占比为25%,白眼和翅脉正常的果蝇各占比25%。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推断果蝇的白眼和翅脉丧失是由两个基因的双重显性突变所导致。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揭示果蝇基因的互作关系,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通过观察果蝇表型的变异,我们还可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和胚胎发育等生命过程。
总结:通过果蝇的双因子实验,我们可以揭示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果蝇作为经典的遗传学模型生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基因的工具和资源。
果蝇染色体

果蝇染色体正常果蝇体细胞为8条染色体。
6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
正常果蝇生殖细胞为4条染色体。
存在随机出现的三倍体、四倍体、八倍体、非整倍体果蝇。
黑腹果蝇是很小的双翅目昆虫,起源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现已经扩散到了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
在过去的两万年的时间内,它从非洲到了欧洲和亚洲,在最近的200年内,它又扩散到了澳大利亚和美洲。
果蝇是群体遗传学的有利研究工具。
很多与群体遗传相关的成果都是首先在果蝇中发现的。
果蝇研究的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技术:利用果蝇作为研究材料的优势之一就是其易于在实验室养殖。
通常,实验室种群是在野外采集受孕的雌性果蝇,形成一只单雌系品种。
这样能够保证一个群体的遗传性状稳定。
单雌系:单雌系始于一只受孕的果蝇,其后代杂交。
只要精心照顾,单雌系可以维持数年。
如果种群数量比较小,那么这种高度的后代杂交会造成基因多态性的迅速丢失和杂合子的减少。
所以一个比较好的单雌系几乎全部都是纯合子,整个单雌系应该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基因组(不再是两个)。
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比如一些来自赤道地区的果蝇很难完成一个系的近亲交配,这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倒置的存在,而且倒置区域含有有害隐形突变。
在这些种群中可以发现长达500Kb的残留杂合子区域。
此外,通常单雌系在实验室饲养的时候种群数量都不大,所以如果这期间出现新的突变,这些突变很可能会很快累积到很高的频率。
所以单雌系在实验室养的时间越久,其和最初饲养时候的遗传状态差别越大,对野外品系的代表性也越差。
单倍体胚胎测序:为了解决单雌系中残留的杂合子,Langley(2011)通过扩增一个单倍体胚胎,然后对其测序。
果蝇卵如果被含有ms(3)K81基因的雄性果蝇受精,那么该卵将无法进行发育,通过对这些未发育卵的基因组进行扩张和测序,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测序数据。
虽然一个卵只含有一个基因组,但是却能使我们得到phased的DNA数据。
基因组半克隆测序:以实验室高度近亲交配或单雌系为参考,拿实验室品系和野外品系杂交。
果蝇实验

培养基的配制
果蝇培养基成分 : 水 1L 玉米粉 82g 蔗糖 62g 琼脂 5g 丙酸 5mL 酵母粉 少许
• 量取1L水,将大约一半倒入一干净的锅中, 加入琼脂加热溶解;水开后,加入蔗糖, 搅拌均匀,将玉米粉加入剩余的水中,搅 拌均匀,再沿着锅边慢慢倒入,边倒边搅 拌(这样玉米粉不易结块)。继续煮10多 分钟,锅中的培养基成为一种糊状物时即 可离火。加入丙酸(用以防腐)及酵母粉, 搅拌均匀即可分装。每瓶培养基厚约2cm, 室温下干燥2~3天,待培养基完全凝固,表 面坚硬时再行接种,培养基太软会粘住果 蝇致其死亡。
果蝇的性别的鉴别
• (1)大小 雌体通常比雄体大些。 • (2)形态雄体腹部钝圆,而雌体腹部稍尖,向后突出; 雄体腹部相对窄小呈柱状,而雌体腹部较宽厚呈卵圆形。 • (3)条纹 雌体腹部背面有宽窄相近的5条黑色条纹,而 雄体腹部的背面只有三条,上部两条窄,最后一条宽而延 伸至腹部腹面,呈一明显黑斑。 • (4)性梳(sex comb)果蝇胸足的跗节共有5个亚节。 在雄蝇第一对雄足跗节的第一亚节基部有一个黑色鬃毛结 构,形似一个小梳,称为性梳。放大100倍左右可以清晰 地看到这一结构。雌蝇不具这一结构。性梳的有无是鉴别 雌雄蝇的可靠标志之一。
果蝇单因子杂交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 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期的唾腺细胞 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这种染色 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400um, 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 大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 对状态。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 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 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经染色 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 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 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 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1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
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
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课堂练习课后反思作业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四种常用昆虫采集毒瓶试剂对黑腹果蝇毒杀效果

作者 简介 :王剑 峰( 1 9 8 0一 ) , 男, 河北 张家 口人 , 沈 阳大学副教授 , 博士.
第2 期
王剑峰等 :四种常用昆虫采集毒瓶试剂对黑腹果蝇毒杀效果
实 验 试 剂 :四 氯 化 碳 ( C C 1 ) 、 三 氯 甲 烷
( C HC 1 3 ) 、乙 酸 乙 酯 ( C H3 C OOC 2 H5 ) 、乙 醚 ( ( C H。 C H。 ) 。 o) , 均 为分析 纯.
实 验器 具 : 5 0 0 mL具 塞 磨 口瓶 、 棉 花、 捕 虫
氯 化碳 和三 氯 甲烷等新 型 的毒杀试 剂 . 对 于双翅 目、 膜 翅 目等 体 型 较 小 昆虫 的毒 杀 试 剂选择 , 均 需要 有 较 系 统 和详 细 的横 向对 比分
析. 因此 , 参考 昆虫 急 性毒 物 测 试 方 法 l 6 ] , 本研 究
选取效果较好 、 容 易 获得 的 四种 试 剂 , 即 四 氯化 碳、 三氯 甲烷 、 乙醚 、 乙酸 乙酯 , 设计 以 2 5℃ 室 温
条 件下 致 昏迷 时 间和半 致死 量两 项标 准为 主要 参
考 评判 数据 , 将 这 四种试 剂进 行 比较 , 筛选 出一种
翅 目等 昆虫 , 采取 直接 浸泡难 度很 大 , 传统 采集 则 多用 吸 虫管 等收集 此类 标本 , 但采 集效 率非 常低 , 因此有 必要结 合 毒瓶法 进行 标本 采集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实验材 料
无强 烈的毒 副作用. 早期 野外 昆虫 标本 的采 集 , 一
般使 用氰化钾 制作 毒瓶 , 用 于处 死 鞘翅 目、 鳞翅 目 等大 型昆虫. 但 氰化 钾 有剧 毒 , 属 于 公安 部 门控 制 物品, 既危险也 不容 易 获得 , 因此 新 型有 效 的低 毒 化学 试剂筛选 就显得尤为重要 . 我 国学 者梁宏 斌研 究 了应用 乙酸 乙酯 毒杀 鞘 翅 目甲虫 的具 体 操作 方 法, 同时建议可应用 乙酸 乙酯 处理半 翅 目、 直 翅 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的采集方法
一、诱集瓶的制作
取一个容量为 500 mL的广口瓶和带有液管的橡胶塞。
在瓶内放入一些腐烂的水果,或者是甜酒糟,其量为瓶的1/3。
滴管吸入少量乙醚后,管口用凡士林或石蜡封好。
二、采集方法
将诱集瓶放在垃圾堆旁或水果市场一角,也可以放在厨房,甚至米酒坛子旁边都可以。
注意瓶子不要将盖子塞住瓶口,以便瓶内的气味溢出和果蝇的进入。
过一段时间发现有果蝇在瓶内,迅速将盖子塞住瓶口,然后挤压滴管胶头将适量乙醚注入瓶内。
待其麻醉后取出,进而培养出果蝇的幼虫以供实验用(观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注意注入瓶内的乙醚不要过量,避免麻醉过深至死。
《生物学通报》2002.04
果蝇的生活史及其人工饲养
果蝇是双翅目昆虫,成蝇体长约 0. 5 cm。
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果蝇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属于果蝇科、果蝇属,它体形小、繁殖快。
一、生活史
果蝇的1个完整的生活周期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
卵长约 0.5 mm、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能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于食物中,卵经 22~24 h孵化为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为三龄幼虫约 4~5 mm,肉眼可见其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幼虫生活约4d左右化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羽化,成虫果蝇自羽化后8h可交配,2d后即可产卵,成虫果在25℃下一般存活37 d。
二、饲养
1.所需的仪器、器具及试剂恒温培养精、干燥箱或灭菌锅、麻醉瓶(用 50 mL广口瓶)、培养瓶(口与所用麻醉瓶同大小的短平底试管,可定做)、解剖镜、放大镜、白瓷板、平皿和毛笔等。
乙醚、玉米粉、糖、琼脂、酵母粉和丙酸等。
2.培养基的制备果蝇的培养基有多种配制方法,一般多采用玉米粉培养基:玉米粉 15 g、糖 7. 5 g、琼脂2.2 g、丙酸 0.5 g和水 150 mL。
先用水将琼脂加热溶解,再溶入糖,然后慢慢加入玉米粉,边加达搅拌,成为稀糊状后停火,然后加入丙酸搅匀,趁热分瓶(以免冷却凝固无法分装),待冷却后加入酵母粉或酵母汁。
培养基分装前,培养瓶应进行灭菌处理,可干热灭菌也可湿热灭菌,塞子一般用塑料(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或不吸水的棉花制成,有条件用塑料泡沫更方便,连续使用可以使塑料塞压扁,可以把它浸到异丙醇中使它重新伸展开来。
当然在重新使用之前,应除掉气味。
3.果蝇的培养将果蝇移入培养瓶中,一般每瓶5~10对(在移入前要对果蝇进行检查,一般用乙醚进行麻醉,选取雌雄。
需处女蝇时应在果蝇羽化后
8h内挑出),移人后,须将瓶横卧,以免果蝇粘在培养基上。
培养基一般3~4周换上1次,以便使之保持充足的营养,果蝇的培养主要是用来做实验,故应根据实验所需拟定果蝇的培养计划。
三、注重事项
培养果蝇的过程中,要经常的观察,及时将已生霉的培养瓶中的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
当虫体密度过大时,可放出一部分果蝇或转移至新培养瓶中。
还要密切关注培养箱的温度,原种培养一般维持在15℃左右,作为实验过程中的果蝇,温度应维持在25℃左右。
资源来源《生物学通报》2002.02
显性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
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完全显性。
例如,孟德尔所研究的7对相对性状,都属于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
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
如红花紫茉莉与白花紫茉莉杂交,都开粉红花,
则有开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它们之间比例接近1:2:1,遗传图解如下:
基因型
表现型红花:粉红:白花=
3.共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
的个体上显现出来,
而不是只单一的表现出中间性状,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共显性。
例:
血型与亲子鉴定
1.
血型系统
2.ABO 血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 、
3.关于亲子鉴定
根据ABO 血型系统中各血型的基因型,在亲子鉴定中可大显身手。
例,已知两个孩子的血型分别为O 型和B 型,两对父母的血型分别为AB 型和O 型、A 型和B 型。
要鉴定这哪个孩子的父母是谁?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肯定B 血型孩子为甲组父母所生,O 血型孩子为乙组父母所生。
影响相对性状分离的条件是什么?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产生的
,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其自交
后代的分离比例为3∶1,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例为1∶1。
这种分离比例反映了,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是分别载荷在两条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它们随着同源染色体的行动而进行分离和组合。
但是,上述分离比例的出现必须具备下列几方面的条件:
(1)研究的生物体必须是二倍体,且杂交的2个亲本必须是纯合体,即纯合二倍体。
(2)研究的相对性状必须差异明显(如课本上豌豆茎的高矮这对相对性状,高的达1.5~2.0m,矮的只有0.3m)。
(3)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要完全显性,并且不受别的基因的影响而改变发育方式。
(4)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杂合体内的同源染色体必须以均等的机会分离,形成两类配子的数目相等。
并且两类配子都能良好地发育,受精时各雌雄配子都能以均等的机会相互自由结合,即无选择受精和异花授粉。
(5)受精后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的成活率。
(6)所有的杂种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试验分析的群体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