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题型版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必考大题与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Brown-Sequard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损害,表现为病侧损害节段的根性疼痛和感觉过敏带,病侧损害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常见于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血肿等。
(2) 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是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典型临床症状为意识清醒,咽部、四肢不能活动,仅以眼部的某些动作与外界交流(3) Horner征:由于颈上及脑干网状结构等交感纤维损害,临床表现为病侧眼球凹陷、瞳孔缩小、眼裂变小,可伴有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4) Broca失语:损伤部位在额下回后部,又称运动性失语。
临床特点以口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呈典型非流利型口语,口语理解相对较好。
(5)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受损部位位于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
表现为对口语无法理解,但运动性语言正常(6) 低颅压头痛:是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g)所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患者通常在直立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重,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
(7) 痛性抽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
(8) Hunt综合征:病变在膝状神经节时,除了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有患侧乳突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或异常,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9) Bell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10) Bell征:面神经炎时出现周围性面瘫,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出白色巩膜。
(11)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明显而细胞数目正常,在格兰-巴雷综合征中此现象是该病的特征之一(12) 多发性神经病:是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在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一、单选(有的只标了页数,选择题,随意一点吧)1、昏迷的诊断依据: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生命体征无改变(2)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生命体征有改变(3)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2、单纯疱疹脑炎的病理:脑组织水肿、软化、出血、坏死,脑实质中出血性坏死,神经细胞核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包涵体内含有疱疹病毒的颗粒和抗原,是最有特征的改变。
3、吉兰巴雷综合症的诊断依据①病前1-4周有感染史,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③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④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⑤可有脑神经损害;⑥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⑦电生理改变:(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NCV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4、各神经损伤感觉障碍的特点A神经干型感觉障碍:各感觉均减退或消失;B末梢型感觉障碍: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C后跟型感觉障碍:单侧阶段性感觉障碍;D髓内型感觉障碍:①后角型:损伤侧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②后索型:深感觉障碍和精细触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③侧索型: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④前联合型:受损部位双侧阶段性分布的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
E脑干型感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
①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丘脑侧束(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②延髓内部病变损害内侧丘系引起对侧深感觉缺失(对侧面部及半身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
F丘脑型感觉障碍:损害时出现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退。
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
G内囊型感觉障碍:为偏身型感觉障碍,即对侧偏身(面部)感觉缺失或减退。
5、中枢,周围瘫的鉴别特征周围中枢面瘫程度重轻症状表现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支无损,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障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恢复速度缓慢较快常见面神经炎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疾病6、脊髓纵定位特点P237、各种失语症特点:A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部位外侧裂周围区,特点复述障碍①Broca失语:口语表达障碍,命名困难,发音和语调障碍,错语常见,阅读以及书写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常伴有颜面失用。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1、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部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
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程度重,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恢复缓慢,常见于面神经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程度轻,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垂),额支无损,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
恢复速度较快,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和脑部肿瘤。
4、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病变位于脑桥基地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和周围建立关系。
5、临床检查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瘫痪分布整个肢体为主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降低,呈迟缓性瘫痪浅反射消失消失腱反射增强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或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障碍常有肌束颤动或肌纤维颤动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6、真性球麻痹: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唇、腭、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本身的无力称真性球麻痹。
7、肌力的六级记录法:0级——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3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4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5级——正常肌力。
8、深反射中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
9、脑膜刺激征检查:1、屈颈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托患者枕部并使其头部前屈而表现不同程度的颈强,被动屈颈受限,称为颈强直,但需排除颈椎病。
2、克匿格征:患者仰卧,下肢髋、膝关节处屈曲成直角,检查者于膝关节处试行伸直小腿,如伸直受限并出现疼痛,大小间夹角<135°,为克匿格征阳性。
3、布鲁津斯基征:患者仰卧屈颈时出现双侧髋、膝部屈曲;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位,检查者使该下肢向腹部屈曲,对侧下肢亦发生屈曲,均为布鲁津斯基征阳性。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1.腔隙性脑梗死——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
2.帕金森病: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3.慌张步态:PD患者的特有体征,表现为迈步时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越走越快,不能立刻停下脚步。
4.冻结现象:PD病人在行走时双腿突然不能抬起好像被粘在地上一样的现象,称为冻结现象。
5.Locked-in Syndrome:闭锁综合征,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
双侧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均被阻断,展神经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不能说话,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构音障碍,吞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但中脑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因此意识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功能保留,患者可通过眼球的上下运动示意。
6. Wallenberg Syndrome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表现为:1)前庭神经核损害(恶心、呕吐、眩晕和眼震);2)疑核、舌咽、迷走神经损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和咽反射消失;3)病变侧共济失调(小脑绳状体损害);4)交感神经下行神经纤维(Horner综合征);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消失。
7.Weber Syndrome:大脑脚综合征,病变位于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侵犯了动眼神经、锥体束和皮质核束。
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中枢性面、舌瘫)。
8.Brown-Sequard Syndrome:脊髓半切征,病变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以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
9.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害所致。
临床表现为:计算不能、书写不能、不能辨别手指、不能辨别左右。
陈生弟版神经病学重点,名解+大题

本重点根据陈生弟主编的《神经病学》,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考试重点编辑1.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2.黄斑回避:枕叶视中枢病变引起两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视野中心视力常保存,称~。
3.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对侧核间性凝视麻痹,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而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称为~。
4.感觉是感受器接受到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
5.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
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6.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称为~。
7.颈膨大:颈部上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在C7 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8.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9.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10.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节及其纤维损害所致,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11.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 pupil):多由神经梅毒引起。
中脑顶盖前区受损。
特征为两侧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
12.艾迪瞳孔(Adie pupil):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表面上似乎光反射消失,但实际上只是对光线强弱变化反应迟钝,调节反射也比较迟钝。
13.球麻痹: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往往同时受损,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称为~。
14.颈静脉孔综合征:后颅窝病变,副神经和舌咽迷走神经一道受损,表现球麻痹和垂肩等症状,称为~。
《神经病学》复习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名词解释:1、Willis环:又称为脑底动脉环,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末端、大脑后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连接而成,使左右侧大脑半球以及前后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对脑的血液供应发挥调节和代偿作用。
2、Brown-Sequard syndrome:脊髓半侧损害时,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
3、运动性失语(motor aphasia):①前语言区②无咽喉/舌肌瘫痪但不能言语或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能理解别人言语及文字而难以读出,电报式表达但用词常不错。
4、感觉性失语(sensory aphasia):①后语言区②发音正常但不能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言语,模仿讲话的能力也减退,患者严重言语缺陷但无内省力。
5、命名性失语(nominal aphasia):①顶叶后下部、角回附近言语形成区②称呼物体名称的能力丧失但能表述如何使用该种物件;患者能辨明别人讲述某物名称是否正确但自我表述经常错误。
6、Horner征:颈上交感神经径路受损时出现,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以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Wallenberg syndrome: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侧软腭不能上抬,悬雍垂偏健侧;交叉性痛、温觉障碍(同侧面部,对侧肢体);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同侧Horner征。
8、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意识未能完全恢复。
9、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如果急骤发生延髓肌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正常换气功能时,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常见的死因。
10、杰克逊(Jackson) 癫痫:若发作自一处开始后,按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缓慢地移动,如从一侧拇指沿手指、腕部、肘部和肩部扩展。
11、Hunt综合征:一侧面神经周围性瘫痪伴有病变侧乳部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称为Hunt综合征。
神经病学重点题型版

神经病学重点题型版神经病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脊髓半侧损害:引起脊髓半切综合征,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2.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3.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肌张力:是肌肉松弛状态的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检查时嘱患者肌肉放松,触摸感受肌肉硬度,并被动屈伸肢体感知阻力。
)4.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凡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6.孤立综合征(CIS):因首次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事件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既可表现为孤立的视神经炎、脑干脑炎、脊髓炎或某个解剖部位受累后症状体征(通常不包括脑干脑炎以外的其他脑炎,)亦可出现多部位同时受累的复合临床表现。
7.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
主要临床特点为病灶的空间多发性和时间多发性。
8.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传统定义认为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9.脊髓休克:又称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1、视乳头水肿与其他眼部疾病的鉴别
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客观体征之一,其发生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所致。
症状和体征 视乳头水肿 视神经乳头炎 假性视乳头水肿 高血压性眼底病变
视野 晚期盲点扩大,周边部视野缺损 向心性视野缩小 正常 不定
视力 早期常正常,晚期减退 早期迅速减退 正常 常不受影响
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组:
1. 浅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2. 中昏迷 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应,自发动作很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1)肌无力危象:为最常见的危象,疾病本身发展所致,多由于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如注射依酚氯铵或新斯的明后症状减轻则诊断。
(2)胆碱能危象:非常少见,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患者肌无力加重,并且出现明显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如肌束颤动及毒蕈碱样反应。可经脉注射依酚氯铵2mg,如症状加重则应立即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待药物排除后可重新调整剂量。
10,化脑,结脑,病脑脑脊液的鉴别。
化脑:压力常升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通常为(1000~10000)×106/L;蛋白升高;糖含量下降,通常低于2.2mmol/L;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阳性率在60%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在80%以上。
结脑:压力增高可达400mmH2O或以上,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常为(50~500)×106/L;蛋白增高,通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下降。CSF抗酸染色仅少数为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重点、名词解释1. 脊髓半侧损害:引起脊髓半切综合征,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2. 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3. 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肌张力:是肌肉松弛状态的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检查时嘱患者肌肉放松,触摸感受肌肉硬度,并被动屈伸肢体感知阻力。
)4.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凡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6. 孤立综合征(CIS ):因首次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事件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既可表现为孤立的视神经炎、脑干脑炎、脊髓炎或某个解剖部位受累后症状体征(通常不包括脑干脑炎以外的其他脑炎,)亦可出现多部位同时受累的复合临床表现。
7.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
主要临床特点为病灶的空间多发性和时间多发性。
8. 癫痫持续状态:或称癫痫状态,传统定义认为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9. 脊髓休克:又称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0. 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以病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
11. 三叉神经痛: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12.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一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由于神经一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AChR(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
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症状呈波动性,活动后症状加重,晨轻暮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二、填空题1.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两个部分。
2.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3. 意识障碍可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两方面。
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等。
4. 不同的病变部位可产生不同特点的构音障碍: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基底核病变、小脑病变、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肉病变。
5. (填空或选择)共济失调:(填空掌握大点,选择掌握症状)P84临床上,共济失调可有以下几种:(1)小脑性共济失调:①姿势和步态异常;②随意运动协调障碍;③言语障碍;④眼球运动障碍;⑤肌张力减低;(2)大脑性共济失调:①额叶性共济失调;②颞叶性共济失调;③ 顶叶性共济失调;④枕叶性共济失调;(3)感觉性共济失调;(4)前庭性共济失调。
6. 复合(皮质)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 _____7.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分型: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
8.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CNS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神经干逆行感染。
9.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型:根据病程将MS分为以下四种亚型:复发缓解型、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进展复发型。
10. 癫痫的全面性发作,包括:(1)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强直性发作;(3)阵挛性发作;(4)失神发作;(5)肌阵挛发作;(6)失张力发作。
11. 重复神经电刺激:MG典型改变为动作电位波幅在低频和高频均递减。
三、选择题(包括单、双/多选题)(由于这部分内容较散,请大家务必结合课本复习)1. 脊髓横贯性损害P23:主要症状为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括约肌障碍等,相应节段横贯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2. 椎体束病损的表现:出现对侧中枢性偏瘫。
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出现的原始反射,当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故其病损表现可参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主要临床表现。
)3. 反射的定位诊断(掌握各种反射对应的中枢水平):P62-634. 意识障碍可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两方面。
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等。
5. 掌握嗜睡、昏睡及昏迷的主要特点:P65(1 )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2 )昏睡是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3)昏迷: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①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②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
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③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6. 相应病变部位产生的失语(重点掌握(1)- (2)):(1)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引起。
(2)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Wernicke 区)病变引起。
(3)传导性失语:多数传导性失语患者病变累及优势侧缘上回、Wernicke区等部位,一般认为本症状是由于外侧裂周围弓状束损害导致Wernicke区和Broca区之间的联系中断所致。
(4)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病变位于优势侧Broca区附近,但Broca区可不受累,也可位于优势侧额叶侧面,主要由于运动区之间的纤维联系受损,导致语言障碍。
(5)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病变位于优势侧Wernicke区附近。
(6)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又称语言区孤立,为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和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并存。
(7 )命名性失语:又称遗忘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
(8 )皮质下失语:是指丘脑、基底核、内囊、皮质下深部白质等部位病损所致的失语。
7. 共济失调:(填空掌握大点,选择掌握症状)P84临床上,共济失调可有以下几种:(1)小脑性共济失调:①姿势和步态异常;②随意运动协调障碍;③言语障碍;④眼球运动障碍;⑤肌张力减低;(2)大脑性共济失调:①额叶性共济失调;②颞叶性共济失调;③ 顶叶性共济失调;④枕叶性共济失调;(3)感觉性共济失调;(4)前庭性共济失调。
8. 步态异常常见疾病:(经典步态掌握(3)-(6)):P85-86(1 )痉挛性偏瘫步态:常见于脑血管病或脑外伤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2)痉挛性截瘫步态:又称“剪刀样步态”,为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步态。
常见于脑瘫的患者。
慢性脊髓病变叶表现为典型的剪刀样步态,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压迫症、脊髓外伤或血管病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
(3 )慌张步态:是帕金森病的典型针状之一。
(4)摇摆步态:又称“鸭步”。
多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也可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少年型脊肌萎缩症等疾病。
(5)跨阈步态:又称“鸡步”。
常见于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或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等。
(6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多见于脊髓痨、脊髓小脑变性疾病、慢性乙醇中度、畐U肿瘤综合征、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神经病及多发性硬性化等。
9.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P81-82(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单侧脊髓束病变时,造成对侧中枢面瘫和舌瘫,主要表现为双唇和舌承担的辅音部分不清晰,发音和语言共鸣正常。
(伴有言语模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
)(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受累肌肉张力过低或消失而出现迟缓性构音障碍,共同特点是发音费力和声音强弱不等。
10. 瘫痪的分类(按病因:何种部位损伤导致何种瘫痪):P81(1 )神经源性瘫痪;(2)神经肌肉接头性瘫痪;(3)肌源性瘫痪。
(按运动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1 )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及其发出的下行纤维病变导致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也称痉挛性瘫痪,主要临床表现有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无明显的肌萎缩等。
(2 )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以及它们的轴突组成的前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受损导致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也称弛缓性瘫痪,主要临床表现有:肌力减弱、肌张力减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明显。
12. 颅脑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ICH)的首选方法,临床疑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选头颅CT平扫检查。
13.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P214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
通常感觉系统和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14•帕金森病的预后:本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无法治愈。
至疾病晚期,由于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终至不能起床,最后常死于肺炎等各种并发症。
晚期帕金森病伴发的并发症:(1)运动并发症: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和异动症)是晚期患者在治疗中最棘手的副作用。
(2)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
15. 任何类型的癫痫均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其中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危害性也最大。
16. 癫痫发作与假性癫痫发作的鉴别:18. 单根动眼神经损伤瞳孔放大。
19.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20. 巴宾斯基征阳性表明的损害部位:巴宾斯基征是经典的病理反射,提示锥体束受损。
(检查方法:用竹签轻划足底外侧,自足跟向前至小毗根部足哗时转向刚肌阳性反应为趾背尼,可伴弍他足趾扇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