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

1.土壤退化:因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土壤退化又称土壤衰弱,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
是土壤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综合表征,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
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稀疏的植被受破坏,土壤沙化,就是严重的土壤退化现象。
土地退化:由自然力或人类土地利用中的不当措施,或两者共同作用而导致土地质量变劣的过程和结果。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制约因子有三个方面:第一,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第二,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
第三,气候演变,即变干、变暖2.什么是面蚀?影响面蚀的因素是什么?在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全部下渗,而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积水会向坡地流动,产生地表径流,开始产生的地表径流未击中称为股流,其对地表进行冲刷,造成的侵蚀称为面蚀。
影响面蚀的因素主要有:一、气候因素,包括降雨强度及前次降雨量。
前者主要是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降水,土壤的吸收入渗速度跟不上,导致地表径流的产生,后者是影响土壤的水分饱和度,影响土壤入渗量。
二、地形因素,主要包括坡度,坡长,坡面的组糙率,坡向等,三、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稳定性以及地表组成物质,土地利用方式等。
四、植被措施,减少地表径流,含蓄水分能力,增加粗糙度,降低流速。
五、人为因素,生产方式不正确,掠夺式开采等造成的破坏加速面蚀,另一方面有人为的护坡,植树种草等改善措施。
3. 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带在干旱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利用土地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风沙活动的土地退化过程。
土壤资源保护和管理

第十四章 土壤资源保护和管理
14.4 土壤酸化与防治
形成原因可分成两类: 酸雨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 酸雨监测及其防治措施:
(1)采取有效措施控制SO2的排放是防止酸雨发展的根本对策 。 (2)对已经酸化的土壤可以添加一定的土壤改良剂 。 (3)加速城市绿化和恢复植被 。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类型的土壤侵蚀遍布 全国各地。
全国水蚀面积153万km2 14.3.4 土壤侵蚀的危害
第十四章 土壤资源保护和管理
14.3 土壤侵蚀与防治
14.3.1 土壤侵蚀的概念 14.3.2 土壤侵蚀的类型 14.3.3 我国土壤侵蚀状况 14.3.4 土壤侵蚀的危害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大量流失 (2)土壤侵蚀给人们带来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贫困
14. 3. 5. 2 标本兼顾,综合治理 (1)无明显土壤侵蚀地区在利用中应加强保护 (2)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区在保护中利用 (3)在土壤侵蚀严重地区应先保护后利用 (4)选择适宜的管理措施
第十四章 土壤资源保护和管理
14.4 土壤酸化与防治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变酸的过程。 按其形成原因可分成两类:
14.2 土壤(地)沙化与防治
14.2.1 土壤沙化及沙漠化的概念 14.2.2 土壤(地)沙化及沙漠化的类型 14.2.3 土壤沙化及沙漠化的危害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60年代在前苏联均发生过强烈的黑风暴。 今年连续不断 的沙尘暴
14.2.4 影响土地沙漠化的因素
有自然因素,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
C2 碱化 D1 无机物 (包括重金属和盐碱类) 污染 D2 农药污染 D3 有机废物 (工业及生物废弃物中生物易降解有机毒物)污染 D4 化学肥料污染 D5 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 D6 放射性物质污染 D7 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污染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4.1 Initial concepts and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14.2 Background and general trend of soil degradation in China
4900 1300
14.3 Major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and its control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14.3.1 Soil desertification 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土壤沙化与土地沙漠化的重要过程是风蚀和风力堆积 过程。土壤沙化包括草地土壤的风蚀过程及在较远地段的 风沙堆积过程。 根据土壤沙化区域差异和发生发展特点,我国沙漠化土 壤(地)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 半干旱地区土壤沙化 半湿润地区土壤沙化
影响土壤沙化的因素
人为活动是土壤沙化的主导因子 人类经济的发展使水资源进一步萎缩,加剧了土壤的干 旱化,促进了土壤的可风蚀性; 农垦和过度放牧,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大 大降低。
土壤沙化的危害
土壤沙化使大面积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使有限的 土壤资源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 使大气环境恶化,土壤大面积沙化,使风挟带大量沙尘 在近地面大气中运移,极易形成沙尘暴,甚至黑风暴。
土壤沙化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
土壤沙土地沙漠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主要防治途径是: 营造防沙林带
实施生态工程
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合理开发水资源 控制农垦 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14.3.2 Soil erosion 土壤流失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三节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 能力、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的能力。
•
土壤质量是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及土壤健康质
量的综合量度。
• 土壤肥力质量是土壤满足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 的能力、抗御土壤侵蚀,维持永续生产所需的水分 、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参数指标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方面: 物理指标:土壤质地、土层和根系深度、土壤密度和渗透 率、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土壤含水量 和土壤温度等。 化学指标: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土壤pH、电导率、矿化氮 、磷和钾等。
生物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潜在可矿化氮、呼吸量/ 生物量等。
2、土壤沙化的原因
• 极端干旱及大风
• 水资源萎缩
• 过渡放牧
• 过渡开垦
• 森林植被破坏
3、土壤沙的防治
营造防沙林带
合理开发水资源 控制农垦 控制放牧强度 实施生态工程
三、土壤盐渍化及其防治
1、土壤盐渍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 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土壤盐化与碱化往往相伴发生,长期以来人们将土
以外力性质为依据,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
人为侵蚀
2、土壤侵蚀的原因
自然因素
• 气候
• 地形
• 土壤 • 植被
人为因素
• 植被破坏-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 • 开矿、修路等
3、土壤侵蚀的防治
自然因素
• 气候
• 地形—地形改造,因地利用
• 土壤 • 植被—恢复植被—种草、植树造林
土壤退化

二、土壤退化的现状
• 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当前,因各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和土地 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据统 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达1965万km2。就地区分布来看, 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亚洲、非洲土壤退化尤为突出,约 300万km2的严重退化土壤中有120万km2分布在非洲、 110万km2分布于亚洲;就土壤退化类型来看,土壤侵蚀 退化占总退化面积的84%,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之一;就退化等级来看,土壤退化以中度、严重和极严重 退化为主,轻度退化仅占总退化面积的38%。
我国土壤退化包括
( 一)、土壤侵蚀
• 1、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 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包括面蚀、 潜蚀、沟蚀和冲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又可分为五个二 级类型区,即:①西北黄土高原区,②东 北黑土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③ 北方土石山区,④南方红壤丘陵区,⑤西 南土石山区。
•
•
•
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主要物质为黄土,黄土 土质疏松,空隙多且大,富含碳酸钙,具有湿 陷性,故一遇降雨黄土极易随着雨水而流失, 造成各种侵蚀。 植被:黄土高原由于本身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率低, 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能力,植被覆盖率越低, 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即土壤侵蚀,植被覆盖率 越高,对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越强。 ⑵人为因素。如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人 口的增加对水土、植被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强 度增加,促使水土流失增加。
• 中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 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1996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 达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 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 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 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 1.2%~2.5%的速率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土壤退化与防治

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防治本章结构简介第一节土壤退化概述一、土壤(地)的退化概念二、土壤退化的分类三、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与退化的基本态势四、土壤(地)退化的后果第二节土壤侵蚀及防治一、土壤侵蚀的概念二、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目标三、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四、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危害五、土壤侵蚀的防治第三节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一、土壤沙化的基本概念二、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的类型三、影响土壤沙化的因素四、土壤沙化的危害五、土壤沙化的防治途径第四节土壤盐渍化及其防治一、盐渍化的危害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三、土壤盐渍化的类型四、盐碱土的水盐运动规律五、土壤盐碱化程度分级指标六、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第五节土壤潜育化及其防治一、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的概念二、次生潜育化稻田的形成原因三、潜育化和次生育化土壤的障碍因素四、改良和治理第六节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一、土壤污染概述二、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七节土壤质量及其评价一、土壤质量的概念二、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随着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之间矛盾的尖锐化,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质量退化日趋严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
就我国而言,土壤退化严重。
据统计,因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4.6亿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1/4。
因此,充分认识土壤退化的类型、发展规律和后果,通过土壤质量对土壤退化做出全面评价,以寻求控制或防治土壤退化、提高土壤质量的对策,对于保持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分为七节。
第一节是土壤退化概述,主要介绍土壤(地)退化的概念、土壤退化的类型、基本态势和土壤(地)退化的后果;第二节是土壤侵蚀,主要介绍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指标、影响因素、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土壤侵蚀的防治;第三节是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主要介绍土壤沙化的基本概念、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的类型、影响土壤沙化的因素、土壤沙化的危害、土壤沙化的防治途径;第四节是土壤盐渍化,主要介绍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形成条件、类型、水盐运动规律、土壤盐碱化程度分级指标和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第五节是土壤潜育化及其防治,主要介绍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的概念、次生潜育化稻田的形成原因、潜育化和次生育化土壤的障碍因素、改良和治理;第六节是土壤污染与防治,主要介绍土壤污染概述和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七节是土壤质量与评价,主要介绍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的目标是重建生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和可持续性。
生态恢复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 恢复,还涉及人类活动对生态 环境的干预和调整,以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恢复的方法
自然恢复
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减少人为干扰,使受损生态系
统逐步恢复到自然状态。
土地盐碱化
总结词
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积累的过程。
详细描述
土地盐碱化通常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不当、排水不畅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位升高,盐分随地下水 上升到地表,形成盐碱地。盐碱地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
土壤污染
总结词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 现象。
建立土壤退化监测网络
构建覆盖全国的土壤退化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土壤退化状况,为决 策提供数据支持。
提高公众对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的认识
普及土壤保护知识
01
通过媒体、教育等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土壤保护和生态恢复
的重要性。
倡导绿色生产方式
02
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
用,降低土壤污染。
人工恢复
采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 资源调控等人工措施,加速生 态系统恢复进程。
综合恢复
结合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利用多 种手段和技术,针对不同受损程度 和类型,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
适应性管理
在恢复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管 理措施,根据生态系统变化及时
应对,确保恢复目标的实现。
生态恢复的实践案例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详细描述
第十二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一节 我国土壤退化现状
据统计:我国因水土流失、盐渍化、 据统计:我国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 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 壤退化总面积约4.6亿公顷, 壤退化总面积约4.6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4.6亿公顷 的40%,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1/4! 40%,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1/4! 1/4
人的退化
植物退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壤退化
动物退化
水质退化
大气退化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
南京土壤研究所借鉴国外的分类, 南京土壤研究所借鉴国外的分类,根据我国 的实际情况,将我国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 的实际情况,将我国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 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以及不包括上列各 壤沙化、土壤盐化、 项的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6 项的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6类。在 这6类基础上,进行2级分类。 类基础上,进行2级分类。
土地总 面积 106ha 916.7 24.2 922.1 948.7
农业人 口 % 2.5 2.1 3.6 80
人均耕 地 hm2 0.764 0.121 1.772 0.098
美 国
英 国
加拿大
中 国
2 、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 空间分布不均, 90% 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 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 50% 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 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 80% 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 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 青藏高原占全国的面积22.6%,人口只占全 , 青藏高原占全国的面积 国人口的0.5%。 。 国人口的
3 、生态脆弱区范围大 如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 如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 西部绿洲、卡斯特地区、荒漠化地区等。 西部绿洲、卡斯特地区、荒漠化地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是指多重不利因素对土壤造成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的
综合改变,结果是土壤性质和质量下降。
土壤退化的多方面概念涉及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经济等多方面。
土壤退化主要受环境要素影响,这些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强度的耕作,水土流失,垃圾污染,气候异常和许多其他的环境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如土壤特性,例如细粒度和养分含量,外在因素,如植物的植被覆盖,气温,降雨等。
土壤退化的影响是非常糟糕的,会对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它会影响土壤的水分保持力和含水量,从而影响土壤的生物活性,影响土壤的肥力,影响土壤中的病虫害,降低植物产量,减少种子价格,增加土地生产力,影响质量安全,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破坏城镇绿色环境和资源保护水平,从而导致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为了避免土壤退化,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这包括改善贫瘠土地肥力,增加土壤保护设施,控制土壤发挥的特性,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脆性,提高保护土地的能力,通过建设林带,绿化行道树,种植防护植物等措施,加强耕地的管理,节约水资源,强化农业技术应用,强化生态恢复技术,积极推广农业技术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