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
从苏轼的儋州散文看其晚年的生活状态

轼晚年豁达乐观的生活 态度、 顺应 自 然的养生观念以及追慕雅士风范的情志。 关键词 : 州散文 ; 儋 豁达乐观 ; 养生 ; 情志 中图分类 号 : 0 . I 72 2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1 ( 0 2 0 — 0 0 0 1 7 — 0 4 2 1 )3 0 3 — 3
宋哲 宗绍 圣 四年 (07年 )由于 朝廷 的一 纸诰 “ 19 , 己而 思 之 , 地 在积 水 中 , 天 九州 在 昌化军安置 , 不得签书公事” 在少 海 中 , 生孰 不 在 岛者 ?用这 种 豁达 开 阔 的思 , 有 ”
作者简介 : 晓凡 (9 6 任 1 8一
・
)男 , , 山西河津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
3 ・ 0
任晓凡 从 苏轼 的儋州散文看其晚年的生活状态
不 夫 不 和身躯 高大 的椰子 树 , 以及一些 不知 名 的热 带植 物 , 夫 蜩 登 木 而 号 , 知 止 也 。 鸡 俯 首 而 啄 , 知 仰 其 然 则 无 苏轼 并没 有 因为 被逐 出官屋 、 茅草 屋 的简 陋而 有任 也 。 固也 如 此 。 至蜕 与 伏 也 , 无 视无 听 , 饥 默化 于荒 忽之 中 , 伺 于毫 发之 间 , 候 虽圣 知 不 何 的不快 , 相反兴致 而来 , 写下一篇 《 榔庵铭并 无渴 , 桄 是 …… 子往 见 蜩 与 鸡 而 问 叙 》 其 中说 道 “ 栋 下 宇 , , 上 不烦 斤 铁 。 日月旋 绕 , 风 及 也 。 岂技 与 习 之 助乎 ?
苏东坡与儋州故事概括

苏东坡与儋州故事概括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儋州则是位于中国海南岛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以下是关于苏东坡与儋州的故事概括:
在苏东坡被贬谪期间,他曾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儋州。
当时,苏东坡对于这个荒凉的地方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投入到当地的改造和发展中。
苏东坡开始关注当地的农业和渔业,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
他还组织修筑水利工程,改善灌溉系统,帮助农民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源问题。
此外,苏东坡还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设立学校,聘请名师教授文化知识,提供免费教育机会。
他还积极推广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鼓励当地人发扬传统文化。
他自己也亲自撰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为儋州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东坡在儋州的努力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他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东海龙王”。
这个故事展示了苏东坡的智慧、胆识和为人民谋福祉的情怀。
他在逆境中积极面对,用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改变了一个荒凉贫困的地方,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让人们铭记苏东坡的伟大事迹。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论苏轼儋州时期的人生哲思与文教实践——以苏轼在儋州的诗歌成就为中心

第25卷第1期 2018年2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Vol.25 No.1Feb.2018引用本文格式:伍联群,余何.论苏轼儋州时期的人生哲思与文教实践——以苏轼在儋州的诗歌成就为中心[j].海南热带 海洋学院学报,2018,25(1 ):6 -10.论苏轼儋州时期的人生哲思与文教实践—以苏轼在儋州的诗歌成就为中心伍联群,余何(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苏轼晚年虽谪居海南遐荒之地,但不坠平生学道真实之意,著述兴教,形枯而神气充盈。
于个人思想而言,已达 思精理熟之境。
于儋州而言,则启此地文教之盛。
苏轼在儋州的贡献,对于当今儋州抑或是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与精神文 明建设而言既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又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儋州;诗歌;教育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 -3122(2018)01 -0006 -05DOI:10. 13307/j.issn.2096 -3122.2018.01.02绍圣四年(1097 )四月,苏轼自惠州贬所再谪置昌化军,至元符三年(1100 )五月移廉州安置止,寄居儋 州三年。
苏轼在经历了黄州、惠州之贬后,于人生暮年衰残之际再谪儋州,对一个白发苍颜的老人而言,不 可谓不是人生中的惨刻之事。
贬谪儋州,对于苏轼的现实人生而言是不幸的,但对处于“要荒”[1]2107的儋 州而言,又是幸运的。
苏轼在人生穷途之中对其精神与心志的不断磨砺,使他的生命底色与精神哲思呈现 出更为鲜明的本真状态,展露出作为一个文化巨人特具的节操与气性。
他在儋州的生活与言说表达,给儋 州留下了一笔值得永久珍藏的文化精神矿藏。
一、苏轼在儋州的精神哲思苏轼谪处儋州,他对大道的坚守执着,于其思想精神中最为灼目。
苏轼行至苍梧,在孤城角声、烟树苍 茫的夜色中,抚枕坐叹,想到自己将要前往之地,不是悲哀流涕,心冷神灭,而是顿起激昂之声:“平生学道 真实意,岂与穷达倶存亡。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 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

《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柳宗元、苏轼游记的感物特色比较》摘要: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另一方面,柳宗元遍游是州,孜孜以求的山水皆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象征化的山水,它们或地处偏远,被视为弃地,或深藏秀谷,人迹罕至,或荆棘遍地,需开道而行,凡此种种,奇山异水无他人欣赏喜爱,似乎专为等待主体“我”的发现与欣赏,“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也因为我的知己之赏,山水的奇、幽、丽等特征才被世人所知,山水就成为“�人”的象征物,山水的特点象征人的特点,山水的被遗忘象征人的被遗忘,山水与人成为一种对应的互赏、共感的同类,其中表现出哲学家睿智达观的生活态度、作家自由挥洒的气度,导致苏轼游记有信手写来的随意,情、景、物、理四者密切关联、无可不入,这无疑使得游记更“散”,意味着苏轼的游记散文能打破各体散文的界限,也就更接近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观念摘要: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善于描写山水的大家,但他们的山水游记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柳宗元苏轼游记感物方式比较“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①外物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山水游记是二者融合的代表文体之一,感物方式的不同使得柳宗元、苏轼的游记呈现迥异的特色,这从游记的感物方式、取景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柳宗元的游记的代表作《游黄溪记》、“永州八记”等二十几篇游记,是他贬谪永州、柳州时的作品;苏轼的著名游记大部分也是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的作品,如黄州时作的《记游定惠院》《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记樊山》等,离开黄州赴汝州的途中作的《石钟山记》,惠州时作的《记游松风亭》《记游白水岩》等,儋州时作的《儋耳夜书》等,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就形式而言是文赋,实际上也是游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②钟嵘讲的是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万物的互相感应,游记创作何尝不是如此。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王启鹏摘要:苏东坡在晚年被贬谪到岭南后,发展了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提出了“平淡自然”、“辞达”和尚“意”的创作理论,并在创作实践中创造了“和陶诗”这种新诗体,还为岭南山水写下了大量脍灸人口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文学创作实践苏东坡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诗词文赋皆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文人画的中坚人物,又是个美食家、水利工程师,后人称之为“全才”,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但对他贬寓惠州后的文学创作成就,后人是存在着一定分歧的。
这主要原因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不是产生在岭南时期,他一生的主要文学成就也不是在岭南时期。
况且苏东坡晚年的作品多是写身边的小事,平淡自然的风格居多,再也找不到青壮年时期那股热血奔放的豪情了。
所以有的人就认为,苏东坡晚年的文学创作成就不大。
是不是这样呢?因此,研究苏东坡贬寓岭南后文学创作思想和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苏东坡岭南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在地域来说主要是惠州和儋州两地,以及他在迁徙过程中路过的岭南地域。
在当时的宋代来说,惠州属于广南东路,儋州属于广南西路,是属于同一区域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海南岛还是属于广东省所管辖的。
况且,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晚年是最为成熟的。
因此,把苏东坡晚年在岭南诸地的创作思想综合起来研究,更能展现出苏东坡一生的创作思想,更能展现出其思想的光辉。
明确了这个前提,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就容易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了。
一、文学创作思想研究(一)在审美情趣上提出了“平淡自然”的创作理论平淡自然之美,在美学上称作冲淡美。
在中国文化史上,冲淡美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审美主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和庄子就极力追求和推崇“自然之道”、“自然之美”,认为天地的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魏晋六朝至中唐,乃是冲淡美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冲淡美、清丽美,不仅是文艺品评的标准,也是品评人物的标准。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的诗

苏轼在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创作的诗歌数量众多,且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他在这三个地方创作的部分诗歌:
黄州时期:
在黄州时期,苏轼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
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通过对赤壁古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惠州时期:
在惠州时期,苏轼的诗歌作品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表达。
他通过对惠州山水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例如《惠州西湖》这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向往。
儋州时期:
在儋州时期,苏轼的诗歌作品更加注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总之,苏轼在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等方面的描绘和表达,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轼儋州诗歌内容研究

苏轼儋州诗歌内容研究苏轼在被贬谪儋州的三年时间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涉及诗、词、文、论等多种文体。
尤其诗歌创作是苏轼谪居儋州期间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部分,标志着其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在诗歌的题材内容方面,融入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丰富和扩展了诗歌内容。
标签:儋州诗歌;诗歌内容一、贬谪儋州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朝廷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流放儋州。
澹州,古称澹耳郡,在苏轼生活的北宋,是还未被开发的蛮荒之地。
在中原人眼里,素来就是有去无回的鬼门关。
苏轼在告别惠州前往儋州时给友人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
今到儋州,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与王敏仲书》)垂老之年的苏轼,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代的诗歌作品,苏轼把这里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等都写进了诗中。
接下来从苏轼在儋州所写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
二、诗歌内容苏轼作诗往往随心所欲,即兴而出,其在儋州诗歌创作中同样是本着万物皆可入诗的原则,在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地方文化元素,增加了许多新的题材和内容。
(一)记录儋州习俗首先,苏轼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中介绍了许多儋州当地的节日习俗,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巳”和“祭灶”。
苏轼在《儋州人不作寒食,而已上巳上冢。
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
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
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一诗中有“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由此可知,儋州是选择在木棉花落败刺桐树开花的三月给亲人上坟扫墓的。
除了“上巳日”之外,苏轼的诗歌中还明确记录了儋州“祭灶”的习俗。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作为中国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儋县志》中记载儋州人民“以竹叶扫屋尘,换炉灰,夜具酒果,送灶君朝帝。
”苏轼在他的诗歌《纵笔三首·其三》中也提到了儋州人民的祭灶习俗: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试论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文关键词:苏轼儋州散文
论文摘要:贬谪儋州是苏轼人生的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苏轼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
在他的笔下,儋州的风土人情也呈现出别样的异彩。
绍圣四年四月十七日,苏轼被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
同年七月二日,苏轼与幼子过到达昌化军贬所,即今海南省儋州市。
元符三年二月,因徽宗登基,恩移廉州安置。
四月,因生皇子恩,诏授舒州团练副使。
六月二十日,苏轼渡海离开海南岛。
至此,他在儋州生活了将近三年。
苏轼贬谪儋州的文(不含书信),据《苏轼年谱》统计共有93篇,其中91篇《苏轼文集》有收,余下2篇《晚香堂苏帖》有增补。
?与惠州之文相比,儋州之文不但在体裁上有明显变化,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
就体裁言,赋体惠州时没有,此时则有6篇;史评,惠州时仅有1篇,此时期则有19篇之多。
就内容言,最大的不同随体裁变化而来,即史评性文字大量增加,构成了儋州之文的一道亮色。
?州之文体裁和内容上的变化,无疑与苏轼这次海南之贬有莫大关系。
这次贬谪,是苏轼人生三贬中最严重的,也是同时被贬的元佑党人中最悲惨的。
虽然在被贬惠州时,苏轼已经能够用一种从容旷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苦难,但是再次遭逢被贬,而且是贬往国土的最南端,这给苏轼的心灵依然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和伤痛。
他在《到昌化军谢表》中说:“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
子孙痛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仰于海外,宁许生还。
”其生还无望、悲观欲绝,比惠州时要真切的多。
谪居海南时,苏轼已经62岁,身边只有苏过一人。
生活上又是一派惨淡景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对待未来的生活,如何把握剩余的生命,是垂暮之年的苏轼唯一能做的事情。
而东坡之为东坡,给予后人的最深刻印象,也在于此。
即便生命所剩无几,即便命运把他逼到角落,他依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他在《书海南风土》中说: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
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
人非金石,
其何能久。
然儋耳颇有老人,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
乃知寿夭无定,
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
虽然岭南的环境恶劣,然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比比皆是。
这一现象增强了苏轼的继续生活的信心。
既然他们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我为什么不能?他的这一想法,也打破了瘴疠之地折损性命的世俗观念。
苏轼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同时也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
首先,以品评的方式对待极度匮乏平淡的食物。
如《书龟息法示过》、《老饕赋》、《黍麦说》、《菜羹赋》等。
《菜羹赋叙》云:“东坡先生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
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
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而可常享,乃为之赋。
”在现有的极端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以新的烹饪方法使食物适口,无疑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其次,利用当地条件广采药物,也是苏轼儋州生活的一部分。
《海漆录》、《辩漆叶青粘散方》、《苍耳录》、《四神丹说》、《益智录》等短记都是苏轼居儋时研究和服食药物的真实记录。
最后,着书立说也是苏轼居儋生活的重要部分,从《题所作书易传论语说》来看,苏轼在谪居儋州时,先后完成了《书传》、《易传》和《论语说》。
此外,他还撰写了一批系统性的史评,这也是儋州之文变化最明显的`一部分。
据《邵氏闻见后录》载:“苏叔党为叶少蕴言,东坡先生初欲作《志林》百篇,才就十三篇而先生病。
”?1《苏轼文集》卷五就是这13篇的内容。
其中《论范蠡》、《论伍子胥》乃一分为二所致,加上卷四之《宋襄公论》和《士燮论》,共有16篇。
苏轼的这16篇史评,常常是以历史人物或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评论对象,如《论武王》、《论管仲》、《论孔子》、《论范蠡》、《论周东迁》等。
针对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苏轼往往提出一些个人的独到新颖的观点,而不盲从于传统的抽象的道德标准。
比如《论武王》中反对孟子企图掩盖武王弑君的说法,认为“武王非圣人”。
历史上,武王灭商之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于殷,又让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苏轼认为:“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
……武王亲以黄钺斩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2”也就是说,武王将武庚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武王葬送了武庚的父亲商纣王的性命,另一方面,武庚作为一个臣子,又不得不臣服于武王。
那么,武庚只有两种选择,要不作乱背叛,要不就像楚令尹子南之子那样选择自尽。
这样,苏轼就从伦理道德方面揭示了武庚叛乱与武王灭商的必然联系。
?不仅如此,苏轼还认为商纣王虽无道,虽可杀,但武王并没有“代商而立”的必要。
对待商纣王这样的昏君,首先应该让他“以考终,或死于乱”,甚至可以劝他改过,“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
以兵取之,放之,杀之,都是不可取的。
圣人的做法应当是:“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
”这就打破了儒家传统中的那种道德解读,并不认为“武王伐纣乃解黎民百姓于倒悬”的正义之举,反倒是还原了武王弑君的真实面目。
?接下来,苏轼又说明了武王为什么要封武庚于殷,而没有像对待商纣王那样直接取其性命。
苏轼认为,“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
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
”也就是说,武王之所以要封武庚于殷,目的在于
安抚诸侯,以确保自己君主之位的稳定性。
《论武王》这篇史论不仅观点鲜明,论证逻辑也十分有条理,而且这种对历史的认识因为剥离了儒家道德的面纱,显得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其他的几篇史论,同样也十分精彩。
例如《论始皇汉宣李斯》中论秦亡之由,说蒙毅、李斯、赵高、胡亥一起随秦始皇出巡,途中秦始皇生病了,派蒙毅去祭祀山川,蒙毅尚未归还时,秦始皇就驾崩了。
李斯、赵高就矫诏立了胡亥。
而当时蒙恬、扶苏都掌握着秦朝的主力军队,本有力量与胡亥、赵高抗衡,但却接受了假传的诏命,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这是为什么呢?苏轼认为是秦法历来严酷,“令行禁止”已成风俗的缘故。
又如《论周东迁》认为“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因为周朝建国的根基在西安,迁至洛阳,就好像卖掉了自己的田宅,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
总而言之,苏轼的史论文,往往能够透过一些偶然的历史事件,抓住一些必然的因素,比纯粹的论理说教,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