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

合集下载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1
概述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标准
5
治疗
躁狂发作诊断标准(ICD-10)
• 症状学标准
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伴有至少下列 3项 症状:
1 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随境转移 2 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3 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或思维赛跑感 4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 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6 轻率、鲁莽行为(如挥霍、冒险等)不计后果 7 睡眠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8 性欲亢进
双相障碍 -- 抑郁发作的治疗
1、单用心境稳定剂治疗 2、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2、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
情感稳定剂
• 经典药物:
– 碳酸锂:急性期治疗血锂浓度0.8-1.2 mmol/L,维持治疗血锂浓度0.6-0.8 mmol/L; 1.4 mmol/L视为有效浓度的上限,超过此值容易出现锂中毒。
3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4 前途悲观感
5 反复出现想死之念,或有自杀行为
6 睡眠障碍 (7)食欲下降
抑郁发作诊断标准(ICD-10)
• 严重程度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造成痛苦,不良后果
• 病程标准:
至少已持续2周
•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或物质所致抑郁
鉴别诊断
• 继发性心境障碍
明确的器质性疾病或物质应用史,体检和辅助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可有意识障碍等急性脑病综合征现象 症状随着原发疾病相消长 既往无心境障碍发作史
• 精神分裂症
原发症状是思维障碍,而非情感障碍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缓解期有残留症状或人格缺损
• 创伤后应激障碍
重大创伤性事件诱发 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现象及相关的情绪问题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 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 (二)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 (三)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两周
• (四)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 成瘾物质所致。
• (二)心理症状群 1.焦虑。 2.自责自罪 患者对自己既往的一些轻微 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 3.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是妄想或幻觉。 4.认知症状 抑郁症伴发的认知症状主 要是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属可逆。
• 5.自杀观念和行为 抑郁症患者半数左右会出现 自杀观念。 • 6.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在心理上表现为思维 发动的迟缓和思流的缓慢。在行为上表现为运动 迟缓,工作效率下降,重者可达木僵程度。 • 7.自知力 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自知力完整。
• 二
临床表现
1.情感高涨:患者表现为轻松、愉快、热情、 乐观、兴高采烈、无忧无虑。这种情感是愉快的 并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 2.思维奔逸:是指思维联想速度的加快,患者言 语增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感到说话的速度 远远跟不上思想。
• 3.意志行为增强:即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病 人的精力异常充沛,且兴趣广泛,活动明显增多, 但做事缺乏计划性,虽终日忙碌不停,常常是虎 头蛇尾。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攻击或毁物行为。
5.文拉法辛:是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 还有轻度的DA再摄取抑制作用。低剂量 时以5-HT为主,中等剂量以5-HT和NE 作用为主,高剂量时则有多巴胺作用, 所以对重性抑郁使用文拉法辛缓释剂 150mg/日时就能达到5-HT和NE再摄 取的作用,起效快,高剂量时对难治性 抑郁效果好。 6.米氮平:被称为NE和特异性5-HT能抗 抑郁剂,其他类都是5-HT和NE再摄取 抑制剂,而米氮平是增加NE和5-HT的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4、认知症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认 知扭曲。 5、自杀观念和行为:最终会有10%--15% 死于自杀。扩大自杀、曲线自杀、微笑 自杀。 6、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思维迟缓,言语减少,思考困难,木僵。 7、自知力:部分病人自知力完整,伴有精 神病症状者自知力不完整甚至完全丧失1、睡眠紊乱:早段失眠最多见、末段失眠 (早醒)最具特征性。 2、食欲紊乱:食欲减退的发生率为70%左 右。
1、躁狂发作 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 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历 仅以易激惹为主。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 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 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症状标准] 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 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 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3)语量增多;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二、分类(CCMD—2—R)
躁狂症 单次发作 多次发作
单次发作 多次发作 躁狂相 抑郁相 混合相 快速循环相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抑郁症 环性心境
其他情感障碍
分类(CCMD—3)
躁狂发作 轻性躁狂症 无精神病性躁狂症 有精神病性躁狂症 目前为混合发作 复性性躁狂症 轻性抑郁症 目前为快速混合 发作 无精神病性抑郁症 有精神病性抑郁症 复发性抑郁症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 行为; (7)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 不良后果。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 分裂症的诊断。

第四讲-心境障碍

第四讲-心境障碍
10
抑郁状态:
发作至少持续2周 造成社交、职业等功能上的损害 排除诊断:并非药物滥用 没有严重的创伤 按照病情的严重状况,根据ICD-10,抑郁发作可以分 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发作:
重度:3+5 中度:2+3或4 轻度:2+2
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
11
DSM-IV标准:
分概括化等) ↓ 抑郁
33
其他:
(1)习得的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Seligman(1974)由动物模型提出
令人厌恶的不可控制的事件→无助感→抑郁 (2)归因形成(attritional reformulation)
-Abramson, Seligman, Teasdale(1978) 令人厌恶的事件→归结为整体的、稳定的因素→无助 感→抑郁 (3)无望感(hopelessness)
14
(5) 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由他 人观察到的情况,不仅是主观体验到坐立不安 或缓慢下来); (6) 几乎每天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7) 几乎每天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过分的 不合适的自责自罪(可以是妄想性的程度,不 仅限于责备自己患了病); (8) 几乎天天感到思考或集中思想的能力减 退,或者犹豫不决 (或为自我体验,或为他人 观察); (9) 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怕死),想到没 有特殊计划的自杀意念,或者想到某种自杀企 图或一种特殊计划以期实行自杀。
Increased blood flow to frontal lobes and amygdala
26
双相心境障碍
27
Cortisol is often increased in depressed people.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涉及情感的高涨和低落,包括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类型。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可能导致自杀和其他自我伤害行为。

因此,了解心境障碍的概念、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疲劳、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这种状态可能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2.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涉及情感高涨和低落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从极度兴奋到极度低落,甚至在两者之间快速切换。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自我伤害、自杀和暴力行为。

3.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是一种涉及长期情绪低落或高涨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的情感不稳定,包括情绪的波动和情感的极端变化。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的严重受损。

病因学心境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生化、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据统计,50%-80%的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阳性病史。

生化因素方面,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等也影响心境障碍的发生。

4.诊断与评估诊断心境障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等。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生活事件、情绪变化和其他症状,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治疗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抽搐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

心理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偏好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严重抑郁发作和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6.预防与康复预防心境障碍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压力和增强社交支持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临床表现

发病形式与病程特征



发病年龄:首次16-25岁最多,占47 .5%,其 次26-35岁占32%。躁狂早于抑郁,女性早于 男性双相早于单相 起病形式:躁狂多急性或亚急性,春末夏初。 抑郁常缓慢,秋冬季多见。 病程特征:发作性的特点,间歇发作或交替发 作,有缓解期
临床表现

预后:预后较好,但经多次发作约有15%20%的病人转为慢性。大部分患者在缓解 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少数病人残留轻度 的情绪症状或躯体症状。预后差与年龄大、 阳性家族史、人格适应不良、躯体疾病、 缺乏家庭与社会支持、治疗不充分和无适 当的维持治疗有关。

治疗

躁狂发作的治疗

电抽搐治疗 胰岛素低血糖治疗,现在已不使用 药物治疗:三环类、MAOI、四环类、SSRI等 电抽搐治疗:6-12次 心理治疗:支持、认知、工娱、家庭和社会支 持

抑郁发作的治疗


预防复发


药物维持:因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随访 发现停药后一年复发率较高 心理社会因素:减少应激,加强支持
病因

电生理改变


睡眠脑电图:睡眠时间减少,易觉醒,眼快动 睡眠(REM)潜伏期缩短,非眼快动睡眠 (NREM)1期增加,第3、4期减少。 脑电图:两侧可不对称
病因
心理社会因素: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发生、 发展、预防和治疗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重视 总之,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生物学因素构 成了发病素质或倾向,心理社会因素往往 起到“触发媒介”的作用。
心境障碍 (Mood disorders)
精神病学教研室 王长虹
概述

概念:又称情感障碍,或情感性精神障碍, 是指以心境的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 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 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 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具有反复发作的 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 症状或转变成慢性。缓解期精神状态基本 正常,预后一般较好。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MoodDisorders)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它会对人的情感、思维、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不良的心理及行为模式。

心境障碍并不一定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它可能是由于内在心理因素,比如个人生活经历、家庭关系、社会风俗,以及自我意识观念等其他因素而产生的。

心境障碍中涉及几种主要疾病,包括抑郁症(Depression)、躁狂症(Mania)和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病,可以引起持久的情绪低落,失去对生活的兴趣,以及出现记忆力衰退和焦虑等症状,患者也可能会出现自杀或自暴自弃的行为。

躁狂症是另一种心境障碍,它会造成症状如:情绪过度激动、易燃易爆,或对某事物过度兴奋、易怒等现象。

双相情感障碍是又一种心境障碍,它会使患者内心极度活跃,精力充沛,但又会出现抑郁、焦虑、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等症状。

心境障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首先会对患者情绪产生影响,患者可能会感到心境低落,失去生活的兴趣,或出现记忆力衰退、焦虑情绪等现象,而这些症状可能进一步会对患者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减少活动、变得轻易易怒等。

此外,心境障碍还会对患者的认知产生影响,患者可能出现思维迟钝、言语不清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受损,如语言、注意力或学习能力等受损。

要想治疗心境障碍,首先要让患者了解心境障碍,让患者发现自身的问题,了解自身的情绪及行为,以便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和解决心境障碍。

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有医学治疗、心理治疗、生理学治疗等,而每个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应该采取有效的自我调节技巧,比如发挥正面思维、改变不良习惯等,以便改变负面心理情绪,减轻心境障碍的症状。

总之,心境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它可能是由于内在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患者及其家属、朋友等外界因素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治疗心境障碍需要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自我调节技巧,因此,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改善心境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2)单胺氧化酶镇静剂
与三环类抗抑郁剂差不多或更好一点,副作 用稍微少一点 但应用非常少,因为有潜在的严重后果 奶酪、酒、感冒药等会导致严重高血压或 引起死亡

3)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镇静剂
常用药物:氟西汀(百忧解) 作用:提升5-羟色胺水平 副作用:情绪激越、性功能不良或下降 (50%-70%)、失眠和胃肠道不适

3、心理社会的治疗

1)、认知治疗 a、 要求来访者仔细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 并识别思维中的“抑郁性”歪曲 b、 纠正认知歪曲,尽可能用现实思维或 抑郁性更小的思维代替 假设检验
2)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PT)
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学会形成重要 的新的人际关系 a、识别出发抑郁的人际关系的应激源 b、处理4个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或多个 处理人际角色冲突 适应人际关系的丧失 获得新的人际关系 纠正社会技能不足

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三)
焦虑和抑郁的重叠 几乎所有的抑郁者都有焦虑,但却不是每一 个焦虑的人都抑郁 抑郁几乎都跟在焦虑之后,可能是焦虑的一 个结果


焦虑特有症状:忧虑不安、紧张、急躁、发抖、过度担心、 恶梦 抑郁特有症状:无助感、抑郁心境、兴趣丧失、缺乏快乐、 自杀观念、性欲减低 二者共有症状:做最差的预料、担忧、注意力不集中、高警 觉性、睡眠不满意、内疚、疲乏、记忆力差、无价值感、无 望感
2)自杀的危险因素
A、家族史 B、神经生物学 低水平的5-羟色胺与自杀或自杀未遂有关 C、心理障碍 90%的自杀者有心理障碍 60%的自杀者存在心境障碍 D、应激性生活事件 导致自杀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令人感 到羞愧或耻辱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3)自杀的预防和治疗
A、自杀教育 B、自杀危险性的评估 C、如存在危险,解决潜在的生活应激源和存 在的心理障碍的治疗应立即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境障碍[单项选择题]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除了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或者回避使患者触景生情的活动情景外,与上述症状并存的常见症状还有()A.焦虑和抑郁B.躁狂状态C.强迫状态D.幻觉和妄想E.冲动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焦虑和抑郁与反复出现的创伤性体验和回避现象等症状并存,甚至出现自杀观念。

[单项选择题]2、下列哪种说法符合急性应激障碍()A.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B.应激源消失后病程不超过6个月C.一般不影响社会功能D.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个月E.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选项A、C、E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要点,选项B是适应障碍的特点。

应激相关障碍一般均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单项选择题]3、关于感应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原发者多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表现B.原发者与被感应者关系亲密C.被感应者对原发者有依从性D.被感应者的症状与原发者基本雷同E.原发者文化程度多偏低,被感应者多年龄较高,文化程度高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感应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包括:①原发者多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表现;②原发者与被感应者关系亲密;③被感应者对原发者有依从性;④被感应者的症状与原发者基本雷同;⑤当原发者症状缓解后,被感应者的症状往往亦可随之减轻或消失。

临床观察发现,原发者多为年龄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有较好的智慧,并具有坚强的人格特征,被感应者的文化程度多偏低。

[单项选择题]4、患者女,16岁。

某次大坝坍塌事故中的幸存者。

获救1周后,患者常从梦中惊醒,大呼救命,被询问时什么都不说。

3个月以来,患者常失眠,过度警觉,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

并且拒绝收看任何与坍塌有关的报道,如被问及坍塌事故,患者表现十分麻木、淡然。

对于该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A.抗抑郁治疗B.抗焦虑治疗C.抗精神病治疗D.抗生素治疗E.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5、患者女,16岁。

某次大坝坍塌事故中的幸存者。

获救1周后,患者常从梦中惊醒,大呼救命,被询问时什么都不说。

3个月以来,患者常失眠,过度警觉,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

并且拒绝收看任何与坍塌有关的报道,如被问及坍塌事故,患者表现十分麻木、淡然。

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应激障碍B.创伤后应激障碍C.分离转换性障碍D.病理性激情发作E.抑郁状态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6、患者女,18岁。

自幼家里人对其比较娇惯,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3个月前远离家乡到某大学就读,1个月前出现失眠,不高兴,认为自己能力差,不如其他同学,不与同学交往,少语,常唉声叹气,自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此患者目前最可能的诊断是()A.抑郁症B.社交恐惧症C.恶劣心境障碍D.适应障碍E.急性应激障碍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7、Kaplan应激理论应激反应第一期()A."茫然"休克状态,某种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分散B.心理、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趋向慢性化C.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D.明显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伴情绪障碍E.无目的的凌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障碍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Kaplan将应激的后果归纳为三期:第一期为冲击期,当个体遭受应激后,处于一种"茫然"休克状态,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力分散,一般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第二期以明显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为特点,并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或暴怒等表现;第三期为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其结果可出现以下两者之一:即一方面为功能的增强及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心理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并可能趋向慢性化。

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和无目的的凌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障碍则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单项选择题]8、Kaplan应激理论应激反应第三期()A."茫然"休克状态,某种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分散B.心理、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趋向慢性化C.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D.明显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伴情绪障碍E.无目的的凌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障碍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Kaplan将应激的后果归纳为三期:第一期为冲击期,当个体遭受应激后,处于一种"茫然"休克状态,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力分散,一般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第二期以明显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为特点,并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或暴怒等表现;第三期为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其结果可出现以下两者之一:即一方面为功能的增强及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心理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并可能趋向慢性化。

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和无目的的凌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障碍则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单项选择题]9、Kaplan应激理论应激反应第二期()A."茫然"休克状态,某种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分散B.心理、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趋向慢性化C.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D.明显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伴情绪障碍E.无目的的凌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障碍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Kaplan将应激的后果归纳为三期:第一期为冲击期,当个体遭受应激后,处于一种"茫然"休克状态,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力分散,一般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第二期以明显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为特点,并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或暴怒等表现;第三期为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其结果可出现以下两者之一:即一方面为功能的增强及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心理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并可能趋向慢性化。

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和无目的的凌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障碍则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单项选择题]10、急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A.临床症状变化大,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B.病程较长,有循环发作趋势C.病程短暂,与突发创伤性事件关系密切D.持续警觉,回避E.常见丰富的幻觉,尤其幻视,意识障碍波动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11、急性应激障碍()A.临床症状变化大,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B.病程较长,有循环发作趋势C.病程短暂,与突发创伤性事件关系密切D.持续警觉,回避E.常见丰富的幻觉,尤其幻视,意识障碍波动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2、巴甫洛夫学派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为避免急性超强的应激给高级神经活动产生进一步损伤时会作出何种反应()A.脱抑制B.超限抑制C.兴奋D.反射E.诱导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急性超强的应激作用于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可以导致兴奋、抑制和灵活性的过度紧张及相互冲突,中枢神经系统为避免进一步的损伤或“破裂”则往往产生超限抑制。

超限抑制属于保护性抑制,在抑制扩散的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功能则可能脱抑制,形成皮质与皮质下活动相互作用的异常形式,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状态,无目的的凌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绪障碍等。

[单项选择题]13、患者女,16岁。

既往体健。

某日与父母一同旅游,途中发生车祸,其父母双亡。

患者仅受轻伤,包扎伤口时,突然大哭大叫,扯掉绷带,往医院外冲,口中大叫爸爸妈妈,行为冲动,表情恐惧。

最可能的诊断为()A.创伤后应激障碍B.急性应激障碍C.适应障碍D.癔症E.躁狂状态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急性应激障碍因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被强奸、亲人死亡等)后急性发病,在受刺激后数分钟,通常在l小时内出现。

[单项选择题]14、以下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个体表现的是()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B.体内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C.体内免疫功能发生变化D.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E.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调节关系,互相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

应激源则主要通过影响这几个系统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大脑是应激源的"靶器官",也是应激反应的"组织者"。

大脑通过调动神经递质、受体、信号转导以及基因表达等,产生神经可塑性变化。

慢性应激时,海马结构发生改变,包括神经细胞的变性和丢失,细胞萎缩,轴突末梢结构改变,细胞再生减少。

个体面对通过努力而能控制的状况时,被激活的是交感-肾上腺-髓质轴(SAM轴),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功能紊乱、唾液分泌减少、呼吸加深等。

[单项选择题]15、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多长时间内缓解()A.1周B.半个月C.1个月D.半年E.1年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急性应激障碍历时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个月内缓解,预后良好。

[单项选择题]16、应激相关障碍与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共同之处在于()A.暗示治疗有效B.反复发作C.精神症状内容与创伤无关D.症状表现为夸张色彩或表演色彩E.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癔症和心因性精神障碍均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

癔症在日常应激下起病,症状具有夸张性、表演色彩、暗示性,反复发作是癔症诊断的特征症状。

[单项选择题]17、患者男,18岁,高中学生。

既往正常但性格内向。

因多次到百货商店行窃被拘留,由公安人员带来医院就诊。

患者4个月前由外地迁来本市,近3个月来行为突然发生变化,三次无证开汽车受到处罚,情绪变得易激惹。

初接触时与医生不合作,在几次心理治疗后变为合作。

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最可能属于()A.焦虑性适应障碍B.品行异常的适应性障碍C.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性障碍D.混合型情绪表现的适应性障碍E.未分型的适应性障碍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品行异常的适应性障碍属于适应性障碍的一种临床类型。

品行异常的表现有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不履行法律责任,违反社会公德;常见的例子如逃学、毁坏公物、打架和饮酒过量等。

这类病例多见于青少年。

[单项选择题]18、影响个体调节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中介因素不包括()A.认知评价B.应对方式C.社会支持D.个性特征E.不同性质的应激源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19、患者女,16岁。

某次大坝坍塌事故中的幸存者。

获救1周后,患者常从梦中惊醒,大呼救命,被询问时什么都不说。

3个月以来,患者常失眠,过度警觉,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

并且拒绝收看任何与坍塌有关的报道,如被问及坍塌事故,患者表现十分麻木、淡然。

患者不具有的症状是()A.回避B.持续性焦虑C.情感淡漠D.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E.社会功能受损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20、患者女,18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