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二)抑郁发作
• 预防病人自杀,认真做好安全检查 预防病人自杀, •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做好心理支持护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病人表述自己的想法, 理,鼓励病人表述自己的想法,阻断负向思考 • 安排于宽敞明亮的大房间,适当布置一些花草,以 安排于宽敞明亮的大房间,适当布置一些花草, 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 督促病人进食,洗漱,活动和睡眠 督促病人进食,洗漱, • 督促病人按时服药。 督促病人按时服药。
五、护理措施
• (一)躁狂发作
• 提供安全和安静的环境 • 督促做好饮食、休息睡眠以及个人卫生护理 督促做好饮食、 • 协助患者参与建设性活动,避免破坏性行为 协助患者参与建设性活动, • 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学习自我控制 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 • 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注意观察药物反应 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 严密观察 , 及时发现暴力行为的先兆表现 , 及早采取 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暴力行为的先兆表现, 安全措施
• 认知障碍 • 夸大 • 自我评价过高 • 躯体症状 • 睡眠需求下降 • 食量增加 • 性欲亢进 • 自知力缺损 认为自己精神状况良好, 认为自己精神状况良好,否认有病 • 严重时可以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和行 严重时可以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 为紊乱,内容以情感高涨为主导。 为紊乱,内容以情感高涨为主导。
三、临床表现(一)躁狂发作
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持续一周以上。 三高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持续一周以上。 • 情感高涨(心境高涨) 情感高涨(心境高涨) 内心体验:持续存在的兴奋、喜悦。 内心体验:持续存在的兴奋、喜悦。 表现:表情愉快。愉快心情具有感染力。易激惹。 表现:表情愉快。愉快心情具有感染力。易激惹。 • 思维奔逸 体现为思维敏捷、语速快、语量多、随境转移、出现音联、意 体现为思维敏捷、语速快、语量多、随境转移、出现音联、 联和韵联。 联和韵联。 • 意志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 意志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力旺盛,活动增多,兴趣广泛,可出现轻率行为、攻击行为。 精力旺盛,活动增多,兴趣广泛,可出现轻率行为、攻击行为。
心境障碍的概念

1.1心境障碍的概念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
1.2心境障碍类型按ICD-10分类,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1.2.1躁狂发作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若躁狂反复发作,按ICD-10归类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表现:1、情感高涨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
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心境轻松、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
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幽默,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患者联想的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
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
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有的表现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行为轻率和莽撞,自控能力差。
《心境障碍》PPT课件

.
27
4、躯体症状
①精神萎靡、疲劳、乏力。 ②食欲减退、便秘、体重下降。 ③睡眠障碍,早醒。 ④全身不适,慢性疼痛。 ⑤性欲减退、闭经、阳痿
.
28
5、无自知力。
.
29
6、病程特点
①30岁以后发病。 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③好发于秋冬季。 ④平均病程6-8个月。 ⑤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
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下列几个内分泌轴功 能紊乱。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
4、心理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抑郁的致 病因素。
5、神经影象及电生理:无特异性改变。
.
7
三、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 (二)抑郁发作 (三)混合发作
.
8
(一)躁狂发作
.
3
心境
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
4
心境障碍的分类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躁狂症 和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具有躁狂和抑郁交替发 作的临床特点。
.
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血缘关系: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2、神经生化: 5-HT、NE、DA、GABA。
.
6
病因和发病机制
3、第二信使系统功能失调:
②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躯体症状如疼痛、植物 神经症状。
③有活着无意义的想法但无自杀的行为; ④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噩梦、睡眠浅。 2、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 3、自知力存在,自感痛苦,求治心切。 4、症状持续2年以上。
.
3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34
心境障碍的概念

1.1心境障碍的概念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
1.2心境障碍类型按ICD-10分类,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1.2.1躁狂发作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若躁狂反复发作,按ICD-10归类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表现:1、情感高涨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
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心境轻松、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
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幽默,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患者联想的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
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
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 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有的表现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行为轻率和莽撞,自控能力差。
第四讲-心境障碍

抑郁状态:
发作至少持续2周 造成社交、职业等功能上的损害 排除诊断:并非药物滥用 没有严重的创伤 按照病情的严重状况,根据ICD-10,抑郁发作可以分 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发作:
重度:3+5 中度:2+3或4 轻度:2+2
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
11
DSM-IV标准:
分概括化等) ↓ 抑郁
33
其他:
(1)习得的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Seligman(1974)由动物模型提出
令人厌恶的不可控制的事件→无助感→抑郁 (2)归因形成(attritional reformulation)
-Abramson, Seligman, Teasdale(1978) 令人厌恶的事件→归结为整体的、稳定的因素→无助 感→抑郁 (3)无望感(hopelessness)
14
(5) 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由他 人观察到的情况,不仅是主观体验到坐立不安 或缓慢下来); (6) 几乎每天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7) 几乎每天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过分的 不合适的自责自罪(可以是妄想性的程度,不 仅限于责备自己患了病); (8) 几乎天天感到思考或集中思想的能力减 退,或者犹豫不决 (或为自我体验,或为他人 观察); (9) 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怕死),想到没 有特殊计划的自杀意念,或者想到某种自杀企 图或一种特殊计划以期实行自杀。
Increased blood flow to frontal lobes and amygdala
26
双相心境障碍
27
Cortisol is often increased in depressed people.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涉及情感的高涨和低落,包括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类型。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且可能导致自杀和其他自我伤害行为。
因此,了解心境障碍的概念、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疲劳、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这种状态可能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2.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涉及情感高涨和低落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从极度兴奋到极度低落,甚至在两者之间快速切换。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自我伤害、自杀和暴力行为。
3.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是一种涉及长期情绪低落或高涨的疾病。
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的情感不稳定,包括情绪的波动和情感的极端变化。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社交和职业功能的严重受损。
病因学心境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生化、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据统计,50%-80%的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阳性病史。
生化因素方面,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等也影响心境障碍的发生。
4.诊断与评估诊断心境障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等。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生活事件、情绪变化和其他症状,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治疗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抽搐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抑郁药、抗躁狂药等。
心理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偏好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严重抑郁发作和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6.预防与康复预防心境障碍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压力和增强社交支持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也被称为情感障碍或情感障碍性障碍。
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异常波动,包括抑郁、焦虑、躁狂等。
这些异常情绪可能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心境障碍分为抑郁障碍和躁狂障碍两类。
抑郁障碍是一种情绪低落的心境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沮丧、无助、自责,并且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他们可能会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自杀念头。
抑郁症可以是单次发作,也可以是反复发作的。
躁狂障碍是一种情绪高涨的心境障碍,患者常常感到异常兴奋、多动、不寻常的乐观,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和能量感到异常自信。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行为、快速的思维和语言、失眠以及夸张的行为。
躁狂症也可以是单次发作,也可以是反复出现。
心境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如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个体经历(如创伤、损失等)、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心境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评估和心理测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
是使用抗抑郁药、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等来缓解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并且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心境障碍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及时的治疗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心境障碍的症状,应尽快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第八章心境障碍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 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1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2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 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 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 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大文豪
海明威
天才科学家 达尔文
大画家
梵高
伟大领袖 丘吉尔
影视巨星 玛丽莲梦露
身边的案例
压力太大 中国富豪选择自杀
据《中国企业家》记者调查并报道,2005年1月 1日,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赵 恩龙从四层楼跳下死亡,年仅52岁;时隔两天, 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在 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杀,终年56岁。 就在相关调查结束之际,又传出黑龙江辰能哈工 大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总经理赵庆斌于1月13日 跳楼自杀。因为消息封锁甚严,所以未能及时见 报。
• 事实之四:大部分自杀发生在抑郁症状开始改善的 三个月之内,此时个体仍然是抑郁的。与在医院或 者在抑郁的最低谷时相比,个体在这个时候更容易 接近武器以及有更多的能量去实施他们的自杀计划。
• 寓言之五:自杀更多发生在有钱人当中
• 事实之五:对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自杀率是 一样的
• 寓言之六:自杀是病人的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节 主要类型
一、抑郁症
“因为我是知识分子, 所以我有一定的医学常 识,我也不忌讳,我在 这儿应该告诉大家,我 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 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 每天睡不着觉。我每天 到了早上八点,看到太 阳冉冉升起,别人都开 始上班,自己却躺在床 上无法入睡,非常煎熬”
小崔,听说你抑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种族、婚姻
◆ 种族种族之间心境障碍患病率无明显差别, 但有报道USA1994年抑郁发作的时点患病率,白人 较黑人高。
◆ 婚姻一般认为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或离异或
单身的人患抑郁症较多,单身的人患双相障碍也 较常见。有人认为这是果不是因。由于双相障碍 发病年龄较早的原故。有研究发现婚姻不和谐者 抑郁的患病率较对照组高25倍。
情感表达(EE) EE可以评价家庭关系的质量,特 别是抑郁障碍患者与配偶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EE水平对于初次抑郁发作的 患者来说,是有关远期复发的关键因 素,但对于抑郁障碍患者的研究也发 现,患者有生活事件的高发生率。说 明同时有生活事件和批评性的亲属 (配偶)是抑郁发作的主要原因,但 这种理论还有待证实。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年龄
一般认为心境障碍的发病年龄为21-50岁,
双相障碍发病年龄比单相障碍要早。双相 障碍发病年龄从5-6岁到50岁,平均30岁。 单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 新近的流调显示:重症抑郁在20岁以下的人 口中有所上升,可能与该年龄组酒精和物 质滥用的增加有关。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病因学
◆神经影像学
结构性影像学研究
CT MRI
功能性影像学研究
SPECT/PET MRS
病因学
◆
心理社会因素
个体内在因素--心理动力学和认 知假说 人际交往因素--与他人的相互作 用,社会支持网 环境因素--早年不幸、近期生活 事件
心理社会因素
◆个体内在因素
Seligman的原始,“习得性无助”模式认 为,动物暴露到不可避免得电刺激中,以后在相 同的环境中动物便不能学会躲避刺激。这一假说 的中心观点认为奖励(或惩罚)不会产生相应的 行为反应。这一模型的最初形式不适宜解释实验 所观察到的现象。故被修改成了一种更全面的理 论,它具有四个前提,这种理论认为有抑郁障碍 倾向的个体:
患病率
◆ 癌症患者中约25-47%符合抑郁发作标准; ◆ 透析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18-79%; ◆ 其他疾病如:AD、VD、LSE、慢性疼痛等 都可以伴有抑郁。
在我国精神疾病存在“三低”: 知晓率低--多数抑郁 症状并未引起重视,约30%的患者 从未治疗。 识别率低--漏诊率高 达60%。 治疗率低--综合医 院就诊率中合理治疗者仅占10%。
儿童期的经历
儿童期双亲的丧失,尤其是学龄前双亲的 丧失 儿童期缺乏双亲的关爱(儿童期由于父母 的关系不融洽,父母俩地分居,父母亲工 作或者其他原因使儿童本人长期寄养在祖 父母处或者全托幼儿园或者寄宿学校等情 况) 儿童期受到虐待,特别是性虐待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儿童期的经历
儿童期地其他经历(如长期生活于相对封 闭的环境,过分严厉的父母的影响等情 况),失去朋友或者不能与成年人保持正 常的关系和进行正常的交流。
第三节 病因学
◆
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
群体调查 遗传倾向调查
▽双生子、寄养子研究 ▽分子遗传学
病因学
◆生化研究
5-HT假说
5-HT功能活动↓→抑郁有关 5-HT功能活动↑→躁狂有关 NE假说 DA假说 DA功能↓→抑郁 DA功能↑→躁狂 Ach假说 GABA假说
病因学
◆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患病率
◆ WHO(1993)组织了1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以15
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性医 院就诊者中的心境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心境恶 劣者达12.5%。
许多躯体疾病患者也会伴发抑郁:澳大利亚在一
项对社区人群的调查发现,躯体疾病患者中约有25 %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而一般人群抑郁的患 病率为6-11%。
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信息,有助于个体认 识到自己被关怀被爱,且有自尊、价值感 和归属感。当前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是多 元化的,既有结构性也有功能性内容。结 构方面指个体与首要和次要群体间的交互 联系方式和联系程度;而功能方面指个体所 能获得的实际帮助和情感支持。社会支持 与抑郁之间有联系,但在抑郁发作中的作 用尚不确定。当个体察觉到的自己与亲友 之间的交往缺乏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时,会 诱发抑郁发作,但也发现具有抑郁倾向的 个体病前就存在交友和保持亲友关系方面 的缺陷,这也强调了人格在抑郁发作中的 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
◆ 环境因素 生活事件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对于正常个体的心理 健康可形成巨大的冲击,有关灾难的研究 对生活事件与疾病或者精神障碍之间的关 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理论模型。引起疾病 的生活事件必须比较普遍,并是某一特定 人群能够经常遇到的。个体所遭遇的一连 串生活事件达到一定强度时如果尚不足导 致疾病发作,至少也提供了发病的可能性。
心理动力学模式 认知模式
觉察到有某种自己极其厌恶的结局就要发生 觉察到这些事件将不受自己控制 具有一种适应不良的归因模式 如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在的、顽固的、普遍的 原因,而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 特殊的原因。 对事件的厌恶程度 对事件的厌恶越肯定,预计到不能控制的程度 越大,动机和认知的缺陷也就越严重;不能控制 事件对个体的重要性越大,对情感和自尊的损害 也就越严重。
第二节 流行病学
患病率
◆ 1982年--心境障碍终身患病率0.76‰, 时点患病率0.37‰。 ◆ 1992年心境障碍终身患病率0.38‰,时点 患病率0.52‰。 ◆ 西方国家心境障碍终身患病率2%--25 %之间,远远高于我国报道的数字。
患病率
◆ 1980--1984年美国国立研究所(NIH) 进行了一项调查,采用DSM-Ⅲ标准,其终 身患病率为:重症抑郁4.9%、恶劣心境 3.3%、双相1型0.85%、双型2型0.5%。 ◆ 欧洲国家的流调显示:心境障碍的总患 病率一般在3-5%。 ◆ 最新一次的北京地区抑郁症调查显示, 15岁以上人群抑郁障碍现患率为3.31%。
遗传
单、双相患者一级亲属终身患病率约为15
-20%; 双相障碍患者一级亲属中有较高的单相障 碍患病率; 单相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双相障碍的患病率 却较低。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人格因素
具有焦虑、强迫、冲动等特征的个体, 成为抑郁症的易患个体:具体表现疑 虑、谨慎、对细节、规则、条目、秩 序、组织或者表格过分关注、道德感 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 而不顾乐趣和人际关系,过于迂腐, 拘泥于社会习惯、刻板、固执。
心 境 障 碍
四川南充精神卫生中心 陈执卿
概述
◆ 1957年德国leonhard根据情感相位特征
提出单相与双相障碍的概念。既有躁狂又 有抑郁发作称为双相障碍,反复出现躁狂 或者抑郁而无相反相位者称为单相障碍。 提出遗传是区分单、双相障碍的重要因素。 ◆ 1966年anget和perris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了leonhard的单、双相障碍的分类概念, 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已成为ICD—10、 DSM—Ⅳ、CCMD—3中心境障碍分类的基础。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躯体因素
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CNS疾病 或者慢性躯体疾病,可成为抑郁障碍 的重要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 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 心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
酒精作为一种合法的饮料,使用较普
遍,﹥50℅的长期饮酒的有抑郁情绪 或者滥用和戒断都可导致抑郁情绪或 者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抑郁综合征,部分人符合抑郁障碍的 诊断标准,酒和抑郁之间的因果很难 界定。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以成为产生抑 郁的危险因素,如CPZ、 VAP、INH、利血平、左 旋多巴、强的松等等
抑郁障碍所带来的危险因素
自杀问题 物质依赖问题 慢性疼痛问题 躯体疾病的发生问题 对有效生命年的影响问题
双向障碍的发病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年龄 性别 社会经济状况 婚姻及家庭
人格和人格障碍
杂。 抑郁的认知行为模式认为:存在病 前人格的易感性;而精神分析学派则高 度重视口欲期,强迫和抑郁之间的关 系。但这概念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未能 得到系统评估。 但有大量证据显示、人格影响情感 障碍的病程、但没有发现哪种特殊的 人格与抑郁发作有特殊关系。
病前人格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很复
当前的理论多为易感模式和谱系模式: 易感模式认为某种人格特征容易发生抑障 碍,而谱系模式认为某种人格特征是疾病 较轻微的表现。
这种负性认知通过信念加工过程的偏差而得 以维持(思维的系统性错误,如过渡泛化、 选择性抽象等),并形成恶性循环。在此 循环中,抑郁情绪的加重导致更明显的负 性思维,负性思维又进一步加剧了情感和 行为障碍的严重程度。这种认知模式可能 成为某些非内源性单相抑郁的病因模式, 也可用以解释其他类型抑郁障碍持续存在 的原因。 Beek模式的研究显示,不管抑郁障碍是 何种亚型,抑郁性思维的认知内容和信息 获取得偏差都准确地反映了急性发病者的 临床体验。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
据西方国家调查,低社 会阶层比高社会阶层患 重症抑郁的危险性高2 倍。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生活事件和应激 有人发现人们在经历可能危及 生命的生活事件后6个月内,抑郁 症发病的危险系数增加6倍,认为 生活事件在抑郁症发病中起“扳机 作用”。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
病因学
◆
神经电生理研究
PSG EEG--30%
BEP
QPEEG
病因学
◆神经免疫学
情感障碍伴随的免疫功能改变既可能是果,进而 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也可能是因,由此导致情 感障碍的形成或迁延 对抑郁症的早期研究发现,其细胞免疫反应下降 严重抑郁症、年老、男性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变较 为突出 情绪障碍和应激事件可以影响免疫功能,而免疫 功能的改变也能成为情感障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