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教学大纲
《物权法》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物权法Real Right Law课程代码:21410014学分:4学时:64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6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 0 )先修课程:法学导论、民法总论、债权法适用专业:法学教材:《物权法》,梁慧星、陈华彬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六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物权法是法学本科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课程,它建立在法学导论、民法总论、债权法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着力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权法的主要任务是以我国《物权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担保法》等现行物权法律法规为依据,紧密结合有关司法解释,反映物权立法和运用物权法律规范安排社会生活的成果,借鉴和吸收物权法律研究的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使之符合本科物权法学的教学需要。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对物权及其绪论、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担保物权制度、占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目标2:深化学生对物权法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了解、思考社会经济生活和传统习惯对物权法制度的影响,掌握我国法学界物权法理论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
课程目标3: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物权法立法的最新进展,对法律法规读懂、理解、会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物权与物权法通论(一)课程内容1、物权的概念与特征(1)物权的词源和概念(2)物权具有绝对性(3)物权具有排他性(4)物权具有对世性(5)物权具有支配性(6)物权具有特定性(7)物权具有法定性2、物权的种类(1)物权的学理分类(2)我国物权法的物权体系3、物权的客体(1)物权客体概述(2)物权最主要的客体——物的概念、特征、分类(3)物权客体的扩张4、物权的效力(1)物权效力的含义和学说(2)物权的支配效力(3)物权的排他效力(4)物权的优先效力(5)物权请求权效力(6)物权的追及效力5、物权法的概念与特征;(1)物权法的概念(2)物权法是私法(3)物权法是财产法(4)物权法是固有法6、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物权法基本原则的含义(2)物权绝对原则(3)物权法定原则(4)物权公示原则(5)物权公信原则7、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和物权行为理论;(1)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2)物权行为理论8、物权变动的形态、原因和公式方式(1)物权变动的形态(2)物权变动的原因(3)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不动产登记、动产交付(二)教学要求1、掌握物权的含义和特征;2、了解物权的分类和物权体系;3、掌握物权最主要的客体——物的含义、特征和分类;4、掌握物权的五大效力;5、明确物权法的含义和特征;6、掌握物权法的四大基本原则;7、理解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和物权行为理论;8、了解物权变动的形态、原因,掌握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
物权法课程教学大纲

物权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1.4 教学方法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2.2 技能目标2.3 情感目标三、教学内容与安排3.1 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1.1 物权法的定义3.1.2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3.2 物权的设立与取得3.2.1 物权设立的方式3.2.2 物权取得的方式3.3 物权的内容与保护3.3.1 动产物权3.3.2 不动产物权3.3.3 知识产权3.3.4 资源物权3.4 物权的变动与转让3.4.1 物权的限制与解除3.4.2 物权的继承与转让3.5 物权的保护与救济3.5.1 物权侵权行为3.5.2 物权保护的原则和方式3.5.3 物权救济的途径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授课讲解4.2 案例分析4.3 小组讨论4.4 角色扮演4.5 课堂互动五、教学评估5.1 考核方式5.2 考核标准5.3 成绩评定六、参考教材6.1 主要教材6.2 辅助教材七、教学资源7.1 课程PPT7.2 电子教案7.3 录制视频7.4 在线学习平台八、教学团队8.1 教授8.2 助教8.3 学生助教九、教学时长九周,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共计18学时。
十、课程参考资料10.1 学术论文10.2 专业书籍10.3 相关网站十一、教学反馈与改进11.1 学生评价11.2 教师反思11.3 教学改进方案在物权法课程教学大纲中,概述了该课程的背景、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了解物权的设立、变动和保护等内容。
教学安排中详细介绍了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与安排,包括物权的设立方式、取得方式,不同类型物权的内容与保护,以及物权的变动、转让和保护等方面。
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授课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课堂互动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估部分说明了考核方式、标准及成绩评定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物权法》教学大纲

《物权法》教学大纲《物权法》教学大纲一、引言《物权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益的法律基础。
作为一门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物权法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和掌握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熟悉物权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制度;3. 掌握物权法的实践应用方法;4. 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物权法是研究物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法律规范。
通过对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物权法的核心理念是保护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
2. 物权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制度物权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物权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物权法的适用范围,包括适用于不动产和动产的物权关系。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物权法的基本制度,包括物权的取得、转让、限制和消灭等方面的规定。
3. 物权法的实践应用方法物权法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实践应用的法律工具。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等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物权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合同纠纷、房地产交易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等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演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权法的内涵和外延。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权法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物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模拟实践通过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物权法解决问题。
五、评价方式1.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物权法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考试形式可以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等。
物权法-教学大纲

《物权法》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26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 32学分:2适用对象:法学专业先修课程:民法一、教学目标物权法在民商法系列课程中居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系该课程,同学主要了解物权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我国现行物权制度,了解我国物权法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于我国物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物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并运用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相邻关系、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邻地利用权)、居住权、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等各项具体物权制度的理论和法律的基本规定,提高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民商法系列课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物权法的基本知识,探讨物权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对物权法律制度的理解和运用,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
(三)考核方式根据考试成绩、作业、课堂参与情况综合评定成绩。
其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成绩的70%,作业、课堂参与、出勤占30%。
(四)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撑握有较牢固的民法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经常关注生活中与物权法相关的案件,并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物权概述本章重点与难点:我国物权法的内容体系本章的教学组织和设计:讲授中国物权法的制定,讨论物权法的意义。
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物权法的特征、熟悉我国物权法的结构。
第二章物权的意义本章重点与难点:物权与债权的关系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讲授物权的特性及物权与债权的关系。
本章学习标准:了解物权的特性,掌握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第三章物权的客体本章重点和难点:原物与孳息物、主物与从物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讲授物的含义与类型。
《物权法》课程教学大纲

《物权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权法英文课名:Property Law学分:4学分学期:秋季或春季适用专业:法学课程简介:物权法是民法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包括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各类物权的基本制度和占有制度等内容。
本课程分为16讲,共计64学时。
物权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运用法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程安排:第一编物权法总论第一讲导论:物权法的立法过程、社会意义第二讲物权与物权法第三讲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的种类第四讲一物一权原则与物权的客体第五讲物权的效力第六讲物权变动第二编所有权第七讲所有权的基本理论第八讲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第九讲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和物业管理第十讲不动产相邻关系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十一讲用益物权第四编担保物权第十二讲担保物权一般规定第十三讲抵押权第十四讲质权第十五讲留置权第五编占有第十六讲占有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论:物权法的立法过程、社会意义一、物权法的立法过程二、物权法的社会、经济意义三、物权法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第二讲物权与物权法一、物权的概念和特征二、物权的本质及其特性三、物权和债权四、物权和知识产权五、物权法的含义和调整对象六、物权法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第三讲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的种类一、物权法定主义1、物权法定:定什么?2、物权法定:依何法而定?3、物权法定:违反法定会怎样?4、物权法定:为什么要法定?5、法定与自由之间:物权法定主义的命运二、物权法定主义下物权的分类第四讲一物一权原则与物权的客体一、物权客体特定主义二、物权客体的含义三、物的分类第五讲物权的效力一、物权效力概说二、物权的排他效力三、物权的优先效力四、物权的追及效力五、物上请求权第六讲物权变动一、物权变动的含义和类型二、物权变动的模式三、物权行为理论解析四、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原则五、物权变动的条件六、物权的消灭第七讲所有权的基本理论一、所有权的概念和作用二、所有权的变迁与演进史三、所有权的权能四、所有权的限制五、所有权的分类第八讲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一、取得时效二、善意取得三、遗失物的拾得四、埋藏物的发现五、先占六、添附第九讲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物业管理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础理论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专有权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持份权四、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同管理权五、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下之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第十讲不动产相邻关系一、相邻关系的概念二、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三、相邻关系的法律特征四、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异同五、相邻关系的种类第十一讲用益物权一、用益物权的概念二、用益物权的特征三、用益物权的社会作用四、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用益物权体系1、用益物权一般规定2、土地承包经营权3、建设用地使用权4、宅基地使用权5、地役权第十二讲担保物权一般理论一、担保物权概述二、担保物权的作用三、担保物权的种类第十三讲抵押权一、抵押权的概念和特征二、抵押权的特性三、抵押权的取得四、抵押权的效力五、抵押权的消灭六、特别抵押权第十四讲质权一、质权的概念和特征二、质权的分类1、动产质权2、权利质权第十五讲留置权一、留置权的概念二、留置权的特征三、留置权的特性四、留置权与其他类似权利的区别五、留置权的取得六、留置权的效力七、留置权人的权利义务八、留置物所有人的权利义务九、留置权的实行十、留置权的消灭十一、特殊留置权第十六讲占有一、占有的概念二、占有的本质三、占有的效力四、占有的物权法上的保护五、占有的取得六、占有的消灭七、准占有。
物权法教学大纲

物权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权法课程类别:法学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规则,培养学生运用物权法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法律课程和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物权法的历史发展、体系结构和基本原则。
掌握物权的概念、特征、分类和效力。
熟悉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各类物权的具体内容和法律规定。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物权法律规则分析和判断各种物权关系。
具备处理物权纠纷案件的基本能力。
提高法律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对物权法律制度的尊重和遵守。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物权概述1、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的定义物权与债权的区别2、物权的种类自物权与他物权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主物权与从物权所有权、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3、物权的效力物权的优先效力物权的追及效力物权的物上请求权(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保护原则内涵和意义平等保护的体现2、物权法定原则含义和内容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3、公示公信原则公示原则的要求和方法公信原则的作用和效力(三)所有权1、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所有权的定义所有权的权能2、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各类所有权的范围和特点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善意取得制度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和隐藏物共有制度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四)用益物权1、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用益物权的定义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2、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3、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和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期限4、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和使用宅基地使用权的限制和流转5、地役权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地役权的设立和效力(五)担保物权1、担保物权的概念和特征担保物权的定义担保物权的种类2、抵押权抵押权的设立抵押权的效力抵押权的实现特殊抵押权3、质权动产质权的设立和效力权利质权的范围和设立4、留置权留置权的成立条件留置权的效力和实现(六)占有1、占有的概念和分类占有的定义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2、占有的效力和保护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占有的保护方法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度,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物权法大纲

《物权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物权法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课程教学目的:(一)课程目标:通过物权法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物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物权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领会和掌握我国物权法的基本精神和它的具体规范内容,为学好法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对学其他专业课特别是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行为法等具有指导和打基础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第一章物权法概述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权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以及特征。
第二章物权概述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权的含义、本质,以及物权的效力和分类。
第三章物权变动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权变动原则、概念方式。
第四章所有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所有权的概念、取得、行使和消灭。
第五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专有权、共有权、管理权的概念、性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分。
第六章相邻关系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相邻关系的种类和处理原则。
第七章共有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共有的概念、特征,以及按份共有、共同共有的法律关系。
第八章用益物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第九章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效力、消灭。
第十章地上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上权的概念、历史演变,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和消灭。
第十一章地役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役权的取得、消灭及法律后果。
第十二章担保物权概述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担保物权的概念和一般原则。
第十三章抵押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抵押权的概念、特征,以及设定方式。
第十四章质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质权的特征、概念、取得、类型;掌握动产质权、权利质权的概念、特征、效力。
第十五章留置权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留置权的概念、特征、取得、内容;掌握留置财产的内容,以及留置权的一次效力、二次效力。
《物权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权法》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物权法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财产的私的所有与分工为基础的交换经济,是财产所有权的相互承认与交换。
而私法的作用就在于保障财产的归属及流转,其中,关于所有权的法律制度,构成物权法的核心内容。
由于所有权权能的分离,产生了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制度。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物权法以其保护财产在静止状态下的法律关系为己任,实现了对财产归属关系和利用关系的法律调整,为债权的流转关系提供了基础和实现的归宿。
其主要知识点包括:1.总论,讲述物权意义、性质、体系、基本原则及其发展;2.物权通论,讲述物权的意义、种类、客体、效力和保护;3.物权变动,讲述物权变动的基本理论、物权行为、不动产和动产物权变动等;4.所有权,讲述不动产所有权、动产所有权和共有等问题;5.用益物权,讲述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地役权的取得的基本知识及其变动理论;6.担保物权,讲述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的基本知识及其变动的理论;7.占有,讲述占有的基本理论、占有的效力及变动和准占有。
(二)重要知识点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物权的意义、物权的客体及种类、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所有权概述、不动产所有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不动产相邻关系)、动产所有权、共有、用益物权(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等)、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及非典型担保)、占有等内容。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熟练掌握掌握并运用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相邻关系、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邻地利用权)、典权、居住权、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等各项具体物权制度的理论和法律的基本规定,2.掌握物权与财产权的概念及联系与区别;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原则;所有权的概念、特征,以及所有权的取得;抵押权与质权的基本内容;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权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权法的概念、特征及立法过程;
2、掌握物权的效力、基
本原则;
3、掌握物权变动的规则,尤其是物权变动的方式。
课时分配:8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一、物权变动的原因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三、动产与不动产变动的具体的规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权概述一、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物权的分类三、物权的效力
四、物权的民法保护第二节物权法概述
一、物权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二、物权法的特征
三、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物权的变动
一、物权变动的概念二、物权变动的形态
三、物权变动的原因四、不动产物权登记
五、动产物权交付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物权?物权有哪些特征?
2、试述物权法的原则。
课时分配表
3、试述物权的效力。
4、什么是区分原则?当事人未按交易合同的内容交付动产或办理不
动产物权变动登记手续,交易合同是否有效?
5、如何理解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
第二章所有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所有权的种类;
3、掌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及内容;
4、掌握共有的种类及两种共有的区别;
5、了解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掌握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课时分配:11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二、共有的种类及区别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所有权概述
一、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所有权的内容
三、所有权的限制
第二节所有权的种类
一、国家所有权
二、劳动群众集体组织所有权
三、私人财产所有权
四、法人所有权
五、社会团体所有权第三节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特征二、区分所有权的内容
第四节相邻关系一、概念
二、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三、相邻关系的种类
第五节共有一、共有的概念与特征
二、按份共有三、共同共有
四、共有财产的分割五、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区别
六、准共有第六节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一、善意取得二、拾得遗失物
三、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隐藏物四、孳息
五、先占六、添附
七、时效取得八、货币所有权的取得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所有权的概念、特征
2、试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与内
容
3、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4、简述共有的概念、特征
5、简述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
6、常见的相邻关系有哪些?如何处理相邻关系?
1、掌握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及内容;
3、掌握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及内容;
4、掌
握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及内容;
5、掌握地役权的取得方式及内容。
课时分配:4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二、四类用益物权的取
得方式、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用益物权概述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用益物权的类型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
念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内容 四、消灭第三节建设用地使用权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取得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最高期限 五、消灭 六、建设
用地使用权与建筑物所有权的冲突及解决
第三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用益物权 第四节
宅基地
使用权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四、消灭
第五节地役权一、地役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地役权与相邻关系(有叫相邻权)的区别三、地役权的取得
四、地役权的内容五、消灭
复习思考题:
1、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的含义与基本规定。
2、简述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区别。
3、试述我国用益物权的体系。
第四章担保物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担保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主合同与担保合同的关
系;
3、掌握抵押权的设立、公示、权利的实现;
4、掌握质押权的设
立、权利的实现;
5、掌握留置权的成立要件、权利的实现;4、掌握秦朝的司法审判
制度及监察制度。
课时分配:7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一、抵押权的设立与公示二、质押权的内容
三、留置权的成立要件四、担保物权并存时的处理规则教学内
容:
第一节担保物权概述一、担保物权的概念二、担保物权的特征
三、担保物权的范围四、主合同与担保合同的关系
五、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并存六、担保物权的消灭
第二节抵押权一、抵押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抵押权的标的即抵押物三、抵押权的类型
四、抵押权的设立与公示五、抵押权人和抵押人的权利
六、抵押权的实现七、动产浮动抵押权
八、最高额抵押权第三节质押权
一、质押权的概念与特征二、动产质权
三、权利质权第四节留置权
一、留置权的概念与特征二、留置权的成立条件三、留置权人的权利义务四、留置权的实现
五、留置权的优先性复习思考题:
1、简述担保物权的实现。
2、如何确定可用作抵押物的财产的范围。
3、简述最高额抵押的特点。
4、简述质权的特征与种类。
5、简述留置权的特征和成立条件。
第五章占有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占有的含义及意义;
2、掌握占有的分类;
3、掌握占有的效力;
4、了解占有的取得与消灭。
课时分配:2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一、占有的分类二、占有的效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占有概述一、占有的概念
二、占有的特征三、占有的意义
第二节占有的分类一、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二、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三、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四、善意占有与
恶意占有
五、准占有第三节占有的发生与消灭
一、占有的取得二、占有的消灭
第四节占有的效力一、权利推定效力
二、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三、对占有物的使用、收益
四、占有人的物上请求权效力五、占有人对回复(返还)请求权人
的权利义务
第五节占有的保护复习思考题:
1、占有的概念与特征。
2、占有有哪些分类?
3、占有的效力有哪些?
4、如何保护占有?
参考书目:
1、江平主编《物权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著:《物权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著:《物权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费安玲等著:《物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n年版;
6、谢在
全著:《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8、
王泽鉴著《民法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德)鲍尔、斯蒂尔纳著《德国物权法》上下册中译本,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孙宪忠《争议与思考一物权立法笔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1、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8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萨维尼《论占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田士永著:《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
15、罗马法原始文献《物与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6、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士、日本等国民法典;
17、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