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验
病毒感染诊断与防治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第12页/共103页
(2)鉴定
用免疫荧光法鉴定感染动物脏器、鸡胚卵 黄囊、细胞培养物中的特异性抗原以已知 抗原测定动物恢复期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必要时用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等, 作群和种的鉴定。
检测IgM抗体对早期诊断有价值。 立克次体抗原吸附于载体。泛影葡胺梯度离心纯化
抗原为优,检出血清的抗体效价高,纸上ELISA测 定抗体,方法简便。将感染卵黄囊悬液加于玻片 (经氯仿·甲醇洗净)上,凉干、固定,加稀释血清 于抗原点上,每张玻片上包括阳性和阴性对照,加 酶标兔抗人IgM/G于抗原·血清点作用后,将浸透新 鲜配制的底物无灰滤纸覆盖在玻片上约4-6min,可 见滤纸条上阳性对照点位置显紫棕色,取下滤纸条 (即终止反应),观察是否显色,与对照比较判定结 果。此法简便,并可保存实验记录。
第9页/共103页
2.标本直接检查
(1)免疫荧光检测 用于脏器检查。制备标本片 薄而均匀,组织结构清晰,固定后用荧光抗 体染色, 常见脾、肺及心瓣膜中有立克次体, 也可在肝、肾及皮疹活检组织中检出。
(2)核酸检测 PCR敏感性高,所需样品量只需 ELISA实验的1/5。以编码17kD蛋白的基因 和编码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169kD蛋白的基因 作为扩增靶区。
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斑疹伤寒症状相 似,以高热、头痛、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 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实质性 器官损伤。
第5页/共103页
(二)微生物特性
1. 比细菌小,呈多形态性,在感染细胞内聚 集成团,分布在胞质内, Gimenez法染色后 呈红色,外表含有微荚膜结构。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的检测与鉴定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的检测与鉴定张骁鹏;李炘檑;郑波;胡晓梅【摘要】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已被列入生物战剂名录。
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立克次体严格的细胞寄生性决定了立克次体病的诊断不同于传统方法,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通常实验室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
从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到目前的基因水平比对,立克次体的检测技术虽发展了100多年,但人类尚未实现早期快速诊断立克次体病的目标。
本文主要综述了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检测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Rickettsia is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parasitic bacterium which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biowarfare agents .Rickettsial diseases are zoonotic ,natural focal diseases ,and also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ser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standard detection methods for other bacteria , the diagnosis of rickettsial diseases needs a collect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epidemiologicaldata ,clinical symptoms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Although Rickettsia detec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early rapid diagnosis is still difficult . Current progresses on Rickettsia and rickettsial disease detection , including pathogen isolation and molecular detection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期刊名称】《微生物与感染》【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7页(P194-200)【关键词】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病;检测;鉴定【作者】张骁鹏;李炘檑;郑波;胡晓梅【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重庆市微生物工程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八营,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八营,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重庆市微生物工程实验室,重庆 400038【正文语种】中文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天然寄生于多种吸血节肢动物和昆虫体内[1,2]。
立克次体及检验

立克次体及检验● 考点◆共同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验一、立克次体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①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血性疾病;②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③大小介于一般细胞与病毒之间,革兰染色阴性,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④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⑥菌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⑦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形似小杆菌,具有程度不同的多形性。
无鞭毛或荚膜。
◆G-,不易着色,常用Giemsa、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Giemsa染呈紫红色,常显两端浓染,Maechiavello染呈红色,Giménez法染呈红色,背景为绿色。
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可以鉴别恙虫病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
在Macchia- vello染色中,恙虫病立克次体呈蓝色,其他立克次体呈红色。
Giménez染色,恙虫病立克次体呈暗红色,背景为绿色。
◆与G-菌非常相似,脂类含量比细菌多,细胞壁弹性较大。
各种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存在部位有所不同,以此可作初步鉴别。
立克次体定位普氏立克次体胞质中2.抗原组成构造:①群特异性抗原②种特异性抗原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X19、0X2、OX K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关抗体的检查。
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3.培养特性:◆立克次体(除巴通体外)只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
◆常用方法有鸡胚卵黄囊培养、细胞培养。
◆接种豚鼠等动物可用于立克次体的初代分离。
◆汉赛巴通体接种新鲜巧克力平板,在35℃、5%CO2环境中培养2周左右才长出菌落。
三、致病性◆立克次体病以发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特征。
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一)

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一)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什么是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传播给人类。
它可以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
立克次体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痊愈标准立克次体病的痊愈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症状消失:患者的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血液检测正常:患者的血液检测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恢复到正常范围。
•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经过治疗后,立克次体数量明显减少或完全清除,病原体在患者体内无法被检测到。
•不再传染: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再具有传染性,不会继续传播给他人。
治疗方法立克次体病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特定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以杀灭立克次体。
一般建议患者在发病早期尽早接受抗生素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退热药物、止痛药物等。
这些治疗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注意休息和饮食: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同时,健康的饮食也对恢复有积极的作用,患者应该注意摄入适量的营养,增强免疫力。
预防措施预防立克次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避免蜱虫叮咬。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野外活动时注意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将身体部位遮蔽起来,以减少叮咬的机会。
•使用蜱虫防护剂:可以在衣物上喷洒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虫喷雾剂,以防止蜱虫叮咬。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立克次体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动物接触:避免与可能携带蜱虫的动物密切接触,如野生动物、宠物等。
结语立克次体病痊愈标准是判断患者是否痊愈的重要依据。
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并遵循有效的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立克次体病的传播,保护我们的健康。
记得在野外活动或者与动物接触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抵抗力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对四环素、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磺胺类药物可刺激立 克次体的生长。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1. 流行环节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感染脊椎动物 宿主,其中啮齿类动物常成为寄生宿主和储 存宿主。
①
②
2.所致疾病
引起人兽共患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肌痛、皮疹、肝脾肿大 等为主要特征。
病
查菲埃里希体(E.chaffeensis) 人 单 核 细 胞 埃 里
希体病
腺热新立克次体(N.sennetsu) 腺热
传播媒介
人虱
鼠蚤、 鼠虱 蜱
蜱 蜱
蜱
螨 恙螨
储存宿主 人 啮齿类
啮齿类、犬 啮齿类 啮齿类、犬 啮齿类 鼠 啮齿类、恙螨
蜱 蜱 吸虫?
啮齿动物、鹿、 牛等
犬、鹿、啮齿 动物
鱼类?
2. 临床特征
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组织的广泛性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剧烈头痛和肌痛、皮疹 。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微生物学诊断
1. 标本采集
急性期病人血液或病灶组织标本 血清学试验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2. 分离培养
细胞培养 鸡胚接种 动物接种
④ ③
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 ①全沟硬蜱 ;②恙螨; ③人体虱; ④蚤
(诸欣平 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 致病机制
(1)入侵门户和到达部位:经皮肤、结膜或黏膜侵入人体后,通过淋巴管及血流播散 至全身。立克次体属主要侵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埃里希体属和无形体属主要 感染骨髓来源细胞。 (2)立克次体属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病作用:①黏附素OmpA和OmpB与宿主细胞 表面受体的结合;②磷脂酶A的溶膜作用;③Ⅳ型分泌系统(T4SS)将立克次体的 DNA和蛋白质转运入宿主细胞浆。④立克次体进入胞浆大量繁殖,产生脂多糖等毒性 代谢产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病变。 (3)免疫病理损伤
衣原体检验立克次体检验支原体检验螺旋体及检验

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
三期梅毒
梅毒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碘液染色
原体
衣原体免疫荧光染色
沙眼
独特的发育周期
外斐反应
变形杆菌OX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 行交叉凝集反应,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有 无立克次体抗体,以协助某些立克次体 病的诊断
外斐反应的交叉凝集
立克次体
OX19 普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
变形杆菌
微生物学检查
直接镜检: 结膜病灶刮片Giemsa染色,查包涵体 免疫荧光染色查衣原体 碘液 分离培养 鸡胚卵黄囊接种 核酸检测
螺旋体
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 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种类: 钩端螺旋体 疏螺旋体 密螺旋体
特 征
有细胞壁 有DNA 和RNA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对抗生素敏感
临床特征: 钩体血症:“眼红腿疼淋巴大;寒热酸 痛一身乏” 临床类型: 流感伤寒型 黄胆出血型 肺出血型 肾功衰竭型等
免疫性
病后对同型钩体有牢固免疫力 以体液免疫抗感染为主
微生物学检查
镜检
尿、 血 标 本
分离培养
动物试验 检测核酸
血清学鉴定
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诊断 检测特异性抗体
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
支 原 体
概念: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 上呈高度多形性、可通过滤菌器,并能 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 核细胞型微生物。
形态染色
无细胞壁,能通过滤菌器 高度多形性 革兰阴性,不易着色 常用吉姆萨染色,呈淡紫色
培养特性
细胞膜含胆固醇 营养要求高 二分裂繁殖为主 生长缓慢 “荷包蛋”样菌落
OX2 OXK
+++ +++
立克次体病

概述
立克次体是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 次 ( Howard Taylor Ricketts , 1871– 1910)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 的。第二年不幸感染斑疹伤寒而亡。 1916年罗恰· 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 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 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 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 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 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 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变形杆菌OXk 凝集试验(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病程第4日可 出现阳性,第4周开始下降,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斑点免疫试验 酶联免疫试验
肝脾肿大( Splenomegaly and hepatomegaly ) 皮疹 ( Rash )
2018/11/1
时间: 4~6天 部位: 躯干 四肢 大小: 0.2~0.5cm 性状: 淡红色, 斑丘疹, 充血性, 不痒 持续: 3~7天
23
实验室检查
血 象 : 白细胞计数增多减少 或正常 血清学检查: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脑膜脑炎、肺炎、出血
2018/11/1 14
病理改变
基本病变:
全身小血管炎
血管周围炎
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2018/11/1
15
临床表现
濳伏期:4~20天,一般10~14天
病程第1周: 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 体征:颜面潮红,结膜充血 焦痂,淋巴结肿大 皮疹,肝脾肿大
2018/11/1
世界范围:亚洲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多见;中国 分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包括广东、福建、广 西、江西…台湾等省 流行时间:散发也可流行,南方多发于夏秋季, 5~11月多见,6~8月高峰;北方多发于秋冬季, 9~12月多见,10月高峰
微生物19章 立克次体检验

病原体
所致疾病 媒介
传播方式
普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恙虫病东方体 贝纳柯克斯体 查菲埃立克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落矶山斑点热
恙虫病 Q热 单核细胞增多
人虱 鼠蚤 蜱 恙螨 蜱 蜱
虱粪经伤口感染 蚤粪经伤口感染
蜱叮咬 恙螨幼虫叮咬 接触、呼吸道等
蜱叮咬
斑点热病人全身性红斑,出血甚至肢端坏死。有的立克次氏 体酿成严重疾病,如人类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羌虫热、Q热等,并 常伴随着灾害、战争和饥饿,曾长期与人类的痛苦、灾难联系在 一起
第19章 立克次体检验
重点提示
• 概念 • 分类 • 临床意义 • 生物学特性 • 微生物学检验
一、概念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杆状、革 兰染色阴性,除极少数外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 Taylor Ricketts发现,为纪 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此 类微生物
不同立克次体的细 胞内位置:普氏立克次 体:细胞质分散存在; 恙虫病东方体:细胞质 近核处成堆存在;斑点 热立克次体:细胞质内 和核内生长;Q热柯克斯 体:细胞质空泡(吞噬 溶酶体)内生长;五日 热巴通体:粘附于细胞 外表面生长
上立 皮克 细次 胞体 内在 的田 生鼠 长阴
道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H.T.Ricketts 1909年,首次发现斑疹 伤寒的病原体,并因研究此病而牺牲, 1916年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类病原体 作为纪念
二、立克次体的分类
按第9版Bergey细菌分类手册,立克次体目分为3个科,即 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无形体科 (Anaplasmataceae) 和全孢菌科(Holosporacea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补体结合试验(CF) <1:40
微量凝集试验<1:40
间接血凝试验(PHA) <1:100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1:16
临床评价:
1.立克次体病是由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媒介传播的一类急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为立克次体科的立克次体属、柯克体属、罗卡利马体属等。
立克次体属可分为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三个群,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疹伤寒、蜱媒立克次体病、恙虫病、立克次体病等。
柯克体属中的贝氏柯克体可引起Q热。
罗卡利马体属是战壕热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属的抗原分为两种,一为可溶性抗原,与细胞壁表面的粘液有关,具有群特异性。
另一种为颗粒性抗原,属外膜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柯克体属的病原体有两种抗原相,第1相含较多的内毒素样脂多糖和完整抗原组分,毒力较强。
第Ⅱ相毒力弱,已失去I相中的表面抗原。
人体感染立克次体后,血清中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利用各种血清学试验方法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对立克次体病具有诊断价值。
2.检测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试验,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优点,可根据不同的立克次体病选用几种试验,对疾病作出诊断。
(1)补体结合试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抗体效价>1:40,且恢复期血清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一般补体结合抗体在病程第1周内即可出现,以后抗体效价逐渐上升,至2~3周达最高峰,其抗体主要为IgM.然后逐渐下降至低滴度,此时主要是IgG,低效价水平(1:l0~1:40)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不退。
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CF试验所用抗原是具有种特异性的颗粒抗原,故可用以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复发型斑疹伤寒抗体出现早(发病第4天),效价上升快,8~10天达高峰,其组成以IgG为主。
恙虫病立克次体因各株间抗原性差别显著。
故宜采用多价抗原或当地代表株抗原。
Q热患者血清中最早出现Ⅱ相抗体,发病数周后才出现I相抗体,而且Ⅱ相抗体水平大多始终高于I 相,Ⅱ相抗体逐渐上升,对Q热具有诊断价值。
伴心内膜炎时可出现较高效价的I相和Ⅱ相补体结合抗体。
慢性感染往往表现为持续较高水平的I相抗体。
(2)微量凝集试验所用抗原为可溶性抗原,具有群特异性,Q热的诊断采用Ⅱ相抗原,可用于区别斑疹伤寒、恙虫病、各种斑点热、Q热等疾病。
此试验特异性高、操作简便且节省抗原。
其阳性出现常比CF试验早,流行性斑疹伤寒在病程第5日即可有80%以上病例呈阳性,2~3周时阳性率几乎100%。
Q热第1周阳性率为50%,凝集效价于病程1月左右达高峰,继而迅速下降,于数月内消失,维持时间不如CF试验长久,因而不适用于追溯性研究。
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可出现效价较低的阳性反应。
(3)间接血凝试验的一些特点与微量凝集试验相同,也只具群特异性,不能作种的区别。
主要用于斑疹伤寒群和蜱传斑点热群的血清学试验.还可用于鉴别原发性和复发型斑疹伤寒,前者血清中主要是IgM型抗体,后者主要为IgG型抗体。
斑疹伤寒患者的血凝抗体于病程第5~7天出现,迅速上升,效价常可达1:400~1:3200,比CF试验高,高值维持2~10周,下降也较补体结合抗体快,血凝抗体只见于感染的活动期,病后3~6个月即消失。
(4)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敏感,重复性好,又节省材料和时间,广泛应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诊断,特别是恙虫病,为群特异性。
在本试验中,单份血清抗体滴度达≥1:12 8或恢复期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或以上者,有立克次体病诊断意义。
恙虫病患者血清荧光抗体多在1周末出现,2周末有显著升高,3~4周达高峰,6个月后仍保持一定水平,可持续数年至十年,而有利于流行病学调查。
3.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诊断方法虽有多种,但国内实验室最常用者仍为外一斐试验,此为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有诊断意义。
直接检查法可作为立克次体病的预测和筛选,此方法是取组织活检标本,直接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色检查立克次体,具有特异性。
从血液或其他临床材料中分离病原体是可靠的诊断依据,但这一方法既昂贵又费时,且易致实验室传播,故不适宜在一般实验室推广。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疾病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顿挫疾病,抗体的产生会延迟1周左右,其最高效价也可能降低。
若发病数天后进行抗生素治疗,对抗体产生的时间或其最终效价影响极小。
(2)引起Q热的I相脂多糖抗原与光滑型革兰阴性杆菌有交叉反应。
(3)类风湿因子阳性的血清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外-斐试验
参考范围:
外-斐试验<l:160
临床评价:
1.外-斐试验是临床上诊断立克次体病常用的血清学试验,为非特异性凝集反应。
立克次体属中的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具有耐热、耐稀碱的多糖抗原,而变形杆菌某些特殊菌株如X19、X2和X K的菌体与其有共同抗原成分,能发生交叉反应。
外一斐试验系利用这三型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凝集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立克次体抗体。
2.外-斐凝集素可早在发病4~6天出现,多于2~3周退热前后达最高滴度,然后很快下降,维持数月,5个月后基本消失。
外-斐试验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人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达1:160即为阳性,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有诊断意义。
尽管外-斐试验有不能分型及特异性较差等缺点,但由于抗原易于获得和保存,操作简便,故仍被广泛应用。
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点热、蜱媒立克次体病、恙虫病、Q热、立克次体痘和战壕热等,这些疾病在外-斐试验中的特点如下:
(1)斑疹伤寒病人能产生高滴度的OX19凝集素及低滴度的OX2凝集素,阳性率高达83.5%~93.4%,但不与OX K发生凝集。
流行性斑疹伤寒在起病第5~6天时,病人血清即可与OX19发生阳性凝集反应,其凝集效价于第3周达到高峰,一般超过1:320,有时可达1:2560,阳性率以第4周最高,继而效价迅速下降,于3~6个月内转为阴性。
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的血清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的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一般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大多在1:160~1:640,阳性反应出现于发病的第5~17天,平均为第11~15天。
(2)恙虫病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 K株发生凝集反应,阳性反应最早在起病第4天即出现,第1周阳性率不高,仅为30%左右,第2周末为60%,第3~4周80%~90%的患者可呈阳性。
凝集效价1:80~1:1280以上不等.多数在1:80~1:640之间,第1周开始上升,随病程而逐渐增高,第3~4周凝集效价达高峰,第5周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数为阴性。
(3)落矶山斑点热或蜱传斑点热患者的血清能产生OX19与OX2凝集素,通常为OX19高于OX2,但也有OX2较高者。
若仅出现OX2高滴度阳性,则对斑点热有特殊意义。
(4)立克次体痘、Q热及战壕热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不能与变形杆菌抗原发生凝集反应,故外-斐试验呈阴性结果。
3.取组织活检标本,用免疫荧光及免疫酶染色法直接检查立克次体,具有特异性,可作为标本的预测和筛选。
病原体的培养和鉴定是确诊立克次体感染的可靠方法,但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
应用血清学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原,对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常用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等。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某些非立克次体病,外-斐试验也可出现阳性反应.如变形杆菌尿路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伤寒及各种严重肝病等,其凝集效价大多较低,且很少有动态改变。
(2)复发型斑疹伤寒(Brill-Zinsser病)虽也为普氏立克次体所引起,但外-斐试验往往呈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3)在疾病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疗或有预防接种史者,外-斐试验常不出现凝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