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从闪电谈起 上课解析
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中小学教育教课资料13.1 从闪电谈起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由。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时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经过学习,除去对“电”的神奇感。
要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解说摩擦起电的原由。
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羽、验电器等。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实验 1:感觉静电经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觉一下静电作用。
实验 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情景,提出问题:闪电是如何产生的?电是什么?二、新课教课( 一) 电是什么活动 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掠过的物体凑近轻小物体,说说有什么发现?摩掠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总结: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带电体拥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简单吸尘埃;(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剖析摩擦起电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典例解读摩擦产生的带电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好多麻烦。
以下各现象中,不是因为摩擦起电惹起的是( )A.化纤布料的衣服简单吸附尘埃B.印刷厂里的纸张粘在一同不简单分开C.买食品时,装食品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D.冬季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会被粘在铁棒上D 是因为手上的水遇到铁棒【分析】 A、B、 C都属于摩擦后的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静电现象,而后凝结的缘由。
【答案】 D( 二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那么不一样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同样的吗?(1) 实验研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凑近它,察看发生的现象?③将被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凑近它,察看发生的现象?描绘察看到的现象。
议论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一样的;②不一样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挤。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与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原理,知道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理解静电的利与弊。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2. 教学重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3. 实验: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和消失,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静电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3. 静电的利与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闪电的产生原理。
2. 列举生活中静电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和利用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通过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
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让学生知道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电子的转移,而静电的消失是由于电荷的中和。
讲解静电的利与弊,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静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如静电吸附、电击等。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 13.1从闪电谈起(解析版)

13.1 从闪电谈起一、单选题1.(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图,利用静电喷漆枪给物件上漆,涂料小液滴之间相互排斥,但被物件吸引。
则()A.物件一定带负电B.物件一定不带电C.小液滴可能不带电D.小液滴一定带同种电荷【答案】D【解析】A.由于涂料的电荷种类不知,故无法判断物件带何种电荷,故A不符合题意;B.因为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件可能带电,带与涂料相反的电荷,也可以不带电,故B不符合题意;C.由于小液体相互排斥,故小液体肯定带电,故C不符合题意;D.由于小液体相互排斥,故小液体肯定带同种电荷,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2·山西·中考真题)小伟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把胡椒粉洒在粗粒盐上。
小伟急中生智,拿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小勺靠近胡椒粉,胡椒粉立刻被吸到勺子上,成功将胡椒粉和粗粒盐分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B.若塑料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D.塑料小勺摩擦毛料布带了电,说明小勺是导体【答案】A【解析】A.塑料勺经过摩擦带了电,带电体吸引胡椒粉这样的轻小物体,故A正确;B.若塑料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电子,故B错误;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电荷发生了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D.摩擦起电不能说明物体是导体,塑料小勺是绝缘体,故D错误。
故选A。
3.(2022·甘肃武威·中考真题)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行车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B.安全锤头部很尖,目的是使用时增大压力,容易击碎玻璃让人们逃生C.注射疫苗时,用针管把药液推入体内,利用了大气压强D.梳头时头发翘起来,梳子和头发带同种电荷【答案】A【解析】A.自行车轮胎上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故A正确;B.安全锤做得很尖,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可以产生较大的压强,压强大就很容易击碎玻璃让人们能安全逃生,故B错误;C.注射疫苗时,用针管把药液推入体内,是推力将药液压入人体内,故C错误;D.梳头时头发随塑料梳子飘起来是因为梳子和头发带上了异种电荷,故D错误。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教案: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闪电谈起,通过对闪电的了解,引入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静电和雷电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闪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闪电、静电和雷电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细节: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补充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展示了闪电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闪电的外观和产生的环境。
实验演示则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理解闪电与静电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与反思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与反思【课堂教学】【出示学习目标】问题1:什么是摩擦起电现象?生活中有哪些摩擦起电的例子?带电体有什么特征?问题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如何进行实验探究?问题3:如何验证一个物体是否是带电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问题4:摩擦起电静电的应用和防护,你能说一说么?【创设情境】师:PPT出示闪电的动态图片,提出疑问:电是什么?闪电是如何形成的?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进一步展示起电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电刷和转盘的激烈摩擦。
过渡语:摩擦是不是起电原因?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节课内容。
【新知探究】【1.摩擦起电】活动1:自主学习:先快速阅读课本43页内容,再完成导学案内容。
(自学5min+小组讨论3min)师:巡视指导学生有效完成操作感知,并引导其多思多想,从操作中感知获取知识。
(1)什么是摩擦起电?用 .(2)带电体的特征:(3)操作感知:①用塑料笔杆和头发摩擦后,去吸引轻小物体(如:纸屑、泡沫粒)②用塑料笔芯和白纸摩擦后,去吸引轻小物体(如:纸屑、泡沫粒)(4)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摩擦起电现象?.(5)自然界中存在电荷。
正电荷:用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活动2:快速阅读课本45同时,完成下面3部分内容。
(自学3min+(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带电)。
(2)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会失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3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直接讲解,降低该部分学习的难度,便于顺利逐步开展课堂教学。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活动3:思考: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会发生什么?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会发生什么?小组合作:明确目的,利用手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完成学案内容,进行小组展示。
(合作5min+展示5min)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师:做好巡视指导,引导小组合作,有效完成实验探究,并从中探究知识。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闪电”为主题的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闪电。
思路是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闪电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然后,我将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并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闪电的产生和传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闪电演示仪、闪电图片、PPT、黑板、粉笔。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向孩子们展示闪电图片,让他们自由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讲解: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包括闪电的产生、传播和防雷方法。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使用闪电演示仪进行实验,观察闪电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掌握了闪电的基本知识和防雷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孩子对闪电的传播过程不够理解,需要我在下次活动中更加详细的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闪电,并记录下来。
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进行分享和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孩子们了解闪电是如何产生的,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活动3: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
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转速逐渐增大时,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现象:两球间发生火花放电。
什么是放电现象
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接近并放出电的现象 叫做放电现象。
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
云的移动,会和空气摩擦,云层间也会 摩擦,都会产生且累积大量的电荷。
闪电就是电荷从云层移动到地面或者从 云层移动到另一云层的结果。
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 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尖端放电。
富兰克林统一天电与地电
意义:揭开了千百年来遮盖着雷电的神秘 面纱,统一了天电和地电。
讨论:试着解释一下雷电之“电”从何而 来?
雷雨天气时,云层运动 激烈,相互靠近的云层 由于摩擦而带电。
放电现象:
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现象。
尖端放电:
3、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
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D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
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 D)
A 、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 、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C 、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相互排斥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 玻璃棒相互靠近时的现象。
相互吸引
带电的头发飘起来
原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知识拓展 :
带电体之间的吸引或排斥,是通过电场来 实现的.
小结1:
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用 “+ ”号表示
负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用 “-”号表示
静电感应
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一个不带电导体相接触时,由 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 布;异种电荷被吸引到离带电体近的一端,而同种 电荷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一端,这种现象叫 静电 感应。
四、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1、电现象的应用:
静电喷涂、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复印
原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相斥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玻璃棒 橡胶棒
玻璃棒 排斥 吸引
橡胶棒 吸引 排斥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练习
1. 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A吸引B,
A排斥C,C吸引D,若D带负电,那么B将带 负
电。
2. 用带电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时, 由于带电体能够_吸__引__轻__小_ 物体 ,所以通草球会 被带电体吸引过来,但接触后立即就离开了, 这是因为它们都带上 同种 电荷,互相 __排__斥___的缘故。
摩擦起电的结果:
不同物质带上 等量的异种电荷。
摩擦起电 的条件
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 领不同.(不同的两种物质摩擦)
2.摩擦的物体与外界绝缘 .
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
的两物体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接触起电: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
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观看闪电现象的图片
一、电是什么
活动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用塑料直尺(塑料外壳笔、塑料梳子) 在头发或尼龙衣服上摩擦几下,然后靠近 小纸屑。有什么现象?
现象:吸引小纸屑。
归纳和结论:
摩擦过的塑料直尺、塑料外壳笔能够吸 引纸屑等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 说有了电荷。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007年广西贵港市)
2.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了绸子摩擦 过的玻璃棒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带电 物体所带的电荷是__正____电荷.
(2007年天津市)
中考链接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 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 以判定( D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2、电现象的防护:
闪电---避雷针 油缸车拖铁链(主要是将静电及时导走而避免
(200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1.验电器的结构 :如右图
2.工作原理 :利用同种电 荷相互排斥 的原理来工作的。 金属箔
金属球 金属杆
带电体所带的电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 开的角度就越大。
验电器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验电器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但 不知道其电性。
带电物体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放电现象?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 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这是由于脱毛 衣时因 摩擦 起电,发生 放电现象 的缘故。
第二课时
中考链接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同__种_电荷 互相排斥,_异__种___电荷互相吸引.
感应起电: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
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用图13-4(a)(b)(c)所示的实 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发生怎样的现象写在课本上。
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 的现象。
相互排斥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 的现象。
– +
++
–
– ––
–
当两物体摩擦时
–
+ +
+ +
++++
+
–
–
––
因缺少电子而带 正电
因得到电子而带 负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 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 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使正负电荷 分开。
注意:转移的电荷是 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 .
原子结构图 :如右图
–
原子由 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 组 成,原子核带 正电 ,电子带 负电 .
+ ++
–
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 , – 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 电中性.
核外电子
原子核
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 ,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 子的本领 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
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 正电,得到电 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负电.
带电的物体也叫做“ 带电体 ”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
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这是 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 带了电 ,而 具有了_吸__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
定义:
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正 电荷; 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负 电荷。
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