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唐诗五首》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精 《古代诗歌五首》试题(含答案)

精 《古代诗歌五首》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补充诗句。

(1)萧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

(3)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2.填空。

(1)《登飞来峰》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之一。

(2)《己亥杂诗》(其五)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

3.“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二)课外阅读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乾坤”是什么意思?句中的“浮”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9.此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语言表达10.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

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11.题目:____________,在这里提示:这里,可能有美丽的风景;这里,可能有别具一格的建筑;这里,可能蕴含有奇特的奥秘;这里,可能跃动着鲜活的生命;这里,可能演绎着动人的故事;这里,可能展示着多彩的生活;这里,可能有精彩(感动)的瞬间……要求:(1)补全题目后作文;(2)要有真情实感,立意要健康积极;(3)文体自选(诗歌除外);(4)不少于600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含答案)唐诗五首积累运用1.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B.《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C.《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牧并称为“李杜”。

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他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薄:________ (2)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__________(3)长河落日圆长河:_______ (4)来从楚国游从:___________(5)水面初平云脚低初:_________ (6)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__________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猎马带禽归(泛指猎获的鸟兽)B.昔人已乘黄鹤去(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人)C.属国过居延(典属国的简称,诗中指地名。

)D.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4.下面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5.按要求默写。

(1)《野望》一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

(2)《野望》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

精 《诗词五首》同步检测(含答案)

精 《诗词五首》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抵.万金折戟.( ) 铁未销.()谩.有()蓬.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浑.欲不胜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我报路长嗟日暮 B.东风不与周郎便C.自将磨洗认前朝 D.报君黄金台上意4.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5.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三、语言运用8.参照例句,以“信念”开头仿写三句话。

例句:快乐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陶醉,是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

精 《唐诗五首》试题(含答案)

精 《唐诗五首》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汉字。

gāo xǐ wēi h uī东()()倚下采()落()hóu jīng h uāng()骑()门大()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下面关于《黄鹤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1)《黄鹤楼》中用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描写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含答案)一、字词书写(本大题共2小题)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 ) 薄.暮( ) x ǐ( )倚 驱dú( ) 采w ēi( ) 崔颢.( ) 千载.( ) 燕.然( ) 征蓬.( )2. 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绩,字( ),唐代诗人。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 )”。

(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 ),号( )。

与( )合称“王孟”,有“( )”之称。

(3)李白,字( ),号(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 )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4)白居易,字( ),晚年又称( ),唐代大诗人。

有“( )”之称。

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二、翻译(本大题共1小题)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东皋薄.暮望 ②徙倚..欲何依 ③长歌怀采薇..④使.至塞上 ⑤单车欲问.边 ⑥长河..落日圆 ⑦仍怜.故乡水 ⑧几处早莺争暖树..三、情景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4. 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2)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的诗句是:( ),( )。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5. (汉川一模)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徽标(右)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 附加答案

唐诗五首练习(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加以描绘。

(不超过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终。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___、______。

(2)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 1.叙事思乡2.诗人乘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展开,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心情也喜悦开朗了。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共11题;共54分)1.《黄鹤楼》选自《________》,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________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其作品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

4.《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第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句是颔联,__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王维,________代诗人字________,人称“________”,其山水诗成就很高,和________ 并称为“王孟”。

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______诗,从内容上看,文学史上称之为“________”诗。

6.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唐朝诗人。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________诗人。

有“________”之美誉,与杜甫并称“________”。

7.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 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
一、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汉字。

gāo xǐ wēi h uī东()()倚下采()落()
hóu jīng h uāng
()骑()门大()
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下面关于《黄鹤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1)《黄鹤楼》中用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描写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二)课外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桔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

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

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

D.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0.该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语言运用
11.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②鸟鸣山更幽③泉和万籁声④风定花犹落⑤窗外见南山
(1)上联:① ;下联:▲ ;(2)上联:▲ ;下联:▲ 。

四、写作
12.以“送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提名,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皋徙薇晖候荆荒
2.A
3.B
解析: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4.(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6.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7.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8.颔联和颈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9.B
10.传达出诗人给友人送别时的孤寂与悲苦的心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11.(1)⑤(2)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①中的“松间”与⑤中的“窗外”都是“名词+方位名词”,“鸣”与“见”均为动词,“好鸟”对“南山”(偏正结构的合成词);④中的“风”与②中的“鸟”都是名词,“定”和“鸣”都是陈述第一个名词的;“花犹落”与“山更幽”正好一致,根据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的要求,④应为上联。

12.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