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精
精 《唐诗五首》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看拼音,写汉字。
gāo xǐ wēi h uī东()()倚下采()落()hóu jīng h uāng()骑()门大()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下面关于《黄鹤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1)《黄鹤楼》中用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描写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唐诗五首 精品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 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1)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 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 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2—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三层:(8—11)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 察。
诗歌探究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 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 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 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悠闲(闲适)、惊喜(喜 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黄鹤楼/崔颢
走近作者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 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 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 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 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 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 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 依恋与挚爱。
走近作者
作者 法布尔 生卒年 1823—1915 国籍 法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

13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理解、感受诗人们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难点)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律诗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 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每首律诗有八句, 一、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 七言律。
yān
jiǎ
nuǎn
mò
燕然 贾 暖 没
zhuó
dī
啄堤
野望
王绩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 唐代诗人。字 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 津)人。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 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 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 不遇之苦闷。语言朴素自然。有《王无 功文集》。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 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这实际是作者被排挤出朝 廷。此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 见所感。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 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这实际是作者被排挤出朝 廷。此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 见所感。
精读细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物归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并不相识,只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 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 居不仕。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品教案(第1课时)

《唐诗五首》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使至塞上》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疆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时所作。
这实际上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渡荆门送别》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引导学生从形象人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
这五首唐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人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 熟读、背诵并默写五首诗,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 体会唐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突破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另外,教师要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精品课件

唐诗五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今天,让我们 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第一课时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 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
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 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 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 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 家。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 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 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 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 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以“诗中有画”见长,对后 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前四句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属于虚 写;后四句即景生情则是写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 于实写。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 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表达 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ppt课件60页精品ppt课件

色彩美:
Hale Waihona Puke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 闪闪
——鲜明优美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大破敌军。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 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 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 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诗文全解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句解: 在黄昏的时候, 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 望,彷徨徘徊心中没 有主张。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为 下文写景作铺垫。
诗文全解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
句解: 每一棵树都凋谢 枯黄,每一座 山峰都涂上落 日的余晖。
秋野近景此处是远景,承接上文“望”。怎不 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情。这是“望”中所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学习古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意思: 远渡荆门山外,到古老的楚国漫游。 首联叙事,交代了什么?
注释:
1.“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 。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居 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2.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3.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 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日暮:傍晚的时候。 乡关:故乡。关,门。 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