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鉴赏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情感及赏析总结

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情感及赏析总结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以“蓬”“雁”自比,说自己 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
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人受朝廷
排挤的孤寂、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 了广阔无垠的平原。 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 流。
赏析:
“随”字化静为动,以游动的视角将群山和平野 的位置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 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唐诗五首
1《野望》作者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 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 郁的心情。
2《黄鹤楼》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 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3《使至塞上》描绘了奇特壮丽的塞外大
漠风光,表达了诗人受朝廷排挤的孤寂、抑 郁之情。
4《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对祖国 河山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思念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一个“争”字写出了初春早莺争着飞到向阳 树上欢歌的景象。一个“啄”字写出了新燕啄 泥衔草筑巢的情景,生动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 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 了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 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画面: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下 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 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 奇美妙。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高中语文唐诗五首解读

高中语文唐诗五首解读

唐诗五首解读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

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

《山居秋暝》空明宁静;《参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

《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

王诗艺术成就很高。

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

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表达。

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外表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

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唐诗五首注释

唐诗五首注释

以下是五首唐诗的注释:
1.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洒落在窗户前的床榻上。

-疑是地上霜:看上去好像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抬起头来,望向天空中的明月。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来,思念远方的家乡。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烟花三月的时节前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单的帆船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唯见长江天际流: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奔流。

3.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起紫色烟霞。

-遥看瀑布挂前川: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到了人间。

4.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

-春来发几枝: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愿君多采撷: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12《唐诗五首》诗歌赏析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是一首诗。

诗歌首联“”字点题,交代、,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写出作者的心境。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

2、颔联和颈联紧承“”字而来,“落晖”又紧扣首联“”二字。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物,是(近、远)景,(静、动)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人,是(近、远)景,(静、动)态。

这些景物,放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可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的色彩。

3、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诗人虽身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很陌生,只好向寻找慰藉。

4、说说你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抒发了之情。

2、诗歌首联扣题,从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用的情景。

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仍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3、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的感慨。

神话传说的运用,则增添了黄鹤楼的,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字,之情昭然可见。

4、颈联转写,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中的“”和“”对仗工整,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赏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赏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赏析一、《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5.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6.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用典。

由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伤今,写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融情于景选取了悠悠千载的白云,描绘了一幅空寂寥落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无限怅惘之情。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

好一幅苍凉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孤” 大漠孤烟直, 字显出人烟的稀少、境界的开阔;“ 长河落日圆。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 萧关逢候骑, 色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 都护在燕然。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
构图的活泼感。
返回
语文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而“落日圆”则把分割的画面涂上统 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诗 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 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
返回
语文
二、黄鹤楼
崔颢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默写自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昔人已乘 赏析: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
黄鹤去, 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
此地空余 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
黄鹤楼。 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
名句。
返回
语文
文本背诵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
语文
目录
01 诗词默写 02 诗词鉴赏
语文
文本背诵
诗词默写
一、野 望 王绩 名句理解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默写自测
返回
语文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赏析: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
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
牧人驱犊返,猎 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
返回
语文
(2)请根据右边两幅图片的内容,分别配上相关诗句。 ①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②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诗五首》结构分析

《诗五首》结构分析

《诗五首》结构分析
《诗五首》结构分析
【层次结构】
1、《饮酒》(其五):
前四句:写诗人身居人世,并无俗事纷扰,其原因是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

后六句:表现诗人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中,获得了无限的意趣。

2、《行路难》(其一):
前四句:以酒宴消除不了诗人心头的郁郁不平,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寂寞和惆怅。

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

七、八句:写诗人想隐居,而又幻想能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

九、十句:写诗人抱负不能实现而发出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

十一、十二句: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相信未来是光明的。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部分(1段):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第二部分(2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第三部分(3段):写秋雨屋漏,长夜无眠的愁苦。

唐诗五首赏析

唐诗五首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山西河津),唐代人。

②东皋(ge):诗人隐居的地方。

③薄暮:傍晚。

④徙倚(x iy 1):徘徊。

⑤依:归依。

⑥晖:落日。

⑦犊(d O :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赏析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 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

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

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

这些朝代,国祚极短。

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

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

《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

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