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附优质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唐诗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五首唐诗,并背诵部分诗句。
2. 理解唐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唐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唐诗,掌握五首诗的基本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五首唐诗的文本、插图、音频等。
2. 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五首唐诗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字音和语调。
3. 解析诗意: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唐诗的意境。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分析其他四首诗的修辞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五首唐诗,并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五首诗的题目及作者3. 各首诗的关键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2. 答案示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有困难,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组织课后诗词朗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唐诗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高》、《望岳》、《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凉州词》。
这些诗歌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等所作,展现他们独特艺术风格和高超诗歌才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五首唐诗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朗读、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例如,描述一个登高望远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在登高时豪情壮志。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每首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4.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并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唐诗,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1)主题思想:描绘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和对民族英雄敬仰。
(2)艺术特色: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泰山雄伟壮观。
(3)文化背景: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
2. 作业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解诗歌发展历程,拓宽文化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理解。
2. 课堂实践情景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分析方法。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雨寄北》——李商隐5.《枫桥夜泊》——张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进行随堂练习。
(2)学习《望庐山瀑布》,赏析李白的写作风格,体会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习《江雪》,探讨柳宗元的孤寂情怀,分析诗中的意象。
(4)学习《夜雨寄北》,解读李商隐的思乡之情,品味诗中的韵律美。
(5)学习《枫桥夜泊》,感受张继的夜泊之景,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让学生模仿创作。
4. 随堂练习:针对每首诗词,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作者、诗句。
2. 突出重点,标注难点。
3. 板书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选取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3)针对所学诗词,设计一幅插图。
2. 答案:(1)主题分析:五首诗词分别表达了登高远望、赞美自然、孤寂思乡等情感。
(2)仿写示例:以《夜雨寄北》为例,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3)插图设计:根据个人理解,创作符合诗词意境的插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分析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唐诗五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高适的《燕歌行》、杜甫的《登岳阳楼》、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杜牧的《阿房宫赋》。
这些诗作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也有反映边塞生活和宫怨的诗作。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欣赏唐诗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作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难点: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幅中国古代画作为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画中的场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兴趣。
2. 诗歌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唐诗五首》,理解诗作的大意和主题。
3.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讲解和讨论,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4. 诗歌欣赏: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音乐欣赏,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审美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6.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某个场景或情感的思考,提升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作的、作者、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中的关键句子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阅读《唐诗五首》中的每一首诗,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作,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境和情感。
3. 写一篇短文,讨论唐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唐诗的艺术特色,培养了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兴趣。
《诗五首》教案(通用

《诗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五首古诗。
这五首诗分别来自唐代的王之涣、李白、杜甫、张继,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涵盖了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首古诗的意境理解和鉴赏。
2. 教学重点: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登鹳雀楼:讲述王之涣登高远望,抒发壮志凌云的情怀。
(2)望庐山瀑布:介绍李白欣赏庐山瀑布壮丽景色,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夜宿山寺:讲述杜甫夜宿山寺,倾听夜雨声,感慨人生。
(4)枫桥夜泊:描绘张继夜泊枫桥,望月怀古,思念家乡。
(5)泊船瓜洲:描述王安石泊船瓜洲,感叹国家兴衰,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3. 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五首古诗的意境,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其他四首诗中的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七、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古诗的、作者和重点词汇。
2. 在黑板上画出五首古诗的意境简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首古诗进行鉴赏,要求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望庐山瀑布》鉴赏: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瀑布前,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如下诗歌知识:(1)学会欣赏5首唐诗,领悟唐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2)初步感受唐诗的韵律和意境,通过口语、绘画、朗诵等形式,表达唐诗的美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诗歌欣赏热情;(2)通过“读绘”、“朗诵”、“翻译”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感受;(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将进酒》2.《黄鹤楼》3.《岳阳楼记》4.《赋得古原草送别》5.《登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领略唐诗的意境和情感;2.注重帮助学生翻译生字生词,让他们准确理解唐诗内容。
四、教学方法1.口语交际法2.朗诵法3.翻译法4.绘画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引入向学生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让他们对李白有一个初步了解。
2.lead-in播放《将进酒》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3。
预习学生阅读《将进酒》后,进行课前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4.学习1)贴图欣赏:学生欣赏“唐诗《将进酒》图”和“唐诗《将进酒》唐朝画像”,并进行“读绘”活动。
让他们通过画面体会唐代饮酒文化和壮志凌云的精神。
2)翻译: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翻译,可以自主翻译或者集体翻译,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诗歌中的意思。
第二节《黄鹤楼》1.引入通过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荆州地区的风景、文化和历史背景。
2.lead-in通过播放《黄鹤楼》的音乐和提问让学生回想和阅读过的《黄鹤楼》。
3.预习让学生在阅读《黄鹤楼》前,围绕课文提出一些问题,讨论各自的看法和复述经历。
诗词五首(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概述本篇教案旨在教授《语文版必修》中所述的五首古诗词,包括《登高》、《清明》、《游园不值》、《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本教案将涵盖以下多个方面:文本审查、语篇理解、字词解释、意境鉴赏、作者背景、历时评价等等。
希望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五首古诗词的内涵和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美学品味和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好五首古诗词的文本,并把相关材料复印给学生。
2. 教师准备好课件、PPT、笔记等多种教学辅助材料。
3. 学生要自己准备好笔记本、笔、批注笔等。
4. 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演示一篇文学鉴赏的范文,以指导他们在读诗时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设计Step 1 文本审查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部分。
1. 诗词的标题:学生们要注意猜测标题的内涵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2. 诗词的结构:教师们要重点关注诗词的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强调写作技巧和手法。
3. 诗词的行文特点:学生们需要关注诗词中采用的句式、语调和声韵,推测诗词的情感色彩和内涵。
Step 2 语篇理解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1. 语言层面:学生们需要结合韵律与修辞手法,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意向。
2. 文学层面:学生们需要探寻诗词所写的背景、历史和作者的生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其中的隐含意义。
Step 3 字词解释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讲解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生僻字和古词。
通过字词解释,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Step 4 意境鉴赏通过对古诗词语言的审美和鉴赏,教师们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体味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Step 5 作者背景、思路和评价教师要着重介绍古诗词的作者:他们的生平、背景、创作意图和影响力。
同时,要求学生们就诗人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眼界和风格。
授课方法在上述步骤中,教师所采用的授课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解释、案例分析、讨论、演示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研读,品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野望》一、作者简介二、朗读指导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疏通文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四、指导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第二课时学习《黄鹤楼》一、作者简介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二、简介黄鹤楼及写作背景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该诗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三、朗读指导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疏通文意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五、指导学生赏析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
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
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另外这句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
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点明题旨,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 思乡)之情。
六、总结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
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七、课堂背诵该诗第三课时学习《使至塞上》一、欣赏沙漠风光和居延遗址图片二、简介作者及解题王维,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
三、介绍历史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再读古诗------整体感知明确诗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六、整体感知: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七、三读古诗------ 品味名句揣摩情感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
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
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
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令人心碎的落日。
至塞上,方知天地之广,方知生命无际!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八、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
▪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九、小结第四课时学习《渡荆门送别》一、简介荆门山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提到荆门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代,由巫山神女峰飞来一头雄狮,由安徽的黄山飞来一只猛虎,它们为争夺山水,咧牙相斗,被夏禹发现,抛出一根铁链把它们锁住,从此,狮虎各踞南北,故俗称“青狮对白虎”。
古代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
晋郭璞《江赋》云:“虎牙磔竖以屹碎,荆门阙竦而磐礴。
”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
其实,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
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行世。
作者诗风: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