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诗句解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
“徙倚”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孤独。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意: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两句写秋天山林之静景,对仗工整。
“皆”和“唯”两个字,强调了秋色和落晖的普遍性,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这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动态感十足,与前两句的静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感到孤独,于是怀念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二、《黄鹤楼》(崔颢)1.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
其诗风格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诗句解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首联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也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赏析: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空悠悠”三个字,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赏析:颈联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对仗工整,画面清晰,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诗歌语言鉴赏(炼字)(解析版)

13.唐诗五首——群文阅读诗歌语言鉴赏(炼字)品味精彩的词句,学习诗歌遣词用字的技巧【考点解读】品味精彩的词句,中考常见考点之一。
常见的考查题型:01.赏析×词或说说×词的表达效果。
02.诗中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直接鉴赏关键词)03.×词与×词比较哪个更好(×词可否换为×词)?为什么?(比较鉴赏)0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技法点拨】0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02.炼形容词:诗歌要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一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二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03.炼叠词:叠词通常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并起强调作用。
04.炼色彩词:色彩词可作谓语用,也可作定语用,一般表现人物心情,增添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
答题模板:01.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02.①表态。
(×词用得好/不好;×词更好(不可更换);“诗眼”是×词)②释因。
(解释该词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真题演练】(一)阅读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汉江临泛①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②。
注释:①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
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②山翁:指山简,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八年级(上)期中语文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和附录古诗赏析

黄鹤楼(八上) 唐·崔颢使至塞上(八上) 唐·王维钱塘湖春行(八上) 唐·白居易野望(八上)唐·王绩渡荆门送别(八上)唐·李白庭中有奇树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3、“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
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4、从前面六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是极力赞扬的,可诗人为什么突然又紧接着说“此物何足贵”?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曹操《龟虽寿》1、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神龟寿命再长,腾蛇本事再大,也难免一死,人生也是这样,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托物起兴,托神龟、腾蛇之物,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
人生有限,要不停地奋斗拼搏,即使到了晚年,胸中也要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保持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
这种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乐观豁达的精神。
3、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依旧渴望建功立业,表达了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赠从弟(其二)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对比手法,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赞美松柏坚贞不屈的品质。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阅读赏析及达标练习《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练习赏析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练习赏析及答案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倚。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答。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诗中最能归纳综合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浏览《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⑶尾联用典故显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境。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答: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画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境。
(60字以内)答: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野望XXX东皋薄暮望,徙倚欲XXX。
树树皆秋色,XXX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XXX。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XXX”,即放声高歌,追怀XXX、XXX那样的隐逸高士。
4、这首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答:《野望》一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借薄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烦闷的心境,抒发了难过、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XXX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XXX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若何的感慨?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画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情景。
答:明艳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XXX上芳草葱茏富强,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根蒂根基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若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施展阐发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XXX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现入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是《唐诗五首》,选入《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等五首唐代古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五首诗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赏析及考题精练附答案

2020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赏析及考题精练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四句运用对偶的手法,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满山遍野,树叶枯黄,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运用典故,写出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像伯夷、叔齐那样的古代隐士交朋友了,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主题: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
黄鹤离去不会再回来了,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赏析: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思乡之情。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
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
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4、这首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答:《野望》一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借薄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 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2、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 “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答: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
“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2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 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 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
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 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
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 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 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答: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
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 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 的思想感情?
答: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 美好风景的喜爱之情。
4、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大漠孤烟直,源自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2、结合景物描写,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表达的情感。
答:远赴边塞的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离开
“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幽微难言、激愤抑郁的 情感。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 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 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 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河流再到绵延天边的沙漠, 十分讲究画 面的层次感。另外画面的色彩也十分丰富,黄色的沙漠,橘红色的落日,闪着白 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奇特壮观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 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 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