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课堂实录
《孔子拜师》一课的教学实录1

《孔子拜师》一课的教学实录一、复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听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听录音,思索。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师:教师坚信大家能正确地朗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远近著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毫无保存传授品德学生1: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2:把品德p?n读成了品德h?ng。
师板书品德和银行,并提示学生品德是品质的意思。
齐读词语。
2、课件出示句子:师:我开心地看到大家能正确的朗读词语了。
文中的词语是鲜活的,充溢了灵性。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孔子年轻时,已经是〔〕的教师,但他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于是他〔〕、〔〕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老子把学问〔〕地〔〕给孔子。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
学生1:说得磕磕绊绊,不够流利。
经过询问,学生说看不清晰。
教师读着,让学生1填空。
学生2:说得正确、流利。
由此可见,娴熟地驾驭了这些词语。
分男生和女生两组填空。
师: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孔子拜谁为师?为什么拜师?还知道了孔子虚心好学。
〔板书:孔子拜师老子虚心好学〕接下来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大家朗读其次自然段,把句子读精确,还要数一数有几句话!学生答复〔这个自然段一共有11句话。
提示学生:你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到。
?!为止,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品读其次自然段〔一〕、品读第一句话师:30多岁的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在路途中,孔子克制了重重困难。
请读其次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留意把词语读正确。
1、学生读句子。
师:有位同学学了这一段,也写了一句话。
我们来比拟一下,哪句话好?为什么好?2、课件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最终走到了洛阳。
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走到了洛阳。
3、女生读上面的句子,男生读下面的句子。
师:有了哪些词语,上面的句子变精彩了呢?4、指名学生答复〔词语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终〕5、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意思。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孔子拜师》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孔子拜师》课堂实录本文是关于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孔子拜师》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课前谈话:师:不知大家暑假里有没有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生:齐声回答——有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1:28个大脚印生2:活字印刷生3:水墨画生4:中国舞太极拳皮影戏……师:想不想再回味一下当时精彩的片断生:齐声——想观看开幕式片断(中国汉字)师背景介绍(他们高高举起的就是中国最早的书——竹简,他们吟诵的就是中国古老的文字)哨子声响师:真精彩呀!上课了,我们就上课吧。
师生问好一、揭示课题,质疑师:你们知道刚刚录象上响彻世界的话是谁说的吗?生:齐声——孔子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文章板书课题:孔子拜师看这个“拜”字特别难写,看老师写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生2:孔子拜师了有什么用?师提醒: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倾听别人的发言生3:孔子去哪里拜师?生4:孔子向谁拜师?(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板书)三(7)班的孩子真会学习,读了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读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二、初读课文,交流容易解决的问题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如果在哪里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就做个记号。
生自读,师在巡视中引导(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在读的时候把自然段的序号标上了,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还没有标上的就标上吧。
)师:读课题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哪个问题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生1:向谁拜——老子师:老子又叫什么?生:齐声——老聃师:读得真准。
孔子又叫什么?生:孔丘师:还叫——生:仲尼师:解释(仲尼是孔子的字,古时候,用名来称呼自己,用字来称呼别人,都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
后来,人们把很有学问的人称为“子”。
所以后人都尊称为他们老子和孔子。
)(出示课文插图)师:你知道图中哪个是老子,哪个是孔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学生自读课文生:那位鞠躬的就是孔子学生读相关段落师:还有哪个问题也一眼就看出来了?生:孔子去哪儿拜师?——去洛阳拜师师追问:从哪儿出发?生:从曲阜到洛阳师:回到课文里再读读这两个地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堂实录

《孔子拜师》教学实录及评析出示孔子名言: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出自谁吗?生(异口同声地):孔子师:你们知道孔子是谁吗?生:说自己了解到的孔子(略)。
师补充: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文化研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
(出示孔子的图片和文字简介)师问:为什么孔子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到今天的课堂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读题。
师问:从题目里,我们知道了孔子去干什么?生:去拜师。
师:“拜”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拜访。
生:就是表示很尊敬别人。
师:你们能做一下拜的动作吗?生做动作。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拜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加上动作)一起再读课题。
生带上动作再读题目。
师:读了题目,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生: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生:孔子拜了谁作老师?生:孔子到哪里去拜师?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生:我知道孔子为什么拜师,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渊博。
生:我知道了孔子是拜老子为师。
生:我知道孔子去洛阳拜师。
师:这三个问题我们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一段。
师指名读第一段。
生读完后,师问:你从第一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孔子是远近闻名的老师。
师: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很出名。
师:闻名是很出名,很有名,远近闻名就是指------?生:不管是远地方的还是近地方的,都知道孔子这位老师。
师: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孔子很有学问,是个很出色的老师。
师:我们都认为孔子满腹经纶,是一位大师,可孔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生: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生:知识很丰富。
生:很有知识,很有学问。
师:在别人看来,孔子已经是一个学者,学问高深,可孔子却认为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从这里你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生:孔子是个爱学习的人。
孔子拜师 教学实录 整理版

《孔子拜师》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教学引入,初识孔子老子2、课件出示:孔丘、老聃师:谁能读一读这两个名字?生:孔丘、老聃3、师:我们平时怎么称呼他们?生:称孔丘为孔子,称老聃为老子。
板书:孔子老子4、师:奇怪了,明明一个叫孔丘,一个叫老聃,为什么称孔子、老子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伟人。
课件播放孔子及老子的介绍:5、师:这里的“子”读第三声,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读他们的名字。
生:孔子、老子6、师:在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品德高,学问高的人,你们能说出几个来吗?生:我还知道曾子。
生:我知道的有荀子、孟子、庄子。
7、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拜字左右两边都是手的变形,左边是竖撇,右边多出的一横表示大地,两手着地下拜,非常虔诚。
)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第一组:曲阜洛阳3、师:这是两个地名,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地图4、师:看了地图,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两个省,好远啊!5、师:是啊,曲阜在山东省,而洛阳在河南省,它们之间相距上千里,坐火车也要7、8个小时。
6、出示第二组:远近闻名知识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师: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指名学生读词语师:你把字音读得真准。
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
师:从这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是写孔子的。
)师:谁能说说远近闻名的意思?(远处和近处的人都知道。
)师:找出课文中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师:理解的渊博(识广而且深。
)7、出示第三组:迎候等候毫无保留传授师:指一名学生读词语。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
请推荐一个比你读得还要好的同学来读。
师:这一组词语中藏着一对近义词,谁发现了?(候和等候)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生:迎候有欢迎的意思,而等候没有。
《孔子拜师》教学实录

《孔子拜师》教学实录一、质疑导入师:今日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孔子的课文《孔子拜师》。
(板书)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么?生:为什么要拜师?师:为什么要拜师?(板书:为什么? 拜)还有谁要问?生:孔子向谁拜师?师:(板书:向谁?)生:拜师有什么用?师:也就是为什么要拜?要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重复。
生:孔子到哪里拜师?师:(板书:去哪里?)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板书:怎样?)二、引导同学自主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时发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书上做上记号。
(同学自由读课文)师:读了课文,这几个问题哪一个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生:向谁。
师:孔子是向谁学习呢?生:老子。
师:有学问的人称“子”——?生:孔子、老子。
师:请同学们看插图:能看出谁是老子?谁是孔子么?生:老人是老子。
生:行礼的是孔子。
师:还有哪个问题你是很快发觉的?生:孔子去洛阳拜师。
师:孔子从哪里去洛阳拜师?生:曲阜。
师:曲阜是孔子的家乡,这个地名比较难读,刚才那个小伙伴一下子就读对了,谁再来读一读?生:曲阜。
师:把它送回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不辞辛苦。
师:小伙伴们真会读书,读着读着就把两个问题解决了,不仅会提问题,还会解决问题。
那他是怎样拜师的呢?有没有找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来。
生:读。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究竟走到了洛阳。
]师:一字一顿,很仔细,你们找的也是这句么?生:是。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里有两个字很难读。
生:读师:小伙伴,读着这句话,哪个字最让你感动,拿出笔划一划。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由于“日夜兼程”就说明日夜都在走路。
师:“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呢?“露”可以说明为露天。
“宿”就是——?生:睡觉。
师:连起来说一说。
生: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师:是呀,理解了每一个字的意思,也就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孔子拜师》课堂实录

《孔子拜师》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一、课前活动,导入课文。
1.猜谜游戏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谁先猜出谜底,就请你大声地说出来,好吗?”(好)全班猜谜游戏中……字谜“孔子登山”。
(猜不出:直接出示谜底)师:“为什么谜底是‘岳’呢?”(回答不出,教师直接公布答案。
)生1:“因为孔子名丘,丘加上山,就是岳。
”师:“是的,你解释得真清楚!”2.出示孔子像。
师:“这就是孔子。
他姓孔,那么‘子’是他的名字吗?(不是)在课后的《资料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名丘,字仲尼。
(出示“仲尼”)‘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所以人们称他为孔子。
师:“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孔子拜师》。
”(板书课题)“‘拜’的左边是个手字;右边是四横,就像四根手指。
会写的同学跟我一起写一写。
一起读一读课题吧!”全班:“孔子拜师。
”师:“我相信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
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孔子的一件什么事情呢?”生1:“课文讲了孔子拜师的事情。
”(生说得不完整时,强调:“请你把话说完整。
课文讲了……”)师:“孔子拜谁为师?”生1:“孔子拜老子为师。
”师:“请你连起来说一遍。
”生1:“课文讲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情。
”师:“这次说得很完整,你大有进步了!”(出示“老聃”)师:“老子又称老聃。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生1:“老聃。
”生2:“老聃。
”师:“大家跟我读一读,老聃。
”全班:“老聃。
”师:“老聃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老子。
”“老子住在哪儿?”生1:“老子住在洛阳。
”(出示“洛阳”)师:“孔子的家乡在曲阜。
跟我读:曲阜,曲阜,曲阜。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出示“曲阜”)生1:“曲阜。
”师:“你读得真准啊!大家跟着他一起来读一读吧。
”(读得不好时,师:“这个词念qūfù,是一个地名,曲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念第一声,曲阜,你来读一读。
孔子拜师课堂实录

《孔子拜师》课堂实录一、导入:出示课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去复习,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这句话出自一位名叫孔子的古人,我们今天要学习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板书:孔子拜师)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资料袋里面的文字,了解孔子背景。
学生(读课文)。
2、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二)深入研读:1、教师: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在文中找到相应句子,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2、教师:从孔子拜师过程中体会孔子是怎样的人?学生:不怕困难、彬彬有礼……3、教师:我们具体来看看同学们都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现在到我们的理解重点词句环节。
①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jiān)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教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孔子不怕困难。
教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教师:你真棒!体会真好!这两个词语体现出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质。
你们又从哪里感受到孔子的彬彬有礼呢?学生: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吧?”教师:这句话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孔子的彬彬有礼?学生:上前行礼、您。
教师:除了这些品质,你还看出了什么品质?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孔子非常诚恳。
学生: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了孔子的虚心好学。
学生:我找到的句子也可以体现出孔子的好学“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教师:你们真棒!这些都是孔子优秀的品质,他是位学识渊博的人,即使如此,他也要向他人学习,更何况我们呢?。
《孔子拜师》课堂实录

《孔子拜师》课堂实录一、交流资料,质疑导入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自由读一读。
生:孔子(师板书)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谁来谈一谈你对孔子的了解?(学生交流)师: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正因为他学问高,品行好,所以后人称他为孔子。
子是古代对学问高,品行好的男子的一种尊称,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像老子,孟子,庄子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师板书拜师)。
(板书)“拜”这个字比较难写,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
师:“拜”左半边是:撇、两横;右半边是四横。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拜”这个字的组成,再结合旁边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拜”左边表示徒弟或学生弯腰向师傅拜。
生2:“拜”左边代表徒弟或学生,右边代表师傅或老师。
师:是呀,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拜”左边是指学生或徒弟弯腰拱手向师傅或老师学习。
右边其实也手,多一横表示学识丰富些,正是因为学识高才会有会来拜为师傅呀。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读了题目,你最想问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要拜师?生:向谁拜师?生:拜师有什么用?师:也就是为什么要拜?生:到哪里拜师?生:他是怎样去拜师的?师:为什么拜师,这是事情的起因,怎样拜师,这是事情的经过,有起因,经过,就必然有结果,课文正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学情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67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很认真,那这些词语你认识吗?自由读读。
师:指名读。
师:读的很正确,而且一词一顿,注意了词语之间的节奏。
师:词语认识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哪个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生:谈师:重点指导“迎,”“等”的写法。
师:请同学们工工整整的在本子上写这两个字,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师:写完的同桌交换,对照课本田字格内的字,看谁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拜师》课堂实录
一、交流资料,质疑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自由读一读。
生:孔子(师板书)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谁来谈一谈你对孔子的了解?(学生交流)师: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正因为他学问高,品行好,所以后人称他为孔子。
子是古代对学问高,品行好的男子的一种尊称,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像老子,孟子,庄子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师板书拜师)。
(板书)“拜”这个字比较难写,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
师:“拜”左半边是:撇、两横;右半边是四横。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拜”这个字的组成,再结合旁边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拜”左边表示徒弟或学生弯腰向师傅拜。
生2:“拜”左边代表徒弟或学生,右边代表师傅或老师。
师:是呀,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拜”左边是指学生或徒弟弯腰拱手向师傅或老师学习。
右边其实也手,多一横表示学识丰富些,正是因为学识高才会有会来拜为师傅呀。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你最想问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拜师?
生:向谁拜师?
生:拜师有什么用?
师:也就是为什么要拜?
生:到哪里拜师?
生:他是怎样去拜师的?
师:为什么拜师,这是事情的起因,怎样拜师,这是事情的经过,有起因,经过,就必然有结果,课文正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学情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67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很认真,那这些词语你认识吗?自由读读。
师:指名读。
师:读的很正确,而且一词一顿,注意了词语之间的节奏。
师:词语认识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哪个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
生:谈
师:重点指导“迎,”“等”的写法。
师:请同学们工工整整的在本子上写这两个字,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
师:写完的同桌交换,对照课本田字格内的字,看谁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师:写错并不可拍,重要的是不要让任何字留有遗憾,请同学们把你写错的或写的不规范的再写一个。
师:词语认识了,那谁能看着课题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师:像这样的课文把题目扩充一下,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谁能用上屏幕上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把这件事说的更具体些?
生1:课文讲了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去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生2课文讲了远近闻名的孔子向知识渊博的老子拜师的故事。
师:已经很有学问的孔子为什么还要向老子拜师呢?请同学们快快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因为他总觉得知识不够渊博
师:用上因为……所以把句子说完整。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一个词概括孔子拜师的原因就是“学无止境”(板书:学无止境)三、重点研析,深入隽永
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事情的经过,也是课文描写最详细的部分。
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也许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就能拨动你的心弦,把它画下来,细细品味,也可以在一旁写下你的感受。
生:学,思,画
师:老师发现每一位同学在交流过程中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大家找到了吗?(师相机出示)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孔子在拜师的路上很不容易。
师:哪些词语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生:“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珠里睡觉。
师:孩子,你敢于结合字面意思大胆猜测,很不错。
可这里的“露”不是露珠,是露天,师:连起来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师:是呀,理解了每一个字的意思,也就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你能用这个办法理解“日夜兼程”么?
师:日——?生:早上。
师:夜——?生:晚上。
师:兼程——?生:都在走路。
师:大家可很会学习,孔子为了拜师,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就这样不停的走路。
师:谁来试着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你内心的感受
师: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孔子求学路上很艰辛。
师:大家可曾知道,孔子的老家曲阜到洛阳有多远么?
(出示地图。
)
师:这上千里的路,足足几个月,那个时候,没有轮船,没有汽车,更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和飞机,当时的孔子仅凭一双脚,踏遍千山万水,求访名师,听到这,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生:孔子真是太好学了;孔子太不容易了……
师:求学的路上的确很辛苦(音乐起)
师:是呀,也许在大雨瓢泊的早晨,也许在烈日炎炎的中午,也许在大雪纷飞的傍晚,孔子都会这样拜师的,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当时的孔子可能会怎么样,可他又会怎么做的呢?
生1:在大雨漂泊的早晨,孔子的全身都被雨浇透了,可他还是一步一步坚持往前走……生2: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太阳烤着大地,孔子额上的汗水不住往下滴,热得喘不上起来,可他还是继续向前走……
生3:大雪纷飞的夜晚,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水,孔子的身上落满了厚厚的雪,可他还是踩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步向前挪动……
师:孔子这一路上可谓风尘仆仆,一路艰辛,就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无比崇敬一起读这段话。
师:第二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你感受深刻?
师预设:外貌,同学们,你们也来用心读读,孔子凭什么就一眼断定,站在面前的就是他的老师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这段文字,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原来,孔子正是从老人的年龄,外貌,衣着,神态等方面进行判断的,那么,当孔子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洛阳城外,向老子鞠躬问好时又给老子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在洛阳城外,老子见到一位年轻人,年轻人大约三十多岁,衣服,头发上都脏脏的,看上去很疲惫,老子想: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可能就是孔子吧!
师:学以致用,把掌声送给这位思维敏捷,表达流畅的同学。
这位同学就是聪明,知识渊博的老子,一眼就猜出了眼前站着的就是他的学生孔子。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生:谦虚好学有礼貌的孔子,谦虚慈爱的老子
师:让我们分角色朗读第二段,再次走进他们的内心。
谁当旁白?谁当谦虚好学有礼貌孔子?谁读老子的话?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谁扮演的好,读得有味道?
师:从此以后,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师,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老人的诲人不倦,所以(生齐读最后一段)
对圣人的赞美,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上联是——孔子拜师学而不厌,下联是——老子授徒诲人不倦横批:学无止境
四、拓展延伸,感悟经典
师:学无止境,是孔子拜师的原因,也是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孔子不仅向老子学知识,还向师襄乐曲,向想燕子学礼仪,所以他被后人成为天下文人之首,世界帝王之师。
(弹性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学无止境”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谈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孔子的名言。
相信一代圣人指引我们的绝不仅是思想,更重要的是行动。
师: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