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化学》复习笔记总汇
中药化学笔记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
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笔记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中药化学复习总结

中药化学1、pH梯度萃取法:以pH成梯度的酸水(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酸性)2、成梯度的成分,使各成分依次分离的方法。
3、系统溶剂萃取法:将混合物(浸膏)分散于水依次以正己烷或石油醚、氯仿或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然后分别回收有机层,得到相应极性的中药成分;剩余水层浓缩至干,用甲醇或乙醇处理,得到可溶及不溶部分。
4、苷类: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又称“配糖体”。
非糖部分称“苷元”或“配基”;连接的键称“苷键”;中间的原子称“苷原子”。
5、香豆素: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6、黄酮:(1)经典含义:以2-苯基色原酮衍生的化合物的总称(2)现代含义:具有C6-C3-C6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7、萜的含义和分类: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 )n 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8、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IPP和DHAPP称“活性异戊二烯”)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衍变而来,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或衍生物,并以是否符合异戊二烯法则作为判断萜类物质的一个重要原则。
9、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萜类化合物是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10、单萜类: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11、环烯醚萜: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
12、倍半萜:由3 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13、二萜:14、二倍半萜:15、三萜:16、薁类:(鉴识:溴化(Sabety)反应、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反应)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
17、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
18、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
中药化学试题复习资料库

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根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探讨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构造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别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养分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养分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及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二、填空: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探讨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构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提取〕、〔别离〕和〔鉴定〕等学问。
三、单项选择题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粘液质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3.及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A 乙醇B 乙醚C 正丁醇D 氯仿E 乙酸乙酯4.及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A 乙醇B 乙醚C 正丁醇D 氯仿E 乙酸乙酯5.能及水分层的溶剂是〔 B 〕A 乙醇B 乙醚C 丙酮D 丙酮/甲醇〔1:1〕E 甲醇6.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A 苯B 乙醚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7.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A 苯B 乙醚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8.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9.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四、多项选择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2.采纳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五、简述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 笔记总结

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名称注意成分标准狗脊(烫狗脊)原儿茶酸不得少于0.020%。
细辛细辛脂素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50%大黄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总量不得少于1.5%。
虎杖大黄素不得少于0.60%避光操作虎杖苷不得少于0.15%。
何首乌避光操作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不得少于1.0%。
制何首乌不得过0.70%结合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总量不得少于0.10%。
制何首乌不得过0.05%游离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总量计,不制何首乌得少于0.10%。
牛膝β-蜕皮甾酮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30%。
川牛膝杯苋甾酮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30%。
商陆商陆皂苷甲不得少于0.15%。
太子参太子参环肽B 不得少于0.020%。
威灵仙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药材和饮片均各不得少于0.30%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050%~0.17%。
制川乌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070%~0.15%。
草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10%~0.50%。
制草乌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20%~0.70%。
附子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药材和饮片、淡附片总量,不得少于0.010%。
白芍芍药苷不得少于1.6%。
饮片不得少于1.2%。
赤芍芍药苷不得少于1.8%。
饮片不得少于1.5%。
黄连(味连) 小檗碱不得少于5.5%表小檗碱不得少于0.80%,黄连碱不得少于1.6%巴马汀不得少于1.5%。
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小檗碱不得少于5.0%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总量不得少于3.3%。
升麻异阿魏酸不得少于0.10%。
防己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药材含总量不得少于1.6%饮片含总量不得少于1.4%。
延胡索(元胡) 延胡索乙素药材不得少于0.0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化学》复习笔记总汇百手整理起驾为您前言一、考情分析1.中药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2.中药鉴定学与中药化学是6:4,中药鉴定学60%,中药化学40%。
3.中药化学:A型题16道题,每小题1分,共16分;B型题32题,每小题0.5分,共16分;X型题8道题,每小题1分,共8分。
二、绪论1.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伦理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主要内容:结构类型、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三、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基础:以总论为基础,学习好总论的知识,灵活运用总论的知识,去解决各类化学成分的实际问题,在复习、考试的时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紧抓化学结构,以化学结构为核心:掌握不同化合物化学结构特点。
3.学习主线: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
4.以理解、记忆、融会贯通为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5.先粗后细、先干后叶、先面后点。
6.学习教材—→完成习题—→复习教材。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1.有效成分:与药效有关的成分;2.无效成分:与药效无关的成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重点)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一)提取概念:采用一种方法,使中药里面有效的成分与无效的成分分开。
(二)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极性小→极性大)(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
(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对溶剂的要求也不一样。
1)物质极性大小原则:①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O越多,极性越大。
②在含O的化合物中,极性的大小与含O的官能团有关:含O官能团所表现出的极性越大,此化合物的极性越大。
③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型极性小;解离型(结合型)极性大。
2)选择溶剂原则:相似相溶(4)提取方法:1)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热不稳定化学成分,或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成分提取。
缺点:效率低、时间长。
2)渗漉法:不用加热,缺点:溶剂消耗量大、时间长3)煎煮法:使用溶剂为水,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的提取。
缺点:不是用于含有挥发性或淀粉较多的成分的提取;不能使用有机溶剂提取。
4)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使用溶剂为有机溶剂。
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溶剂消耗量少,节省了溶剂,缺点:加热时间长,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在使用此法时要十分小心。
5)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效率高;对有效成分结构破坏比较小。
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萃取。
特点:①不残留有机溶剂,萃取速度快、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②无传统溶剂法提取的易燃易爆危险;减少环境污染,无公害;产品是纯天然的。
③因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
④萃取介质的溶解特性容易改变,在一定温度下只需改变其压力。
⑤可加入夹带剂,改变萃取介质的极性来提取极性物质。
⑥适于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
⑦萃取介质可以循环利用,成本低。
⑧可与其他色谱技术连用及IR、MS联用,高效快速的分析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2.非溶剂提取法(1)水蒸气提取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2)升华法:具有升华性质的成分提取。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结晶及重结晶法利用不同温度可引起物质溶解度改变的性质来分离物质。
选择结晶溶剂的原则是:对要结晶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
另外要求结晶溶剂不与待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沸点较低、易挥发;无毒或毒性很小。
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
(1)晶型均一,色泽均匀。
(2)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熔距应在2度以内。
(3)TLC或PC分别用三种以上溶剂系统检识,同单一圆整斑点。
(4)HPLC或GC检查呈现单峰。
2.沉淀法(1)在溶液中回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
如:水提醇沉法(除去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除去树脂或叶绿素);醇提乙醚沉淀或丙酮沉淀法(使皂苷沉淀析出)(2)pH法: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值,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
酸提碱沉法(使生物碱类成分沉淀)。
碱提酸沉法(使黄酮、蒽醌等沉淀);等电点法(使蛋白质沉淀)(3)盐类沉淀法: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生成水不溶性的类沉淀。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分配系数KK=C u/C LK:表示分配系数;C u:表示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 L:表示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
K越大越容易分离。
2.分离因子β分离因子β可定义为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β=K A/K Bβ越大越容易分离。
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若100>β>10,则须萃取10~12次;β≧2时,要想实现分离,须做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β≈1时,则K A≈K B,意味着两者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3.分配比与pH对酸性、碱性及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都具有游离型和解离型,二者可互相转化,故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
一般而言,pH<3时,酸性物质多呈非解离状态(HA)、碱性物质呈解离状态(BH+)存在,PH>12时,则酸性物质呈解离状态(A-)、碱性物质呈非解离状态(B)存在。
4.纸色谱纸色谱属于分配色谱,原理与液-液萃取法基本相同。
5.分配柱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一般选择极性相对较小的有机溶剂,称为正相分配色谱;反相分配色谱。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及附硅胶、氧化铝是极性吸附剂,遵循“相似者易于吸附”的经验规律。
活性炭为是非极性吸附剂,与硅胶、氧化铝相反。
为避免发生化学吸附,酸性物质宜用硅胶,碱性物质则宜用氧化铝进行分离。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化合物的极性由分子中所官能团决定3.吸附色谱法应用4.聚酰胺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氨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聚酰胺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
(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吸附能力越强。
(2)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
易形成分于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相对减弱。
(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一般情况下,各种溶剂在聚酸胺术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顺序:水→甲醇→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5.大孔吸附树脂(1)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是吸附性和分子筛性原理相结合的分子材料。
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性是由于其本身多孔性结构所决定的。
(2)影响吸附的因素大孔吸附树脂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是影响吸附的3个重要因素。
(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4)洗脱液的选择洗脱液可使用甲醇、乙醇、丙醇、乙酸乙酯等。
(四)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物质分子大小不同的化合物可用透析法、凝胶过滤法、超滤法、超速离心法等分离。
1.凝胶过滤法凝胶过滤法也叫凝胶渗透色谱、分子筛过滤、排阻色谱,系利用分子筛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有葡聚糖凝胶(Sepadex-G)以及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
Sephadex G只适于在水中应用。
Sephadex LH-20既可在水中应用,又可在由极性与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应用。
2.膜过滤法膜过滤法主要包括渗透、反渗透、超滤、电渗析、透析、液膜技术等。
透析法多用于水溶性的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如蛋白质、酶、多糖分离过程中的脱盐。
按照孔径大小,可将透析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米膜。
(五)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1.离子交换法分离物质的原理离子交换法系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以水或含水溶剂作为流动相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包括阳离子(强酸型和弱酸型)交换树脂和阴离子(强碱型和弱碱型)交换树脂。
2.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阳离子(强酸型和弱酸型)交换树脂和阴离子(强碱型和弱碱型)交换树脂。
3.离子交换法应用:(1)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如中药水提物中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的分离。
(2)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
(六)根据物质的沸点进行分离分馏法是利用中药中各成分沸点的判别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如挥发油和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四)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五)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六)根据物质的沸点进行分离练习题A型题:1.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A.乙醚B.乙酸乙脂C.氯仿D.正丁醇E.甲醇[答疑编号111010301]『正确答案』E2.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A.EtOHB.Et2OC.Me2COD.CHCL3E.H2O[答疑编号111010302]『正确答案』EB型题: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E.连续回流提取法1.不加热而浸出效率较高的方法是[答疑编号111010303]『正确答案』B2.以水为溶剂加热提取的方法是[答疑编号111010304]『正确答案』C3.有机溶剂用量少而提取效率高的是[答疑编号111010305]『正确答案』E4.自中药中提取含挥发性成分时不宜采用方法是[答疑编号111010306]『正确答案』C5.提取受热易破坏的成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答疑编号111010307]『正确答案』AX型题:结晶法精制固体成分时,要求A.溶剂对欲纯化的成分应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B.溶剂对欲纯化的成分应热时溶解度小,冷时溶解度大C.溶剂对杂质应冷热都不溶D.溶剂对杂质应冷热都易溶E.固体成分加溶剂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后的母液要迅速降温[答疑编号111010308]『正确答案』ACD第三节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方法第二章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如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敏锐的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