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乞巧》《嫦娥》译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人教版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重重水,正在怀疑已无路可走,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熳的村庄。
3、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p10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第9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p3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2、第2课《春日》【南宋】朱熹(xī)p6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好日子。②泗水:河流名。③光景:风光景物。④等闲:随意。)
译文: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3、第29课《乞巧》【唐】林杰p12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4首
1、第4课《春晓》【唐】孟浩然p1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第4课《村居》【清】高鼎p12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第13课《所见》【清】袁枚p59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②长河:银河。)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每晚孤独

含传说神话的诗句

含传说神话的诗句

关于神话传说的古诗关于神话传说的古诗有:1、《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赏析:诗中描写的是民间七夕乞巧的盛况。

作者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2、《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3、《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此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表达了一种孤寂感。

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4、《读山海经十三首》东晋·陶渊明(节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 1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赏析: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

全诗主要运用借古讽今手法,文笔自然,意蕴深广。

5、《李凭箜篌引》唐·李贺(节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赏析:这两句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侧面反应出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

6、《锦瑟》唐·李商隐(节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赏析: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创造朦胧的境界,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7、《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杜甫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赏析:此诗点明地点,突出夔州形胜,统领全篇。

描述其自开天辟地以来就有,展现其历史悠久及山势险要。

8、《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唐·李白(节选)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29古诗乞巧嫦娥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的精读课文。

也是小学教学的重担课文。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乞巧》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嫦娥》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的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1.教师激趣。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解释】: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也泛指一对恋人。

【出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示例】: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概说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的关于星的故事。

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

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相关记载】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

《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

”《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

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

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

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

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

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

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

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

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带译文打印版)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带译文打印版)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带译文打印版)上册:《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

②挑:捉。

③促织:俗称蟋蟀。

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

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

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词大全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

②挑:捉。

③促织:俗称蟋蟀。

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

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

乞巧的意思是什么简短

乞巧的意思是什么简短

乞巧的意思是什么简短1.乞巧的意思是什么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1]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古代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

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

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

细长则巧,散则拙。

现代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2]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3]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2.乞巧是什么意思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嫦娥奔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嫦娥奔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嫦娥奔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

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

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

有个叫逢蒙的,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

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

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

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

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

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

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

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

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

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

“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他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

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他们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

从此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乞巧》
作者:林杰,唐代诗人
乞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相会。

今宵:今天晚上。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尽:完。

红丝:指五彩的丝线。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诗意: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仿佛看到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每家每户都有姑娘在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丝线。

诗的前两句讲述了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后两句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中心思想:《乞巧》通过描写人们欢度“七夕”时充满美丽幻想的情节,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嫦娥》
作者:李商隐,唐代文学家,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屏风:游览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有的单扇,有的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深:暗。

长河:银河,天河。

晓星:诗中指启明星。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独。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诗意: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西移垂地,启明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意: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她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嫦娥在孤独的环境中长夜无寐的情景;后两句感叹仙人夜夜孤寂。

中心思想:《嫦娥》通过描写嫦娥夜夜孤寂悲凉的生活,表达诗人凄凉孤独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