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瓷器
中国古代瓷窑顺序表

中国古代瓷窑的顺序表详细如下:
1.商周时期:早期的瓷器还未完全脱离陶器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瓷器以青瓷、白瓷和窑变瓷为主。
代表瓷窑有商代的原始瓷窑和西周的窑变瓷窑。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瓷器逐渐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
代表瓷窑有春秋的青瓷窑和战国的白瓷窑。
3.汉代:汉代时期,瓷器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瓷器。
代表瓷窑有汉代的越窑、长沙窑和洪州窑等。
4.唐代:唐代时期,瓷器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唐三彩和著名的白瓷。
代表瓷窑有唐代的邢窑、长沙窑和越窑等。
5.宋代:宋代时期,瓷器工艺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窑口。
代表瓷窑有北宋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南宋的龙泉窑等。
6.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瓷器工艺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和风格。
代表瓷窑有元代的磁州窑、钧窑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瓷窑的顺序表详细,这些瓷窑各具特色,生产的瓷器品种繁多,以不同的工艺和釉色展现了我国古代瓷器的高超水平。
瓷器发展历程是哪些

瓷器发展历程是哪些
瓷器发展历程悠久而丰富多样,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阶段:
1. 原始瓷器: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至周朝早期。
这些原始瓷器通常采用棕色或灰色陶土制成,具有简单的装饰纹样。
2. 商代青铜器陶瓷: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陶瓷制作水平显著提高,瓷器的质地更坚硬,釉色更加丰富,形状更加多样化。
这是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3. 元青花瓷: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是中国瓷器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元代的青花瓷以其明亮的蓝色釉和精致的纹饰而闻名,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4. 明代景德镇瓷器:明代(1368年至1644年)是中国瓷器史
上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在景德镇,窑瓷的瓷器制造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艺术产业区域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5. 清代瓷器:清代(1644年至1912年)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又
一个辉煌时期。
清代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的瓷器纷纷问世,如粉彩瓷、斗彩瓷等。
除以上所述的几个阶段外,中国瓷器的发展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历史时期,如唐代、宋代、元代等。
每个时期的瓷器都有其
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国瓷器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历程。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清代前期(约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代表了明代后期青花瓷制作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并创造了一些新的装饰风格。
以下是清代前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1.配方和釉料:清代前期青花瓷的胎质以白色(以青色为主)的高岭土为主,掺有少量石英和长石。
青花瓷的釉料主要是富含铁质的无铅釉,烧制后呈现出透明的蓝色。
2.青花瓷的图案和装饰: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瓷器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中最常见的是花卉、动物和景物的图案。
花卉图案包括莲花、牡丹和菊花等,动物图案则以鸟类和虫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鱼、龙等。
景物图案则以山水、楼阁和人物为主题。
绘画技法上,清代前期的青花瓷采用的是细描细细的风格,人物主要以线条表现,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
3.青花瓷的色彩和纹饰:清代前期的青花瓷以蓝色为主色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的蓝色逐渐变得淡薄,有时呈现出灰色或绿色调。
纹饰方面,清代前期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简洁,多采用线性纹饰和单色描绘。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波浪纹、花卉纹、双鱼纹和缠枝纹等。
4.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包括瓶、罐、盘、碗、盏和瓶等。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器形制丰富,既有继承明代的传统样式,又有一些创新的独特形状。
其中,康熙时期的瓶形瓷器以颈部收窄、腹部庄重、胫部向外扩张的形态为特征,被称为“折枝瓶”。
5.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清代前期的青花瓷烧制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瓷器坯体烧制均匀致密,釉面光滑透明,青花图案清晰可见。
此外,青花瓷的胎体和釉色相统一,质地较细腻,易于使用和保存。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在继承和发扬明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制作技术。
它代表了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高峰,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赞赏,同时也对世界瓷器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瓷器是哪个朝代有的

瓷器是哪个朝代有的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那么瓷器是哪个朝代有的呢?来看看吧!瓷器是哪个朝代有的(1)陶器的发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为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
(2)最早是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先后成功地烧出了青瓷和白瓷。
(3)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唐代时,瓷器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介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简要介绍中国瓷器发展的历程

简要介绍中国瓷器发展的历程
中国瓷器发展历程
中国瓷器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是一种历经千年之久的精湛工艺。
瓷器在中国的早期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的晋代,当时瓷器以白色为主,是以石膏为原料烧制而成。
汉代,瓷器呈现出相对丰富的外形,并出现了粉彩瓷器这一特色,在技艺上也有了较大的改进,瓷器变得更加精美,同时以石膏为原料也出现了。
隋唐时期,瓷器技艺又有了突出的发展。
瓷器品种繁多,有彩釉瓷器、粗瓷、薄瓷等,其中彩釉瓷器以其精美的色彩和精细的工艺,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到了宋代,瓷器技艺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全新的技艺烧制出“官窑瓷器”,具有色彩鲜亮、通体均匀、烧制均匀、质地细腻等特色,成为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
明代发展了以蓝彩为主的“青花瓷器”,装饰图案更加丰富,瓷器表面质地柔滑,青花图案富有表现力,成为中国瓷器烧制的代表,在世界瓷器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清代,瓷器技艺又有了新的发展,除了“青花瓷”外,还开发了以釉下彩绘为主的“釉下彩瓷”,这种瓷器质地柔软,装饰图案变化多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巅峰之作,在世界瓷器史上备受瞩目。
从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可以看出,瓷器技艺在不断发展,也给世界带来了精美的瓷器艺术。
中国瓷器发展史简述

中国瓷器发展史简述中国瓷器产业是世界闻名的,其传统发展历史悠久。
以下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简要描述:早期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工艺非常发达,但是瓷器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得到广泛发展。
中国瓷器的发展起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陶器产业开始出现明显的特色,并采用了独特的制陶技术。
商代的瓷器主要以黑陶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用红铜矿釉装饰的黏土陶器。
随后的周朝时期,中国瓷器开始进一步发展。
周朝的瓷器主要采用鱼纹、木纹和鸟纹等图案装饰。
这个时期的瓷器制作技术相对原始,但已经能够生产出质量较高的陶瓷产品。
到了东周时期,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东周时期的瓷器主要采用磨砂法,延续了商周时期的装饰风格,但在技术和质量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东周晚期,瓷器的质地逐渐变得坚硬,瓷器的装饰纹样也更加多样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瓷器窑口数量大幅增加,瓷器的花纹装饰也更加复杂。
此时的瓷器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对瓷器的创作和修饰都有很高的要求。
秦汉时期,中国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汉时期的瓷器主要采用印花、浮雕和灰釉等技法。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花纹装饰更加精致,瓷器的造型也趋于规范化。
随着唐代的到来,中国瓷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代的瓷器以青釉为主,采用了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窑炉和烧制技术。
唐代的瓷器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瓷器之一。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宋代的瓷器主要采用青花和釉下彩绘等技法。
宋代的瓷器技术和质量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并对后来的瓷器制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明代的瓷器主要以蓝釉和白釉为主,采用了全新的制瓷技术,如青花瓷、五彩瓷等。
明代瓷器的装饰风格多样,质量也非常高,成为了世界各地都向往的瓷器。
清代是中国瓷器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完整版)世界陶瓷史大事年表

完整版)世界陶瓷史大事年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5000年: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出现早期陶器公元前2500年:埃及开始生产高质量的陶器公元前1500年:希腊民间艺术开始涉及陶器公元前1000年:中国出现青铜陶器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公元前700年:伊朗陶器发展出纹饰瓷器公元前600年:希腊艺术家开始使用陶瓷绘画公元前500年:古希腊的陶艺工匠开始在陶瓷上绘制红黑陶画公元100年-公元1000年公元100年:罗马帝国成为西方世界主导陶瓷生产的地区公元300年:中国的磁州窑生产出著名的青瓷公元500年:日本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陶瓷传统公元1000年-公元1500年公元1000年:伊斯兰艺术中的波斯陶瓷制造大行其道公元1100年:中国南宋期间开创了景德镇瓷器的黄釉时期公元1300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成为陶瓷艺术重镇公元1500年-公元1700年公元1500年:欧洲陶瓷进口到亚洲的贸易大为繁荣公元160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兴起了重要的陶瓷交易中心公元1700年:英国斯塔福德郡开始生产细薄瓷器公元1700年-公元1900年公元1700年:法国塞纳河畔维特里开设世界上第一家瓷器工厂公元1750年:英国斯塔福德郡的瓷器产量超过中国公元1800年:___的瓷器产业达到鼎盛公元1900年至今公元1904年:20世纪波士顿中国艺术展览会在美国引起陶瓷热潮公元1950年:美国出现了乐淘瓷器热潮公元1970年:日本德岛县成立了陶艺博物馆以上是世界陶瓷史的一些重要大事年表,记录了从古代到现代陶瓷艺术的重要发展里程碑。
通过这些大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陶瓷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交流。
以上是一个超过800字的完整版世界陶瓷史大事年表,可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展或添加相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
三国时期瓷器——孙权政权控制地区的青瓷烧造。
以越窑瓷器为代表。 特点:胎质坚硬,胎色呈淡灰色,釉面青亮光润。造
型和装饰承袭汉代,吸取了陶器、铜器和漆器的形 式和图案花纹。纹饰较少。
主要的制瓷工艺技术成就 坯料选用水平提高,可据不同产品配制成分
不同的坯料; 圆器用拉坯成型,琢器用拍片、模印、镂雕、
特点: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类银似雪。 邢窑有一种底下写“盈”字款的,即唐代的大盈库。
还有“翰林”款白瓷。
邢窑白瓷的历史意义重大,洁白如雪的胎质为后期瓷 器的美化和各种彩绘装饰打下良好条件。
唐代 邢窑白釉罐 口径7.4cm 高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长沙窑 鲁山花瓷
长沙窑——开创中国瓷器釉下彩装饰、文字装饰之 先河。瓷器上会画鸟、花等。
法门寺秘色瓷(陕西)
唐代晚期出现的。秘色意为 秘密之色,充满神秘感。 实际上是越窑的改进版。 秘色瓷的颜色非常青绿。 秘色瓷带有官窑的特征, 是官窑的前奏。
秘色瓷八棱净水瓶唐代 口径2.2cm 高21.5cm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 口径21cm 高9.4cm 法门寺博物馆藏
越窑青釉莲花托碗 五代 口径13.5cm 高13cm 苏州市博物馆藏
特点:胎质细腻致密、胎面光滑、釉色葱翠、 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造型典雅、 式样优美,装饰以素面为主。
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代 口径9.5cm 高4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越窑四系罐 唐代 口径69.5cm 高15.5cm
上海博物馆藏
北白——邢窑(河北省)
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 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特点—— 制胎原料是一种烧结度较低的瓷土,烧 成温度为1200℃左右,胎料中含三氧化二铁为 2.3%~2.8%,胎呈灰黑色。
釉中含铁量为3%,会烧出褐色釉瓷器。 釉中含铁量为4%~5%,会烧出黑瓷。
东汉熹平四年青瓷绳索纹罐,直口、宽沿、溜肩,下腹略内收, 平底。全器施青绿色釉,釉层匀称,色泽青翠。
唐代瓷器
唐代瓷器发展的社会因素
唐代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铜料不足; 唐代中叶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促进瓷器发展; 官方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更好的为官府服务。
唐代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青瓷、白瓷并 驾齐驱。对外贸易促进了瓷器的发展,大量出口。
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了一个对峙,即“南青北白”。 唐代“茶圣”陆羽对南青北白局面的评判为“邢瓷类
捏塑等手法成型; 能根据需要控制含铁量,生产出色泽不同的
褐彩瓷器; 用化妆土美化瓷器; 窑炉结构进一步改进以及使用窑具。
两晋时期瓷器 西晋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胎体较三国时略厚,
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 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东晋青瓷与西晋情况基本相近,但纹饰趋于简 朴,光素无纹器较多。褐色点彩装饰打破了 单一青釉,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
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
北方制瓷业萧条,不及汉代发达,晚期才出现白瓷。
北朝晚期,南、北方青瓷的差别
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含量高,有因温度不 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瓷胎颜色较南方 淡;
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 有开片,流动性大,南方青瓷有失透感觉;
北方青瓷胎体厚重,形体硕大; 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
二、白瓷的迅猛发展
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白胎青瓷,北方工匠开始选用 含铁量低的原料制瓷坯,以提高胎色的白度,增加 釉色的纯正。为早期的白瓷烧成准备了技术条件。
白瓷的出现增加了瓷器的品种,为后期的青、白两大 瓷系并驾齐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白瓷,才有 了我国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彩瓷,才有了我国瓷 器高超的绘画等装饰艺术。
东汉瓷器
汉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瓷器——青瓷。 东汉瓷的特点:制作精细,胎体坚硬、致密、细
薄不吸水,胎体多为灰白色或淡青灰色,瓷化 程度高,敲击声音清脆;胎体外面施一层釉, 釉面光洁、顺滑,胎釉结合紧密,不脱落;釉 色青绿,有些为青黄,釉面匀净。 施釉方法为浸釉法。造型、装饰风格同前。
黑瓷——东汉晚期。(浙江上虞、宁波等地)
唐·长沙窑青釉贴花壶 口径9.5cm 高2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花瓷(河南)
瓷器上装饰很多大色块,有点像今天的抽象画,不具象。属花 釉瓷。即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 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后呈现,以浑然一色的底釉衬托不 规则的斑条状面釉作装饰的瓷器。
鲁山花鼓很有名。
唐鲁山窑花瓷腰鼓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章 早期瓷器(China) ——变土为金 独步天下
瓷器的优势:
强度大于陶器; 原材料便宜; 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瓷器的原材料。
原始青瓷
窑内烧成气氛改善
烧窑技术的改进
窑炉面积增大
产生的原因
烧成温度提高
提高温度,胎质坚致,不渗水
高岭土做原料, 经淘洗提高了三氧化二铝,
降低了三氧化二铁含量
胎的颜色由深变浅, 提高洁白度
原始青瓷的特点:胎料中杂质较多,会产生裂纹,釉 色不稳、薄厚不均,有露胎流釉等现象。
造型
模仿流行的青铜器造型 民间使用的生活器皿
装饰纹样:水波纹、云雷纹、方格纹、圆圈纹、曲折纹等。
最早的色釉
商周时期——高温釉
汉代——低温釉
铅的化合物为助熔剂,铜、铁为着色剂
青褐釉原始瓷尊 商代 口径27cm 高28cm 郑州市博物馆藏
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 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 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南青——越窑 越窑的范围包括余姚、诸暨、萧山、上虞等等。 最早期的越窑有点偏黄,黄是绿里透黄。 典型的瓷器造型:执壶;“流”——壶嘴部分。(唐 代都是“短流”,五代以后是“长流”)
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瓷”字。
长26.6cm,高20.9cm,上海博物馆藏
南北朝瓷器
“南朝”指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一、南北方迥异的瓷器
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 成就,这个时期的青瓷作品被人们称颂为“六朝青瓷”。 此时期的窑炉有很大发展,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