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栀子性味归经

栀子性味归经栀子这种药材是可以清热泻火的,我们平时适当的使用栀子有助于促进排便以及缓解便秘的症状,并且栀子性寒,可以调料脾肺胃三者的功能,对于利尿解毒以及治疗烦躁不安是很好的,大家可以来了解栀子的药用价值,然后根据自己的体质去服用栀子,但是不能在经期的时候饮用,避免出现宫寒。
中药栀子功效分类清气泻火类中药中药栀子说明中药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的成熟果实。
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
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中药栀子性味归经、栀子功效及主治栀子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肺、胃、三焦经。
栀子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
栀子主治:用于心烦失眠,躁扰不宁,湿热黄疸,血热吐衄。
中药栀子作用1、降压作用2、抗炎作用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解热作用5、镇静作用6、保护肝脏作用7、利胆作用8、泻下作用9、保护胰腺作用中药栀子功效的应用1、中药栀子能清利湿热,具退黄之功,对黄疸有标本兼治之能。
用于湿热黄疸、发热、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者,常与清热利湿退黄的茵陈、大黄配伍,如茵陈蒿汤。
2、中药栀子能泻心、肺、胃经之火,而有除心烦之功。
用于热扰胸膈之烦失眠、躁扰不宁、郁闷者,常与除烦的淡豆鼓配伍,以增强清热除烦之功,如栀子鼓汤。
用于火热炽盛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常与清热泻火的黄连、黄芩配伍,如清瘟败毒饮。
3、中药栀子(生)研粉外敷,治疗外伤性肿痛,有消肿止痛之功。
涂敷疖肿,亦有良效。
4、中药栀子既入气分,又走血分,有凉血止血作用。
用于血热之吐血、衄血、尿血者,常与凉血止血的黄芩、白茅根配伍。
中药栀子用法用量中药栀子可有过敏反应,大剂量可致中毒。
脾胃虚寒或便溏食少者忌用。
清热宜生用。
凉血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用量:6-10克。
栀子的药用功能主治与用量

1.
栀子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植物,具有多种药用功能。下面是栀子的主要药用功能:
•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痈肿、疮疡肿胀等疾病。
•利尿通淋:栀子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淋巴瘤等疾病。
•凉血止血:栀子能够凉血止血,可用于治疗吐血、便血、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煎汤剂:每次用栀子20-30克,煎汤服用。
•膏剂:将栀子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植物油或其他基础油制成膏剂,外用患处。
•茶剂:将栀子研磨成细粉后,冲泡于开水中,作为茶饮服用,每次10-15克。
•胶囊剂:将栀子粉末装入胶囊中,按照医生的指导,口服胶囊。
需要注意的是,用量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增减用量或使用超过推荐剂量。此外,栀子性寒,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儿童和体质虚弱者应慎用。
以上就是关于栀子的药用功能主治与用量的相关内容。栀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经过科学验证具有多种药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合理用量 Nhomakorabea遵循医嘱。
•消积消肿:栀子能够消积化滞,可用于治疗腹胀、痞块等消化系统疾病。
•健胃止呕:栀子具有健胃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
2.
栀子的药用功能使其具有广泛的主治范围。以下是栀子的主要主治疾病:
•外科感染疾病:栀子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化脓性感染、淋巴结炎等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栀子能够消积化滞,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胀、消化不良等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栀子具有清热散结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栀子具有利尿通淋功能,可用于治疗水肿、肾炎、淋巴瘤等疾病。
•妇科病:栀子具有清热散结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崩漏、经闭、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中药栀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药栀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药栀子,又称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下面介绍一下栀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1. 清热解毒:栀子可以清热解毒,用于治疗一些热毒症状,如口腔溃疡、疮痈肿毒、痢疾等。
2. 消肿利尿:栀子可以有效地消肿利尿,对于尿路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美白祛斑:栀子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具有美白祛斑的作用,常用于制作美容护肤品。
4. 改善消化功能:栀子中含有苦味成分,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和吸收。
栀子的食用方法:
1. 煎水饮用:将少量的栀子放入水中煎煮,可以喝水或者加入茶水中饮用。
2. 炖煮食用:可以将栀子与其他中草药一起炖煮,如与银花一起煮水饮用,能够对抗病毒,有一定的预防感冒的效果。
3. 制作药膳:栀子也可以用来制作药膳,如栀子粥、栀子糕等,具有一定的滋补养颜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栀子性寒苦,不宜大量食用,尤其是脾胃虚寒、肝胆湿热等人群应避免食用。
在食用栀子时也应该遵医嘱,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又名栀子花、海丰栀子、苦丁香、单毛栀子,是常见的中草药之一。
它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的果实,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食品和美容保健品中。
栀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常见的用量与用法也有很多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量。
一、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栀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热毒,缓解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
2. 祛风散寒:栀子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体酸疼等症状。
3. 滋补肝肾:栀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补充肝肾的气血,对肝肾虚弱引起的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腰腿无力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促进胆汁分泌:栀子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脂肪,改善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5. 祛斑美白:栀子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具有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减少色素沉着的作用,因此常被添加到美白和祛斑产品中。
6. 抗菌消炎: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痤疮、疮疖等皮肤感染性疾病。
二、栀子的用量与用法:1. 冲剂:将栀子适量研磨成粉末,取1-2克加入开水中冲泡,可饮用。
每日1-2次。
2. 煎剂:将栀子适量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渣滓,留下煎剂,可饮用。
每日1-2次。
3. 浸泡剂:将栀子适量放入热水中浸泡20-30分钟,然后取出渣滓,留下浸泡液,可饮用或用于外用。
每日1-2次。
4. 散剂:将栀子适量制成细末,然后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进行服用。
每日1-3次。
需要注意的是,栀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可过量使用。
一般情况下,每次用量不超过3克,每日用量不超过6克。
同时,由于栀子具有寒凉性质,体质偏寒的人群、孕妇和小儿慎用。
使用栀子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遵循使用说明。
综上所述,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滋补肝肾、促进胆汁分泌、祛斑美白、抗菌消炎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栀子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栀子,又名金栀子、珠子、安息木,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具有浓香的芳香气味。
栀子在中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经络、气血、消食化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下面将详细介绍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栀子的药用功效1. 清热解毒:栀子有着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治疗热病、中暑等热症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渴、咽痛等,对于体内的热毒有明显的祛除作用。
2. 消肿散结:栀子可以消肿散结,对于体内的淤血、瘀血等具有疏通作用,适用于乳房肿痛、淤血性肿痛等症状的治疗。
3. 活血止痛:栀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4. 利尿通淋:栀子具有良好的利尿通淋作用,能够促进尿液的排泄,对于湿热泻痢、水肿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5. 祛风散寒:栀子对风寒对外所致的症状具有明显的疏散作用,对于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消食化积:栀子能够帮助消化和化积,对于饮食积滞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栀子的食疗作用除了在中药方面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栀子在食物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1. 清热降火:栀子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可以制作成栀子茶,对于口渴、烦躁、咽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去湿利尿:栀子可以煮水饮用,能够去湿利尿、消肿解毒。
3. 消食化积:栀子具有消食化积的作用,可以入药,也可以用来制作成糕点,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辅助疗效。
4. 美容养颜:栀子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美容养颜,可以用来泡水或者加入面膜中使用。
5. 调节肠胃功能:栀子中所含有的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便秘或者腹泻等肠胃问题的调理。
三、栀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尽管栀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栀子。
2. 对栀子过敏的人禁用栀子。
3. 在服用栀子期间,不宜饮酒或者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服用栀子时,要遵医嘱剂量合理使用。
中药栀子性味归经 中药栀子功效作用及应用

中药栀子性味归经中药栀子功效作用及应
用
中药栀子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拥有极强的生命力,生产于我国北方地区。
中药栀子在山中非常多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栀子的图片,并且了解下中药栀子功效作用及应用吧。
中药栀子性味归经中药栀子功效作用及应用
1、中药栀子的外形
中药栀子的外形较为可爱,小小的球状植物,其周围的叶片带有锯齿,花白为白色,而内芯确实美丽的黄色,远远看去中药栀子满山遍野很是美丽。
2、中药栀子的药用价值
中药栀子在中医上较为常用,其皮根皆可入药,果子和叶子能够酿酒。
中药栀子的药效好,能够散瘀消肿,养血活血。
中药栀子的叶子能够消肿消毒,如果外部有烫伤等问题也可以用中药栀子来调理。
中药栀子还可以祛湿利水,驱除人体中的虫毒。
3、中药栀子的营养价值
中药栀子的果实是有食用价值的,吃起来味道就如同蜂蜜一样甜美。
中药栀子果实中有苹果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更可贵的是还有丰富的锌和硒元素。
他们都是高营养物质,给予人体基本营养补充,有机会一定要尝一下中药栀子的果实。
药材:栀子

药材:栀子药名:栀子别名: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归经: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药材基源:栀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炮制方法1、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2、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3、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4、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5、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6、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7、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雷公炮炙论》功效作用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栀子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
《千金方》2、栀子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
细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3、栀子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
《梅师集验方》4、栀子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
《普济方》栀子汤5、栀子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
水煎,日分三次服。
《广西中草药》6、栀子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
煎服。
《闽东本草》7、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
《本草经疏》8、栀子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
栀子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栀子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栀子简介栀子,又称为栀子花、黄栀子、金栀子,是栀子科栀子属植物的果实。
栀子果实呈黄色,形状类似橄榄,芳香怡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保健领域。
栀子具有多种功效和功能,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主要作用和功能。
2. 栀子的作用栀子具有以下主要作用:•清热解毒:栀子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火热症状,如高热、口舌生疮等。
•祛湿利尿:栀子具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水肿、尿道感染等症状。
•健胃消食:栀子有助于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缓解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胃部不适症状。
•安神定志:栀子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效果,适用于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
3. 栀子的功能主治栀子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认为具有以下功能主治:•主治温热病症:栀子可用于治疗热病,如痢疾、口疮、疮肿、目赤、咽痛等。
•主治湿热病症:栀子对湿热病症,如黄疸、水肿、脚气等有一定疗效。
•主治心烦失眠、多梦妄言:栀子可安神、镇静,对心烦失眠、多梦妄言等有一定疗效。
•主治湿热蕴结尿道感染:栀子可利尿、消湿,对湿热蕴结尿道感染有一定疗效。
4. 栀子的用法用量栀子可用于中药内服和外用。
用量应根据医生建议和个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使用下列剂型:•中草药口服:栀子常用于中药方剂中,剂量一般为3-10克。
•煎剂外用:将栀子煎剂用于外敷,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等症状。
注意: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栀子。
请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5. 栀子的注意事项•使用栀子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在适当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下使用。
•长期大量使用栀子可能引起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对栀子过敏或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栀子。
•在使用栀子期间,应避免与药物相互作用和食物相互作用。
6. 小结栀子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
其清热解毒、祛湿利尿、健胃消食和安神定志的作用,使其能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栀子
药材名称:
栀子
拼音名称:
ZHIZI
别名:
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科属:
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产地: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
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中成药:
共有449种中成药使用栀子:国公酒京万红祛伤消肿酊追风壮骨膏拔毒膏骨增生镇痛膏炎热清胶囊牛黄消炎灵胶囊牛黄清热散泻肝安神丸等。
应用:
1、热病心烦。
该品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
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等,可用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
如黄连解毒汤《外栀子台秘要》。
2、湿热黄疸。
该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3、血淋涩痛。
该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
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血热吐衄。
该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
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该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目赤肿痛。
该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
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6、火毒疮疡。
该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7、焦栀子功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煎服,5—10克。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者忌服。
采收加工:
于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
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
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炮制工艺:
1、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2、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3、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4、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5、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6、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
放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及Α
-藏红花甙元;亦含环烯醚萜甙类栀子甙、异栀子甙、去羟栀子甙、京尼平龙胆
二糖甙、山栀子甙、栀子酮甙、鸡屎藤次甙甲酯、脱乙酰车叶草甙酸甲酯、京
尼平甙酸等。
此外,尚含有D-甘露醇Β-谷甾醇、二十九烷、熊果酸。
2、药理作用:栀子提取物对结扎总胆管动物的GOT升高有明显降低作用,
栀子及其所含环烯醚萜有利胆作用;其提取物及藏红花苷、藏红花酸、格尼泊
素等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栀子及提取物有利胰及降胰酶作用,京尼平苷降低
胰淀粉酶的作用显著;栀子煎剂及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其所含成分藏红花酸
有减少动脉粥硬化发生率的作用;栀子的醇提取物有镇静作用;本品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
真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冠心病。
栀子12G,桃仁12G,加蜂蜜30G,调成糊状,摊敷在心前区,面积约7CM×15CM,以纱布覆盖。
开始每3日换1次,2次后7日换1次,6次为
1疗程。
治疗50例,44例症状好转,其中显效22例,改善22例。
心电图7例显效,18例改善,25例无改变。
(《中级医刊》1981,4:19)
2、栀子、红花、乳香分别焙干、研末、过箩、等量混匀,按10%浓度配制,把药物加入到75%的酒精瓶内,封盖,1周后即可应用。
凡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每日涂擦2~3次。
治疗97例,全部治愈。
一般轻伤涂药2~3天即可恢复,重伤3~4天瘀血、肿胀基本消失,功能渐恢复。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7):428)
3、治疗各种疼痛。
栀子10G,大黄10G,研细末。
以蓖麻油或液体石蜡加数滴,75%酒精调糊后敷患处,用纱布固定,共治疗各种疼痛110例,效果良好。
(《四川中医》1988,9:11)
4、治疗小儿发热。
生山栀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70%酒精或白酒中,
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镍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
治疗60例,用药1~3次后,患儿体温均
恢复正常。
(《中医杂志》1991,32(12):32)
食疗食谱:
1、栀子仁粥
[材料]栀子仁3-5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将桅子仁碾成细末,先煮粳米为稀粥,待粥将熟时,调入桅子末稍煮即可。
[养生提示]清热泻火。
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黄疳性肝炎、肥囊炎。
[来源]来源于《养生食鉴》。
2、清肝茶
[材料]黄连0.3G、栀子3G、胆草3G、菊花3G、决明子2G、绿茶3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清肝明目。
[用途]肝经郁热所致目赤肿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3、菌栀茶
[材料]茵陈5G、栀子3G、大黄1G、绿茶3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可加适量白糖。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用途]急性传染性乙型肝炎;黄疸。
[来源]《伤寒论》。
4、清热栀连茶
[材料]酒连0.3G、栀子3G、生地3G、木通3G、大黄0.3G、绿茶3G。
[做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清泻胃热。
[用途]胃热牙龈肿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