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课件(72张ppt)

2、情感体味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之情]
温馨提示:
体会诗歌的情感,首先要体会诗歌的语句。可 以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分析意象也就要学会 分析诗文中景色的特点,要看景物是静态的还是 动态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地方的;是明快的, 还是阴暗的;是兴盛的,还是凋敝的……由此透 过这些景物描写,我们得到的感受也会:或喜悦, 或悲凉;或豪迈,或颓废……
六、题型点击
1、情境赏析题 《钱塘湖春行》
问:本诗颈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描写早春景色,纷繁的野花竞相开 放,几乎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还没有 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表达作者欣喜之 情。]
温馨提示: 诗歌情景是生活中的场景在诗歌中
的文学性再现,它包括客观的事物和作 者的主观感受。所以赏析时不能单独品 味当时的场景,还要结合作者的心境。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双关、对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等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___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 《白雪歌送武判官 岑参
唐
依依不舍之情, 归京》
或劝勉友人乐 观开朗的感情。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整理(共六大考查类型)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一、意象意境类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提问方式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式】诗歌描绘了的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示例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
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刚劲品格。
(步骤三)2.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答题模式】①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思想感情类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答题格式:(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阅读:类型2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1.[2021·嘉兴、舟山]阅读两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鸳鸯湖棹歌清·张燕昌满湖烟雨湿莺声,庭院飞飞散落英。
目断长虹睛亦雨,舂来难得是多睛。
【注释】①张燕昌:清代嘉兴学者。
偶阅《昌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元·吴莱甬东东际控东荒,蓬莱北界跨石梁。
天风吹来黑水国,海雨洒过青龙洋。
宝陀山高此孤绝,善财洞近争峴裂。
黄金沙土结香云,白玉树花飘瘴雪。
(1)两首诗都写“雨”,为何《鸳鸯湖棹歌》用“湿”,《偶阅《吕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用“酒”?(2) “长虹”是运河上一座形似长虹的石拱桥,“石梁”是诗人想象中的海上之桥。
两位诗人都借“桥”表达情思,但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湿”意为沾了水或含水分多,写出了嘉兴群天多雨,江南烟雨蒙蒙的特点,有柔美之感。
“洒”意为把水泼散开来,形象表现了舟山海雨大而密,有壮美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可以结合“词本义+诗中义+作用”这一思路进行作答。
“湿”字典里的意思是沾了水或含水分多,再结合诗句“满湖烟雨湿莺声”,写整个湖面都是烟雨蒙蒙的,似乎莺的叫声也是湿润润的。
“洒”本意是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
再结合诗句“海雨洒过青龙洋”,便知“洒”字体现舟山雨非常大并且很密,有很壮观。
(2) (2分)前者写了雨后天晴,长虹桥与彩虹交相辉映的奇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长虾桥的赞美,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后者借想象中的“桥”连通蓬莱北界,表达了渴望畅游舟山美景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鸳鸯湖棹歌》前两句描写雨景,后两句写出了雨后天晴,长虹桥与彩虹交相辉映的奇美景象,进而表达诗人的赞美之情,再结合注释“张燕昌:清代嘉兴学者”,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后者偶阅《昌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中,、“蓬莱北界跨石梁”,蓬莱,是舟山群岛的北部岛屿之诸称,北界村,则属嵊泗列岛。
千岛海山,散落于茫茫沧溟之间,交通不便,难以一一登临,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他多么希望有一座座“石梁”串起珍珠般的群岛,这样他就可以轻松自在地畅游海山之间。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式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解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
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考点:锤炼语言—-炼字)【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①”垂"和”涌”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考点:意境、画面)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点:写作技巧)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
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思想情感)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课件

题型 简答
表现安适恬淡、悠 简答+选 然自得的心境。 择、简答
沉醉如画美景,表 达悠闲、愉悦的心 情。 表达对成都太平生 活的喜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答 简答
【考情总结】 1.考查形式:近10年均考查课外单篇,以简答题为主,2题4分。 2.选材特点:①体裁:近10年以七绝为主。②主题类别:山水田园(10年4考)、写 景抒情(10年2考)、咏物诗(2023)、咏史怀古(2020)、酬赠类(2019)、羁旅思乡 (2018)。③地域特色:近10年中诗歌选材,7年选择了四川籍或在四川生活、游历 过的诗(词)人;4年诗歌在标题或句中有明显的“成都”特征,如锦城(2021)、锦 江(2015)、成都(2014)。④作者朝代、出处:作者朝代除2018年为“五代”外,均 为唐、宋、清时期;从2020年开始,诗歌标明出处。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一)选材分析
年份 2023
2022
篇目 作者、朝代 体裁 《鹭鸶
唐·杜牧 七绝 》
《菩萨 宋·黄庭坚( 词
蛮》 曾谪居蜀地)
出处 主题
主旨
《樊川 表达了诗人对鹭鸶
诗集注 咏物诗 的喜爱之情。
》
突出隐逸的主题,
《全宋 山水 表达词人对于荣利
词》 田园 的摒弃以及对先哲
的崇敬之情。
画面描绘 (10年2考)
年份
具体设问
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诗歌末句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
2023 ”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不当和不完整之处,请结合诗意进行修
改和补充。
2014 2.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
2020 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二) ——鉴赏题型2012.3.1 一、常见题型 1.炼字品析 2.内容理解3.描绘画面 4.情感体味5.主旨领悟6.意境欣赏7.赏 8.表达赏析二、题型训练 1.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效果这两类内容。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例一(2009·陕西)湖 上(宋)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2009·浙江台州)村 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
如例一的“乱”,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
如例一,可能最初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些什么。
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只。
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
(朱自清《春》中“成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二,前一个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蓄、更有意蕴等。
2.内容理解 题型阐释: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宿迁)春 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二(2009·云南)饮 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
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一,“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通读全诗,从整体解。
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
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如此我们就知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
倘“无车马喧”,落,难免孤独与寂寞。
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一心归隐田园,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
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初中阶段,是培养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好高骛远实地,一步一步来。
学习古诗词,同学们不妨用点文言文学习的“笨”方法,从题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进一步深层理解。
3.描绘画面 题型阐释: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面。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精题回放 例(2009·贵州铜仁)望 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
“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一首诗歌。
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你眼前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4.情感体味 题型阐释: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些”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村 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例二(2009·浙江温州)除夜[ 注](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
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好情怀。
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
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同”的“悲”字,等等。
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然”的原因有哪些。
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是“霜鬓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不可不知。
5.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例二(2009·江苏镇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
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
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
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
回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
示例: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受新事物的洗礼。
)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
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今。
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