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涉及到的条文
经方十首030、小柴胡汤

经方十首030、小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伤寒条文“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精解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精解这又是一个讲伤寒的条文,关于伤寒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整部伤寒论与太阳病相关的内容占了近一大半。
讲到第一百多个条文的时候,仍然还在讲太阳病。
可见,太阳病的问题并非是所想象中的表证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很多夹杂其他问题的情况,就好像是同一个人,但他每天笑起来的表情几乎是不一样的,因为让他笑的原因不一样!伤寒论中前面讲伤寒一般讲的都是与恶寒、出汗这些关联比较多,也有讲到胸、背、胁这些地方的症状,但最先涉及到腹痛的,就是本条文。
下面来扒扒条文的意思。
伤寒:顾名思议是指得了伤寒的时候,这个伤寒是指太阳伤寒,可以粗俗理解为着凉感冒。
阳脉濇,阴脉弦:这个阳脉与阴脉,在中医学里有很多理解,脉象有阴脉与阳脉之分,十二经络也有阴脉与阳脉之分。
这里,它是指脉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阴阴脉象,现代中医一般将它们看作是概括性的脉象:凡属于浮、大、数、动、滑的情况,叫阳脉;凡属于沉、濇。
弱、弦,微的情况,叫阴脉。
上面这些阴阳脉象里,“濇”这个字不好理解,大多数医家认为是涩的意思,就是不滑的意思。
这种感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好比吃了一个柿子,使舌头感到不滑润的感觉。
显然,这里讲“阳脉濇,阴脉弦”,并不是指概括性意义的阴脉和阳脉,因为广义的阳脉并不包括“濇”的,而是指具体的脉诊部位中的阳脉与阴脉。
脉诊中有寸关尺三个部位,阳脉就是就是指寸脉,代表“表”,阴脉就是指尺脉,代表“里”。
这里讲“阳脉濇,阴脉弦”的另一个意思就是,阳脉没有阳脉的样子,“濇”了,而阴脉倒是有阴脉的样子,“弦”了。
按理说,得了伤寒,患者的脉象一般是浮紧或浮数的,但实际上脉象不是这样,却表现出阴脉的“濇”,那么这个肯定是有里症了,有什么里症呢,不是里寒就是里热了,张仲景没有具体讲,只是讲了“法当腹中急痛”,意思是不知道什么里症,但应当会出现腹中急痛的情况,反过来说,当你着凉感冒,没有出现阳脉,又出现腹中急痛时,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小柴胡汤的使用攻略

小柴胡汤的使用攻略详细辨证点1。
心烦喜呕:孩子吐了,马上想到少阳的小柴胡汤证。
特别是容易来一下“恶”的,恶心到要吐的表情,也同样是马上想到少阳的小柴胡汤证。
伤寒条文“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又发烧又有呕吐,或者又发烧又有恶心的情况,用小柴胡没错了。
2。
往来寒热:见太多妈妈说,孩子白天发烧温度不高,晚上又烧到很高。
这就是往来寒热了。
不是说一定要一阵子冷一阵子热才是往来寒热。
我自己的孩子经常是,早上发烧比较低,下午睡完午睡又升到很高,一直烧到凌晨4-5点。
见到以上1,2点同时两点出现,可以十分肯定是要用小柴胡汤了。
即使只有一点出现,也已经是小柴胡证。
下面的症状可以帮助更加肯定地判断自己没错。
3。
胸协苦满:孩子说肚子不舒服,可以摸着他身上的各个部位问他,“是这里痛”吗?小腹,肚脐周围,胃和协下部分等。
胃协处,马上想到小柴胡汤。
(如果能够确定孩子是在协下痛,也可以肯定是小柴胡了。
只是因为很多孩子说不清楚,还有不会说话的孩子,所以这点我放兼证了。
**有只出现这个症,别的几点都没有,也记得用小柴胡。
)4。
默默不欲食:我孩子得到小柴胡证的时候,总是精神很不好,烧比较低的时候还能玩一下,烧比较高的时候就老要睡,睡睡还难受到要哭。
心情很不好。
胃口也很不好。
这时我全天只给喝白粥。
5。
口渴情况:有时候他说要喝水,可是给水他喝,他常常只喝一小口,就说,够了。
6。
嘴唇颜色会很红,舌尖外围有点红。
舌苔通常是薄白的。
使用功略:1。
买冲剂的小柴胡,不能按说明书来用。
象我家孩子30多斤,我一次起码冲一包,一天起码喝3包到4包。
而且冲剂止呕的效果不好,如果呕吐很激烈的话,最好还是用煎剂。
止呕用生半夏效果是最好的。
2。
柴胡的量要够大。
伤寒论里面,桂枝,白芍等等都只是用到3两。
柴胡用到8两那么多。
所以柴胡就是要量够大,这才是用在少阳证的柴胡用量。
我曾白痴地用3g柴胡来熬小柴胡汤,结果喝了完全无效。
所以按原书的配比的大量是非常重要的。
三、小柴胡汤禁例

三、小柴胡汤禁例
三、小柴胡汤禁例:
原文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解词:(1)下重——指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感。
(2)食谷者哕——即进食后即发生呃逆。
提要:中虚湿郁及中虚饮停证禁用小柴胡汤。
分析:本条分两段解:第一段:从“得病六七日┉后必下重”。
论表病里虚
误治变证及中虚湿郁禁用小柴胡汤。
得病六七日,脉浮弱,恶风寒——风寒未罢,表证未解。
脉迟,手足温——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
本证属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治宜温中解表。
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表病兼里虚误下,脾阳受伤,寒湿内生,脾
失健运,受纳无权故不能食。
胁下满痛——脾虚不运,寒湿郁滞,气机不利。
面目及身黄——寒湿内郁,肝胆失疏。
颈项强——表正未解,经气不利。
小便不利——脾失转输,水不下行。
本证治以温中散寒除湿为主。
不可因胁下满痛误认为少阳证而用小柴胡汤,则致苦寒伤中。
而致:
泄利下重——脾气虚弱,中气下陷。
第二段:从“本渴饮水┉食谷者哕”。
指出脾虚失运、寒饮内停者禁用小柴胡汤。
本渴饮水——脾虚失运,寒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呕——饮邪犯胃,胃气上逆。
本证治宜温阳化气,健脾利水。
若误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可致:
食谷者哕——苦寒伤阳,胃气衰败。
小柴胡汤新用(柴胡—黄芩)2

小柴胡汤新用(柴胡—黄芩)2兹举笔者应用该方治疗多年顽咳医案一则。
王某,女,33岁。
2009年11月27日就诊。
患者自诉从1岁开始咳嗽,每年无明显诱因于入冬后咳嗽,以干咳为主,或咳出少量白黏痰,受凉、油烟刺激、劳累或大声说话后加重,加重时必须连续咳嗽十几分钟后方能缓解,冬季天天如此,入春则止,一切如常人。
其余季节如逢剧烈的情绪刺激,咳嗽基本与冬季相同。
患者前往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服肃肺止咳化痰中药(桔梗、杏仁、半夏等)及化痰止咳等西药多年,未见明显效果。
半月前开始咳嗽,刻下症见:干咳,咽痒或嗳气后引发,油烟刺激、大声说话后加重,一刻钟后方能自行缓解;脾气急躁,喋喋不休;不容易出汗,面部痤疮散在多发,色暗红,食欲、睡眠均好,小便略黄,大便正常,舌体瘦小,舌苔薄少,脉细弱数。
查:血压145/90mmHg,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05次/分钟,节律齐。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咳嗽。
证属肝气不畅,肺气不降。
治以疏肝清热,温肺散寒止咳,予六味小柴胡汤原方,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
5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3日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咳嗽明显好转,咽痒消失,偶于大声说话后出现干咳,持续时间极短即能自行缓解,再进2剂后诸症消失。
换方治疗面部痤疮,并嘱咐患者自备数剂六味小柴胡汤于家中,咽痒即服用。
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该患者咽痒或油烟刺激后干咳,呈现出“往来咳嗽”现象,如若诊查不出明显的痰饮、表证、阳虚等指征,就可以看做是少阳证“往来寒热”的一种延伸,这是柴胡药证;柴胡证典型的表现是神情默默,所以一般认为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性格偏内向等肝气郁结症状是柴胡证、柴胡体质的识别关键,但是我们也发现临床不尽如此,柴胡证也可以表现为情绪亢奋,脾气急躁,喋喋不休,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惊悸等肝郁化火症状。
该患者脾气急躁,喋喋不休,容易兴奋激动,容易血压波动、心率加快,情绪波动后咳嗽等也是柴胡、黄芩药证;冬季咳嗽,春季自行缓解是典型的“寒咳”,是五味子、干姜药证;嗳气后引发咳嗽,这是胃气上逆,是半夏药证。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诸症得之皆愈也。
”服小柴胡汤可使上下通达,里和表畅。
也就是说,小柴胡汤具有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之功效。
那么,凡是具有表里不和、上下不畅之病证,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似乎文义不通,我们可以解读为或伤寒、或中风(或者其他外感),发病已有数日(并非刚起病)。
诸见症颇为杂乱,烦、呕、满、痛等似多属里证,但身有寒热又有表证之嫌。
综合诸症,既无法得出病邪在表不在里,也无法得出病邪在里不在表之结论。
同时,既有胸满、心烦、咳嗽等上焦见症,又有喜呕、心下悸、胁满、腹痛等中焦见症,也有小便不利等下焦见症。
面对此类病证,单纯使用汗法、下法甚或吐法,皆不足取,唯以小柴胡汤和畅表里、通达上下。
上下表里既畅,气机升降出入复常,诸症自解。
即或有残邪留于一隅,也可随证祛之。
笔者曾会诊一临产患者,高热5日,胎儿不能娩出。
诊见急性病容,胸憋腹胀,端坐喘息,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舌红苔白,脉象弦数。
辨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治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党参9克,枳实9克,生姜3片,生甘草3克,益母草15克。
当日下午分2次服完1剂,晚上热退,胎儿自然娩出。
小柴胡汤似乎与分娩无关。
但表里和畅、三焦通达,当是自然分娩的有利条件。
本案中,胎儿能够自然娩出,当得益于使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结果。
万能的小柴胡汤

万能的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有疏肝作用,也有缓下的作用,他既是解热剂,又可以健胃安中(因有人参),柴胡要大量用,柴胡有疏泄作用,也能通大便,《本经》上说“推陈致新”,所以胸胁满,大便不通,与小柴胡汤,这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临床上治疗感冒日久不了了,就是不爱吃东西,发热,这就是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证,又有柴胡证,遇到这种病,脑袋出汗,恶寒很轻,微恶寒,手足冷,易看成是阳虚,但底下又有大便硬,故要全面看问题,可与小柴胡汤。
亦可加大黄,或少量调胃承气汤,“得屎而解”。
.陈亦人总结出小柴胡汤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1.能治胃肠升降机能紊乱,呕吐,二便失调等证。
2.能治肝胆疏泄不利,胁部、腹部胀痛。
3.能治小便短少,对慢性肾炎,腹水、少尿,肾功能严重破坏,因伴有柴胡证,投小柴胡汤加味,收到显著效果。
4.能治心悸,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效。
5.能治长期低热及其他发热待查,特别是寒热间歇发作有效。
6.能治胆经郁热之鼻渊与风火上扰之耳聋以及木火犯肺之咳嗽。
据史载宋、元祐二年(1087年)时行咳嗽,无论长幼,服此皆愈。
7.能治热入血室及其他血分瘀热证,可加生地、丹皮、地骨皮之类。
“老妈有眩晕、偏头疼的毛病十几年了,以前不知道小柴胡颗粒能治,现在我用一盒小柴胡就能让她清醒”“我家孩子有一次高烧、嗜睡、不吃不喝,我问了守正医生,她们让我给孩子喂小柴胡颗粒。
喝了三天的小柴胡,孩子终于醒了,而且一觉醒来就是活蹦乱跳的,病都好了!”“长麦粒肿不用害怕,耳尖放血同时喝小柴胡颗粒就行,百试百灵!”“口腔溃疡吃小柴胡颗粒,特好用!不会反反复复的发作”“我在哺乳期的时候,高烧39度,伴有头疼,4包小柴胡喝下去,一个晚上就退烧!”“我老公有慢性咽炎,还经常抽烟,以前就吃嗓子消炎药,后来我让他改喝小柴胡颗粒,4袋就起效”“我姑娘10岁,有急性淋巴结炎,在咨询了守正医生后,我开始给孩子喝小柴胡颗粒。
一次4袋,一天2次,喝了两天左右,我姑娘的症状减轻了很多”以上对小柴胡颗粒的评价还有很多,都是这些年我们的医友们亲身体验过的。
经方:小柴胡汤(少阳症)

经方:小柴胡汤(少阳症)小柴胡汤【原文】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2、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3、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4、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7、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伤寒论>: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3、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4、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6、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7、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8、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0、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1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涉及到的条文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
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