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勘探队伍分类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地质院校:1、中国地质大学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
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调整第四届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及办公室组成人员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调整第四届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及办公室组成人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3.09.12•【文号】自然资办函〔2023〕1793号•【施行日期】2023.09.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其他规定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调整第四届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及办公室组成人员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3〕17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按照《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和《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章程》(国土资发〔2011〕31号)的要求,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部决定对第四届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和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成人员进行调整,现将调整后的组成人员通知如下:一、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主任:许大纯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副主任:薄志平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姚义川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闫亚林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委员(以姓氏笔画排序):王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玲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王峰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副司长王巍公安部十四局(海关总署缉私局)缉私二处处长王元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元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文物保护与合作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王孔忠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王丽霞中国地质博物馆二级研究员王富友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原一级巡视员田宁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副院长、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副教授付力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冯卓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冯波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副处长巩恩普东北大学教授朱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朱立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任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处处长、研究员刘煜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干荣广西机电工业学校高级讲师刘春莲中山大学教授闫德飞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江大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孙跃武吉林大学教授李光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研究员李琦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二级调研员李大庆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李玉梅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全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香菊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一级调研员吴荣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技处处长、研究员何凯涛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副司长汪筱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兵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志飞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教授张海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张登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副处长张福成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昊楠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处长陆建华中国观赏石协会古生物化石专委会主任、高级工程师陈军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雷山东科技大学教授陈少坤河北地质大学研究馆员林丽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罗永明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周伶琦甘肃地质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庞艳春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赵先良中国地质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郝爱兵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副主任胡远超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正高级工程师胡昀昀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文物犯罪案件侦查处处长姜宝玉南京大学教授袁小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袁训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徐莉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正高级工程师郭岐明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郭俊锋长安大学教授扈万泰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董颖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正高级工程师蒋子堃中国地质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楼法生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赖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教授翟子梅天津市地质事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潘薪如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地质资料与化石管理处处长二、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薄志平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常务副主任:姚义川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副主任:赵先良中国地质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潘薪如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地质资料与化石管理处处长张昊楠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处长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23年9月12日。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填图工作指南

一、我国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历史演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产地质填图的主要工作内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没有反映矿产的相关内容,往往回到区调的路子 2.调查填图形成的地质图,与区调的填图结果没有本 质的差别 3.矿产地质填图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作体系,与区调没 有明确的界限
一、我国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史演变
5 预研究
5.1.1 地理底图资料
●建造构造图地理底图应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 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 信息中心提供的1∶50 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
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1∶25 000(矢量化)地形图
●如果调查区没有1∶25 000比例尺地形图,可采用1∶50 000地形图按有关 规定放大编制成1∶25 000 (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搜集补充有关道路 等基础设施的现势资料 ●如果调查区无1∶50 000比例尺地形图(如青藏高原的某些地区),可选用 年代最新的、拍摄时冰雪覆盖程度最低、无云层遮盖、分辩率1m左右的遥感数 据,编制成正射图像(数据),补充经纬网和有关地名,作为地形图(数据)
一、我国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历史演变 ●规范中涉及到矿产的内容: 6.6.3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 质环境的影响 6.6.4 探讨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 用及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6.8 矿产资源 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对 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 测试样品
4.总则
4.5 基本要求
●分析和解剖各类地质作用(含沉积、火山、侵入、变质、构造)与成矿关系
,明确主攻矿种及类型,突出与之相关的建造构造,调查追索并圈定含矿岩层 、特殊岩性层、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构造和矿化蚀变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地质院校:-1、中国地质大学-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
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测绘甲级单位

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第二测绘院 浙江省河海测绘院 浙江省工程勘察院 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上航测绘有限公司 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核工业湖州工程勘察院 浙江有色测绘院 义乌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丽水市勘察测绘院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安徽省第二测绘院 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院 安徽省第四测绘院 安徽省第三测绘院 安徽省电力设计院 安徽省基础测绘信息中心(安徽省测绘 档案资料馆) 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 安徽省第一测绘院 芜湖市勘察测绘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 安徽长江河道测绘研究院 安徽二水测绘院 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马鞍山测绘技术院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测绘总队 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福建省港航管理局勘测中心 福建省制图院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福建省地质测绘院 福建省测绘院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福建绎天数字城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福州市勘测院 福州开睿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亿力吉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闽矿测绘院 厦门精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市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 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 厦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厦门银据空间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沈阳市公路规划设计院 辽宁经纬测绘规划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辽宁总 沈阳地球物理勘察院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 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 辽宁省摄影测量与遥感院 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 辽宁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沈阳美行科技有限公司 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辽宁地质海上工程勘察院 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 辽宁省冶金地质勘察局地质勘察研究院 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辽宁地质勘查局一0一测绘队 抚顺市勘察测绘院 辽宁达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 辽宁省基础测绘院 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长春市测绘院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 吉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吉林省第二测绘院 长春市国土测绘院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 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 吉林省地矿测绘院 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市勘测设计院 吉林省第一测绘院 四平市地勘测绘院 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国家测绘局第三地形测量队(黑龙江第 二测绘工程院) 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 国家测绘局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黑龙江省遥感信息中心)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黑龙江省航道局 哈尔滨测量高等专科学校测量工程公司 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新方法新技术:KGR-1抗干扰电法仪介绍

I (t )
Z (t )
U (t )
相关器
傅氏变换
I (t )
Z (t )e dt
it
Z (i )
1、原则上一次观测就获得大地的瞬变响应和频谱,完成时间域和频率域观测. 2、仪器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①计算互相关压制不相干的随机干扰; ②积分计算时间响应和傅氏变换计算频率响应,也能压制随机干扰; ③也能通过多次叠加和其它数据处理压制干扰。
干扰后均方相对误差 KGR-1 2.733% 1.971% 0.981% 0.269% 2.807% 2.057% 1.170% 0.269% FX-1 652.814% 104.392% 171.644% 32.176% 125.948% 25.394% 43.579% 17.584%
1、视电阻率、视频散率、视相位三个参数,干扰前所测参数与理论值比较,KGR-1与常 规仪器误差相近,即反映真实值的准确度相近;5.668% 4.541% 2、干扰后所测三个参数与理论值比较,KGR-1明显优于常规仪器,即反映真实值的准 确度更高; 17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014年5月27日
平均 值
观测值 平均值 观测值 -66.81 -66.85 -66.76 -66.80 132.96 133.04 132.87 132.95 132.91 132.97 132.96 132.83 132.60 132.65
平均 值
观测 值 260.68 260.87 260.70 260.82 260.71 260.81 260.85 260.69 260.33 260.34
新方法新技术:KGR-1抗干扰电法仪介绍
3.1阻容网络实验
Φs(mrad) 0.5Hz 1Hz 2Hz
国土资源部通报表扬“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

附件:国土资源部通报表扬“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单位和人员名单单位名单(74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山西省地质调查院辽宁省地质调查院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站贵州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站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武警黄金指挥部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核工业203研究所核工业280研究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技术院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黄金集团个人名单(387名)中国地质调查局(4人):张洪涛、翟刚毅、薛迎喜、刘凤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2人):王惠初、辛后田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1人):董永观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6人):姚华舟、段其发、牛志军、邱瑞照、黄圭成、万勇泉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人):丁俊、尹福光、潘桂棠、朱同兴、王立全、李光明、郑来林、刘宇平、谭富文、王全海、陈华安、李生、耿全如、唐文清、杨家瑞、李宗亮、冯心涛、于远山、张启跃、王剑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9人):王永和、计文化、李荣社、伍跃中、刘宽厚、李宝强、赵仁夫、张照伟、贾群子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11人):熊盛青、王德发、于学政、陈显尧、方洪宾、张洪瑞、唐文周、张德润、甘甫平、乔春贵、王治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8人):陈仁义、李超岭、杨东来、袁炳强、赵金水、张明华、颜世强、张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1人):佟元清中国地质科学院(2人):吴珍汉、赵文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8人):侯增谦、姚建新、肖序常、许志琴、杨经绥、季强、郭宪璞、张建新、吴才来、戚学祥、张泽明、曾令森、杨志明、闫全人、杨天南、李海兵、孟繁聪、纪占胜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9人):唐菊兴、杨竹森、曲晓明、郑绵平、张德全、赵元艺、杨建民、祝有海、王瑞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7人):朱大岗、王宗秀、赵越、陈群策、周显强、赵志中、胡道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3人):张华、孙忠军、马生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1人):庄育勋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1人):张永勤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1人):张文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1人):王国丰河北省地质调查院(3人):张振利、张双增、张计东山西省地质调查院(2人):魏荣珠、周继华辽宁省地质调查院(3人):庞宏伟、李治福、孙仁民吉林省地质调查院(5人):郭文秀、曲永贵、王永胜、刘忠、李洪茂安徽省地质调查院(1人):钟华明、安徽省勘查技术院(1人):黄志远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5人):周珍琦、张克尧、陈珍宝、章振国、韩胜康江西省地质调查院(7人):谢国刚、谢勇、袁建芽、吴旭玲、肖业斌、胡为正、凌联海山东省地质调查院(1人):倪振平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人):王建平河南省地质调查院(15人):燕长海、张振海、卢书伟、胡永华、白朝军、赵石良、赵建敏、王亚平、杜欣、张哨波、赵波、杨长青、崔霄峰、李新法、岳国利湖北省地质调查院(10人):朱杰、曾明中、徐景银、项建桥、董高翔、张祖送、屠江海、周仁君、高少逸、方明广东省地质调查院(1人):李新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2人):陆济璞、李斌四川省地质调查院(11人):岳昌桐、周明伟、江元生、汪友明、陈玉禄、许东榔、王显峰、何显刚、林高原、徐天德、刘宗祥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站(1人):李云贵贵州省地质调查院(2人):牟世勇、熊兴国云南省地质调查局(3人):尹光侯、樊同伦、王铨宇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3人):王保生、多吉、苑举斌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3人):夏代祥、杜光伟、李清波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1人):陈红旗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2人):严刚、章奇志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29人):陈惠强、张金树、刘鸿飞、胡进仁、曾庆高、向树元、谢尧武、尼玛次仁、强巴扎西、普布次仁、黄卫、李全文、徐志忠、冯德新、王建坤、李玉昌、次琼、李金高、赵守仁、郭建慈、陈凌康、巴桑、格桑尼玛、成华云、索朗更才、李正焕、杜少平、李玉彬、程力军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8人):刘伟、白玛次仁、吕文明、周成灿、范相德、马和平、成民、赵炜陕西省地质调查院(10人):蔡分良、吉万法、万兆发、樊会民、张省举、李百顺、侯满堂、石尊应、张文峰、金平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2人):叶柱才、洪海军甘肃省地质调查院(4人):张兴源、杨重信、陈永彬、刘文辉青海省国土资源厅(1人):韩生福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人):杨站君、杨生德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2人):许文鼎、陈学明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1人):张炳元青海省地质调查院(49人):王秉璋、张智勇、陈正兴、寇玉才、马明珠、王毅智、孟军海、王发明、拜永山、张珍林、刘长征、许光、孙延贵、邓中林、郭通珍、刘玉军、叶占福、苗国文、宋泰忠、邓元良、李东生、汪明道、李健、赵双喜、徐尚礼、付建龙、孙王勇、温德银、刘志勇、高永旺、田三春、石维栋、薛万文、陈建州、巨生成、王磊、杨延兴、安守文、曹世泰、张林、鲁海峰、张昆宏、郭宏业、王永文、马生龙、郝维杰、付宝侠、常有英、朱建立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站(10人):毕海良、任永胜、赵家绪、吕宝仓、李长辉、张力征、罗银飞、冯林传、安勇、胡贵寿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2人):李熙鑫、曾广文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2人):吴国禄、李小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8人):杨万志、杨子江、郑国平、冯玉武、刘正荣、潘维良、吕金刚、马华东武警黄金指挥部(1人):路彦明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4人):葛良胜、郭晓东、王科强、金宝义核工业203研究所(1人):刘林核工业280研究所(1人):王四利中国冶金地质总局(4人):赵祖应、刘延年、王平户、江善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1人):秦志平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技术院(1人):黄树峰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4人):王小春、刘荣、李仕荣、柏万灵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5人):王旭东、肖文进、张建国、李占龙、张普斌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9人):张绍宁、施根红、司永红、李宏录、梁海川、申勇胜、田跃斌、王旭春、保广英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1人):王造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6人):孙顺新、谢志清、鞠崎、张发德、高占明、高会军四川省煤田地质局(1人):徐锡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人):张克信、郑有业、殷鸿福、王国灿、李德威、朱云海、周爱国、马昌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人):赵志丹、刘文灿、万晓樵、白志达、王根厚、莫宣学、邓军、王成善成都理工大学(3人):刘登忠、伊海生、李勇吉林大学(5人):李才、杨德明、程立人、姜琦刚、孙丰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3人):秦克章、张忠杰、王二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人):丁林中国黄金集团(2人):宋鑫、姜良友。
湖南水口山铅锌金银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矿 床 地 质湖南水口山铅锌金银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李永胜1,甄世民2,公凡影1,巩小栋2,杜泽忠2,贾德龙2(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120;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湖南水口山是全国闻名的百年老矿山,有着“世界铅都”和“铅锌工业的摇篮”的美誉,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钦杭拼接带中段的湘东南拗陷内。
该矿田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热液型Pb-Zn-Au-Ag 多金属矿田,除包括老鸦巢和康家湾两个主要矿床外,还有龙王山、仙人岩等多处矿床。
地层出露较为简单主要是石炭系壶天群碳酸盐岩、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当冲组硅质岩、斗岭组泥岩、泥灰岩和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纪等地层均有出现。
经2004年危机矿山潜力调查显示,水口山矿田老鸦巢和康家湾矿床均属于严重危机矿山。
根据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理论指导、技术优先、探边摸底、拓展外围”的指导思路,在深部和外围部署探矿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2007年至2010年底,水口山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床接替资源勘查新增探获并评审备案333资源量(金属量)铅锌51.71万吨,共(伴)生Au 22.9吨,Ag 607吨。
说明水口山铅锌金银矿田深部和外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在水口山的勘查和开发过程中,成矿机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水口山的下步工作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成矿物质来源的角度来简单阐述该问题。
在矿床学研究中,成矿物质来源是一个基本问题。
阐明成矿物质的来源,是认识矿床成因的基础。
成矿物质既可直接来源于一般岩石,也可来源于已初步富集某些矿质的矿源层(岩)。
已有研究表明,铅锌主要来自地壳。
从世界大于500万吨铅锌矿床统计资料可以明显地看出,几乎100%矿床类型均形成于地壳岩石中。
在大洋壳硅镁质岩石中几乎无铅锌的富集等。
下面本文将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对成矿物质加以探讨。
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硫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有助于判断成矿物质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一二年七月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报告项目名称: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诸云强项目联系人:诸云强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起止时间:二O 一一年八月~二O 一二年三月目录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1)第一节课题背景 (1)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1)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2)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 (2)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 (2)第二节数据来源 (3)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 (4)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4)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 (5)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 (11)第一节组织保证 (11)第二节质量评述 (12)第五章取得成果与建议 (13)第一节主要成果 (13)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4)附件 (15)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第一节课题背景为满足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全网实时广播。
通过本项目课题研究,依托已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和卫星资源网络体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及远程验收等应用场景,专家组通过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就可以观看现场工作组汇报,实时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现各野外节点视音频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提升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目前基于双向视频会商的管理调度技术和流媒体发布已较成熟,而本课题现阶段选用的多点单边会商是利用编解码设备实现的,编解码设备在基于卫星传输的多级网络上的管理调度及流媒体发布尚无成熟技术平台支持,本课题在对现有编解码设备通信控制及传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调度平台开发,选用成熟的流媒体发布技术,解决单边会商视音频在多级网络上的调度管理、实时发布及存储点播,搭建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一主要工作量1、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研制2、原型系统试点测试3、原型系统使用说明书编制二主要成果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主要成果有:1、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2、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说明书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一项目组织项目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项目组成员共同组成,项目团队近年来依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863 项目、中科院信息化专项、国际合作项目等的支持下,持续开展分布式数据共享和模型共享的研究,在分布式数据共享、模型共享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973 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的支持下,持续开展陆地表层系统模拟模型的研究,研究构建了生态系统稳定碳同位素模型、温室气体通量和浓度足迹模型、一维大气传输模型、陆面过程综合模型等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目前主持环保行业公益课题: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原型系统开发,农业源污染区划技术方法,国家水体污染与控制重大专项任务: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网络平台建设、水环境监测数据空间可视化、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等20 余项科技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中科院以及国际合作、地方项目。
出版专著1 部,发表论文3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 项(已全部公开),获得软件著作权10 多项。
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优秀执行团队,2009 年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四)、2010 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二项目实施课题研发计划以实现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工作验收为目标,进行需求调研,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分析网格平台实时音视频数据应用需求,确定应用模式,提出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进行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开发,实现野外节点编解码器传输的实时视音频数据的调度管理及网络存储,完成网络实时发布及历史点播功能与信息网格平台的集成。
在不断测试中对原型系统进行优化完善,满足课题目标需求。
2011 年8 月完成课题工作方案2011 年9 月进行需求调研和原型系统研发方案设计2011 年9 -10 月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原型系统研发2011 年11-12 月进行原型系统测试2012 年1-3 月完成原型系统相关文档及使用说明书编制第二节数据来源课题主要满足野外地质调查现场会商管理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实际在研究和开发中使用的主要为野外地质调查现场实时视音频数据。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课题开发的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开发,主要包含两大子系统,分别是视音频调度管理系统和流媒体发布系统。
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工作流程示意图如下:图3-1 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工作流程1、视音频调度管理系统完成野外节点视音频编解码设备的状态查看、设备配置和调度管理,系统本身具备视音频解码能力,可以查看野外节点实时图像,通过调度管理,实现视音频信号的采集编码、上星调制,卫星网络传输,解调后通过IP 链路把视频信息发给指定解码设备或流媒体发布系统。
系统功能如下:(1)设备管理对编解码器进行服务端口、音频端口、控制协议等参数进行远程设置(2)流量控制开关通过控制链路,最大节省无线信道带宽,最优利用IP 卫星信道资源。
(3)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支持用户分级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功能,保障系统安全。
(4)日志管理系统记录用户的任意一个操作信息,并具有组合检索功能,作为备案查询的依据。
(5)可扩展接口系统开放数据接口,支持信息网格平台调用。
2、流媒体发布系统流媒体发布系统接收从视音频调度管理系统调度来的视频码流,通过流媒体发布功能,把视频信息转换成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适配的视频格式,并实现流媒体的信息发布功能,供网格平台各级节点用户实时观看。
同时将流媒体数据进行归档存储,提供指定内容的网络点播服务。
系统功能参数如下:(1)流媒体网络发布(2)流媒体存储及点播(3)提供信息网格平台调用功能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卫星主站部署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系统传输的音视频数据在主站落地,可以接入中国地质调查骨干网,实现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线网络连接,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中的视音频调度管理系统和流媒体发布系统目前部署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数据存储系统根据需求可以部署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系统部署如下图所示。
图3-1 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部署图1、流媒体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功能实现根据系统框架设计,通过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部署的多媒体网关实现野外节点编解码器传输的实时视音频数据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轻型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在正确建立卫星通道并开启编解码设备后,音视频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感知野外节点在线,用户在任意节点通过信息网格访问系统就可以通过视频源选项观看野外视音频信息,通过回喊功能可以实现与野外节点的音频会商。
音视频管理系统界面如图所示。
图3-3 音视频管理系统界面图3-4 音视频管理系统的流媒体观看功能系统的流媒体管理是基于对编解码设备管理及视频源调度控制的,用户可在设备管理中增减编码器与监控点,并对其进行设置。
编码器配置界面如图3-5 所示。
图3-5 编解码器配置界面2、流媒体存储及点播功能实现根据系统框架设计,通过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部署的流媒体录播系统实现野外节点编解码器传输的实时视音频数据的录制及点播,系统功能界面如图3-6 所示。
图3-6 流媒体录播系统功能界面系统实现了对轻型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的自动录制及点播功能,支持对野外节点视音频数据的网络播放和下载(如图3-7 所示)。
图3-7 流媒体播放及下载界面由于与最终方案配合使用的编解码设备型号调整,在视音频数据的网络存储及点播功能与音视频管理系统进行了集成,集成后的流媒体发布系统界面如图3-8、3-9、3-10 所示。
图3-8 流媒体录像计划界面图3-9 流媒体录像点播界面图3-10 历史资料回放界面3、流媒体数据传输系统卫星资源网络环境集成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卫星资源网络环境,与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整合,保障野外节点与数字地质调查信息平台(DGSInfo)及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网格平台(GSIGRID)的实时数据传输。
目前,部署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大慧寺办公楼的卫星资源网络主站仅与国土资源主干网互联,通过VMS 网管调度网络资源,为全国各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机构提供卫星网络通道。
由于国土资源主干网与中国地质调查骨干网网络安全级别不同,难以互联互通。
为此接入中国地质调查骨干网的网络连接需要独立调度管理,通过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卫星主站部署独立的卫星调制解调器、网络交换设备及卫星子网管,实现业务地质调查卫星站与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连接。
流媒体数据传输网络框架结构如图 3.10 所示:图 3.11 流媒体数据传输网络框架结构图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第一节组织保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课题实施单位,将严格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检查制度,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