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3年轻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诊治

2023年轻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诊治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1ineovariantumor,BOT)以往又被称为〃低度恶性潜能肿瘤〃,约占卵巢上皮的中瘤的10%-20%,以非典型的上皮细胞增殖,无破坏性间质浸润为病理表现,临床上常以发病年轻(1/3在40岁之前被诊断),进展缓慢,预后良好,复发时大多数仍为交界性为特征[1]。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1dHea1thOrganization,WHO)第4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将BOT分为6种病理组织学亚型,即浆液性(serousborder1ineovariantumor,SBOT∖黏液性、浆黏液性、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交界性W瘤和交界性Brenr1er•瘤。
其中浆液性和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最为常见,约占BOT的95%以上[2,3]。
SBOT是最常见的交界性卵巢肿瘤亚型,是一种非浸润性、低级别、增殖性浆液性上皮附中瘤,占所有BOT的50%-55%,普遍预后良好,约70%的患者在早期(FIGOI期)被诊断,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和90%[4]然而,一些具有特殊病理特征,如微乳头结构,微浸润和卵巢外种植等被证o实与SBOT预后不良有关。
SBOT的诊断是我们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主要原因在于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冰冻病理学诊断准确性有限。
手术是治疗SBOT的主要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常将根治性手术作为BOT 的治疗选择。
然而,近些年来,BOT的手术范围已趋向越来越保守,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已成为主流。
SBOT从诊断到治疗存在一系列的难点与困惑,加之患者大多较为年轻,除了需要治疗肿瘤之外还要尽可能保护其生育力,这无疑给临床工作带来挑战,现将其相关知识与思考总结如下。
01、SBoT的诊断1.1 SBOT几种特殊的病理学特征1.1.1 SBOT的卵巢外种植文献报道约有20%-35%的SBOT可出现种植,SBOT的种植分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两种类型,其中浸润性种植约占10-15%。
卵巢颗粒细胞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卵巢颗粒细胞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标签:卵巢;颗粒细胞瘤;病理检查卵巢颗粒细胞瘤是最常见的一种性索一间质肿瘤。
它约占卵巢肿瘤的1%~1.4%,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笔者收集17例卵巢颗粒细胞瘤,结合文献对其病理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等临床病理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本院病理科确诊的卵巢颗粒细胞瘤17例。
所有标本均由4%甲醛液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
2结果2.1临床资料17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22~70岁,平均45岁,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22岁。
临床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11例(64.7%),腹部包块7例(41.2%),下腹胀痛13例(76.5%)。
发生于左侧7例,右侧9例,双侧1例,其中7例合并卵泡膜细胞瘤。
临床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进行分期:I期14例,Ⅱ期2例,III期I例。
随访结果:15例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2~8年,随访病例中2例死于肿瘤,其余13例生存。
2.2病理检查2.2.1 巨检肿瘤直径为2~30cm,平均7.5cm。
肿瘤表面有包膜,边界清楚,部分病例呈分叶状,切面实性或囊实性,灰白或稍带黄色,质地中等,部分伴有出血坏死,囊内含血性或透明水样液。
2.2.2镜检肿瘤细胞小,呈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或梭形,细胞质少,呈嗜伊红色,细胞界限不清。
细胞核卵圆形或圆形,可见小的核仁,染色质细网状,核膜清楚,常见纵形核沟,细咆异型性小,核分裂较少。
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索状或弥漫成片。
根据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本组肿瘤分为3种类型,其中滤泡型5例.弥漫型8例,小梁型4例。
其中10例瘤组织中见到Call-Exner小体。
3讨论3.1临床特点卵巢颗粒细胞瘤是起源于卵巢特殊间叶组织向女性性索分化的一类性索间质肿瘤,多发生于围绝经期。
卵巢颗粒细胞瘤能分泌甾体激素,文献报道卵巢颗粒细胞瘤雌激素水平中度或显著升高。
临床常见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本组病例也大部分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
关于术中冰冻切片在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关于术中冰冻切片在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关键词】冰冻切片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是一类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卵巢肿瘤,是低度潜在恶性(low maligant potential,LMP)的肿瘤。
该病术前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
由于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预后良好,并在生育期妇女多见,手术涉及能否保留生育能力的问题。
本文就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本院75例卵巢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1.对象:本院于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有75例卵巢肿瘤行术中冰冻切片,术后经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确诊。
其中,58.67 %(44/75)为良性肿瘤,20.00 %(15/75)为卵巢交界性肿瘤,21.33 %(16/75)为卵巢恶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患者的年龄22~74岁。
其中,患者扪及盆腔包块10例,急腹症1例(肿瘤自然破裂),自觉腹胀5例,合并妊娠1例;黏液性占80.00 %(12/15),浆液性占13.33%(2/15),生殖细胞肿瘤占6.67 %(1/15)。
2.病理学诊断方法:手术标本切下后立即送病理室,用恒温冰冻切片机将标本切成5 μm,快速HE染色,由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两级病理医师共同会诊。
冰冻剩余的组织和术后送检的标本作石蜡切片病理诊断检查,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完全一致者为诊断正确,不同者为诊断错误。
病理学诊断标准:(1)上皮复层化(≤3层)伴上皮簇和乳头形成;(2)上皮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3)核分裂相少见;(4)无卵巢间质浸润。
3.手术方式[1]:冰冻切片证实为交界性肿瘤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及卵巢功能的绝经前Ⅰ期患者[根据1986年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手术病理学分期原则]可行保守性手术,即卵巢肿瘤剥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术,ⅠC期同时行大网膜切除;而绝经后患者则行根治性手术,即全子宫加双附件加大网膜切除术,黏液性交界瘤同时切除阑尾。
卵巢Brenner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卵巢Brenner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卵巢Brenner瘤发病率低,仅占卵巢肿瘤的1.5-2.0%,分为良性、恶性、交界性。
现将卵巢Brenner瘤的临床及病理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3岁,因“下腹胀痛伴小便自解困难5天”于2010年12月1日就诊我院。
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胀痛,伴小便自解困难,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喘,无阴道异常流血、排液,无肛门坠胀等不适,于2天前就诊当地县医院,彩超检查提示盆腔囊性肿块(考虑来自卵巢),于昨日就诊漳州市医院,彩超检查示:盆腹腔囊实性包块(范围约16.0cm×21.0cm)、盆腹腔积液,遂转诊我院。
患者孕4产4,绝经34年,绝经后无阴道流血及排液。
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稍膨隆,下腹可扪及一囊实性肿块,上界平脐,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专科情况:外阴萎缩,阴道畅,宫颈尚光滑,无接触性出血,下腹部可扪及一直径约20cm大小囊实性包块,压痛明显,子宫扪诊欠满意。
检查:①血常规示:WBC21.6×109/L、N88.46%、RBC2.86×1012/L、HGB97g/L;C-反应蛋白:>160mg/l;血沉:79mm/H;肝肾功:T-BIL63.62umol/L、D-BIL31.07umol/L、I-BIL32.55umol/L;电解质:K3.49mmol/L、Na132.55 mmol/L、Cl95.08 mmol/ L;肿瘤标志物:CA-125 181.3U/mL。
②盆腔彩超:子宫前位,宫体大小:3.5cm×3.1cm×3.0cm,宫壁回声均匀,未见占位性病变,子宫内膜显示不清,宫腔无分离,内未见异常回声。
未探及正常双侧卵巢回声。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病理学分析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病理学分析摘要: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又称为低度恶性潜能浆液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均不同于浆液性囊腺瘤和浸润性癌。
自1973年国际卫生组织分类以来,对其诊断和治疗存在着较多的争议。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作为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卵巢肿瘤,本文通过对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做相关的综述。
关键词: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病理学;分析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卵巢肿瘤,其生物学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以上皮细胞明显增生而无间质浸润为主要的病理特点。
自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以来,便在学术界引起巨大的争议。
本文就关于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研究进行如下的综述。
1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诊断和临床表现1.1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诊断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依据镜下组织学检查为主,病理学特点为无破坏性间质浸润[1]。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对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规定:(1)上皮增生,并且呈现复层、丝状以及筛孔状和微乳头状。
(2)细胞异型性,呈轻度到中度之间。
(3)分离的细胞簇。
(4)具有较少且程度不同的核分裂。
(5)缺乏破坏性的间质浸润。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呈囊性,囊内具有数量不等的赘生物,或者呈现出乳头的实性包块。
也呈现出囊实性。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一般不会出血或者坏死,囊腔内含有浆液性液体,肿瘤的进展和分级为I期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并且仅限制在卵巢囊腔的内表面,无任何的卵巢外蔓延[2-3]。
1.2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表现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多发于年龄35岁到45岁的年轻妇女,平均的发病年龄为40岁左右[4]。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有23%的患者无任何的表现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腹部的不适、增大和包块,阴道不规则的出血以及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异常症状,有些患者检查时为偶发[5]。
约30%~50%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为双侧性,临床症状表现为肿瘤生长缓慢,病情发展较长,转移率低,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晚期复发率较高,很少发生恶性病变[6]。
临床医学-28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8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关键词】卵巢;交界;黏液性囊腺瘤;病理学[关键词]卵巢;交界;黏液性囊腺瘤;病理学关于卵巢交界性肿瘤,自从国际卫生组织(WHO)采用这一诊断名称以来,对其命名及病理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几年来,特别是2003年8月,在美国马兰州贝塞斯达举行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工作会议,就其某些病理学方面的分歧取得了较一致的意见[1]。
本文分析了28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这一肿瘤的病变特点。
1 材料和方法复查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及大连市妇产医院1996年至2005年病理档案中诊断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28例常规石蜡切片和记录,并对部分病例重新制片。
诊断标准按照黏液上皮有复杂性增生,细胞组织结构的非典型性要较囊腺瘤明显,并且这种结构至少占到肿瘤的10%[1]。
肿瘤不出现间质浸润,即使出现也不超过微浸润的界限。
2 结果2.1 一般表现28例病例中年龄17岁~65岁。
同期黏液性肿瘤398例,交界性占14%,局部癌变的占2%。
同期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25例。
2.2 首发症状发现盆腔肿块 23例,发现时间半个月~5 a;腹胀3例;月经改变2例。
2.3 病理特征大体检查双侧 1例,对侧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 27例为单侧。
肿瘤直径7 cm~20 cm。
直径≥10 cm19例;直径<10 cm 9例。
多房22例;单房6例。
28例患者中囊内壁有单个或多处乳头状结构(乳头细小或菜花样) 8例,单房及多房结构均有出现。
2.4 预后28例患者随访至今,生存率100%。
3 讨论3.1 临床病理学特征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47岁,超过 90%的病例为单侧肿物[2],肿瘤体积较大,切面多为多房性,也可单方。
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和腺体组成,被覆的上皮为复层增生的黏液性上皮,桥状及复层结构,并可有绒毛及乳头状突起,即使是在同一肿瘤中,细胞核异型性的程度及核分裂像多少也有较大差异性。
39例卵巢交界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卵巢交界性囊腺瘤彩超

腺 瘤 预 后 一 般 情 况 下较 好 , 但 部 分 患 者存 在 复 发 风 险 , 生 长在 卵 巢表 面 的 交界 性 囊腺 瘤 常 常伴 有腹 膜种 植 。
林淑 端 ( 广 东省佛 山市 南海经 济开 发 区人 民 医院病理 科
【 摘 要】 目的
5 2 8 2 3 4 )
探 讨 卵 巢 交 界 性 囊 腺 瘤 的 临床 病 理 特 征 , 分 析 肿 瘤 不 同组 织 学 改 变 的 意 义 。方 法 回顾 性 分 3 9例 卵巢 交界 性 囊腺 瘤 中有 5 例 为 黏 液性 , 3 4例 为 浆 液 性 。 3 4例 浆 液 性 囊腺 瘤 中 有 2 4
o g y, Pe o pl e S Ho s pi t a l o f Na n h a i Ec o n o mi c De v e l o p me n t Di s t r i c t , Fo s h a n, Gu a n g d o n g 5 2 8 2 3 4 , C h i n a)
[ Ke y wo r d s ] o v a r y ; b o r d e r l i n e ; c y s t a d e n o ma ; p l a n t
卵 巢 交 界 性 肿 瘤 是 临 床 比较 特 殊 的肿 瘤类 型 , 不 能 够 简 单 归 结 为 良性 或 者 恶 性 肿 瘤 , 大多数均 为低度 恶性 肿瘤 , 通 常 不 会 转移发生卵巢外扩散 , 而 是 经 过 患 者 的腹 腔 、 盆 腔 进 行 种 植 和扩散_ 1 ] 。卵 巢 交 界 性 囊 腺 瘤 的 主 要 病 理 类 型 为 浆 液 性 和 黏 液性两种 , 临 床 以 卵 巢 交 界 性 浆 液 性 囊 腺 瘤 最 为 常 见 。 ] 。本 文 回顾 性 分 析 本 院 2 0 0 2年 1 月至 2 0 1 3年 2月 术 后 病 理 诊 断 为 卵巢 交 界 性囊 腺 瘤 患 者 的 临 床 资 料 , 探 讨 卵 巢 交 界 性 囊 腺 瘤 的临床 病 理特 征 , 分 析肿 瘤 不 同组织 学 改变 的意义 , 现 报 道
曹登峰-卵巢交界性肿瘤病理诊断

微小间质浸润
第二十六页,共110页。
微小间质浸润
第二十七页,共110页。
微小间质浸润的意义
• Seidman et al:101 病人(15个研究)94/101平均随访6.7年 1复 发,1带病存活,100%的存活率(Hum Pathol 2000;31:539-557).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总体存活率
文献复习
2,104 cases
Stage I
99.5%
I期: 99.5%
II-IV期: 70%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
10年存活率(2818例) I期: 97%
II-IV期: 82%
Seidman JD, Kurman RJ Hum Pathol 31:539-557, 2000
abnormalties but without infiltrative stromal invasion
borderline malignancy or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伴有上皮增生和核异型但是没有间质浸润的腺瘤肿 瘤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交界性),或者恶性潜能低
第四十一页,共110页。
浸润性种植
• 不浸入下面的组织但是有大量的微小乳头状结构
第四十二页,共110页。
浸润性种植
• 实性的细胞团与周围组织之间伴有间隙 (其实也是微小乳头)
第四十三页,共110页。
浸润性种植 • 腺体融合性生长
第四十四页,共110页。
种植类型与467例病人预后分析
研究系列数目
(budding) 占据肿瘤10%区域时,这个肿瘤就是 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对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收集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1.2岁。
1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常有下腹不适和腹胀、尿频等症状,有5例患者有经期延长与出血量多的症状,还有2例患者因肿瘤破溃导致急腹症。
结论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患者,预后相当好,5年生存率为90%。
但仍有10%的患者预后不好。
标签:卵巢交界;浆液性肿瘤;临床病理
卵巢交界性肿瘤大多都是低度恶性肿瘤,其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方面介于明显良性和明显恶性的同类肿瘤之间,且与同样临床分期的卵巢癌相比,是预后较好的卵巢肿瘤[1]。
组织学上无明显浸润,仅约50%左右局限在卵巢内,常伴有卵巢外扩散,最常见的扩散部位是盆腹腔的腹膜及淋巴结[2-4]。
由于其临床过程比较良性,大多数预后都很好,WHO将这种扩散现象命名为种植。
本文收集我院诊治的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旨在对本病有进一步的了解。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诊治的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1.6岁,其中9例生长在卵巢的表面和囊内,另8例生长在腹膜。
1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常有下腹不适和腹胀、尿频等症状,有5例患者有着长期的经期延长与量多的症状,还有2例患者出现了肿瘤的破溃导致突发性的急腹症。
1.2方法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3-5μm,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
2 结果
2.1巨检17例标本中有4例发生于双侧,有13例发生于单侧,肿瘤呈灰白灰黄色,肿瘤5cm×5cm×2cm~12cm×11cm×5cm。
17例标本中有9例肿物内有菜花状的突起,切面呈囊实性,质脆,内含淡黄色的混浊液体,其中有1例标本出现了血性的液体。
2.2镜检肿瘤大多数呈乳头状生长,乳头分支复杂,上皮层次增多,出芽,细胞有中度异型性,核分裂少,无病理核分裂。
与癌相比,通常缺乏出血坏死。
乳头间质无破坏性浸润,但可有微小浸润。
肿瘤细胞出现活跃的增生现象,出现复层,一般会出现2-3层的复层结构,使乳头增多。
有4例标本的肿瘤间质发生了砂粒体,还有1例表现为腺体的搭桥与背靠背的情况,而且没有明显的间质浸
润。
3 讨论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0%,10年生存率达到75%以上。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腹膜种植可以分成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两种种植类型,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的种植的预后明显不同。
由于患者腹膜种植灶偏小,一处病灶的病变不能将整个腹部的情况代表,而且一旦出现组织的粘连导致纤维性的增生,这种情况与浸润性的种植是很难区分的。
甚至有些区域会表现为完全良性,患者有些区域会出现交界性与可见灶性腺癌的特点,因此进行术中快速冰冻检验时,如果可以,尽量全部送检。
病理医师在对检验样本取材时,要尽可能多处取材,防止漏诊的发生。
本次研究的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腹膜种植有3例出现了浸润性的种植,其中1例在手术后的第4年出现复发,这3例患者经过5年以上的随访,依然健在。
3.1诊断肿瘤呈灰白灰黄色,肿瘤5cm×5cm×2cm~12cm×11cm×5cm。
17例标本中有9例肿物内有菜花状的突起,切面呈囊实性,质脆,内含淡黄色的混浊液体,其中有1例标本出现了血性的液体。
镜下肿瘤大多数呈乳头状生长,乳头分支复杂,上皮层次增多,出芽,细胞有中度异型性,核分裂少,无病理核分裂[5-7]。
与癌相比,通常缺乏出血坏死。
3.2鉴别诊断①浆液性癌:有明显的间质浸润,细胞异型性显著;②浆液性癌的非浸润性种植:需与交界性肿瘤的非浸润性种植区别,主要点为癌的细胞核异型性显著。
3.3预后本病预后较好,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瘤的分期,如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5年存活率在I期患者中可达99%,而在较晚期的患者中为0%~50%,但浆液性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30%。
参考文献:
[1]王红霞,高志安.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TRAIL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27):267-268.
[2]吴微.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28例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17(3):173-174.
[3]黄小杏,陈杰伟.Bmi-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6):246-247.
[4]祁淑英.卵巢交界性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研究[J].癌症,2013,22(3):320-323.
[5]何以郎,甄逸.卵巢交界性囊腺瘤17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20-121.
[6]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7]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