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重难点讲解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重难点讲解(一)份《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重难点讲解 11、别致精巧的层次结构: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
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
上赏、中赏、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记的。
在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
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三问:妻妾客三答:由衷热情拘谨勉强阿谀奉承三比:我→国王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妙处: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2、巧妙的讽喻手法:比喻说理能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国君能不能纳谏,能不能广开言路以免受蒙敝,修明__,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
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
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
这个生活小事同__之间,在“受蒙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以小喻大,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文言字词梳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文言字词梳理一、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表余数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2.明日,徐公来明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规劝;今义: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表大致范围,方位词5.窥镜自视窥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6.能谤讥于市朝1.朝:朝服衣冠(名词,早晨)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皆朝于齐(动词,朝见)2.孰:吾与徐公孰美(代词,谁,哪一个)孰视之(副词,仔细,这个意义后写作“熟”)3.美: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形容词,漂亮,好看)4.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如,比得上)门庭若市(动词,像,如同)5.上: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上书谏寡人者(动词,送上,呈上)6.: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皆朝于齐(介词,到,向)7.间:时时而间进(副词,偶尔)又何间焉(动词,参与)四、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晨3.令初下,群臣进谏下:名词作动词,下达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状语,当面6.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80115(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战国策》,它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三、归纳重要能力1.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委婉规劝。
作用:深入浅出,委婉含蓄。
2.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七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字词积累】●积累下列词语:注意“?”、“间”、“期”等词语的读音。
注意文中“闻”、“面”、“服”、“孰”、“私”、“美”、“蔽”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理解“忌不自信”,注意语序;理解“与坐谈”,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
【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
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为西汉时的史学家刘向所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1.先容人物: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邹忌和齐王。
-邹忌:一个聪明睿智的智者,他虽然外貌平凡,但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勇于直言谏言,对于国家政治具有独到见解。
-齐王:一个好战与自负的君主。
他执政时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只信任自己的判断,因而常常因此失策。
2.邹忌因言获罪:故事的背景是齐王打算发动对邻国的进攻,但他并没有认真听取臣子的建议。
邹忌意识到这一点后,以他的智慧和勇气,进一步向齐王发表了一篇训诫的演说。
-邹忌的建议:邹忌认为,齐王应该削弱邻国的军力,使其陷入内乱和混乱中。
-齐王的反应:齐王对邹忌的建议感到愤怒,并要求他立即离开。
-邹忌的离去:在离开之前,邹忌与齐王分享了有关采纳忠言和理智统治的故事,希望齐王可以从中受益。
3.邹忌成为赵国上卿:邹忌离开齐国后,前往了赵国,并成为了赵国的上卿。
他在赵国继续为国家的治理和政策制定提出良好的建议,表现出了他的威望和智慧。
4.齐王遭遇失败:齐国决定忽视邹忌的忠言,开始了对邻国的进攻。
然而,由于没有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齐国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5.邹忌的再次登门:在齐国遭受失败后,邹忌再次来到齐王面前,并回忆起他上次讽刺和警告齐王的话。
他向齐王解释了失败的原因,并且表达了对失败的遗憾。
6.齐王的醒悟:听到邹忌的解释后,齐王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固执己见和没有听取他人建议的错误。
他认识到邹忌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人,并后悔自己没有及时采纳他的建议。
7.谦虚能够带来成功:故事中的精髓是通过邹忌和齐王的对比,强调了一个人的谦虚、智慧和勇气是如何帮助他在社会和事业中获得成功的。
齐王的固执己见给他带来了失败,而邹忌的谦虚和建议使他在赵国获得了声望。
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重要的道理和智慧。
例如,我们要谦虚听从他人的建议,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倾听,相信智者的忠告;要有勇气讲真话,勇于向君主提出忠言;以及要具备谦虚和智慧,才能在人生中获得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 出处: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2.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订。
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 一词多义-朝:-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拜。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通“熟”,仔细。
-美:-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
-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代词,这件事。
-于:-欲有求于我也:对。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3. 词类活用-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 古今异义-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看。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处所。
-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批评议论;今义,诽谤,讥讽。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身边的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
三、重点句子翻译1.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
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3.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4.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5.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6.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
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ī)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
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地方:土地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诚:确实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四.一字多义
(一)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g.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m.数月之后(无意义)
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二)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三)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四)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五)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六)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五.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规劝今:讽刺
2.窥镜窥:古:照,看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地土方圆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私:古:偏爱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
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
9.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古:即使今:虽然
六.通假字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七、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邹忌进谏,齐王纳谏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只有广泛地听取不同意见,深入地了解不同情况,才能够头脑清醒不受蒙蔽,迅速改正缺点,把事情办好。
八.内容理解
1、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
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
4、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
答: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
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
6、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7、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答: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
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
8、揣摩妻、妾、客回答邹忌时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
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9、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
10、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例1:一个人不能轻信自己亲近的人的赞美、奉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识自己。
例2:作为领导者,尤其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意见,从而免遭蒙蔽,减少领导决策的失误。
例3: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光有善良的愿望还不行,还应该讲究说话的方式,以例别人乐于接受。
11、文章开头用了哪些语句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表现他什么特点
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说明邹忌外形魁梧美丽,“朝服衣冠,窥镜”说明邹忌自觉自美,流露出自我欣赏的心理。
12、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类比的手法。
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13、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
答: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14、臣子劝谏君王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从中我们应受到这样的启发: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