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作业

环评作业
环评作业

第四章作业:

1、某一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废水排放量为2.5m3/s,废水中含Pb为1000mg/L,废水排入一条河流中,河水的流量为100m3/s,该河上游水含Pb的浓度为0.001mg/L。问废水排入河水后,其污染程度如何?是否超标?(水体为Ⅲ类水质)

2、需预测某工厂投产后的废水中挥发酚对河水下游的影响。污水中挥发酚为100mg/L,污水流量为2.5m3/s,河水流量为25m3/s,流速为3.6m/s。河水中挥发酚未检出。K1为0.2d-1。忽略弥散系数时,问在河流排污的下游2公里处,挥发酚的浓度为多少?

3、一均匀稳态河段,河宽B=200 m,平均水深H=3 m,流速U=0.5m/s,平均底坡I=0.0005,一个拟建项目可能以岸边和河中心两种方案排放污水,试计算完全混合距离的长度?并对两种结果进行讨论。

4、有一河段长4Km,河段起点BOD5=38mg/L,河段末端BOD5=16mg/L,平均流速为1.5Km/d,求该河段的自净系数K1?

5、拟建一个化工厂,其废水排入工厂旁边的一条河流,已知污水与河水在排污口下游1.5Km 外完全混合,在这个位置BOD5=7.8mg/L,DO=5.6mg/L,平均流速为1.5m/s,在完全混合断面的下游25Km处为渔业用水的引水源。K1=0.35d-1,K2=0.5d-1,若从DO的浓度分析,该厂的废水对下游的渔业用水有何影响?(20o C)

6、已知某一工厂的排污断面上BOD5的浓度为65mg/L,DO的浓度为7mg/L,受纳废水的河流平均流速为1.8Km/d,K1=0.18d-1,K2=2d-1。试求:(20o C)

(1)距离为1.5Km处的BOD5和DO的浓度;

(2)DO的临界浓度和临界距离。

7、《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评价工作等级是怎样划分的?

8、试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来评价某水库的水质现状,该水库的水质监测结果如下:(200C,单位:mg/L,水质为Ⅲ类水质)

(1)、氟化物0.56 (2)氰化物0.006 (3)酚0.001 (4)汞0.0006 (5)铬0.105 (6)pH8.50 (7)pH 5.40 (8)DO6.00 (9)DO4.50

第五章作业:

1、地下水的定义与分类是什么?

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是什么?

3、地下水质量是如何分类的?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 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 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 的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 i=m i/c i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 境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 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 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 标准。 27、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 2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许多生物和生态概念和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 果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概念和方法也适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如农 田和城市。

环境影响评价计算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计算题 1、某有一高架源,烟囱几何高度100m,实际排烟率为20m3/s,烟气出口温度200℃,求在有风不稳定条 件下,环境温度10℃,大气压力1000hPa,10高度处风速2.0m/s的情况下,烟囱的有效源高? 2、城市工业区一点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SO2,其排放量为200g/s,烟囱几何高度100m,求在不稳定 类,10m高度处风速2.0m/s,烟囱有效源高为200m情况下,下风距离800m处的地面轴线浓度?(扩散参数可不考虑取样时间的变化) 3、城市某工厂锅炉耗煤量6000kg/h,煤的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15%,烟囱几何高度100m,求在 大气稳定度为强不稳定类,10m高度处风速1.5m/s。烟囱抬升高度为50m情况下,SO2最大落地浓度(P1=1.0)? 4、某工厂烟囱高45m,内径1.0m,烟温100℃,烟速5.0m/s,耗煤量180kg/h,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 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中性条件下,距源450m轴线上SO2小时浓度。(平坦地形、工业区、Pa=1010hPa) 5、某厂烟囱有效源高50m,SO2排放量120kg/h,排口风速4.0m/s,求SO2最大落地浓度(P1=40)。若使 最大落地浓度下降至0.010mg/m3,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效源高应为多少? 6、地处平原某工厂,烟囱有效源高100m,SO2产生量180kg/h,烟气脱硫效率70%,在其正南1000m处 有一医院,试求当吹北风时,中性条件下(中性条件下,烟囱出口处风速6.0m/s,距源1000m处0.5h 取样时间,σy=100m,σz=75m)工厂排放的SO2在该医院1小时平均浓度贡献值。 7、某拟建项目设在平原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SO2排放量为40kg/h,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该项目的大 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定为几级?(SO2标准值0.50mg/m3) 8、某工厂建一台10t/h蒸发量的燃煤蒸汽锅炉,最大耗煤量1600kg/h,引风机风量为15000m3/h,全年用 煤量4000t煤的含硫量1.2%,排入气相80%,SO2的排放标准1200mg/m3,请计算达标排放的脱硫效率并提出SO2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9、设农村某电厂烟囱高280m,烟囱出口处温度烟温200℃,平均风速u10为3.8m/s,环境温度平均10℃, Pa为1013hPa,D稳定度。已知烟囱出口的直径为6m,每小时燃煤250t/h,试求Q h、△H和H e。当出口烟温为30℃时(采用水膜除尘),计算Q h、H和H e。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环境工程专业)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 学分:2.5 考核方式:总成绩=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成绩×70% + 平时成绩×30%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成绩包括:工程分析是否准确;环境影响预测是否准确;污染防治对策是否合理;报告表编制是否规范、调理清晰;报告表编制过程中对基础专业知识把握是否准确。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提问。 中文简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环境环境科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这是环境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专业技术技能之一,是学生日后就业的方向之一。 课程以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程序为主线,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重点讲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用的技术导则和技术方法,尤其是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本课程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主要部分做以具体的课堂讲授,其他的部分指导学生自学。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基本的了解。 (2)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书)编制的基本程序和技术要点。 (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主要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噪声、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和基本方法。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能力。在环评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具备自学进一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以案例为主线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讲授、学生以小组完成的任务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实际环评报告编制的练习,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实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能力。

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课程考查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考查 一、公路建设 某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全线均采用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二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60km/h,路基标准宽度10m,其中行车道宽9m,土路肩2×0.5m,设计洪水频率为五十年一遇;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全线共设小桥4座,中桥13座,大桥2座;隧道3座;涵洞104道;平面交叉52处;改河4处;改渠7处。 本工程全线总长度20.396km,总投资约21094.94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034.27万元。计划施工期为25个月,工程施工方案计划于2007年12月底开工建设,2010年1月底完成。 问题: 1、可能成为评价目的的有() A、对公路沿线的自然和社会概况和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 B、对该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C、根据该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止措施,将环境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以达到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D、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及主要必选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为环境保护设计及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评价可能用到的法律法规包括()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3、对于评价范围表述恰当的是() A、地表水环境:拟建公路跨越河流出上游100m、下游500m水域范围内 B、大气环境:路中心线两侧各2km范围

C、声环境:路中心线两侧各2000m范围,施工场地外缘1000m范围、料场1000m范围内 D、陆生生态环境:包括路中心线两侧各300m的范围及此范围外的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和工程取、弃土场 4、施工期噪声源可能包括() A、爆破 B、挖掘机 C、各种打桩机 D、吊车、升降机 5、评价方法的选取恰当的是() A、施工期施工噪声及粉尘、沥青烟污染及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主要采取类比分析方法 B、运营期的交通噪声评价采用模式计算法 C、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调查、叠图、类比分析等方法 D、环境风险分析采用概率分析和敏感点地段水环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6、下列关于评价重点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工程对农田、植被的影响及公路切割阻断对区域生态功能与过程的影响为重点 B、水土保持方案:以施工期取土场、弃土场、高填深挖路段带来的水土流失为重点 C、水环境影响评价:以桥梁及隧道施工过程的水环境影响为重点 D、声环境影响评价:以营运期交通噪声对沿线噪声敏感点的影响为重点 7、下列关于工程或污染行为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施工机械作业;建筑材料运输和存储 B、大气环境:施工挖方、填方、取土等工程行为;筑路材料运输;施工临时用地 C、水环境:桥梁施工;建筑材料运输和存储;取、弃土场;危险品运输事故 D、声环境:施工机械作业,筑路材料运输;交通噪声 8、下列关于保护目标叙述正确的是()

【环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例题及答案

公路建设项目 模拟试题: 一、某地拟建一公路,全长116.8KM,项目沿线经过5个镇,10个村,2个工业区。所选路线跨越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跨过一条河流和两座山,周边还包括超高压变电站。沿线某些路段有道路,将道路进行拓宽,标准路幅宽75CM,主道双向八车道,两侧加设辅道和人行道,新增立交、跨线8座(2座全互通、3座半互通、2座跨线、1座环行回头匝道)、跨河桥梁1座、隧道300M;改造现有立交、跨线4座,保留立交、跨线2座。 项目沿线最近的村庄距拟建公路300M,建设过程中拆迁房屋121288平方米,临时建筑19344平方米,征地面积13万亩。全程弃土点10个,取土点11个,有高填方段3000M。项目总投资45亿元。项目选制址区气候冬夏季有明显差异,夏季气候湿润多雨,冬季干旱、风沙大;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雨季7~8月份。 问题: 1、项目噪音评价范围是多少?为什么? 2、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4、该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 5、本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项目噪音评价范围是多少?为什么? 答:本项目噪音评价范围取道路两侧500M。 由于项目沿线较远处才有声敏感点,项目噪音评价范围应适当放宽到敏感区附近,可取道路中线线两侧500M范围内。 2、项目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答:本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施工可能导致沿途生物量减少(尤其是自然保护区段),改变地形地貌,并造成景观影响(尤其是沿途风景旅游区段)。 (2)水土流失:取土点、弃土点、桥梁基础作业、水库旁路基建设、房屋拆迁等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并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3)水环境影响:施工人员产生的施工废水、桥梁施工、水土流失等可能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在途径水源保护区路段施工时需特别注意。 (4)声环境影响:建设拆迁等施工噪声会对施工区周围居民区等声敏感点造成影响。 (5)施工扬尘和固体废物也会对施工区周围的大气环境、水环境等造成影响。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答: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调查: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 (2)生态系统调查:自然保护区及沿途评价范围内动、植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及生态限制因 素等。 (3)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等。

养猪场环境影响评价(全面版)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生实践作业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作业四 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 2015年 12 月 21 日

目录 一、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 0 (一)主要的环境污染 0 1.施工期主要的污染 0 2.运营期主要的污染 0 (二)环境影响分析 (3) 1.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3) 2.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3) 二、项目环境影响的防治对策 (5) (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5) 1.施工废气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5) 2.施工噪声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6) 3.施工废水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6) 4.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7) 5.水土流失评价与防治措施 (8)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8) 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8)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9) 3.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9) 4.固体废物评价与防治措施 (9) 三、项目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9) (一)简述项目选址是否合理 (10) (二)确定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10) (三)对环境空气影响的主要因子,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可选择的因子 (10) (四)本项目污染治理应关注的因素 (10) (五)给出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公式,并指出主要参数的来源及意义 (10) (六)养猪场选址时应主要考虑的因素 (11)

(七)本项目在项目概况及分析中应交代清楚的内容 (11) (八)给出营运期环境管理基本要求 (12) (九)除水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外,还应关注的方面 (12) (十)猪场粪便处理是否存在问题 (12) 附录:作业四 (13)

一、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 (一)主要的环境污染 1.施工期主要的污染 (1)废气 1)各类燃油动力机械在场地平整、物料运输等施工作业时,会排放各 、SO2、烟尘。 类燃油废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NO X 2)土石方装卸、水泥作业、运输时产生的扬尘,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TSP。 (2)废水 运输车辆冲洗水、混凝土工程的灰浆,建(构)筑物冲洗、打磨等作业产生的污水,主要污染物为SS。施工期,若施工人员平均按50人/d,每人每天用水30L计,则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量为d。 (3)噪声 本项目不设计打桩,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装载机、推土机、水泥车、运输车等施工机械作业时产生的噪声。噪声源强约75~90dB(A)。 (4)固废 项目施工期固废主要是工程施工时产生的建筑垃圾,约d。 (5)水体流失 项目场址区大部分为农田、有少量的农田防护林及灌草丛,养猪场采取半封闭式养殖因此,项目基础工程开挖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运营期主要的污染 (1)噪声 表1 拟建项目主要噪声源强表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集与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复习题集及答案 填空题: 1、环境标准的分类:(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2、需要环评的规划种类:(综合性)(指导性)。 3、生态多样性含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是世界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 4、生态环境影响识别要点:(影响因素的识别)(影响对象的识别)(影响效应识别)。(注意主体和受体识别的容) 5、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6、大气自净能力:是指由于大气自身的运动而使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起到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包括(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清除)等机制。 7、清洁生产定义: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8、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由(具有相应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10、三个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服务期满后或退役期)。 11、生态系统的定义:指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它是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对象。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运行过程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调节反馈)的调控过程。 12、评价因子的筛选在(影响识别的)基础上得到的。 13、(水)和(湍流)是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动力因子。(热力因子) 14、大气总量控制因子:(SO2)(烟尘)(工业粉尘)。 15、噪声根据辐射特性及其传播距离分类:点声源、线声源、面声源 16、水污染物根据其性质分类:(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废热);按生产和进入环境的方式分为(点源)和(面源)。 17、噪声痛阔定义及其指标(使人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声压值为:20Pa) 18、焚烧时产生的主要有机氯污染物(二恶英类) 19、生活垃圾填埋场距离人畜最近距离(500米) 20、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指标(总氮)(总磷)

环境评价作业整理版讲解学习

环境评价作业整理版

第一、二章作业 教材P22: 2、3、4题 2、试论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功能的体现。 判断功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 预知功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将形成的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 选择功能:将同样都具有价值的客体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哪一个更有价值,更值得争取的。 导向功能:是评价最为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以上三种都隶属于这一功能 3、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什么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用环境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为一个必须遵守的制度。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 4、论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1)具有法律强制性:现行的重要环境保护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做了明确的要求,具有不可违抗的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各种项目要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开工建设之前,完成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报批,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部门不办理征地,银行不予贷款。 3)分类管理:对造成不同程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①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必须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②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 ③对环境影响很小的项目,可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4)分级审批: 国务院审批或国务院授权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登记表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其他项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对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有相应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来承担。 评价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甲、乙两级证书。 教材P35: 2、4、5题 2、根据环境影响分类筛选分类原则,可以确定的评价类别有哪几种? 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5、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原则。 补充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几个工作等级?等级划分依据是什么? 将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评价次之;三级评价较简略。 等级划分的依据: 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环境影响评价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 通过实习巩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理论内容。 2. 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的锻炼,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根据实际情况对黄山市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评价,了解环境评价工作过程,加深工作印象。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3.07.08~07.12 地点:XX市垃圾填埋场、齐云山风景区、XX市屯溪经济开发区。 三、实习内容 7月8日:实习动员,收集相关资料; 7月9日~10日:实习地实践学习。 5月11日~12日:撰写实习报告,举行实习总结会议。 四、实习报告 (一)环境现状调查 1.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调查 (1)地质地貌 齐云山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中白垩统小岩组K2x1红色砂砾岩层中,该区地貌发育主要受景德镇-祁门断裂带、江湾-街口挤压破裂带和开化-淳安褶断带三大断裂带控制。在白垩世该区经历了地块沉降,成为陆上的断陷湖盆,由此接受了巨厚的白垩系红层堆积。在新构造运动中,该区经历了隆升过程,巨厚的白垩系沉积物变成了海拔500—600m的山体。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在经历了垂直节理发育、风化破坏阶段及剥蚀搬运阶段后,同时受岩性本身砂岩与砾岩在组分和结构上的影响,差异性风化剥蚀显著,因此形成了壮观的峰林、崖、洞、方山、城堡及天生桥景观。该区585m、400m和150m处的三级裂点,大致反映了该区新构造运动中三次主要的抬升过程。 (2)气象气候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本山范围内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13.7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优良的气候环境,形成齐云山多彩的小气候风光。年平均气温16.2℃,最高年份16.9℃,最低年份15.6℃,年际间变化多在1±0.5℃(增或减)之间。一年中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7.9℃,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3.7℃,年气温比较差24.2℃。一年中1至7月气温逐月升高,8月开始下降。 (3)水文状况 齐云山所在地为休宁县,是新安江流域发源地,丰水期主要在5月至7月份,平水期主要为8月至12月份,其余为枯水期;主要为生活饮用水及农田灌溉,有较强的水环境功能;水质的主要污染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 (4)植被状况 自然植物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植被已形成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层林相结构,整个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内覆盖率达67%。木本植物种类有560余种,拥有我国珍贵树木18种,如三尖杉、香果树、楠木等;齐云山水土丰润,深林苍蔚,古木参天,植物种类繁多,全区林地面积10.08万亩,其中经济林4.36万亩,主要品种为油茶、油桐、望春花、木瓜、乌桕、棕榈、板栗、香榧、桃、梨等;用材林1.72万亩、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氨氮、COD、工业粉尘、工业1、“十五”期间6个主要污染控制指标:烟尘、SO 2 固体废弃物。 2、环境分类:⑴大气环境、⑵水环境、⑶土壤环境、⑷生态环境。 3、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4、环境的基本特征:⑴整体性与区域性、⑵变动性与稳定性、⑶资源性与价值性。 5、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除污染影响外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导致其质量下降,包括结构恶化和功能降低。 6、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7、环境影响的类别(按来源):⑴直接影响与人类活动同时同地 ⑵间接影响与人类活动推迟较远 ⑶累积影响 8、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

与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⑴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⑵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⑶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10、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⑴环境质量评价、⑵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⑶环境影响后评估。 11、环境影响后评估:可以认为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是在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检查对减少环境影响的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可靠性。 12、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⑴判断功能、⑵预测功能、⑶选择功能、⑷导向功能。 13、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⑴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⑵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⑶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⑷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4、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环境监测技术、污染物扩散规律、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影响、自然界自净能力。 15、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含义:⑴这项制度是通过环评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运营配套及海底管线登陆防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公 参 简 本 建设单位: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该研究所 2014年7月

1、工程概况 1.1工程组成 (1)项目名称: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运营配套及海底管线登陆防护工 程 (2)建设单位: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属于填海工程 (4)地理位置:惠安县净峰镇杜厝村东北侧、福建联合石化青兰山库区与中化青兰山库区之间海域与陆域,位置见图1.1-1。 (5)建设工期:12个月。 (6)项目总投资:4703.96万元 (7)建设规模:三角地围堤工程(295.8m)机回填整平工程。 具体工程技术指标见表1.1-1。 表1.1-1 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图1.1-1 工程地理位置图1

1.2工程建设方案 1.2.1 场地现状 拟建三角地块围堤位于福建省惠安县净峰镇杜厝村北,福建联合石化青兰山库区与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之间,陆域面积为1.5084 公顷,海域面积为3.5061 公顷。场地现状为土石堆填区,多处有开挖施工的痕迹,地面高程10~24m不等,临海一侧坡度较陡。目前场地内已建的项目包括排水管涵工程、海底管线工程及其登陆管线等。 本项目新建三角地块新建围堤工程北端与福建联合石化30万吨级码头及护岸衔接,南端与中化青兰山库区围堤相接。场地内已建有库区排海管涵、登陆管线及海底管线防护结构,详见图1.2-1。已建的登陆管线防护结构依托现有地形以海底管线为中心,南北长度各50 米,总长约100 米。 图1.2-1 三角地现状图 1.2.2 征海情况 本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约为5.2537hm2,其中填海工程占用海域面积为4.6957 hm2,管道用海变

环境影响评价多选题(作业)

环境影响评价多选题 1.类比法中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是指()。 A、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B、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C、生产管理及政策的相似性 D、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2.下列关于资料复用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 B、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 C、只能在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D、只能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3.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强核算要求算清的账包括()。 A、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 B、工程本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 C、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 D、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 4.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核算要求算清的账为()。 A、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 B、工程本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 C、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 D、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 5.下列这些污染源调查中,()基本上采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A、工业点源 B、工业非点源 C、山林非点源 D、城市非点源 6.对于工业非点源污染,应调查的内容包括()。 A、原料堆放方式 B、排放方式 C、主要水质参数 D、排放浓度及其变化 7.下面这些污染源的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的是()。 A、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 B、机动车开过的道路扬尘 C、生产工艺过程具有弥散型污染物的排放 D、有害溶剂在空气中的蒸发或逸散 8.清洁生产指标分析中,下列指标可做定性评价的是()。 A、原材料指标 B、产品指标 C、资源指标 D、污染物产生指标 9.清洁生产指标分析中,下列()指标可做定量评价。 A、原材料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实习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来进一步的巩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理论容。 2.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的锻炼,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预测评价。 4.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地点 1.实习时间 2017年10月30日—11月04号 2.实习地点 省市城阳区农业大学校区 三实习容 1. 总论 1.1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1.2 本项目所用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按照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项目所在地区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标准: 表2 地表水环境评价标准值(单位:mg/l,pH除外)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 表3 环境噪声限值(单位:dB)

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1.3评价等级 1.3.1大气评价等级确定 经过初步工程分析,SO2Pmax=57%,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PM10 Pmax=84%,D10%<污染源距场界最近距离,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本次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一级,对项目围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评述,同时监测环境空气现状。 表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参照表 评价等级判据 一级二级三级 Pmax≥80%且D10%≥5Km 除一、三级外其他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本建设项目预计规模3.2万人,每人用水量为120 L/d,排水系数为0.85,得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P2)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环境质量参数 为表示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势的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测定值或评定值。根据环境的客观属性提出的,用以表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指示性变量。 3.熏烟型烟羽 即漫烟型烟羽,多出现在日出后辐射逆温被破坏时。此时,烟轴之上有逆温层,而烟轴之下至地面间气层不稳定,因而烟羽上升扩散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温层的阻挡,使垂直扩散空间仅局限于地面至逆温层底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低层风小,则大气稀释能力就更低,高浓度的烟羽会迅速扩展到地面,造成地面的严重污染。烟雾事件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氧亏 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之差,计量单位mg/L。耗氧愈多,氧亏愈

大,同时由大气补充水中的氧量也愈多。 5.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质量(P1) 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程度)的表示,是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是因人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评定环境的一种概念。 7.环境容量(P1) 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未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8.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9.土壤背景值(P131) 指一定时期内某一指定区域中未受污染破坏的

环评作业

某A市到B市之间修建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长127km,项目共投资30亿元,属大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区域声级变化3~11dB(A)。其中两地都有火电厂,粉煤灰运回自己的贮存场,公路途经30余个村庄,且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活动,公路修建桥梁一座,经过一条河流,河流下游7km处有饮用水源保护区,公路穿过一条隧道。 问题:1.该项目噪声评价等级为几级简述理由。 一级评价。该高速公路为大型建设项目,沿线村庄较多涉及人口多,声环境功能区为居民集中区,噪声影响声级变化幅度较大,且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本题考的是噪声影响评价导则的有关规定。学习时不仅要知道一级评价确定的或方式,同时要知道二级、三级评价确定的理由及方式) 2.营运中评价噪声影响,需要的主要技术资料? 1)工程技术资料:公路路段、道路结构、坡度、路面材料、标高、地面材料、交叉口、道桥数量。 2)车流情况:分段给出公路、道路昼间和夜间各类型车辆的平均车流量,车速。 3)环境状况:公路至预测点之间的地面类型,公路与预测点之间的障碍物,地形高差等。 4)敏感点参数:敏感点名称、类型、所在路段、桩号(里程)和路基的相对高差、人口数量、沿线公布情况、建筑物的朝向、层数、现状噪声,采用的评价标准。 (在2005年环评师案例考试题中,两道生态类考题其中之一是高速公路案例,重点考了噪声预测所需技术参数及资料获取问题。但2008年又出了基本类似的问题。) 3.进行环评时,还需要收集哪些关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水土流失的资料 1)调查并收集野生动物名称(包括拉丁学名)、保护级别、种群数量、分布、生境条件,包括栖息地、活动区、食源、水源、庇护所、繁殖区、迁徙路线及领地范围等。 2)调查并收集当地水土保持区划及水土保持要求,收集沿线有关发生水土流失侵蚀模数,包括地形、坡度、当地降水量、植被覆盖率等方面的资料,调查收集当地已采取成熟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4.保护耕地的措施(限6项)? (1)工程选线尽可能少占耕地2)采用低路基或以桥隧代路基方案 (3)利用隧道弃渣作路基填料,减少从耕地取土4)临时占地选址尽可能避开耕地(5)保护土壤层,工程建设时先将表层土壤剥离,堆放保存好,用于植被恢复或重建(6)利用两地电厂粉煤灰用路基填料之一,减少从耕地内取土 (还有:保护水保设施,防止发生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水利设施等。但本题限6项,答少或答多了均可能不得分,或酌情扣分。) 5.桥梁运营期间的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1)桥梁营运期的风险主要是运输危险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危险品泄漏对下游饮用水源地的污染; (2)提高桥梁建设安全等级; (3)建设桥面径流引导设施,避免直接排入河流; (4)设置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 (5)限制车辆速度; (6)实施运输危险品车辆的登记和全程监控制度; (7)提出风险应急预案。 (风险评价是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首次在公路案例中考出环境风险是在20 06年的公路案例考题中。在2006年的公路案例考试题中提出了公路经过跨河桥梁时应关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 摘要:现阶段,我国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程度,为了更好的对环境 进行保护,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开始重视环境影响评价的使用,以实现对环 境保护的目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新技 术和新科技,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GIS技术作为科技的产物,因为其 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因而被普遍的运用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使环境问题 具体化,从而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本文主要对GIS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概述,从而论述了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以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影响评价;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可能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预防, 该手段具有高效、参与和管理等特征。此外,它还是环境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环境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更多技术实现应用。如遥感、全球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等,以上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其中地 理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计算能力以及预测模拟能力,进而受 到了业界的一致关注和好评。文章对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实行了进 一步的探讨。 1.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及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为EIA,是指针对待建规划或建设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缓解不良环境影响的具体对策,并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督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 特点,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环境监测技术以获取环境具体信息,并判断对人体 健康的具体影响,同时还要考虑环境恢复及风险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在开展 项目建设之前,综合周围环境进行全面考虑,避免对其污染和破坏,实现工程项 目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2.C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2.1环境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环境信息数据库是项目EIA的基础。项目EIA需要先期掌握区域自然与社会 经济、区域环境质量、污染源、工程项目、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等环境信息。环 境信息数据量大,来源广,且85%都与空间位置有关。为了更好地管理庞大而复 杂的环境信息数据,满足全面、及时、准确、客观地掌握和处理各种环境信息的 需要,利用GIS提供的方便的建库工具、图形生成、绘制、编辑与属性输入工具,可将不同来源、种类、尺度的数据以标准格式输入GIS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和 属性数据的分类管理和有机连接,从而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服务。环境信息数据 库主要包括环境标准和法规数据库、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信息数据库、环境质量 信息与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以及工程项目信息数据库。 2.2GIS在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即是对过去和未来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综 合研究环境特征。GIS技术具有计算并叠加不同环境影响的功能,所以可以实现 对多个环境的评价的目的,并且还可以对环境累积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反映出人 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GIS技术还可以收集和分析环境影响的时间累积 特征,从而判断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调整未来发展行为,提高环境的质量。GIS技术还具有管理和综合分析数据的功能,从而将不同地方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 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 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 i=m i/c i …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 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 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 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