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摘录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 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1(六)、总结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现代文学史》之 完整笔记

《现代文学史》之  完整笔记

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

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

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

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荒谬主张。

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突起,迅猛展开。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

”他解释“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所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的“内面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需要记住的作者和诗歌:郭沫若:《凤凰涅檠》《炉中煤》《天狗》《天上的市街》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冰心:《春水》《繁星》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李金发:《弃妇》冯至:《我是一条小河》一、二十年代新诗概述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1. 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 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胡适1、胡适的理论:“作诗如作文”2、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由胡适创作,于1920年出版。

3、尝试集的内容:反封建、反军阀、倡自由、尚进取、人道主义4、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对打破旧体诗的束缚,创造成自由体白话新诗做出了积极贡献。

前期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主张(浪漫主义)名词解释: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流派特征:1. 追求均齐的诗的形式---建筑美如: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等2. 追求押韵方式的多样化----音乐美《死水》二、四押韵,每节换韵。

3. 注意诗的词藻色彩,从而创造出诗的画面---绘画美《死水》色彩绚丽,富于表现力,以美写丑,创造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意境。

现代文学史笔记

现代文学史笔记

1.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前期的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

后期的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2.胡乱是二十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

他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20年3月,他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他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3.周作文的美文无所不有,充分地体现了语丝派的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和本人的广见博识。

他的散文并有“浮躁凌厉”“平和冲淡”二体。

就大体情况而言,1927年以前,二体并存,时相消长。

自纺成《永日集》后,周作文就沉溺于远离现实的“苦雨斋”中,抄古书,一味追求闲适趣味,大谈草木虫鱼,叛逆性顿减,而隐逸性渐增。

4.《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品,它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一起,被鲁迅编入特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5.第一辑:旧锦囊。

一开始他的诗作明显显得孤独,抑郁,感伤气息浓重,《流浪人的夜歌》中那个幽夜茫茫中“要与残月同沉”的流浪人形象,正是诗人孤寂心境的艺术写照。

6.第二辑:雨巷,可以说是一个过渡,诗形多半整齐,注重音乐性。

诗人把他深沉的那份忧郁充分地浪漫化,诗化了,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7.第三辑:我底记忆,八首诗,格律诗派影响已明显减衰,他开始站在淳朴诗风上来,如《断指》用亲切自然的日常说话调子,来表现对一位牺牲了的朋友的深切怀念,写得舒卷自如,质朴而潇洒。

8.1943年赵树理创作了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同年十月他又写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他写的作品大多是农村中必须要解决的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故他自己称“问题小说”,他成为著名的“农民作家”。

他是“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

《李家庄的变迁》是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结论: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近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晚清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二)现代:现代性。

时间上的概念,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如对人的本质,人和自然、人和历史的关系等的探寻);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

(文学的艺术性质)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

(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一)历史分期及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作家作品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五、主要参考教材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原因)1、“人”的发现2、西方观念的影响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卢梭的忏悔思想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尼采对传统思想的反叛3、社会变革的促进1)文学活动和报刊创办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文学革命的兴起: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青年》:创刊时间为1915年,主编为陈独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
命;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

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重点笔记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笔记可以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笔记可以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

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

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

《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

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凤凰涅槃》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斯”,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此鸟中国即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

《孔演国》云:“凤凰火精,生丹穴。

”《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全诗由6段构成,共240多诗行:
1、序曲2、凤歌3、凰歌4、凤凰同歌5、群鸟歌6、凤凰更生歌
《凤凰涅槃》
1、序曲——渲染凤凰自焚前的气氛。

描写凤凰唱着哀歌衔着香木往来于除夕将尽的空中。

2、凤歌——雄鸟自焚前的慷慨悲歌。

3、凰歌——雌鸟忧伤哀婉的泣诉。

4、凤凰同歌——共同诅咒宇宙、人生,对现实的决然否定。

5、群鸟歌——通过群鸟(象征反动统治者和文人)的刻画,衬托凤凰的超然和勇气。

6、凤凰更生歌——凤凰在熊熊烈火中获得新生,凤凰起舞和鸣,新鲜、芬芳、和谐、自由、光明。

象征新世界的诞生。

(1)《凤凰涅槃》思想内容
《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充满破坏欲和创造力的时代颂歌,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

诗人借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激烈地诅咒和否定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的旧世界,热烈向往“华美芬芳”“新鲜净朗”的自由新世界。

凤凰自焚,象征着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凤凰更生,象征着新世界的诞生。

同时也反映出新民主主义诗人期冀大破坏、大创造之后的新世界快速到来的浪漫主义想象。

(2)《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题材上,汲取中外神话传说为题材;
形式上,崭新的自由体和诗剧相结合的体裁,诗歌富于戏剧化特点;同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增加了戏剧色彩;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狂放的热情、大胆的破坏,张扬的个性和大胆的创造,体现了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

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

20年代初出现的浙江诗人群,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并出版诗集(合集)《湖畔》。

同年5月,汪静之出版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合集《春的歌集》。

湖畔诗人的诗作,内容大多为歌颂自然、爱情、友情,抒情主人公浪漫、纯真,诗风清新、自然,轻柔。

新月诗派——,以《晨报副刊·诗刊》为阵地,于1926年创立的一个诗歌流派。

新月诗派在20年代现代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和地位。

新月诗派主要人物: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胡也频、朱湘、卞之琳等人。

《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凌吉士):思想:莎菲是丁玲早期作品里一系“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通过莎菲的背叛、追求、幻灭、彷徨、矛盾。

反映出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时代阴影:带有病态的反抗。

艺术:细腻、大胆而又感情饱满的人物复杂心理刻画。

是郁达夫所开创的描写知识分子“时代病”的自我伤感小说的总结与结束。

后期新月诗派——它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和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为主要阵地;其主要成员有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但更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徐志摩仍然是这个流派的主要旗帜。

后期新月派的艺术倾向:
1.在对“新格律诗”的反思中,向自由诗发展(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

2.向内转:从单纯的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3.在题材、诗感上向现代派趋近。

4.形式试验:“十四行诗”(“商籁体”)的转借与创造。

后期新月诗似乎在十四行诗体里发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某种“契合点”(内部结构中的起承转合)。

《华威先生》(1938)
小说提供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型形象。

小说几乎无情节,中人有华威匆忙进出抗战初期各种协会进行表演的几个片断,你一个人物小品,但却把一个带点流氓气质、要权不要命的国民党小官僚的嘴脸暴露得淋漓尽致。

华威的忙,与任何抗战的实际问题都无关,他主要是兜售他的“一个中心”,争夺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维护自己党派和个人的私利。

小说无意中揭发出抗战初期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严酷性,因而华威这个人物也因其包含着历史的预见性而更显光辉。

《华威先生》由于批判的尖锐和内涵的深远、讽刺笔调的冷峭、叙述节奏的明快、语言的劲捷、短篇体制的圆熟,使小说达到了相当的的水准。

华威这个人物完全可以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七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1)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因而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诗歌与人民的融合;追求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与革命功利主义,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

(2)纠正中国诗歌会派的诗歌观,主张正视现实,但反对对生活“追随的态度”和“卖笑的态度”。

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能动地去影响和改造世界。

A、主张突入生活,从生活现象突进、突入到生活的底蕴,从客观对象具体形态中开掘出内在的深广的历史社会内容,创造出既包含个别对象,又比个别对象深广的、更强烈地反映历史内容的艺术形象。

B、反对冷淡地模写生活,主张将诗人的人格、情感、审美趣味渗透到客观对象中,达到主客观的相互拥抱和融合。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