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
哲学与人生 期末复习

《哲学与人生》期末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A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2.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3.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C)。
A.物质 B.意识C.社会 D.精神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B)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联系B运动C静止D发展6.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自觉性 B 能动性 C意识性 D 主动性7.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意味着(A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被动无为的C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是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变不利为有利8.“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B )。
A. 客观实际B. 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D. 正确观点9.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10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C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11.“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这是用(B )A.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规律客观性看问题12.下列关于顺境或逆境的论述中,能够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的是( A )A顺境、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力,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B逆境对青年人的成长最有利C顺境绝不能造就强者D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与人的成长都无关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D )A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所以二者是根本对立的B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所以二者是完全统一的C现象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所以二者是毫不相干的D现象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二者既对立又统一14.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D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B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关系C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D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5.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某地区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说明我们行动的依据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发展的观点C、认识的无限性D、矛盾的观点2.“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4.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了幼师、数控、机电、电子商务、高铁乘务等专业,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联系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5.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6.科学的本质是( )A.创新B.发明C.思维D.创造7.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
这说明()A 本质离不开现象B 现象离不开本质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9.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

博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9—2020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终测试试题班级姓名分数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A、“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B、行百里者半九十C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实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目前无能为力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3、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周易》提出:“栽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是()A、发挥自觉能动性能改造规律B、人的自觉能动性决定自然变化C、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原貌D、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4、下列选项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①生辰八字决定人的命运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③彗星、地震预示国家的衰败④唇亡齿寒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5、专家指出,人们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应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6、“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的这段话说明()A、顺境对于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B、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长发展C、逆境也有积极的一面,逆境能使人变得坚强D、遭遇逆境的人肯定能有所成就7、央视的一段公益广告把FAMILY(家)解读为:小时候父母(Father And Mother)为我(Ⅰ)操劳……长大后,父母渐渐的衰老,该我们承担起责任、为父母遮风挡雨了。
FAMILY(家)就是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这段温馨的公益广告对我们建立和谐家庭的哲学启示是()①父母与子女在责任面前的角色是相互转化的②父母与子女只有统一没有对立③父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一切听父母的④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与被爱是相互促进的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2020届毕业生《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毕业生《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2、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
(√)3、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就会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4、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5、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6、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觉知到的一切情况。
(√)7、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8、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9、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
(×)10、人没有崇高的理想照样能够走向成功。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基础。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14、事物的运动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
(×)15、自觉能动性又称为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与物的根本特点。
(√)16、一个人有没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决定了一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17、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但离开与他人的关系,人也照样生存、发展。
(×)18、顺境磨练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
(×)1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之中。
(√)20、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
实践出真知。
(×)21、“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 )2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基础。
(√ )23、宇宙间的任何物体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 )24、所谓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 )25、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 )26、事物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1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B)A、“现象”和“本质”B、“本质”和“现象”C、“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B)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A、正直的人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D、好背后诋毁人得人6、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①平等互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D)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宋诗蕴含的哲理有(D)A、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联系是普遍的,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9、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人生与哲学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人生与哲学试卷《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年段:班级:姓名:号数: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干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对待人际干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根蒂根基C、个人的家庭情况D、人个的性情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XXX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圭臬标准”荣誉称号,XXX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圭臬标准”荣誉称号。
这表明()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同一的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答案:A2.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答案:D3.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理念D. 意志答案:B4.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阶级性D. 绝对性答案:D5. “存在即合理”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 黑格尔B. 康德C. 尼采D. 笛卡尔答案:A6. 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A. 劳动B. 创造C. 享受D. 奉献答案:C7. 人生哲学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A. 物质享受B. 精神追求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8. 以下哪项不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A. 乐观B. 悲观C. 消极D. 客观答案:D9. 人生哲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A. 个人成功B. 社会贡献C. 财富积累D. 名利双收答案:B10. 以下哪项不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设定?A. 符合个人兴趣B. 符合社会需要C. 符合自然规律D.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宇宙的起源B. 人类社会的发展C. 个人心理活动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答案:ABD2.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阶级性D. 绝对性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A. 劳动B. 创造C. 享受D. 奉献答案:ABD4. 以下哪些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A. 乐观B. 悲观C. 消极D. 客观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设定?A. 符合个人兴趣B. 符合社会需要C. 符合自然规律D.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2020年最新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XXX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20XX 级期末考试试卷《哲学与人生》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请把答案写到答题纸上。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答题纸内。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2、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
A.好的领导B.好的职业C.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D.好的岗位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要有好的品行就行B.要正确对待金钱的两面性C.要有正确的道德观D.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境遇4、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下列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人的“想”和“做”来实现B.自觉能动性就是主观能动性C.是人特有的能力D.不能反映客观世界6、制约自觉能动性的因素不包括()。
A.客观规律B.先天条件C.已形成的观念D.身心健康7、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具有两面性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8、哲学是所说的对立是指()。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对抗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上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1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艺术学校2020-2021年第二学期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用蓝、黑色钢笔答题。
保持卷面整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
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4、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5、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
刺的效
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
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7、“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A 知人知面就行了
B 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 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 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8、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9、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句话告诉我们()。
A 遇事有主见
B 成功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C 善于抓住机会
D 善于约束自己
10、黑格尔说:“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
”这说明()。
A 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B 人可以没有手
C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 黑格尔不懂唯物辩证法
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C 有时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知识比实践重要
D 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12、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告诉我们()。
A 顺境与逆境是一样的
B 人们喜欢安乐死
C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D 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13、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
一吃。
”这说明了()的重要性。
A 知识
B 认识
C 实践
D 发展
14、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
上去就像是弯曲的。
这说明()
A 本质离不开现象
B 现象离不开本质
C 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5、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热闹”和“门道”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现象”和“本质”
B “本质” 和“现象”
C “客观”和“主观”
D “主观” 和“客观”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2.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
3.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
4.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
5.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 )
7.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8.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
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 )
10.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唇亡齿寒”体现的哲学道理。
2、你如何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4、说说生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事
5、身边日常生活中创新的例子
四、理解说明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看图分析:请用我们学过的哲学观点分析下图(10分)
2、有一只蚂蚁和一头大象,他们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耍,一起吃饭。
有一天蚂蚁与大象玩捉迷藏,大象一背过身去,蚂蚁撒腿就跑,跑啊跑啊,跑到一堆沙前,蚂蚁钻到沙里了,却露出一条腿。
一只老鼠看见了,就问蚂蚁,说:“蚂蚁,你为什么还露出了一条腿?大象会看到你的。
你真笨。
”蚂蚁没好气地说:“你才笨呢!我露出一条腿是想把大象绊倒,你这只笨老鼠,别管我,等着看吧!看大象怎么能爬得起来!”说完之后还坏坏地笑了几声。
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说明这个故事。
这个成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问题?(10分)
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