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中药是我国特有的药物,煎剂是中药最基本的制剂形式之一。
正确的煎煮方法不仅能够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下面介绍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1.选材: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材。
同时,应注意材料的新鲜度和质量。
2.配方:根据医生的处方配好中药,要按照比例配好,不可随意改动。
3.浸泡: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30分钟以上,让中药材充分吸水。
4.煮制:将锅置于火上,先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煮,煮至汤色变为深黄色或棕色,一般煮30-60分钟,至少也要煮20分钟。
5.滤取:将煎好的中药汁过滤掉渣,以便服用。
6.加味:如果需要,可以根据病情加入蜜糖或者其他药物。
7.贮藏:煮好的中药剂应尽快服用,如需贮藏,应放入冰箱保鲜,不要超过24小时。
总之,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中药疗效的关键所在,应按照严格的程序操作,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在服用中药时,应根据医生的指示和剂量进行,不可随意加减。
- 1 -。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煎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其疗效,因此,必须了解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①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15-30分钟。
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成分的丢失。
煎1次倒出药液再同样方法煎1次(时间稍短)把2次的药液混合分2-3次服用。
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现介绍如下: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应先煎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
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5—10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与群药同煎。
如滑石、旋复花等。
另煎;某些贵重药,需要另煎。
如人参、羚羊角等。
烊化:胶质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单独加温烊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粉剂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
如牛黄、麝香、三七粉、川贝粉等。
2.服药方法(1)服药次数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遵医嘱。
(2)服药时间饭前约1小时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服药温度以温服为宜。
但热证者可冷服;寒证者可热服。
刘惠民中药煎服方法的临床经验

中药煎服方法的临床经验一、概述中药煎服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其煎服方法直接影响到中药疗效的发挥。
本文将就中药煎服方法的临床经验进行详细介绍,包括煎药器具、浸泡药材、煎煮用水、火候掌握、煎煮次数、药液储存、服药时间以及特殊处理等方面。
二、煎药器具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为佳,因其材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药效。
避免使用铁锅、铜锅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三、浸泡药材在煎煮中药前,应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至1小时,以便药效更好地析出。
浸泡用水宜用冷水,不宜使用热水。
对于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四、煎煮用水煎煮用水以清洁的自来水或井水为宜,避免使用受过污染的水。
水量要适中,一般以漫过药材2-3cm为宜。
对于一些质地轻盈的药材,可适当减少水量。
五、火候掌握煎煮中药时,火候掌握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中药的煎煮需要先用武火(大火)煎沸,再用文火(小火)慢煎。
武火可使药材迅速受热,有助于药效析出;文火则可使药效充分溶解于水中,保证药液的浓度。
六、煎煮次数中药的煎煮次数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病情需要而定。
一般而言,药材可煎煮2-3次,直至药液变淡。
对于一些贵重药材或者有效成分不易析出的药材,可适当增加煎煮次数。
七、药液储存煎好的药液应储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药液最好在24小时内服用完毕,以免变质。
若需要长期保存,可将其浓缩后冷藏或冷冻。
八、服药时间中药的服药时间一般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而定。
一般来说,中药宜在饭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但有些药物对胃有刺激性或有特殊要求,需遵医嘱在饭后服用。
另外,注意避免空腹服药,以免增加胃肠负担。
九、特殊处理某些中药需要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包煎等。
先煎是指将某些硬质或难以溶解的药材单独煎煮一段时间后再与其他药材合煎;后下是指将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在其它药材快煎好时下锅短时间煎煮;包煎是指将某些茸毛或易于糊锅的药材装入纱布袋中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1. 准备阶段1.1 选择药材首先,你得选对中药材,这就像找对象一样重要。
买药材的时候,别光看价格,看质量也很关键。
选那些干燥、无霉斑的药材。
就像买苹果一样,红彤彤的最好。
还有,如果你去药店,问问药师,听听他们的建议。
他们可是有经验的“药界达人”,给他们点面子,听听他们的声音,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1.2 准备器具接下来,你需要准备一套煎药的器具。
这个可别马虎了。
一般来说,煎药最好用砂锅,不要用铁锅、铝锅哦,因为它们会影响药效。
砂锅可以均匀受热,药材也能更好地释放有效成分。
还有,别忘了准备清水,水量要充足,最好是凉白开,不要用自来水,里面有些成分对药材不太友好。
2. 煎药步骤2.1 浸泡药材首先,把药材放进锅里,加入清水,水量要比药材多一些,大约12倍的量。
接着,放在一旁浸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让药材“醒醒神”,充分吸水。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药材的“洗脸”时间,舒服舒服,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2.2 煎药过程浸泡好后,把锅放到火上,用中小火开始煎药。
要慢慢煮,这样药效才会慢慢释放出来。
煮的过程中,锅里的水会蒸发,记得要不断加水,保持水量。
一般来说,煎药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到一个小时,看药材的不同,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你觉得煎药的过程有点像煮粥,那也不妨,心态放轻松,耐心点。
2.3 过滤药液煎好后,把锅从火上拿下来,静置几分钟,让药渣和药液分开。
然后,用滤网或纱布把药液过滤到另一个容器里。
药渣也别急着扔掉,可能还会有剩余的药效呢。
如果药液太浓,可以适当加水,调节一下浓度,保持在医生建议的范围内。
3. 注意事项3.1 药材的保存药材的保存也得当心。
保存时,要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最好用密封袋装好,防止受潮和虫蛀。
别以为药材放在桌子上就可以,它们可不能随便放的,要给它们一个“舒适的家”。
3.2 煎药的时间煎药的时间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长。
时间短了,药效不全;时间长了,可能还会让药液变苦。
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健康域用药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中药汤剂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适应范围广、吸收快、疗效高等特点,已被广大患者广泛接受。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可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治疗效果。
1.煎煮容器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煎煮设备对药液的煎煮效果影响很大,避免使用铜、铁、铝、锡等金属容器,因为这些容器的化学性质非常不稳定,容易与中药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使药液变色或产生异味,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使中药的效应降低或消失。
煎煮中药首选砂锅,砂锅为硅酸盐成分,化学性能稳定,有受热均匀、兼具保温、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
也可选用白色搪瓷器或不锈钢锅作为煎煮容器。
2.煎煮用水选择和水量控制煎煮中药可以选用井水、泉水、蒸馏水及矿泉水等。
原则上,第一汤剂加水量应大于药面2~5厘米,第二汤剂加水量应大于药面2~3厘米。
对于质地相对松散、易挥发的药物,水不应超过药物最表面2厘米。
质地较硬的药物需水量较多,一般控制在3~6厘米为佳。
滋补调理药物需要长时间熬制,应多加水,一般口服中药,成人每次煎药在150~200毫升,儿童100毫升左右,儿童服药困难,可分几次服用。
3.药材浸泡很多中药都是经过干燥加工的,所以煎煮时基本需要先浸泡,才能恢复中药原有的细胞壁和细胞管,保证疗效。
浸泡还可以增加药物溶出浓度,在加热过程中促进有效成分快速溶解,从而保证中药煎煮的功效。
一般用冷水浸泡中药材,浸泡时间多为30分钟。
如果药材是植物根、茎、果实、矿物药、动物内脏等,浸泡时间应适当延长。
如果药材是花、叶等,应适当减少浸泡时间。
如是先煎或后下的药材,则无需浸泡。
4.煎煮时间应控制好中药的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不足会影响药效,但也不是煎煮时间越久越好。
中药汤剂通常每剂要煮两次,从沸腾的时候开始计时,一般第一次煎20~25分钟,第二次煎10~20分钟。
如果药物质地坚实,则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40分钟左右。
还不会熬中药?这份中药煎煮与服法图解为你量身定做,值得收藏!

还不会熬中药?这份中药煎煮与服法图解为你量身定做,值得收藏!普及用药知识,服务大众健康—1—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以上,或遵医嘱。
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防止煎干、煮焦。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二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100-30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一般分两次服用。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将“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后下药”同煎5-10分钟即可。
3、“烊化药”:待药物煎好后,取药汁,加入“烊化药”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包煎药”:将“包煎药”用药用纱布包扎好,与其它药同煎。
5、具体情况按医嘱煎煮。
—2—中药的服药方法宜饭前服用类1、补益药:此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人参系列药品等宜在饭前服用,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
2、化痰止咳平喘药:此类药物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显。
宜饭后服用类1、健胃药: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
2、辛辣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如干姜、川椒、旋复花、乳香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3、清热泻火药:此类药物药性偏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饭后服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宜睡前服用类1、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睡眠。
2、润肠类: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3—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1.一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将药液倒入杯中,待凉后温煎服用。
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以防止药材粘锅。
2.分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滗入另一个容器中,再用同样的方法加水煎一次。
重复3-4次后将所有药液混合起来,待凉后分次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尤其适用于粗纤维的中药材。
3.加药煎服法:在一次或分次煎药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加入一些清热、理气或安神的中药材,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加药的方法是在原有的药材煎药过程中加入所需的其他药材。
4.保温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倒入保温桶中,放入热水中保温2-3小时。
这样可以使药液更加浓缩,提高药效,并且药液在服用时仍然保持良好的温度。
5.浸泡煎服法:将中药材加水泡浸30分钟,然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待凉后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质地较硬的中药材,如石榴皮、艾叶等。
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选用优质的中药材,尽量避免使用过期、虫蛀或霉变的中药材。
2.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药材,以避免煎糊。
3.煎药的火候应适中,过热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过低则无法达到功效。
4.服用前注意药物的质量是否正常,如有异味或异常,应及时停止服用。
5.量取药液时要使用无菌容器,并避免污染。
6.服用中药时最好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以增加药物的吸收。
7.针对个人体质和病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合适的中药剂量和煎服方法。
中药的煎服方法

中药的煎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适宜,禁止使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3厘米为宜,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酌情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
一般药物在煮沸后再煎20分钟;解表、芳香药物不适合久煎,煮沸后再煎15分钟;滋补类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35分钟;感冒药一般在沸后再煎5~10分钟;此外附子、生半夏、川乌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煎药时要搅拌几次,以免糊锅。
每剂中药一般煎2次。
第2煎中药可以用热水,煮沸后时间比第一次略短。
四、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将该药煮沸15~~2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2、后下:在一般药物煎至预定时间时,再加入煎5分钟左右即可。
3、包煎:将该药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4、冲服:用煎好的药汁冲或者另外用热开水搅拌溶解。
5、烊化: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
6、另煎:单独煎煮取汁后倒入药液中服用。
中药服药时间: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个小时服用。
驱虫药在晨起空腹时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截疟药宜在发病前2个小时服;滋补药宜空腹服。
中药服药次数:一般是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病性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噙化;呕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频服。
根据病情也可煎汤代替茶饮。
中药服用剂量:一般每次以服用150~200毫升为宜。
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药时,药液可稍多些;儿童和危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
中药服药方法:一般汤剂多用温服。
解表药宜热服,并温覆或喝热粥以助汗出。
热证服寒药,宜凉服。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凉服,少量频服的方法。
、中药服药禁忌:禁忌影响药物发挥的食物。
比如生冷食物、浓茶、辛辣油腻食物、萝卜、腥膻类、发物类、酸涩类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饭后服药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
胃的刺激,故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都
应饭后服用,如消导药、抗风湿药等。
另外,健胃药也应在饭后服,以便充
分发挥药效。
(3)特定时间服药 ①清晨服药 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药物可 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 发挥药效。 驱虫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 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频频 起床影响睡眠。
3.浸泡
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 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 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 组织细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
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一般复方
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
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及浸泡 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 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 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 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 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 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 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
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 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 狼毒等需要久煎,约60-90分钟。
5.特殊煎煮法 有些药材因性质、成分特殊,煎药时需要特殊 处理。通常有以下几种: (1)先煎 先煎的目的: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 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③质轻量大的药物(茅根、夏 枯草、玉米须等)应先煎,澄清
后取汁,以其药汁代水再煎其他
药。
(2)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药物因煎煮时间过
久所造成的成分散失。一般来说,在其他群
药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放入需后下的药
物再煎煮5~10分钟即可。
①解表药,如:细辛、薄荷等。 ②芳香药,如:藿香、砂仁、豆蔻、沉香、 檀香、青蒿、鱼腥草等。
若在夏季时就有意识地服用化湿祛
痰之药,并施以适当的调护,则可祛
除痰浊,使其冬季发病机会减少,或 既使发作,病势也不致过急,而施以
标本同治之法以除顽疾。
3.服药多少(剂量)
剂量是指一日或一次给予患者的药物
数量。一般药物剂量由医师确定,护理
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有时医嘱也
提出酌情给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灵活
中药煎服法
(一)中药煎法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方 法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药物 更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剂的煎 煮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 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 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亦云:“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2.用水
煎药用水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 为原则,除处方有特殊规定用水 外,一般用井水、自来水、蒸馏 水或纯净水。
另外煎药须用凉水或是凉井水,忌 用开水煎药,因为许多中药是植物类, 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 会立即紧缩、凝固,蛋白质在细胞壁 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 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 有效成分的利用。
(2)热服 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 服的方法称为热服。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发 汗。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者热之”之法; 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属“寒药热服”,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 格拒。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凡理气、活血、 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
(3)凉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 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 “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 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 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 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 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 症状。
服。
(3)隔4小时服 每隔4小时服药一次,以使药效持续。
(4)不拘时服 可煎汤代茶饮。 (5)小量频服
急性病、热性病和治疗咽喉
疾病的药物应不拘时间,迅速服用,有的也 呕吐患者或小儿患者宜小
量频服。呕吐患者小量频服的原因是大量可 以引发或加重呕吐症状;小儿则因其力弱而
不胜大的药力。
4.服药冷热(温度) 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 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 热服和冷服。
煎药器具的大小不同,那么3-5 厘米的水量是大不相同的,一般 量的药,可以参考一个加水量: 600毫升-750毫升,大约相当于 一般大小饮料瓶的一瓶再多些。
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 加水量药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 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 以稍减。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 避免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 慎将药弄糊,应弃去,不可加水 再煎后服用。
(二) 服法
1.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汤 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 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具体服药时间 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 性来确定。
(1)饭前服药
饭前胃中空虚,药物可避免与食
物混合,能迅速进入肠道,充分发 挥药效。如补益药、驱虫药、攻下
药、制酸药及部分治疗胃肠道疾病
1.用具:砂锅、瓦罐和陶瓷罐为佳 此类容器材质稳定,在煎煮的过程中 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受 热均匀,导热性能缓和,是较为理想 的煎药容器。此外,搪瓷、不锈钢和 玻璃器皿亦可作为煎药器具,但其传 热较快,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且散热亦快。
忌用铁、铜、锡、铝等器具煎煮中药, 因为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化学性 质不稳定,在煎煮的过程中可与中药 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轻则使药物中 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物有效 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 质,产生毒性。
5.服药方法
(1)中成药用白开水送服。
(2)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 (3)祛风湿药可用黄酒送服。
(4)呕吐病人共用生姜服药。
(5)浓煎汤剂少量多次服用。
(6)口腔、咽喉病人宜少量频服或
含服。 (7)危重病人宜喂服。
(8)昏迷、破伤风及其他不能进食
的病人宜鼻饲法给药。
6.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 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 于药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汤剂放凉后, 要温服时,应先加热煮沸,使 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 解后,再放温服用。
不应只加热到温热不凉就服用,因为
汤剂放冷后许多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 析出沉淀,如果只服用上面的清液,舍 去沉淀部分必然影响疗效。如加热至沸, 则已沉淀的有效成分又可溶解,放温后 服用,基本上与刚煎时效果相近。
4.煎药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 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 目》曰:“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 效者。”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 火慢煎。
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
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
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
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
服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
用的药物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 密观察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
(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正常反应)
患者服用药物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
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如服解表药后,
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
量增加,这说明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疗效了。
身发红、皮肤干燥,伴有皮肤丘疹、头晕、烦躁、 呕吐、腹泻、腹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语言及肢体 运动障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随即转为意识模 糊、呼吸暂停。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音低、脉细弱、 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等。如临床出现上述症状,应 立即停止使用中药,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救治抢救。
加水量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 药量、吸水程度、煎药时间而定。 一般汤剂经水煎两次,其中70%80%的有效成分已析出,因此临 床多采用两煎法。
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均匀放入 药锅内看准药物表面的位置,第一煎 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准, 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另一种加水方法是按平均 每1g药加水10ml。计算该方总的水量, 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 二煎加入剩余的30%。
②睡前服药
a.安神药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
b.缓下药在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 便。
c.涩精止遗药在睡前服药,也可在晚间
服用。
③疾病发作前服药 a.平喘药和截疟药所治疗的喘咳和疟疾一般发作多有 规律性,故宜于发作前2~3小时服用,恰好在疾病 发作时起效。 b.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尤其是治疗痛经的药物宜在 月经前3~7天服用,以起到调经作用。
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 改用文火久煎,是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 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 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 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
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
(2)观察服药后的综合反应(全身反应)
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必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因
此,我们必须全面观察服药后的各种反应,如服用泻下
药后除了要观察大便的次数以外,还要观察大便的性质、
颜色、形状、气味,以及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性质、 发作的时间、程度等。
中药中毒时常见的症状是:咽干、舌麻、面色及全
掌握一次或一日的剂量。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 药物一般煎2~3次,分头煎和二煎,有 些滋补药也可以煎3次。可将头煎、二
煎药汁混合后“分服”,也可将两次所
煎药汁“顿服”、分数次服等,需要视
病情不同而分别对待。
(1)一般服法
早晚分服。 (2)顿服
病缓者一日一剂,
病情紧急者,可一次顿 重病、急病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