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剖面-技术简介
平衡剖面技术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 P 6 3 1 . 4
文献标识 码 : A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Ba l a n c e d Cr o s s S e c t i o n i n S e i s mi c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e c t i o n ma k i n g p r o c e d u r e , a n a l y z e d s t r u c t u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a He n a n r e g i o n ,a n d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t h e Ca l e d o n i a n o r o g e n y h a d
第2 7 卷5 期 2 0 1 5 年 5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1 8 0 3 .章编 号 : 1 6 7 4 - 1 8 0 3 ( 2 0 1 5 ) 0 5 - 0 0 6 3 一 O 3
i ng f o r s t r uc t u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h i s t o r y t o r e p r o du c e t he o ig r i n a l g e o me t y r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uc r t ur e a n d r e v e a l s t uc r t ur a l d ev e l o pme n t p r o—
中
国 煤
炭
地
质
C0AL GE0L0GY 0F CHI NA
盆地分析-平衡剖面原理

相关系的研究不仅具理论 意义,而且可用来识别多孔 储油岩的位置以及查明地层 圈闭中生油层、储油层与盖 层之间的关系(图7)。连续 复原的剖面(Royse, Warner和 Reese 1975)可以 表现逆冲带在其演化的不同 阶段的构造图象,这对于评 价碳氢化合物的形成、运移 及储存的相对时间来说是很 有必要的。
平衡剖面的发展――历史的回顾
剖面的平衡技术正在日益完善。许多作者已经指出,在剖面
平衡过程中有几种误差可能是难以避免的。构造压实作用 (
Hossack,1979)和压溶作用可以产生误差。Woodward等(1986 )还在他们编制的南阿巴拉契亚的剖面中利用了应变资料。
三、基本原理
在开始建立一条平衡剖面时必然碰到的下列问题:
历史的回顾: 平衡技术的概念孕育于20世纪初就已发展起来的构
造分析技术中。平衡剖面的概念首先被Cham-berlain(1910, 1919)用于计算滑脱面的深度。他假定在沿脱面之上的变形剖面 中的面积是守恒的,以此为前提估算出了滑脱面的深度(图 3a) 。
历史的回顾: Cham berlain估算滑脱面的深度的方法,在后来
1.选择剖面线
小规模(即露头尺度)的褶皱(图9a、b)不宜用来确定运 动方向。 解决方法是,将大量褶皱轴投影到赤平网上就可以确定出运 移方向;运移方向位于褶皱轴组成的大圆平分线上(图gb)。
1.选择剖面线
在 变质地区,稳定且一 致定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指 示运移方向。 例如在蓝岭区的祖父山 (图10),通过矿物拉伸 线理确定的运移方向(图 10b)与通过区域性构造的 走向确定的运移方向 (图 10a)是一致的。
尽管有了上、下 边界所给出的限制条 件,仍然可有许多不 同的方案来填补中间 空 白 区 。 Dahlstrom (1969)提出了可以 用来评价这些方案合 理性的平衡技术,主 要侧重于逆冲带构造 的几何学研究,必须 详细分析零散资料, 并尽早地识别出潜在 构造的性质、形态及 方位。
断层相关褶皱解释之平衡剖面技术

盆地分析9伸展盆地平衡剖面

(5)逆牵引褶皱
逆牵引褶皱的几何形态与牵引褶皱相反,在上盘形成背斜, 下盘形成向斜(图4a)。与牵引褶皱相比,逆牵引褶皱的分布范 围较广。如前所述,逆牵引褶皱表明位移随离开断面距离增加而 减小(图1d),这是对断层作用的弹性(或挠性)响应。逆牵引 褶皱的半径随位移而增加。如果断层的规模随时间而增加,相关 褶皱的宽度和幅度也会随之增加。总的来说,上盘逆牵引褶皱的 幅度高于下盘逆牵引褶皱的幅度(图4a)。
(1)断弯褶皱平衡模型(二)
几何学关系:d-上盘水平断距;h-上盘垂直断距; l-上盘倾斜断距;θ -断层倾角; H1、H2-上盘倾斜地层轴面; α -上盘倾斜域地层倾角; W-倾斜域地层标准宽度。
W介于两轴面之间,等于沿下部拆离面的水平拆离距离,因而 等于水平伸展量e;当H1刚好消失时,W达到最大值;进一步伸展时 ,W宽度不变,这时的水平伸展量e>W宽度。
一般发生在断层 倾角缓的地区。
(1)断弯褶皱平衡模型(二)
假设条件:平面应变,即变形前后面积守衡; 主断层倾角的变化引起上盘地层倾角改变或漆折; 上盘褶皱地层的轴面倾角与主断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地层厚度可变;地层长度可变;
因此:上盘地层褶皱的轴面为不对称;发育2个轴面,其轴面1 经过下盘的断坪-断坡交点,轴面2经过上盘的断坪-断坡交点; 两轴面间距随伸展距离增加而增加,直到轴面1消失。上盘轴面1与 主断层之间的三角区地层产状、厚度、层长不变;而仅有两轴面之 间地层变倾斜、厚度变薄、层长变长。
(1)断弯褶皱平衡模型(二)
几何学关系分析:三角形ABC=三角形DEF; 由于:三角形ABC=多边形DIJGC面积 (面积平衡) 故有:三角形CGF面积=三角形IJE面积
W=2d
地层反倾角α 与断层倾角θ 有关:
平衡剖面技术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及意义

平衡剖面技术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及意义作者:谭静张林光庹秀松来源:《卷宗》2018年第10期摘要: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遵循几何守恒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演与恢复方法。
通过介绍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和平衡剖面的制作方法,论述了平衡剖面技术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及取得的进展。
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完整的三维地质可视化、平衡和恢复系统,是平衡剖面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平衡剖面技术,物质守恒原理,构造分析,构造演化1 引言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对解释剖面选用合适的变形机制,将剖面上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学、运动学原理全部或部分复原成合理的未变形状态的构造分析技术。
Chamberlin,Buche最早将平衡剖面技术用于确定同心褶皱的拆离面深度。
20世纪50-60年代,Dahlstrom系统提出平衡剖面技术,随着Suppe、Verrall等人对平衡剖面理论的不断完善,逐渐推广至伸展构造、挤压构造以及造山带等形成演化研究。
特别是与计算机结合后,平衡剖面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也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反转构造、伸展构造、滑脱构造等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平衡剖技术在反转构造、挤压区盐构造平衡和伸展断陷盆地亚分辨正断层的预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 平衡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平衡剖面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守恒原理(Ramsay,1987)。
即岩石在变形前后体积保持不变,且对于一条剖面而言,剖面的缩短与地层的加厚相一致。
根据地壳变形规律、物体变形机理和物质守恒定律,平衡的剖面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限制条件:面积守恒、层长守恒、位移量守恒(张进铎,2007)。
即如果变形前后物质的体积不变,则在垂直构造走向剖面上体现为“面积守恒”;如果变形前后岩层厚度保持不变,则表现为“层长守恒”。
因此,平衡剖面可以理解遵循岩层层长或面积在几何学上的守恒原则,考虑岩石变形的物理属性和岩层的大规模、多期次构造变形,将已变形的剖面恢复到未变形状态,或从未变形地层剖面依据变形原理得到变形剖面的方法,成为研究构造演化的有效工具。
平衡剖面的制作流程及其地质意义_王运所

第25卷第1期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Vol.25No .12003年3月JOU RAL OF CHA NG p AN U NI VERSIT Y (EA RTH SCIENCE EDIT ION )Mar.2003平衡剖面的制作流程及其地质意义王运所1,刘亚洲1,张孝义1,张剑峰2,尹 哲1(1.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2.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河南濮阳457001)[摘要] 平衡剖面技术是地质思维和计算机技术的结晶,使对断层构造的研究提高到定量阶段,其依据是在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上,地层长度和面积(2D)或体积(3D)是均衡的。
在此原理基础上利用数学手段对盆地的构造发育史进行正演和反演模拟,直观地再现地下构造的原始几何形态,迅速提供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方案,并对解释结果进行检验(不平衡的剖面其解释一般有问题),为深刻认识构造发育史、分析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提供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结果也为盆地模拟、油藏模拟、定量计算构造伸缩量等地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关键词] 平衡剖面;计算机技术;断层构造;均衡;构造发育史;正演和反演[中图分类号] P54;T P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955(2003)01-0028-05[作者简介]王运所(1974-),男,河南商水人,工程师,现从事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2-03-261 概述了解一个地区的构造发育过程,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平衡剖面0狭义上指构造发育剖面。
平衡剖面技术就是依据在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上,地层长度和面积(2D)或体积(3D)是均衡的,不均衡的剖面一般不真实[2~3]。
在此原理基础上利用数学手段对盆地构造发育史进行正演和反演模拟,再现地下构造的原始几何形态,深刻认识构造发育过程,为分析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提供依据,把解释通过图形准确、直观地反映出来,是计算机技术和地震解释的较完美结合。
海滩平衡剖面研究述评

海滩平衡剖面研究述评◎ 吴瀚彬 中国海洋大学摘 要:平衡剖面是指在波浪、潮流等动力要素和泥沙特性不变的条件下,海滩剖面会逐渐趋于平衡。
平衡剖面理论对海岸工程的建设,海滩养护的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顾了国内外对海滩平衡剖面理论的研究进展,从平衡剖面的经验形态函数、水沙运动机制和平衡时间尺度三个方面,系统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归纳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平衡剖面;动力机制;平衡尺度1.引言近岸区域一般是指从海岸向海延伸大约10~20米以浅的海域,是海洋和大陆交汇的敏感区域,涉及复杂的地形与驱动泥沙的浪潮流等动力要素的非线性耦合,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
海滩平衡剖面在海洋地质学[1]中的定义为:近岸海区从水深等于盛行波1/2波长的深处,至暴风浪可达到的岸滩最高点之间,由粒径相同和比重相同的泥沙构成坡度均匀的海底,在波浪的作用下,其侵蚀和堆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海底剖面。
平衡剖面表征波浪、波生流等动力因素与地貌形态和泥沙特性在长时间尺度上的非线性耦合作用。
研究平衡剖面理论有助于提高养滩工程的效率,减少养滩工程的成本,尤其是对于补沙位置以及补沙周期的选取。
此外,对于研究海平面上升下的岸滩侵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平衡剖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平衡剖面的经验形态和动力机制两个方面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总结并提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2.平衡剖面的经验形态近岸地貌形态总体上表现为上凹形,坡度从岸线向海方向递减,大量的研究致力于使用基于统计学规律的经验性数学表达式描述剖面的几何形态。
此类经验模型根据公式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调式、分段式以及复合式。
单调式的平衡剖面形态以幂函数为代表,用以表征水深与离岸距离之间的关系。
此类函数的模式(h=A x m)由Br uu n率先提出,之后由Dean加以完善,因此也被称为Br uu n-D e a n模型。
盆地分析5平衡剖面原理

高精度地层对比技术
复杂构造变形恢复技术
建立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是平衡剖面制作 的基础,需要解决地层划分、对比和追踪 等关键技术问题。
针对复杂构造变形区,需要采用先进的数 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高精度恢复,以 揭示盆地的真实构造形态。
多期次构造叠加分析技术
大数据量处理与可视化技术
盆地往往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需要采用 多期次构造叠加分析技术,以揭示盆地的 完整构造演化历史。
平衡剖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资料精度和解释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可能会影响分 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平衡剖面技术主要关注二维剖面的恢复和分析,对于三维空间中的构造变形和 演化研究相对较少。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未来平衡剖 面技术将更加注重三维空间中的构造变形和演化研究,实 现更加精细化、定量化的分析。
2
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可以识别出盆地内的主要构 造样式和变形机制,为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 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3
平衡剖面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盆地的构造-沉积分析、 构造-地貌分析等领域,推动盆地分析学科的发展。
存在问题和挑战
在复杂构造地区的平衡剖面恢复中,由于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难以 获得准确的平衡剖面结果。
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01
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揭示盆地的形成机制
和演化历史。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预测
02
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形成条件,预测油气藏
的空间分布和储量规模。
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
03
通过平衡剖面分析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条件,评价矿产
资源的潜力和预测远景区。
关键技术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运动学恢复算法 3 :断层平行流
原理: 基于颗粒层流理论。通过定义与断层平行的流线,上盘地层
的颗粒沿着这些流线运动来恢复上盘变形。
Footwall A Flow Lines Dip Bisectors Hangingwa ll
这一算法主要用来解 决断面几何形态复杂的褶 皱逆冲带。
B
同时,它同样适用于扩 张构造背景 ,如犁式正断 层产生的宽缓滚动背斜构 造。
下第三纪末期
白垩纪末期 晚侏罗世末期 早中侏罗世末期
97570测线平衡剖面
沉积构造演化史分析
德令哈坳陷的形成和演化受基底构造和断裂作用的控制,具阶段性演化特 征,可划分为基底形成演化阶段(前侏罗纪),整体坳陷阶段( J—N1),断陷 演化阶段(N2—Q1+2),断陷衰亡阶段(Q3+4)。 ①印支运动末期—燕山运动早期,北部南祁连宗务隆山随同工区西南部锡铁 山—埃姆尼克山—起褶皱成山,开始出现了盆地相间的格局。早中侏罗世为内陆 潮湿坳陷型沉积时期,因地势低平,湖泊—沼泽沉积分布广泛;上侏罗统为内陆 干旱坳陷型沉积类型。 ② J3末—K,该阶段的后造山事件曾使盆地抬升和产生褶皱变形,白垩纪的 沉积类型为内陆半干旱—半潮湿型。晚白垩世后形成巨厚新生代为主的盆地。在 挤压背景下的新生代盆地,周围山区不断上升,物源供给充足,经常处于补偿和 超补偿状态。 ③ N2—Q1+2 时期,盆地遭受新构造运动的破坏严重,是盆地内逆断层活动 最强烈的时期。该区处于亚热带干旱气候环境,稳定湖区面积与盆地面积的范围 小,水上沉积和浅水沉积分布广。 ④中第四纪以来(Q3+4)周边山系进一步升起,气候更干旱,盆地地貌景观 成为广阔冲积平原上分布着若干残存的盐湖。
平衡剖面基本原理
构造研究一般假定构造是从原始水平状态起始变形的, 现在保存的构造是经过变形的结果,要认识构造及其形成 发育的全过程应进行构造复原。 构造复原的一个基本依据就是岩石虽然发生变形,但是 除深层次和部分中层次的变形外,岩层厚度、面积和体积 基本不变,即变形中物质是平衡的。构造复原有以下基本 假设: ①变形期间的岩石体积基本不变。 ②岩石体积仅被剥蚀和沉积压实改变。 ③主导变形方式是脆性断层。 ④褶皱与断层有关。 ⑤假设由压溶和构造压实引起的体积损失很小。
i.e. granites
Restored Lower line B
非运动学恢复算法 2 :弯曲滑动去褶皱
原理: 用弯曲滑动机制恢复或正演褶皱模型,沿钉线或 钉面将褶皱顶层和它内部的平行滑动系统恢复到基准面 。
Slip System Template Bed
A
B Pin Passive Bed
C
Default for: • Fold & Thrust belts • Inversion and Salt tectonics
平衡剖面基本原理
平衡剖面是通过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将解释剖面上的变形 构造通过几何学、运动学原理,复原成未变形形态的一种技 术。其目的是帮助地质人员认识构造形成发育的全过程,以 及检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一般构造解释和分析是在二维完成,体积守恒被简化为长 度和面积守恒。 用于平衡分析的剖面必须与构造运动方向一致。
原理: 用垂直剪切或斜剪切方法消除地层形变,将 地层恢复到水平的或假定的区域基准面。
Datum Surface Vertical Shear Angle
Key line
A
Defaults for:
Lower line
Key line restored to Datum Surface
Extensional regimes Inversion regime Salt tectonics Homogeneous rocks
通常从最新构造开始恢复,再依次恢复次新构 造,直到所有构造恢复,最后得到剖面恢复系列图
平衡剖面软件工具
Geosec软件是CSD公司研制的,具有 速度快,人机交互灵活,显示直观等特点 。该软件在青海德令哈地区的应用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2Dmove软件是Midland Vally公司研 制的,应用更为灵活方便,系统稳定性好 。该软件已在桩海地区、官1井区进行应用 。
运动学恢复算法 1 :斜剪切
原理: 断层上盘的形变是由断层的几何形态决定的。用一系
列用户可选的参数包括移动方向、剪切矢量和水平断距等参 数来控制恢复,沿断层移动上盘,上盘体积守恒。
Footwall Hangingwall A1
A In Extension A2 = A1 A
Extensional area
在构造恢复中应用的技术
非运动学(静态)方法—忽略断层几何形态。
剪切去褶皱(适用于扩张构造背景) 弯曲滑动去褶皱(适用于挤压构造背景)
运动学(动态)方法—考虑断层几何形状对上盘变形的影响。
斜剪切(适用于扩张构造背景)
弯曲滑动(适用于挤压构造背景) 断层平行流(适用于挤压和扩张构造背景)
非运动学恢复算法 1 :简单剪切去褶皱
平衡剖面技术在德令哈地区的应用
T6 97550
为典型的 挤压构造 背景
97570
两测线横 跨德令哈 盆地,平 行构造主 应力方向, 符合平衡 剖面制作 的要求
F10 F3 F2 F1 现代沉积构造剖面 F4 F5 F6 F7 F8 F9
上第三纪N23末期
上第三纪N22末期
上第三纪N21末期
上第三纪N1末期
•这一方法对恢复正断 层很有效。
A2 Key line restored to Datum Surface B HW elements collapse down onto fault plane Restored Lower line B
Defaults for: • Extensional regimes • Inversion regimes •Salt tectonics
Default for: • Fold & Thrust belts • Inversion • Salt tectonics
Angular Shear
C
剖面恢复流程
1、地震剖面解释
2、采用层速度、区域厚度岩性资料,进行时深转换, 将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
3、选择基准层,张性构造一般以水平面作为基准面,压性构 造一般选择剖面中不缺失地层层面作为基准层,以后剖面恢 复均以该层为基准。 4、对剖面张性构造采用断层滑动及垂向/斜向滑动机制进行 恢复。 5、压性构造恢复主要采用弯滑、断滑、断弯机制进行恢复。
C
Shear v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or
运动学恢复算法 2 :弯曲滑动
原理:用弯曲滑动机制并考虑断层面产状恢复断层上盘的褶皱 形态。在恢复过程中需要定义轴面,沿钉线或钉面将褶皱恢 复到基准面,同时尽可能忠实于原始的断层形状。
轴面
A
B
这一算法用来模拟 在褶皱和逆冲带发 现的断层弯曲褶皱 的几何和运动特征 。算法限制于具有 单一的断坪-断坡-断 坪形态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