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三年级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
化学反应教案初中化学

化学反应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内容: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用实验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观察与判断;
2. 化学反应的实验验证。
五、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瓶塞、酒精灯等;
2. 实验原料:盐酸、氢氧化钠、铜片等;
3. 实验步骤及实验报告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类型,并讲解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3. 实验验证:进行氢氧化钠与盐酸溶液的化学反应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4.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表,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5. 综合训练: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七、教学反馈:
1. 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正确总结实验结果;
2. 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完善学习。
八、课堂延伸:通过相关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
九、作业布置:完成相关作业练习,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十、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鲁教九(上)第五单元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二课时)

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第一步:描述反应事实
左
(短线连接) 右
反应物化学式
生成物化学式
标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
第二步:配平
使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点燃
P + O2
P2O5
P + O2 点燃 P2O5
2O
5O
最小公倍数:2×5=10 4 P + 5 O2 点燃 2 P2O5
点燃
2H2O 右边
2×2=4
2×1=2
在配平KClO3
MnO2
∆
KCl
+
O2
时,能否将“O2”改成
“O3”?为什么? 不能,配平化学方程式时不能改动化学式中右下角的 数字,如果将“O2”改成“O3”,生成物就变成了臭 氧,违背了“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原则,因为这个 反应中没有臭氧生成。
符号“↑” 和“↓” 的使用 “↑” 和“↓”都是表示生成物状态的符号,只能标注 在生成物右边。 ①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 质的化学式右边注“↑”。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 中无固体,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 边注“↓”。
通电
2H2O ══ 2H2 ↑ +O2↑
△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A.都是分解反应
B.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
C.都是实验室制取O2的常用方法 D.方程式中的MnO2都是反应的催化剂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
3Fe+2O2 ═══ Fe3O4
初中化学_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的表示》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节的内容,化学方程式不仅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从教材体系上看,本节是第三单元所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初中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
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不仅为化学定量计算打好基础,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因此本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在化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讨论、归纳、对比,明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独特优点。
②通过对简单具体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尝试、归纳分析整理出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正误,获得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②通过合作讨论、指错纠错的方式,从步骤和注意事项建立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强烈认识。
《化学反应的表示》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也认识了一些化学反应和他们的文字表达式,上一节中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具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比较活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探究和学习,让他们在体验正确书写的成就感中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第五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效果分析这节课教学效果显著,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了方程式书写的原则、步骤和配平方法,能用方程式表示简单的化学反应。
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有认知冲突,有精彩碰撞,有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

走向社会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主要含碳元素、氢元素,伪科学的鼓吹者吹嘘他可以“将水变成石油”。请你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这句话____(是否正确),因为______。
静思梳理:
我的收获与疑惑
小结
小结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
内容
原因
原因
应用
应用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知识梳理】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它适合一切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范畴。 (2)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是指物质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的质量,反应物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加反应(有剩余)。 (3)定律内容仅限于质量守恒,不能推广到体积等其他物理量
探究一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结论: 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 友情提示:NaOH+CuSO4----Cu(OH)2+Na2SO4 CaCO3+HCl---CaCl2+H2O+CO2
资料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拉瓦锡的实验(1774年)
波义耳的实验(1673年)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的物质
烧杯
小试管
水
硫酸铜
氢氧化钠
烧杯
小试管
水
氢氧化铜
硫酸钠
氢氧化钠的质量+硫酸铜的质量 = 氢氧化铜的质量+硫酸钠的质量
参加反应的
反应生成的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0g食盐溶解在90g水中,形成100g食盐水,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 已知2g氢气和16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水,那么2g氢气和18g氧气反应就生成20g水。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L氢气和1L 氧气反应生成2升水。
初中化学反应问题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反应问题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分类及表示方法;3. 能够解析和推导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解析。
三、教学准备1. 课本、笔记本;2. 实验用化学品和器材;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导入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有哪些特点?2. 知识讲解(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2) 化学反应的特点:质量守恒、能量变化、反应速率等。
(3)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分类及表示方法:原子、分子、离子等表示方式。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4. 练习讲解通过几道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解析方法。
5. 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化学反应- 定义: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特点:质量守恒、能量变化、反应速率- 物质表示方法:原子、分子、离子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解析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训练,学生对化学反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案例和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学反应的表示》定量研究化学反应PPT(第2课时)

③
(4)气体符号“↑”标错的有______①_⑥ ___________; (5)气体符号“↑”漏标的有______________; (6)沉淀符号“↓”标错的有________________。
8
7.(易错题)小明在作业本上写出了 4 个化学方程式:①KClO3=M=△ =nO=2=KClO+
O2↑
;
②4H2↑
+
2O2
点燃
=====
4H2O
;
③CH4
+
2O2
燃烧
=====
CO2↑
+
2H2O
;
④Mg
+
O2===MgO2↓ 。 请 你 帮 他 判 断 一 下 , 其 中 不 正 确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有
学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短线连接,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时, 用“+”号连接。
2
•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 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 注意:①配平时只能在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绝不能改动化 学式。
• ②化学式前边所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 • ③对于有根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反应前后根没有变化,可将根
B.H2O==通=电==H2↑+O2↑ D.2H2O===2H2↑+O2↑
7
5.丙烷(化学式为 C3H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3H8+5O2==点=燃==xCO2+yH2O,其
中 x、y 分别为( )
A.3、4
A
B.3、8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篇一:初三化学教案5.2化学反应的表示(2)】【篇二: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案】(化学方程式)“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案例【篇三:化学九年级上鲁教版5.2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新版)鲁教版】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课标要求:通过书写文字表达式,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思方程式中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并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内容和学情分析: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提高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3.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归纳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2.减轻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的负担实验准备:多媒体;1教学过程:234。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

《化学反应的表示》省级优课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化学反应的表示》这一节内容是鲁教版教材初三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的课题。
在《课程标准的5个一级主题中,该节内容属于《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一一级主题,属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二级主题。
本节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上看,是第三单元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初中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
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变化观”这一化学学科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化学方程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以符号的形式科学、简明地表达物质间的变化规律,成为联结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与化学原理概念、化合物特点、计算类问题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被认为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科研究交流、化学语言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二、教材分析《化学反应的表示》是鲁教版化学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化学方程式不仅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基本内容有三:一是化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定义),二是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意义),三是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怎样书写)。
针对本节内容,我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有如下一些思考:1、衣兰教授说过:教学的本质是活动,课堂是一个个富有情趣、挑战、生活化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创建起来的。
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
本节课教师设置了看视频、微观粒子模型模拟反应实质、丰富的图片事实、趣味实验、尝试书写、合作探究、观察对比等多种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和谐有趣而又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初步认识方程式承载的强大功能。
2、化学方程式是非常重要的化学用语,它的学习要伴随其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其种类之多,配平方法之异,不可能在一节课里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要随着后续学习不断提高书写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一、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对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借古喻今。
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三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的、长时间的知觉某些事物,力图有所发展,以证明或推翻课本上的观点。
这说明初三学生知觉的目的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初中生在知觉时,一方面能够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事物,抓住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更全面的去感知事物。
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学生的生活概念有一些是正确的,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是错误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
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煤、木柴、蜡烛的燃烧,认为物质燃烧以后的质量减少了,甚至消失了,怎么是质量守恒呢?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生活概念。
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
②认识几个简单的化学变化,如: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③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
(以便从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认识)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到这个课题之前,学生已经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变化,了解质量守恒定律,为学生后期研究一系列的化学问题奠定基础。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2、实验探究可以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条件下,体验如何用定量的方法研究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使学生确信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遍的意义。
能用微粒的观点讨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并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做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实验,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微观模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推迟判断和实验,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生生互动及个人自评相结合:①在小组实验产生不同结论后,小组代表之间相互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原因,展开辩论,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②在“感悟与收获”板块,同学回顾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化学实验仪器包括托盘天平(带砝码)、锥形瓶、气球、玻璃管、酒精灯、烧杯、试管、坩埚钳、石棉网。
化学药品包括细沙、白磷、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钙、稀盐酸、镁条。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将学生分为16个小组,每组准备三套实验器材和实验所需药品。
包括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准备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的图片及资料,将图片纳入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3、准备以“小试牛刀”“激情闯关”“挑战自我”等栏目的练习检测题,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节课主要为化学教学活动,教材“化学反应的表示”内容共含两课时。
本节是其中的第一课时,需45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可任选一个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会操作多媒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提出问题【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会转变成其他的物质,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也发生变化呢?【板书】§4.2 化学反应的表示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问题组1】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是否与镁条的质量相同?2、通电时,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有没有变化?【活动天地】投影P90微观示意图〈二〉、猜想与假设【问题组2】 1、现在要表示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你认为下列哪个图示更好?为什么?2、根据你的选择,请推测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观点1:增大【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并做出选择观点2:减小观点3:不变【过渡】现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有哪些问题必须思考呢?【问题组3】 1、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2、怎样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3、……〈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媒体】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1)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2)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气体)(3)白磷的燃烧1、制定计划【说明】下列的反应可供你选择,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反应。
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2 P2O5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CuSO4 NaOH Cu(OH)2↓ Na2SO4盐酸 + 碳酸钙→氯化钙 + 水 + 二氧化碳HCl CaCO3 CaCl2 H2O CO2↑【学生讨论】 3分钟【问题组4】 1、你选择的是哪个化学反应?2、怎样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回答】情景1:用托盘天平分别称出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相加。
将两者混合,反应后称得的质量与反应前比较。
【问题组5】 1、用什么仪器盛溶液?2、反应前不能放在一起称吗?3、怎样能较迅速的得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无变化?【学生回答】用小烧杯盛硫酸铜溶液,小试管盛氢氧化钠溶液,将小试管放入小烧杯中,不动砝码,看反应后天平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提问】还有选择其他实验的吗?【学生回答】情景2:白磷燃烧情景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2、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依据实验方案,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问题6】请将反应容器举起来给同学们看一看,你都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答】组1:白磷燃烧组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组3: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4、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变化的/不变的)【提问】为什么要在锥形瓶的瓶口塞上塞子?【讲解】锥形瓶内盛有稀盐酸,在锥形瓶口套一个小气球。
气球内盛有碳酸钙粉末。
事先称好了容器的质量,现在天平是平衡的。
将气球倾斜,使碳酸钙粉末流出,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气球膨胀起来,天平指针有没有偏转?【提问】同样的反应,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实验结果总是质量不变,有的是减少,你能说出原因吗?【学生回答】由于瓶口没有套气球,气体跑了,没有称生成物中气体的质量。
【讲解】现在,我们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四〉、发现规律【学生总结】另外2个化学反应也遵循这样的规律。
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总质量。
参加反应的盐酸和碳酸钙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的总质量。
【引导】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哪位同学能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学生回答】【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媒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依据你掌握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媒体】小试牛刀1、说法一、10g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分解后所得液体的质量小于10g,所以在该实验中生成物质量减少。
说法二、镁条完全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前镁条的质量,所以在该实验中生成物质量增加。
以上两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强调]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2、已知3g碳可以与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
请你考虑:将3g碳放在10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强调] 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媒体】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图片)【讲解】早在三百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了定量研究。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 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
【问题组7】 1、波义耳在实验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罗蒙诺索夫的探索精神和对实验现象的缜密思考给我们什么启迪?【说明: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解释与讨论【问题8】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呢?请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