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谈

合集下载

教师备课必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米和吨的练习课》教案

教师备课必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米和吨的练习课》教案

教师备课必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米和吨的练习课》教案教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工作。

备课的内容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熟悉和掌握,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作为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师,我认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课是认识千米和吨的练习课。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解的是千米和吨的概念,涉及许多练习题目。

该课是针对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认识千米和吨的练习课》。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法。

2.学习吨的概念及其换算法。

3.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次讲课内容在数学教育中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因为千米和吨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学习它们的换算方法能方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并且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完善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踏实地掌握知识点。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跟随教学进度。

实际问题可以是生活常识中的一些问题,如某商品的质量、某地距离等等。

2.采用分组探究式教学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问题,发表意见、交流思想。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讨论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将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对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包括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采用差异化教学。

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分组,因人而异的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我们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不遗余力的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素质,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千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千米的认识”。

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几点想法,暂且记下:1、不可低估孩子。

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希望提高学生预习时思考的深度。

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考在学习的。

孩子的知识面也不可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

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

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

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知识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

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

今天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该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从学生看课堂。

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其次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

今天的课堂上,应该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

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

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点感慨: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

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学生座位的改变,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

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

但是,对普通教师来说,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

上《千米(公里)的认识》一课有感: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开心,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了。

首先我让孩子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同学们答得很快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几乎全部同学都能有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再来一个抢答有关毫米、分米的换算练习,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2019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2019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千米,具体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短,能进行相关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第二段,认识吨,具体感受1吨的实际轻重,能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在这两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一次综合练习。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如下特点:广泛联系实际生活,精心选择学习素材;通过便于操作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以及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同时为认识多位数以及学习更大数目的四则计算提供更多现实生动的素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今后认识较大面积单位积累学习经验。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认识并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千米有多长以及1吨有多重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千米和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正确理解与千米、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相关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推算和实际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和吨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结合生活经验和简单推算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和1吨的实际轻重。

五、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有多长的长度观念和1吨有多重的质量观念。

第一课时认识千米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知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单位长度观念;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掌握1千米=1000米,能进行米和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吨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一千五百字

《吨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一千五百字

《吨的认识》數學教案設計一千五百字对不起,我无法为您生成一篇1500字的文档。

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以《吨的认识》为主题的数学教案设计的大纲和部分内容。

一、教案标题:《吨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吨的概念,能进行吨与其他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理解吨的质量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吨的概念,能够进行吨与其他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吨这个抽象的质量单位。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给出它们的质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表示更大的质量,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吨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介绍吨的概念:吨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种质量单位,符号为t。

一千克等于一公斤,一千公斤等于一吨。

2. 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吨:比如,一头大象大约重5吨;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可能达到20吨等。

(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吨”,例如建筑工地上的水泥袋、超市里的大米包装等,然后计算这些物品的质量是否达到了吨级别。

(四)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吨和其他质量单位之间换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五、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吨的概念和应用,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教学设计框架,具体的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填充和完善。

希望这个大纲可以帮助您完成《吨的认识》数学教案的设计。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__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及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自然与社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特殊教育《吨的认识》说课稿

特殊教育《吨的认识》说课稿

“吨”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所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吨的认识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数学知识生活化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先说明吨在生活中的运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学情分析本班男女生差不多,大多数同学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思路也跟着老师走,只有极少的同学上课会开小差。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是活泼可爱,对学习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这个时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目标:(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 知道1吨=1000千克。

2、技能目标:(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

(2)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1、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对吨有一个表面的认识。

2、学生能独立地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四、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一个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

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吨的认识》数学教案

《吨的认识》数学教案

《吨的认识》数学教案《吨的认识》数学教案1教材说明:教材中在讲质量单位吨时,一开始也是通过一幅插图(汽车和火车车皮载重量)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

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说明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Э恕?/P>“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推算40个同学的体重,来认识“吨”。

由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学生还没学,所以教材分两步推算,先让学生推算1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250千克),再推算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多少(1吨)。

通常一个班有40人左右,也就是全班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练习十八第2题也是类似的练习。

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

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

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题目,如第69页第5题,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认识吨和名数的简单换算,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11题。

2、开始教学质量单位“吨”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10袋大米的插图,使学生知道每袋大米重100千克,同样的2袋就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

这样的10袋大米才够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要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并且掌握1吨等于1000千克这个进率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可按照课本中的提示,让学生想想看,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大约重1吨?3、吨与千克的换算,同长度单位一样,可让学生自己推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并说一说推算过程。

学生练习时,应向学生说明,物体的重量经过换算,虽然数字和单位不一样了,但它们所表示的实际重量没有变。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训练2、填一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曹冲称象。

2、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

(板书课题)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

3、即时训练(课件示)。

4、小结。

四、巩固应用1、填数。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

3、小动物过桥。

4、我会填。

5、判断。

6、读一篇日记,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第3单元的知识。

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故事和欣赏图片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在讲授新新课时,让学生抱一抱朋友,再次感受到千克与吨的作用,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做是25千克,几个这样的同学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由此得到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在这样的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千米和吨的认识》教学谈
“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从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

再实际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

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

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
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

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

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

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

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

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

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教法和学法看成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综合考虑、设计教学。

还要借助直观、及时抽象,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提高分辨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新疆沙湾县老沙湾镇黄沙梁学校李福梅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