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

一、孔子

1.诗言志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就是说

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

“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

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

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6.辞达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

1.知言养气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2.以意逆志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

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3.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颂其诗,读其书,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三、老子

1.大音希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

第二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汉魏六朝时期

一、司马迁

1.《史记》的“实录”精神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

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

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2.论述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内涵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的“愤书”传

统。

出处:“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夫诗

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内涵:愤,怨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司马迁对“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作了较深的探索和阐发。

意义:其一,揭示“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其三,“发愤著书”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中和”不同的美学品格。

后来文论家相似观点: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不愤则不作;金圣叹:怨毒著书;

二、《毛诗序》

1.情志统一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2.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

这是《毛诗序》中提出来的,认为诗歌创作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就是说诗歌创作要从感情抒发出发,但不能超越“礼义”的规范。由此,在揭露黑暗方

面,必须“主文而谲谏”,“文”就是“文艺、艺术的方式和手段”。谲谏就是用隐约的言词劝谏而不直言。这就是说要用委婉的言辞来表达劝谏的意思。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亦戒”具有一定的民主因素,为后来进步的文家学运用文艺来揭露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脱离儒家诗教的保守性,限制了诗歌的发展,容易成为说教的工具。

3.讽谏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然是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一套。

4.“变风”、“变雅”

“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仅就这一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另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

三、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繁盛时期,作家迭出,作品繁盛。当时比较著名的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建安文学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这种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后代许多诗人、文论家常标举建安风骨以反对形式主义的柔靡诗风。

四、曹丕《典论·论文》

1.文章“不朽”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体说(“四科”八体说)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

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3.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①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的风格特点不同。这是对传统“德本文末”说的提高。

②他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无韵之笔:奏议、书论。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③他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

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五、刘勰《文心雕龙》

1.“原道”说——即文学的本质论

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

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

2.简述《文心雕龙》书名“文心雕龙”的含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文心”谓“为文之用心”,就是说在写作文章时的用心。“雕龙”取

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的典故,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

3.说明“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句话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含义。

这句话的原意是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借用这一成语,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同时,他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4.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①《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②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③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④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六、钟嵘《诗品》

1.“风力”(“风骨”)

钟嵘在《诗品》卷上“宋征士陶潜”条里评陶诗说:“其源出于应璩,有协左思风力。”提出了“风力”说。至于“左思风力”是什么意思,其卷上“左思”条云:“晋记室左思,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公干是建安作家刘桢,“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也正是建安诗歌的特点之一。所以钟嵘《诗品》的“风力”,就是建安风骨。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力”(“风骨”)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

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2.诗有三义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

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第三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一、司空图

1.思与境偕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提出了““思与境偕”说”。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与境偕”中的“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活动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简言之,就是创作主体的情志与创作客体境象(实际就是触发创作主体产生创作欲望的客观的外在境象)产生了共鸣,相互融汇,这样才能创出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2.“四外”

“四外”说,实际上是“韵味”说的具体所指,包含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①“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

②“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③“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3.诗歌意境理论的阐述:

①论“思”与“境”的关系,提出“思与境偕”说;

“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 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②把“味”作为诗歌的第一要义,提出“韵味”说;

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

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③追求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提出“四外”说;

“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④司空图诗论之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电子政务 复习指导 2019秋

《电子政务》复习指导 (2010秋季版) 一、课程介绍 《电子政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员全面了解电子政务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认清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规律。 电子政务是行政管理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行政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应系统地了解: 电子政务是一种新时代的政府电子管理体系,是政府机构成员工作信息和业务信息的源泉,是政府“政务公开”的帮手,是促进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手段。 开设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了解电子政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电子政务管理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学生操作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引导、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进取精神,使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理论。 通过学习《电子政务》,使学生了解在信息时代,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竞争力的要素。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应能理解学习电子政务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确立适合本学科的学习理念,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认识论、方法论基础。 二、考核方式 1、形成性考核, 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为卷面考试,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70%。 期末终结性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由上海电大根据教学大纲组织考试,统一考核要求,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1)考试命题范围包括:《电子政务》、《电子政务通用教程(下篇)》教材以及本复习提纲的内容。 (2)试卷将反映学习目标的各个层次要求;试题难易适中,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 3、本课程的考试按照认知能力,分为了解、理解、分析、掌握四个层次进行命题。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下: 了解:是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能恰当地表述。 理解:理解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阐释。 掌握:是指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释电子政务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4、考核形式:开卷考试。为了进行考试形式改革,我们尝试进行开卷考试。学生可以自带文字教材《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务通用教程(下篇)》等复习资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电子政务概论》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4988)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电子政务概论》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4988)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政府内部办公系统中的( )办公系统由各种较完善的信息数据库以及具有通信功能的多级网络组成。 A.事务型 B.管理型 C.辅助决策型 D.建议咨询型 2.电子会议与旅行服务系统属于( )。 A.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B.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C.统一服务系统 D.信息统计系统 3.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化手段可以把政府掌握的静态信息通过反馈系统转化为动态信息,并主动地提供给公众。这体现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在( )方面的特征。 A.关系模式 B.办公模式 C.管理类型 D.服务方式 4.将收发处理文件等程序性的活动从传统的手工方式转向工作流自动化方式,体现了我国办公自动化系统发展的( )阶段的特征。 A. 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5.对内部各种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器材、车辆等进行统一管理、调度,为机关各有关方面提供保障,属于事务处理系统中的( )功能。 A.来信处理 B.来访处理 C.后勤服务 D.会议组织 6.按( )划分,可以把政府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分为政府对公民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和政府对组织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 A.服务对象 B.职能 C.具体行政行为 D.服务方式 7.( )是反映政府某个部门总体表现、特征、规律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它主要反映系统总体的性质和总量以及发展方向等。 A.宏观性信息资源 B.微观性信息资源 C.动态性信息资源 D.静态性信息资源 8.( )主要是将来自各行各业、各基层群众和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批评、意见、建议,以及来自经济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赠送试题

2011年7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 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 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 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 C.上、中、下 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 B.取境 C.神韵 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 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 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 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 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 C.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 D.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 13.《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列在首位的是( ) A.白朴 B.关汉卿 C.董解元 D.马致远

《电子政务》形考含答案)

第一部分分章练习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是中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D ) A金桥工程 B金关工程 C金卡工程 D三金工程 2、()标志着电子政务在中国正式起步。( D ) A三金工程 B网络技术的应用 C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 D政府上网工程3、电子政务产生的时间:( D ) A 20世纪80年代初 B 20世纪80年代中期 C 20世纪80年代末期 D 20世纪90年代 二、多选题: 1、电子政务的特点是:( ABCD ) A以信息技术为工具 B以政府数据为中心 C以业务应用为动力 D以便民服务为目的。 2、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有:( ABCD ) A起步阶段 B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阶段 C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阶段 D网上处理事务阶段 三、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其内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无缝集成,在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之后通过政府网站将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食物按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的为社会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 2、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老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 3、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基础设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时代的方式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它是一种政府服务体系。 四、简答题:

1、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有哪些? ①行政人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成以前治理、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②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层次,见胡政府运作环节和程序,降低成本; ③可以扩大政府政策的影响; ④可以防止信息垄断,保证下级政府或组织跟好的执行上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 ⑤为人民提供便利,密切政府与公众的联系; ⑥可以减少企业行为的盲目性,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服务的窗口。 五、论述题: 试从国内外公共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P1-17发展状况:先简单大概一下:美国、日本、德国等以及中国的的情况。 意义: ①行政人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完成以前没法完成的工作; ②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 ③树立新的形象,扩大政府影响; ④防止信息垄断和黑箱操作; ⑤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 第二章电子政务理论模型 一、单选题; 1、地方以及政府机构应当将电子政务的重点放在:( B ) A政府决策系统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 B对行业或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C营造社区信息化环境 D处理与公众的关系 二、多选题: 3、电子政务的研究机构有:( ABCD ) A发达国家的政府研究机构和县官的非政府研究机构 B IT服务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 C各大学的电政务的研究机构 D庄助于电子政务业务的公司

电子政务期末参考资料

电子政务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一、判断题 1.信息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政府的各项决策活动,从而促进全社会的 进步() 2.我国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3.国家层面的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 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4.政府机构职能不同,必须各自开展独立的电子政务工程() 5.电子应用系统的开发,一般应成立由软件专家、网络技术专家组成的系统 建设领导小组,并组成由相关领导和有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相结合的工作小组() 6.数字签名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私钥对信息加以处理() 7.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应安装病毒在线侦测或防毒软件() 8.脚本语言是一种描述语言,能够被浏览器解释执行() 9.政府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 量。() 10.电子政务就是电子政府,他们没有本质区别。() 11.政府网站的一体化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12.电子公文流转系统不能传递涉密文件。() 13.用户可以随时将共享设为不共享。() 14.门户网站与政府办公系统相连,可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15.电子政务作为‘一把手工程’,政府各级领导的真正重视对于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会是积极有力的支持与推动。() 16.因为不能看见对方,网上税收申报、费用缴纳不可行。() 17.信息没有时效性。() 18.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工作内容。() 19.政府网站的一体化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20.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应安装病毒在线侦测或防毒软件。() 二、单选题 1、相对于传统的垂直化层次结构,电子政府体现的是:() A.集中化结构 B.扁平化辐射结构 C.块状结构 D.条形结构 2.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向_________模式转变,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格与企业与民众建立直接的联系。() A.条状结构 B.块状结构 C.网状结构 D.树状结构 3.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自主开发 B.提出需求、进行管理 C.购买硬件设备 D.项目监理 4.解决现有组织结构和电子政务对流程重组的要求这一对矛盾,不正确的策略是() A.应采用“先易后难”,“能改的先改”的策略。 B.先以业务流程化、网络化为起点,实现政务电子化。 C.应采用“先难后易”,“先改革机构,重组流程”的策略。 D.须应用螺旋式系统方法论的指导。 5.副省级以上政务内网与互联网之间应该() A.互联互通 B.相对隔离 C.物理隔离 D.逻辑隔离 6.HTML是指() A.可扩展标记语言 B.超文本标记语言 C.高级语言 D.管理者 7.金关工程不涉及的单位是() A.银行 B. 外汇管理局 C.海关 D.工商局 8.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下列哪个论述是错误的() A.缺乏强有力的安全支撑体系 B.资源没有实现很好的整合和共享 C.目前采用的技术非常落后 D.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9.以下不属于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的是() A.工商登记 B.税务登记 C.电子财政管理 D.纳税申报 10.G2C(Government-society)表示() A.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B.政府对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政务的含义 所谓政务,简单地理解就是政府部门需要办理的各项事务。“政务”的含义既包括“有关政治方面的事务”,也包括“国家的各类行政管理活动,即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电子政务中的“政务”的含义侧重于后者。 2、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是指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政府可公开的信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公众发布,并使政府的服务工作网络化。 3、电子政务的理解要点 ①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政府机关 ②电子政务的核心或者说客体是政务,而电子仅仅是手段 ③电子政务的目的是要实现“办公网络化、政务公开化、管理一体化、决策科学化、经 济信息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的综合目标。 ④电子政务的实现条件既包括硬件基础条件,也包括软件政策法规保障。 ⑤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物理层、逻辑层和概念层三个层次。 4、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 1)应用的主体范围不同2)管理理念与实现目的不同3)应用的内容和实现流程不同5、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广度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 6、电子政务与政府上网 “政府上网工程”与电子政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它只是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或一个组成部分。 7、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1)实施主体不同2)应用目的不同3)应用范围不同 8、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政府信息化又是电子政务实施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相互作用、同步推进的。 9、电子政务的特征 1)使用手段和技术先进实用性2)政府信息的公开共享性3)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互动性4)政府提供服务的创新性5)政府内外管理的开放性 10、电子政务的功能 1)增强政府监管,维护市场秩序2)整合决策依据,实现决策支持 3)实施信息发布,提供丰富信息4)加强沟通互动,有利服务公众 5)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公效率6)发挥主导作用,带动社会信息化 11、1. 3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 1.3.1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理念的变革 1.变革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 知识化、信息化、虚拟化 2.调整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便建立服务型政务 3.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理念 4.重建新形势下的政府组织结构形式 政府纵向结构偏平化政府横向结构整合化政府组织形式的虚拟化? 1.3.2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电子政务形考作业附答案

《2012电子政务形考作业1》答案 2012年05月15日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通信 2、人类思维能力;信息 3、软;硬件 4、标准管理;共享;业务协同 5、政务;技术 6、非垄断性 7、人治;法治 8、公众服务 9、效率政府;效能政府 10、电子服务; 二、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2、电子政府: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区别于传统的

实体政府机构的网上“虚拟政府”,通过网络方式,政府为民众提供打破时空界限和部门界限的高效服务。 3、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业务,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 4、G to C:是指政府通过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5、G to B:是指政府与企业、商务机构间的,以政府输出服务为核心内容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 6、电子政务的创新理念:是指在构建和组织电子政务运行过程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全面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7、政府管理环境:是指政府部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总称。这里所指的政府管理环境是指硬环境和软环境。 三、简答题 1、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及构成 答:(一)基本模式有四种:(1)G2B(政府对企业)模式;(2)G2C(政府对社会公众)模式;(3)G2G(政府对政府)模式;(4)G2E(政府内部)模式。 (二)构成分别是: (1)G2B(政府对企业)模式的构成: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

[最新]电大《电子政务》期末考试题

多选题 1.电子政务用户层次分为()。 A、核心层 B、受众层 C、连接层 D、网络层 2.政府信息化中建设中“三网一库”是指() A、政府信息内网 B、政府信息公众网 C、政府信息内联网 D、信息资源数据库 3.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包括()。 A、金桥工程 B、金关工程 C、金路工程 D、金卡工程 4.电子政务具有的作用包括()。 A、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B、便于廉政建设 C、更好地为民服务 D、降低办公费用 5.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包含有()。 A、人员 B、系统 C、软件 D、维护与管理 6.电子政务系统的“三网一库”是指()。 A、政务内网 B、政务外网 C、政务专网 D、信息资源数据库 7.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有()。 A、非对称加密 B、公开加密 C、非公开加密 D、对称密钥 8.电子政务系统的层次模型包括()。 A、网络系统层 B、信息资源管理层 C、应用服务支撑层 D、应用业务层 9.防火墙技术的核心有()。 A、包过滤技术 B、安全网关技术 C、数据维护技术 D、代理技术10.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层次 上分为()三级。 A、中央级网络平台 B、省市级网络平台 C、地市级网络平台 D、部门级网络平台 11.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证体系包 括()。 A、技术保障体系 B、运行管理体系 C、安全基础服务体系 D、数据安全体系 12.在电子政务的影响下,政府决 策在以下哪些方面有了创新()。 A、决策主体多元化 B、决策手段更 科学。 C、决策机制得到创新 D、决策方法 更多样 13.电子政务技术安全框架由() 部分构成。 A、物理层 B、网络安全层 C、系统层 D、应用层 14.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是建立并运 行在()上。 A、计算机系统 B、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C、计算机网络 D、互联网 15.在各级政府部门内部网络信息 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设立负责地 区政府电子政务的专业机构,其作 用()。 A、加强统一规划 B、统一协调与统一规范 C、替代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 D、给予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给 予专业指导和监督,避免浪费 16.计算机数据管理已经历了() 等多个阶段。 A、人工管理 B、文件系统管理 C、数据库管理 D、数据仓库管理 17.电子政府给政府管理职能的发 展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 A、促进了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B、改变着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的主要 方式 C、降低了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的成本 D、提高了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的成本 18.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的过程主要 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工作。 A、运行环境的搭建 B、政务网站的设计、 C、政务网站的制作 D、维护和运行 19.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 包含了()结构的计算模式。 A、客户机/服务器 B、浏览器/服务器 C、云计算 D、分布式 20.在政府部门间实行电子政务的 一个巨大变化是()。 A、打破了各级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 间文件传递的繁琐性 B、打破了各级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 间职责权利的界限 C、可以用最快捷的电子方式在政府 以及部门之间传递信息 D、解决了部分共用信息的共享问题 21.电子政务网站的导航系统可以 使以()方式出现。 A、导航条 B、框架结构 C、菜单 D、其它方式 22.数据库模型主要有()。 A、关系模型 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 D、分布模型 23.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形式主要 表现在()。 A、公布政府职能 B、机构设置 C、办事程序 D、新闻发布 24.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在办公手 段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A、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B、信息交换的网络化 C、信息资源少 D、信息交换安全性好 25.我国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的利 用缺陷包括()。

四川大学电子政务期末复习重点

电子政务复习 一、概念题 1、何为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环境包括那几个方面? 2、何为IT技术?它包括哪三个方面?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3、何为IOT?它包括那些技术? 硬件、功率和能量存储、安全和隐私技术、标准。 4、什么是可穿戴设备?举几个你知道的可穿戴设备。它属于物联网三层中的哪一层?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现在常见的可穿戴设备有谷歌眼镜、蓝牙耳机、手表计算器、健康腕带、智能手表。 可穿戴设备属于物联网三层中的应用层。 5、何为电子政务(EG)顶层设计?它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6、何为云计算?RFID和传感技术? 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微波等技术。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建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 7、何为信息革命、管理创新?

8、何为电子政务(EG)底层设计?它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简述题 1、简述IOT的三大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特点对政府管理创新将会带来的影响。(1)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它们之间对应着物联网的三个层次,感知层相当于人的五官和皮肤,网络层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应用层相当于人的社会分工,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合作,使信息不是单向传递,而是交互控制,传递的信息也多种多样。 (2)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将会使社会的各个层面受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产生变革,政府在其内部及对社会的管理上也必然需要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质正是进行政府内部及政府与社会的重新整合,因此物联网的兴起将会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强有力的助推剂。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涉及了政府管理的整个体系,包括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多个方面。 宏观层面,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战略的创新,以及观念的创新;中观层面是促进构成行政体制诸要素的创新,主要包括基于职能的管理创新,基于组织的管理创新、基于资源的管理创新、基于过程的管理创新;微观层面,主要是推动政府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2、简述数字壁垒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的不良影响和解决办法。 (1)电子政务建设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已有的社会信息环境的基础上展开的,而普遍存在的数字壁垒对开展电子政务的信息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导致电子政务的高门槛性,衍生出更多的不平等现象,损害社会公正,影响社会和谐。具体表现是:首先,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现代社会中,信息弱势群体就意味着更少的发展机会,他们无法接触到现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终端产品,更不用说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失去了公平获取信息、发展自身的机会。其次,到电子政务阶段,这种不平等就会进一步加剧而可能上升到政治权利的不平等。电子政务是通过电子化的途径来提供公共服务,实施公共权利的分配,但是一些群体可能没有条件和能力进入到电子政务中,他们就会失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政治权利,取得一定政治利益的机会。由数字壁垒引发的这种不平等不会自行缩小,它只会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拉大,最终将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民主建设,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2)树立正确的观念,坚持开放原则,理性地消除数字壁垒;加强国际协作,携手跨越数字壁垒;大力推进农村电子社区建设,完善电子政务服务手段;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认知水平和信息素养是消除数字壁垒的重要途径;利用后发优势,推进信息化是消除信息鸿沟的现实途径;开展信息扶贫是消除数字壁垒的重要手段。 3、简述电子(E)和政务(G)的关系。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与政务既相互联系又主次分明。政务是主体、内容和灵魂,而电子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往届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 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答: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答: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

电子政务--第三次考试

窗体顶端 [第1题](单选题)我们以科学的态度从事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工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建设策略,体现的是() ? A.突出重点,层层推进 ? B.立足现实,发展未来 ? C.保持必要的动态适应性 ? D.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 [第2题](单选题)由于我国在域名设置方面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各地政府网站的域名各式各样,另外还有各种利用域名犯罪、恶意盗用域名的情况。这体现的是() ? A.信息安全 ? B.网络管理 ? C.网络服务 ? D.网络域名管理 [第3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征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树立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管理理念 ? B.熟悉并正确运用旧的管理方式 ? C.全面实施管理的规范化 ? D.服务型管理将成为主要的政府管理形式 [第4题](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流程绘制中的准备阶段?() ? A.选择绘制对象 ? B.确然起止点 ? C.组织准备、数据采集 ? D.分列步骤

[第5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电子政务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政府管理从法治走向人治的过程 ? B.电子政务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首先就是法律政策基础 ? C.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动依法行政是中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 ? D.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基础应当具有全面实施管理的规范化的特征 [第6题](单选题)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体系中,调整传统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在电子化基础上建立更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是指()政策? ? A.政府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 ? B.政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策 ? C.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政策 ? D.政务信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政策 [第7题](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流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 A.组织结构优化 ? B.注重过程效率 ? C.注重抬高成本 ? D.注重过程控制 [第8题](单选题)电子政务的推行,要求我们摒弃已过时的理念,下列哪项不属于应贯彻全新的理念?() ? A.民主、法治、创新理念 ? B.公平、责任、科学理念 ? C.服务、系统、效能、安全理念 ? D.精简、节约、便捷理念 [第9题](单选题)电子政务其重要特点是一切事务都在变化和发展中。这表明: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发

电子政务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1、政务的含义 所谓政务,简单地理解就是政府部门需要办理的各项事务。“政务”的含义既包括“有关政治方面的事务”,也包括“国家的各类行政管理活动,即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电子政务中的“政务”的含义侧重于后者。 2、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是指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政府可公开的信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公众发布,并使政府的服务工作网络化。 3、电子政务的理解要点 ①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政府机关 ②电子政务的核心或者说客体是政务,而电子仅仅是手段 ③电子政务的目的是要实现“办公网络化、政务公开化、管理一体化、决策科 学化、经济信息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的综合目标。 ④电子政务的实现条件既包括硬件基础条件,也包括软件政策法规保障。 ⑤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物理层、逻辑层和概念层三个层次。 4、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

1)应用的主体范围不同2)管理理念与实现目的不同3)应用的内容和实现流程不同 5、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广度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 6、电子政务与政府上网 “政府上网工程”与电子政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它只是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或一个组成部分。 7、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1)实施主体不同2)应用目的不同3)应用范围不同 8、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政府信息化又是电子政务实施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相互作用、同步推进的。 9、电子政务的特征 1)使用手段和技术先进实用性2)政府信息的公开共享性3)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互动性4)政府提供服务的创新性5)政府内外管理的开放性 10、电子政务的功能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汉 2、《典论·论文》 3、《文赋》 4、《诗品》 5、《文心雕龙》 6、曹丕、《典论·论文》 7、性格 8、《结构第一》、 9、《词论》 10、王昌龄 11、王骥德 12、立德、立功、立言 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 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 15、《易传》 16、《诗》《书》《礼》《易》《春秋》 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 19、阳刚阴柔 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 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

电子政务考试简答论述题2

1.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1.传统的政务处理是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处理方式是以公众的需求为中 心的 2.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答:1) 实现政府内部管理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内容包括:内部网(Intranet)的建设,OA(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等。目标:内部网络化,办公无纸化。 2) 推进政府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是电子政务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建成一个界面友好、设计美观、功能齐全、信息丰富并且更新及时的政府网站,并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数据库连接,实现信息的网上发布与在线查询等功能。(详细要求参见第五章) 3) 建立电子化的政府管理系统使政府管理部门的业务和范围逐步从政府内部拓展到政府外部,实现政府内网、外网和互联网的有机整合。打破政府不同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构筑起集成化的电子政务处理系统。 4)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构筑起网络化、集成化的电子政务系统3.门户网站评估指标组成 答:(1)内容建设指标组成;(2)网站功能指标组成;(3)网站建设指标组成;(4)网站运营指标组成。 4.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指的是怎样一个过程?依次分哪几个层次? 答: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分散在不同层次和机构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集成,实现相互渗透、高度协同和有效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划分,可以分成四个层次:(1)基础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2)基本单位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3)重点业务系统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4)全方位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 5.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1)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2)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程度 3)政府人力资源状况 4)电子政务相关法律 5)电子政务组织与管理 6.电子政务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有:(1)背景分析;(2)目标和任务分析;(3)实施方案分析;(4)实施保障分析;(5)评估与改进分析。 7.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优劣评价有哪些指标? 答: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完备度;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整合度;电子化公共服务可使用度;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度。 8.实施电子税务有何现实意义? 答:(1)显著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征纳成本;(2)电子税务有利于税务公开,更好地实现“依法治税”;(3)电子税务有利于税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4)电子税务有利于税收知识的普及和税收环境的改善。 9.政府信息资源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2)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3)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 10.电子政务实施应处理好那些关系。 答:正确处理统一领导和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规划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新建项目和原有资源整合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监管和改善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系统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1.政府电子化采购的意义(与传统的政府采购相比,政府电子化采购有哪些独有的价值?)。 答:(1)降低政府采购成本;(2)提高政府采购效率;(3)优化政府采购管理;(4)促进政府廉政建设;(5)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12.电子政务实施要坚持哪些原则? 答: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2、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3一把手重视和群众参与相结合;4分步实施,以点带面;5实用为主,适度超前; 13.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实施目标是什么? 回答要点:(1)为公众提供高水平的政府服务,即:能对公众的服务请求作出快速的回应;

东师2018年秋季《电子政务》期末考核参考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电子政务》 满分100分(东师2018年秋季离线)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填“√”,错的添“╳”(每题2分,共20分) (√)1.个人决策因为做决策的只有一个人,所以是不科学的。 (√)2.通过信息的扁平化组织与管理,间接地实现了实体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从而打破了层级式的政府管理结构。 (√)3.业务流程改进是以原有流程为基础,进行流程改造 (√)4.行政决策程序情报活动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找出差距,界定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5.广义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信息生产者以及信息技术的集合。 (╳)6.电子签名具有与指纹同等的效力 (√)7.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步骤包括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 (√)8.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原则包括艺术性的原则。 (√)9.政务流程再造是指政府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工作效率为目标,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过程。 (√)10.电子政务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具有独立性。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目前各国电子政务法制环境建设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关于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2.关于惩治信息犯罪与信息安全的维护 3.关于政府信息公开 4.关于电子商务 5.关于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2.我国电子政务的定义包含哪三个方面的信息? 正确答案: 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研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 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权有关的公开事物,除了包括政府机关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实务,如检务(例如公司执照车辆年检)、审务、社区服务等。 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管理事物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