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族手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土家族传统工艺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传统工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传统工艺代表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他们与世界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家族的传统工艺,从编织、雕刻和陶瓷艺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编织艺术土家族人擅长编织艺术,他们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如藤条、麻布和竹片等,手工编制各种不同用途的器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的红、黑、白三色编织。
红色象征着幸福和祝福,黑色代表着力量和神秘,白色则象征纯洁和吉祥。
土家族人们利用这三种颜色编织出各种图案,如花纹、动植物等,使得编织品更加生动有趣。
土家族的编织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二、雕刻艺术土家族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土家族人们常常利用石头、木材和骨头等材料进行雕刻创作。
在土家族的传统雕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有神话传说、动植物和人物形象等。
土家族的雕刻作品注重细节和造型的表现,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的木雕艺术。
木雕作品常常采用大自然的元素,如山石、水流等,展现了土家族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土家族的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和收藏家。
三、陶瓷艺术土家族的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土家族的陶瓷作品常常以红、黑、白三色为主,运用各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如刻线、贴钱等,使得作品更加精美和瑰丽。
土家族的陶瓷作品通常以动植物和人物为题材,图案细腻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土家族的陶瓷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土家族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流露。
结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吸引了世人的关注。
土家族的编织艺术、雕刻艺术和陶瓷艺术无不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土家族人民与世界交流和传承文化的桥梁。
通过对土家族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文化和精神,推动各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让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展示给世人更多的美丽和智慧。
土家族的民间艺术

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欣赏。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包括舞蹈、音乐、织锦等方面的内容,以展示土家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土家族的舞蹈艺术土家族的舞蹈艺术是土家族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土家族的舞蹈热情奔放,姿态独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土家族舞蹈通常伴随着锣鼓声和欢快的音乐,舞者们身穿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跳跃和旋转,展示出独特的舞姿和表情。
土家族舞蹈的题材多样,既有以庆祝丰收和喜庆为主题的舞蹈,也有表达爱情和思乡之情的舞蹈。
其中,土家族的“大刀舞”被誉为土家族舞蹈的代表作品,通过舞者手持大刀的矫健动作,展示出土家族人民的勇敢和坚韧精神。
二、土家族的音乐艺术土家族的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风格而闻名,是土家族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土家族的音乐器乐有琵琶、笛子、二胡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土家族的木鱼。
木鱼是土家族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它是一种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
在土家族的音乐表演中,木鱼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土家族的音乐以山野间的自然声音为主要素材,如鸟鸣、风声、流水声等,结合土家族自己的歌唱方式和节奏特点,创作出独具土家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些音乐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山野风情,富有深厚的民间色彩。
三、土家族的织锦艺术土家族的织锦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之一,也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织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土家族的织锦通常由土家族的女性手工织造,她们选用优质的丝线和棉线,通过反复织染和精细刺绣的过程,制作出美丽而精致的锦缎。
土家族锦缎的图案和纹样多样丰富,常常以动植物、山水和传统符号为主题,展示出土家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土家族的织锦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一块土家族的织锦都蕴含着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祝愿,也是土家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土家族的传统竹编

土家族的传统竹编竹编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之一,是利用竹子等天然材料编制而成的艺术品。
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设计,土家族的竹编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本文将对土家族传统竹编进行全面介绍。
一、竹编的起源与历史竹编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起源于古代土家族的生产生活。
据传,土家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利用竹子可以制作出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从而逐渐形成了竹编技艺。
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其制作工艺经过了代代相传,逐渐完善和发展。
二、竹编的材料与工艺土家族的竹编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竹子,竹子因其纹理清晰、韧性强、耐用性好而被广泛采用。
竹编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竹子的准备:选择质地坚韧、色泽优良的竹子,并进行清洗和晾晒,以保证竹编制品的质量。
2. 竹子的切割:将竹子根据需要进行切割,根据不同的制品要求采用不同的切割方式。
3. 竹子的处理:对切割好的竹片进行煮沸、晒干等特殊处理,提高竹片的柔韧性和可塑性。
4. 竹编的编织:根据设计图样和个人技艺,将竹片进行编织,形成各种不同的造型和图案。
三、竹编的种类与用途土家族的竹编种类繁多,根据制品形态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日常生活用品:如竹篮、竹帘、竹制水桶等,这些竹编制品在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装饰品:如竹编花篮、竹编花艺等,这些竹编制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土家族传统婚嫁、喜庆等场合中的重要装饰。
3. 工艺品:如竹编灯笼、竹编筐等,这些竹编制品展现了土家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
四、竹编的艺术价值与传承土家族的竹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家族竹编制品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设计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土家族传统竹编技艺,不少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竹编的制作与传承中。
结语:土家族传统竹编作为土家族文化瑰宝之一,以其独特魅力和卓越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土家族的艺术品有哪些代表作品?

土家族的艺术品有哪些代表作品?一、土家族花纹石塔土家族花纹石塔是土家民族的一种传统工艺品,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花纹而闻名。
这些石塔通常由青石雕刻而成,形状高大庄重,花纹繁复精致,寓意着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石塔上的花纹常常描绘了土家族的传统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展现了土家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土家族刺绣土家族刺绣是土家族妇女传统的手工艺技巧,其精细绣工和多样的花样使其成为土家族艺术的代表之一。
土家族刺绣常常采用丝线和棉线,以独特的针法绣制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刺绣作品多以鸟、花、虫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以宛如绘画般的美感。
土家族刺绣不仅是土家妇女展示自己技艺的途径,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
三、土家族木雕土家族木雕是土家族工艺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以其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著名。
土家族木雕通常以柚木或楠木为原料,经过精湛的雕刻技艺,雕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花鸟画等。
这些木雕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土家族木雕展示了土家族人民勤劳智慧和对自然的热爱。
四、土家族剪纸土家族剪纸是土家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技巧,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样而独具魅力。
土家族剪纸常常以动植物、人物形象为主题,或以花鸟虫鱼等图案为题材。
剪纸作品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构图精妙,给人以美的享受。
土家族剪纸不仅是土家族人民表达情感和独特审美观的方式,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土家族陶瓷土家族陶瓷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工艺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花纹而闻名。
土家族陶瓷常常采用自然的颜色和土家族特有的建筑、虫鱼等元素进行装饰,展示了土家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土家族陶瓷作品器型多样,既有实用家居用品,也有精美的艺术摆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综上所述,土家族的艺术品种类繁多,每一种作品都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

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土家族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其中,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是其独特的代表之一。
草编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承载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
一、历史渊源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历史悠久,在土家族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考古学的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土家族先民就开始利用当地的天然草木编织工具和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人民不断探索创新,对草编技艺进行了世代传承与发展。
因此,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在中国的编织手工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制作工艺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主要包括草编钱包、草编鞋、草编帽、草编篮子等。
下面将以草编篮子为例,介绍其制作工艺。
1. 材料准备:选择优质的天然草材作为原料,如竹草、水葱、鸡爪草等。
将草材晾晒至七八分干,保留一定的柔韧性。
2. 草材处理:将晾晒好的草材切割成相同长度的细丝,并浸泡于温水中,使其变得柔韧易弯曲。
3. 编织篮底:将两根草细丝交叉编织成底部的结构,再逐渐增加更多的草细丝,形成坚固的篮底。
4. 搭建篮侧:将编织好的篮底固定在椅子上,逐步搭建起篮子的侧边。
这一过程需要工匠们根据特定的图案进行编织,如锦葵花、勾稽纹等,以增加篮子的美观性和独特性。
5. 细节处理:在篮子的侧边编织完成后,还需进行细节的处理,如梳理篮侧的杂草,修剪多余的细丝等。
这些细节的处理能够提升篮子的整体品质和观赏价值。
三、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也逐渐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草编工艺的艺术性和创新性被更多人所认可和喜爱。
在各类手工艺品市场和旅游景区,土家族传统草编作品广受欢迎,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时,草编工艺也逐渐走出乡村,在城市里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许多设计师和手工艺艺术家利用土家族传统草编工艺的特点,创作出独具时代感和艺术价值的新款草编作品。
贵州民间艺术

贵州民间工艺品简介与特色贵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一种地域文化,由于各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贵州文化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绚丽姿态。
在贵州文化中,贵州手工艺品十分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服装装饰等等更受欢迎。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贵州的民间工艺品吧。
稚拙、质朴并充满夸张相像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构成了其基本特征。
质朴在某种意义上隐含着粗糙的意思。
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具等条件的制约,确实存在着材料的粗糙和手工制作的粗糙,这恰好也是民间工艺的特征之一,粗糙只是表象特征,质朴才是内心感受。
贵州平塘牙舟陶就其制作工艺来讲难免粗放和简单,从制作过程来看,在塑造形象时,确实不够精致准确,线条也不那么流畅,釉色斑驳,成品上常沾有泥土甚至手指的印痕。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工艺,恰好体现了手工制作的温暖,表现出生活本色,甚至成为一种风格。
质朴也意味着简洁,简洁就是一种概括,省去不必要的细节,突出重点,注重特征。
贵州土陶一般造型简略,注重形体,少装饰纹样,非常单纯,而造型本身也很简洁,同样给人也美感!想象与夸张,把平凡的事物加以渲染强调,赋予美好的愿望以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这正是贵州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质。
苗族的剪纸、刺绣同为一体,只不过使用的材料不同,其风格一致。
从图案的取材来看,丰富多变,有动物、植物、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等。
形象处理上敢于想象,大胆夸张,其纹样的丰富多变可说是发挥到了极致。
如在苗绣中出现的龙的形象就有好多种:龙的头上有牛角,尾部变成花或宽大的金鱼尾,“飞龙”呈现为鸟状,“人龙”、“蜈蚣龙”等。
苗绣还常把花草、动物、人物集中在一起讲述一个故事,造型古拙,主题明确。
他们把不同环境,不同季节或互不关联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在织锦工艺中经常出现的适合纹样一般有中心主体,周围的空间布满花、草或小动物,构图饱满,整体感很强又富于变化,这与现代图案的结构非常相似。
土家族的手工艺品

土家族的手工艺品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部分传统手工艺品。
1. 彩陶彩陶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陶器为基础,采用彩绘工艺进行装饰。
彩陶制作的工艺复杂,包括挑选瓷土、制作器型、施彩、彩烧等多个环节。
土家族艺人以鲜艳多彩的颜料,创作出富有土家民族特色的图案,如百鸟朝凤、四季花鸟图等。
彩陶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崇尚,又传承了土家族的历史和民族精神。
2. 壮绣土家族壮绣是一种以刺绣为主要手法的绣艺。
土家族女性将自然界的美景和族群特色融入刺绣中,创作出精美绝伦的作品。
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如鸳鸯图案象征着美满的婚姻,花鸟图案则寓意着幸福和友谊。
土家族壮绣在刺绣技法、图案设计和配色上独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每一幅壮绣作品都是土家族文化的珍贵瑰宝,传承了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民间木雕土家族民间木雕艺术是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些木雕作品以真实、细腻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
民间木雕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原始生活场景、民间传说、神话传说等。
通过细腻的雕刻技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土家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传统融入到木雕中,使木雕作品更加生动神秘。
每一件木雕作品都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4. 纸扎纸扎是土家族民间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它是用纸张制作出各种生动形象的雕塑,包括人物、动物、花鸟等。
土家族人民用纸扎来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纸扎作品形象逼真,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生动感。
它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土家族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土家族人民的历史和情感。
5. 编竹器编竹器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的竹子制作各种工艺品,如篮子、碗筷、风筝等。
土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

土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土家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域文化中,传统手工技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演变和磨砺,如今已成为土家族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对土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深入探讨,从编织、木雕、绣花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展示土家族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技艺。
1. 编织艺术土家族的编织技艺源远流长,以纺纱、织布、织陶等方式进行。
土家族妇女们擅长利用竹片、藤条等纤维材料进行编织,如篾箩、竹帘、竹篮等。
其中,以竹编技艺最为著名,土家族人们以其独特的编织手法和精湛的技艺而驰名。
竹编制品以其造型独特、坚固耐用而倍受青睐,如筐、笼、座椅等,不仅实用性强,而且美观大方。
2. 木雕工艺土家族的木雕工艺也是该族的一项重要传统手工技艺。
木雕技艺在土家族中历史悠久,其以实用为主,器物柄杆、窗户雕花等多见于民居建筑。
构件工艺也是一大特色,通过在木材上雕刻出各种动植物形象,呈现出鲜明的土家族特色。
3. 绣花艺术绣花艺术是土家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人以染线、绣花、缝制等方式进行工艺制作,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绣品。
土家族的绣花艺术在图案中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元素,如山水、花鸟、鱼龙等。
具有鲜艳的色彩和绝妙的技巧,表达了土家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4. 革鞋制作土家族的革鞋制作是一门独特的手工艺。
土家族人善于利用兽皮和植物纤维制作出适应自然环境且富有民族特色的鞋子。
革鞋通常以手工缝制,外形别致,鞋底耐磨,适合土家族人在崎岖的山地遨游。
总结:土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智慧。
编织、木雕、绣花和革鞋制作等多种手工技艺为土家族的生活和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着土家族人民的艰辛劳作和智慧创造,是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同时,通过学习和传承土家族传统手工技艺,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发展土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土家族手工艺
(2007-5-23 12:27:04) 538人次浏览来自文化中国
土家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使其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
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
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魅力。
摆手堂
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祈求丰年的祠宇,也是土家族进行大规模集体舞蹈的娱乐场所和竞技场所。
鄂西土家族现存的摆手堂以来凤河东乡舍米湖村的摆手堂最有代表性。
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
•摆手堂为木石结构,内有正堂三间,设神龛一座,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尊神像。
正前有一块能容纳数百人同时跳摆手舞的场所,四周的墙垣用青石板砌成,与正堂连为一体。
正堂内无立柱,屋顶通过屋梁直接油石墙承受,上盖“人”字坯黑瓦,与一般佛寺、道观建筑截然不同,与正堂相对的正前方设一大门,略成牌坊状,门的立柱及横楣均用整块石头凿成。
来凤县民委修建的摆手堂,融摆手堂和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被誉为“神州摆手第一堂”。
贵州土家族服饰
(2007-5-23 12:26:46) 592人次浏览来自文化中国
鹤峰州志》载:土家族服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
《建始县志》载:“建始俗简陋……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
”
《宣恩县志》载:土民“不尚服饰”。
可见,鄂西土家族服饰具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
《来风县志?风俗志》载:土家族“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大致描绘出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色。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
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
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八宝铜铃舞
土家族的八宝铃舞,是根据土老司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
八宝铜铃,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弧形叉为马脚,两端各系四个鸡蛋大的铜铃(共八个铜铃),马头一端还系些五寸长、一寸宽的五色布条(或麻丝)为马鬃。
表演时,手握铃把按节目情节摇抖铜铃零当啷响,悦耳动听。
表演铜铃舞的人数一般为八人,多则是有一二十人但都头戴凤冠帽,腰系八幅罗裙(红、黄、蓝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当今的百折裙),在一平地(或院坝)表演活动。
节目有以下几项。
(一)牵马
表演人手举铜铃快速摇动,退步入场后及时围成圆圈,做牵马动作。
即左脚站立不动右脚向前跨一步,铜铃向前抖两下;右脚收回向后退半步,铜铃往后拌两下;双手握铜铃高举摇抖,双脚急步向前,直到围圆圈人的铜铃即将相碰时,各自稍弯腰、手抖铜铃急步回原处,恢复圆圈。
(二)喂马
围圆圈人原地不动,右脚一齐向前跨一步,膝稍弯,左脚斜伸直,右手摇三下铜铃,左手给铜铃喂料一次(做喂饭状)。
这样,连续做三次后,右脚收回复原。
(三)上马
首先,做上马鞍的动作,围圈人弯腰,右脚向右前斜跨出一步,双手紧摇着铜铃,从左下方往上摇过头顶后复的。
紧接着表演人一齐向右转,形成相互面对背的圆圈,右手有节拍的摇铜铃,左脚向上提(弯膝)着蹬一下,右脚向右伸平成跨马状,左脚再蹬一下,右脚复原后,双脚向左右叉开,稍弯腰,半蹲,双手伸向前紧摇铜铃。
表明已经上马时,一齐模仿马叫一声后复原。
(四)跳马
表演人互相面对背地围着圆圈,半蹲做骑马状,双手向前伸直,按照马步有节拍的摇着铜铃向前跳步,双脚向前跳一下,双手摇一下铜铃,跳步和摇铃速度步步加快,达到跑马高潮后收场。
(五)摆郎
摇铃人围成圆圈,有节奏地摇着铜铃。
圈中另两人将一件儿童上衣用绳索从两袖中穿过各拿一头扯直,随着铜铃的节拍,两人拿着绳索一端将童衣协调地向前后摆动,意为儿童打秋,俗称"摆郎"。
摇铃速度逐步加快,摆郎亦同速摆动,但摇铃和摆郎次数必须同步,有序进行,不能乱套。
(六)下天坑
摇铃队伍围圆圈有节拍的摇铃。
圆圈中另两人面对面用肩共杠一根齐眉棍(木杆),左手叉腰,右手扶棍。
从棍上搭一疋丝帕,一气功师进来拿丝帕一头,另一壮汉拿线帕另一头。
气功师手拿丝帕慢慢下蹲,壮汉牢牢握紧丝帕。
待气功师翻天睡在地上后,其他人搬一床棉被盖其肚部,再在上面放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一副大石磨,石磨上架一套铁犁、粑。
气功师睡在地上用右手打竹挂,口喊:"打个阴阳一只"!把竹挂打在地上,挂未成阴阳一只时,还要继续打,直到打成,才把放在气功师肚部的所有东西取下,气功师双手握紧丝帕慢慢起身站立。
表演结束。
(湘西州“梯玛”传承人彭继龙,主持土家“梯玛”文化展示)
(按传统习俗作准备)
(烧香敬祖)
(杀牲请神,“见血”避邪)
(按传统习俗为祈福作准备)
长松)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土家族史诗——长达数十万字的土家语歌舞“梯玛神歌”,首次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湘西土家族苗
部分,即敬祖先、敬土王、敬天子龙王、求子祈福。
图为土家“梯玛”文化展示之“敬天子龙王”的部分场面。
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
它是土家族—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寻出土家族历史的千
神案三清图神案
安安送采三清图神案打闹
甘生(又名甘生八郎) 文
和尚
勾簿判官
和尚
关爷(又叫关帝圣君、关羽)
杨四灵官
白帝兵开路军
关羽
钟馗东山母(
洽时新生
地傩小三、小三娘子
流传了上千百年的土家族医学
(2006-8-30 12:49:15) 196人次浏览来自文化中国
,自然也就没有土家族文字记载的医药知识古籍。
我们从汉字记载的土家族史籍中发现明清年间的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民间医富”的创作过程,以口碑文献的特殊形式传承下来。
通过对“口碑文献”和民间医药抄本的搜集整理,发现这些源于民间的医
对医生的称呼)在实践中探索和经验总结,使之成为形式特殊、内容广搏、民族气息浓厚的土家族医药。
中医在本地区的传播与武年间)浙江人氏金彬随朝延官军入汀西北大庸行医,始将汉医传入汀西土家族地区。
西方医学只是本世纪20年代传入本民族区以前,只有民族医药为土家族人民预防和治疗疾病。
可分为秦汉时期及五代以来两个阶段。
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经历医影响的过程;五代以来,由于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民间医疗活动较为活跃。
五代时期到“改土归流”前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医药体系。
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人中的有识之士,在前人识药治病、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土家族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