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苏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中央领导在讲话中强调,要________(树立/竖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
凝眸. ( )
粗犷.( ) 诅咒.( )
甲胄.( )
惊骇.( ) 襁.褓.( )( ) 憎.恶( )
恺.撒( ) 倒坍. ( )
瞳.孔( )
【答案】 chuō shì qiè è hè móu ɡuǎnɡ
qiǎnɡ bǎo zēnɡ kǎi tān tónɡ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zhòu
zhòu hài
(4)zhā zhá zā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语境辨析法
(5)饥肠辘辘的小姑娘刚要伸手去抓锅炮.( )肉,门外响起了枪炮.( ) 声,她立刻像遭到炮.( )烙似的把手缩了回去。
(6)瘦削.( )的母亲认真地为我削.( )着苹果。 【答案】 (5)bāo pào páo (6)xuē xiāo
上一页
爱因斯坦希望和平的花园绽放五彩缤纷的花朵,他希望和平的小溪永远流 淌……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
——罗曼·罗兰 2.在和平主义的温床上培植香菌,那是不需要什么肥料的,一夜之间它们 就可以突然茁长起来。
——罗曼·罗兰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捉摸·琢磨 两个词语都是动词,都有“思考”的意思。 “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后来引申为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也指反 复思索、考虑。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报道称,这两个目标令人难以________(捉摸/琢磨),安倍政府高度依赖 经济增长和税收的方式有可能事与愿违。 (2)戴时贤潜心________(捉摸/琢磨)年画制作技法,不仅向伯父请教“堆金 沥粉”工艺,还遍访业内名师,使“堆金沥粉”工艺得以传承。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就像古多.克诺普教授所说:“希特勒时 代的孩子们是政权不可缺少的支持,假如 没有希特勒青年团坚持不懈的全方位的投 入,德国经济和社会早就崩溃了。青年们 通过他们的投入对战争延长起了决定性作 用。900万廉价劳动大军填补了在前线服役 男子留下的空缺。”“1921年至1925年出 生的人当中,三分之一还多的人惨死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或者死在国内的 战场上。”
----《读书·人不是为了被管辖而存在》
他的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 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辞
文艺的良心
怎么成为圣贤?如何做得英豪?大忠大奸怎样划 分?丰功伟绩如何创建?什么叫气贯长虹?什么叫名 垂青史?什么叫中流砥柱?什么叫平反昭雪?„„这 些堂皇而激烈的命题,竟然普及于社会、渗透于历史, 而事实上这些命题出现的概率究竟有多大,而且又有 多少真实性呢?与之相反,有关一个普通人的存在状 态,有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件,有关人类周围的植 物和动物,有关世俗风习、人间情怀,虽然天天遇到, 人人遇到,处处遇到,却一直被中国主流文化搁弃着、 冷落着。 ----余秋雨
这个想象的世界是怎么来的?
统一的学校布置 批量生产的阵亡纪念碑 “多哥”上恶作剧结果
• 在希特勒眼里,“群众是守旧和懒惰的,他们 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思考”。既然如此,人 民群众的观念和想法,是需要被灌输、被引导、 被宣传、被塑造,才能正确的加以表达。希特 勒与他所谓的纳粹精英们有意识地用各种手段 把人民的思想穿上由统治者和少数知识精英 “缝制好的制服”,转变到希特勒认为是正确 的方面去。而一旦人民的思想穿上了制服,也 就丧失了思考的权力与能力,成为了《国际歌》 中所说的囚禁在“思想牢笼”中“饥寒交迫的 奴隶”。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课件(46张PPT)

3、我一直在思考着什 么问题?(情节)
请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 德国士兵 ,因 战争 受了伤,但 “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 “我”始终想知道”
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
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 中学生 ,“我”对“我”所在的
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 这里是“我” “我”所写的铭文 由 得以确认: 三个月前学美 术绘画的母校。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 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 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 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 “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 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 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 让历史重演。
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柏林的蒂尔花园区遭遇到 400多希特勒青年团队员的阻击。苏军元帅朱可夫试图用不流血的 办法解除这些孩子的武装,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些孩子们向一切试 图靠近他们的敌人猛烈开火。最后,苏军的坦克群开火了…战后, 朱可夫在说到此事时语气沉重:“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 只有疯子才这样做!”
复仇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 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 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 的母校,被放在自己曾经接受过军国主 义教育的美术教室,反复出现的对学校 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 争对文明、对艺术的摧残。同时,对我 最终醒悟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苏教必修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苏教必修二

消息二: 消息二: 每年8月 日前后 日前后, 每年 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 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 靖国神社的风潮。 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 1日第四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 月 日第四 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 次参拜靖国神社。 自当选以来, 次参拜靖国神社。 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 日表示 日表示,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月10日表示, 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 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 参拜靖国神社。 参拜靖国神社。
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 为了那句话, ② 我原以为 为了那句话 , 我的名字 可以刻到“ 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可以刻到 “ 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 ” 的纪 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 纪念碑并无特色, “ 纪念碑并无特色 , 也毫不引人注 到处都一样, 目 , 到处都一样 , 都是按一种格式 成批生产的, 需要时, 成批生产的 , 需要时 , 随便从哪个 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请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请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分析: 分析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 排情节? 其一: 排情节 ? ( 其一 : 作者为什 么要安排这样一个“ 确认” 么要安排这样一个 “ 确认 ” ? 其二: 作者为什么要把“ 我 ” 其二 : 作者为什么要把 “ 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安排在自己的母校?)
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 粗犷、高雅, 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 仗的模样” 没想到那是 那是“ 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 红光和黑烟交织” 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 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 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 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 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 早地凋零了…… 早地凋零了

语文:2.1.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苏教版必修2)

语文:2.1.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 伯尔
作者介绍
1、1917年出生 于德国科隆一个 雕刻家家庭 2、艰难的童年 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 征兵入伍,历时 6年,后被俘入 战俘营
4、“废墟文学”
5、1972年获诺 贝尔文学奖
6、被称为“德 国的良心”, 1985年去世,联 邦总统亲自抬棺 为他送行
“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辨认出原 来手术室就是“我”从前读书的教室。
文本研读——环境描写: 为什么小说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 术作品反复描述?(找出这样的描述)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 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 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 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 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 摧残。
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你 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见课本注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文本研讨
人物: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学生,参军三个 月,成了伤兵;
如何理解文章
最后牛奶的呼 唤
“牛奶”是和平与幸福的代名词。在悲惨残 酷的现实中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突出小说 的主题。
《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 若到斯巴…… 》的比较阅读:
一、主题 二、人物
三、表达方式
一、主题: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 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从不同的人 物、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而表 达出反战的主题。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 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 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 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 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 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战场 上,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摧毁了他的青春。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赏读:有人问:“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
“(那这样的话,)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
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以直报怨”,就是该怎么办就怎 么办。这才是公平的。
的广告牌全部拆除,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路标路牌要及时更换。 粗犷 ②它既没有北国荒原那种________和广阔,也没有南方山水那种 清秀和俊美。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4.词语解释
惟,助词。妙,好。肖,像,相似,逼真。 (1)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修身名句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赏读: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 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有一种东西是绝对不能妥协 的,那就是仁,哪怕是牺牲了性命,也必须要维护。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挣扎 zhá zā 包扎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辨形组词
bǐnɡ 禀 赋 (1) lǐn 凛 冽 波lá n (3) 斑lá n 天色已mí nɡ 暝 (2) 死不mí nɡ 瞑 目 文采fěi 斐 然 (4) fēi 蜚 声文坛
温馨晨读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2)粗犷 粗俗 同:都是形容词,均有“粗野”之意。异: “粗犷”指粗野、粗鲁,或粗豪、豪放;“粗俗”指粗野庸俗, 侧重指谈吐、举止方面表现庸俗,含有贬义。
例:①市领导强调指出,必须把内容__粗__俗____、不符合要求 的广告牌全部拆除,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路标路牌要及时更换。 ②它既没有北国荒原那种_粗__犷_____和广阔,也没有南方山水那种
文采fěi 斐 然
(4) fēi

声文坛
miù 谬 误 (6)邮chuō 戳
杀lù 戮
3.近义辨析 (1)径直 径自 同:均为副词,都含有“直接……”之意。 异:“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或 者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径自”表示自己直 接行动,与“径直”相比强调“自己”。 例:①赢得胜利的林丹大失风度,他在经过媒体混合采访区 时没有停留,尽管记者招呼声不断,但他置若罔闻___径__自___离 去。 ②到了傍晚下班高峰期,部分居民居然无视警告,推着自行 车或电动车__径__直____进入了电梯。
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
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K12课件
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K12课件
2
学习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悬念的设置和 解决揭示小说主旨的方法。
• 2.学生通过文本研习,学会合作探究,了解法西斯通 过军国主义教育对本国人民的毒害,对战争与人的命 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导入新课
• 揭露战争的危害,控诉战争的罪行,我们阅读
的作品多是从战争正义方受害者的角度来写的。
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

高中语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2)

高中语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苏教版必修2 (2)
编辑ppt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 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 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 “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 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 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 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编辑ppt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 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 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 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 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 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 早地凋零了……
编辑ppt
3、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 “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不能支撑自己”?
惨不忍睹的场面四肢仅存一肢、 残酷的现实青春不再潇洒英雄梦完结, 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 乎,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现实。客观 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摧垮人类 编辑ppt
惨痛的教训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 表,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他幼稚、 无知,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 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 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 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 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编辑ppt
复述小结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 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 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 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 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 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 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 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 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编的辑ppt母校。
编辑ppt
2、为什么要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
残酷的侵略战争在主人公眼里具有神圣 的意义,于是炮声在主人公听来是多么 悦耳、多么惬意。这样写从侧面反映了 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之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不是母校 二、到底受了什么伤
美术教室的布置 画香蕉 门上的十字架
发烧、疼 发烧、 打针、热乎乎 打针、 叫喊 胳膊、腿不能动 胳膊、 医生注视、低语 医生注视、
我的手迹! 我的手迹!
失去双臂和右腿! 失去双臂和右腿!
讨论: 讨论: 看到“ 我的手迹” ( 1 ) 看到 “ 我的手迹 ” , “ 我 ” 为 什么“震撼”“惊恐万状”“ ”“惊恐万状”“心剧烈 什么“震撼”“惊恐万状”“心剧烈 跳动” 跳动”? 仅仅三个月, 仅仅三个月,生活学习八年的学校已 面目全非,难以辨认, 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自己伤势重得 让自己难以回忆从前, 让自己难以回忆从前,可见战争的残 酷和破坏何等触目惊心, 酷和破坏何等触目惊心,更可见和平 与战争、 与战争、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何等触目 惊心。 惊心。
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 ( 2 ) 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 , 为什么“ 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 我 ” 为什么 “ 猛地仰面躺了下来 , 不能支撑自己” 不能支撑自己”? 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让 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 人无法接受, 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 罪恶和对人的摧残。 罪恶和对人的摧残。
谈谈小说的艺术特点 (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 (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 (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 叙述不动声色, (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伯尔小说创作既遵循批判现实主义 的传统, 的传统,又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
传统性小说是事实性的叙述, 传统性小说是事实性的叙述,读 者们好像面对小说家而坐,听他讲故 者们好像面对小说家而坐, 小说家坐在窗边眺望, 事。小说家坐在窗边眺望,将他所见 的逐一传达给我们听。 的逐一传达给我们听。我们只能洗耳 恭听,别无他择。 恭听,别无他择。 主观性小说家把我们安置在窗边, 主观性小说家把我们安置在窗边, 使我们自己也可以向窗外眺望,而且 使我们自己也可以向窗外眺望, 由于他的安排, 由于他的安排,我们有时好似身历其 在做梦一样。我们不但是旁观者 旁观者, 境,在做梦一样。我们不但是旁观者, 而且也是演出者 演出者。 而且也是演出者。我们进入书中角色 的意识和头脑。 的意识和头脑。
开端(开头 §15) 开端(开头—§15); 盟军攻入德国, 负了伤, 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 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 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 医院 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 等待救治; 发展( 16 §45) 发展(§16—§45);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 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 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 高潮、结局( 46 §53) 高潮、结局(§46—§53): 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 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 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的处境的讽刺; )是对“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拓展讨论: 拓展讨论: 由“学校环境的描写”可以感 学校环境的描写” 受到德国文化的深厚, 受到德国文化的深厚,这样一个国 家为什么会成为反人类文化战争的 策源地? 策源地? 阅读筱敏《 阅读筱敏《这一代以及那一代 的理想》,并收集资料,探究钻研。 》,并收集资料 的理想》,并收集资料,探究钻研。
1、1917年出生 1917年出生 科隆一个雕刻家 家庭; 家庭; 2、艰难的童年 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 二战爆发, 征兵入伍, 征兵入伍,历时 6年,后被俘入 战俘营; 战俘营;
4、“废墟文 学” 5、1972年获 1972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 1985年去 举国哀悼。 世,举国哀悼。流浪人, 源自浪人, 你若到斯巴…… 你若到斯巴
——(德)伯尔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 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 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 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 , 认识战 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 的毁灭作用。 的毁灭作用。 通过学习探究, 2.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 述风格, 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 展与环境的关系。 展与环境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